一想到鲁国支持公子纠同自己作对,齐桓公就怒火中烧。在即位的第二年,即前684年,齐国派大军进攻鲁国。
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曲阜北)摆开战场,齐国在以往对鲁国的作战中一直占据上风,此时仗着人多势众,首先向鲁军发起了冲击。
鲁庄公亲临战场迎敌,正想擂鼓迎击,却被陪同参战的曹刿阻止了。
一直等到齐军向鲁军发起第三次冲锋后,曹刿才让鲁庄公击鼓,下令向齐军发起反击。鲁军的一个冲锋反击就把齐军打垮了,鲁庄公大喜,急着追击,却又被曹刿拦住。
他下车仔细查看了齐军退走的路径,又登车瞭望败逃的齐军阵容,然后才让鲁庄公下令追击。
鲁军一直把齐军赶出国境,这就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鲁庄公因为听从了曹刿的意见,掌握了反攻的大好时机,从而取得了胜利。
战争结束后,鲁庄公询问曹刿两次延缓出击、追击反而获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战争是要靠勇气的,但鼓舞勇气要适时。击第一通鼓时,勇气最盛;击第二通鼓时,勇气就弱了些;等到击第三通鼓时,士兵的勇气也就用完了,这就叫‘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当齐军的勇气竭尽,我军士气正旺时出击便能取得胜利。齐国是个大国,军力情况我们并没有掌握,当他逃跑时,很难看出他们是真的败了还是佯装败退。
我看到他们的车辙凌乱,军旗不整,兵士队列混乱,知道他们是真的败退了,所以才让您放心大胆地追击。”
“长勺之战”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齐、鲁二国长期斗争中鲁国的一次罕见的胜利。
它对齐桓公调整和完善自己的争霸战略方针具有重大的影响。所以长勺之战吃了败仗后,齐桓公自知力量还不足,于是把重点转入整顿内政上,同时征服周围弱小的国家。
前684年,齐桓公借口谭国(今山东龙山附近)对他不礼貌,将其灭掉。
前681年,齐桓公在北杏(今山东东阿)召集诸侯,商讨平定宋国内乱之事,遂国(在今山东肥城)不到,齐桓公以此为口实又把他灭掉了。
自此,齐国的国土越过泰山,到达了汶水北岸。
来源:任德山 毛双民《中国大历史》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