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两千多年前,那个与荆轲结伴刺秦的队友——秦舞阳,也能算刺客?

两千多年前,那个与荆轲结伴刺秦的队友——秦舞阳,也能算刺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漂江孤影 访问量:1758 更新时间:2024/1/3 9:10:17

公元前227年,易水旁的长亭里,身着白衣白袍的燕国太子丹高渐离以及一众臣子神情肃穆,在此处摆酒设宴,送别即将出使秦国的勇士荆轲

天空乌云低垂,渐渐又刮起了不小的风,不一会儿,荆轲的车马赶到,只见荆轲大跨步走上前来,后面还跟着一个年纪轻轻的少年郎,这个少年郎不是别人,他,正是此次要陪同荆轲前往秦国以助其一臂之力的燕国武将秦开之孙秦舞阳

酒宴匆匆,毕竟不是团聚叙旧,而是把酒送别。

妄想统一天下的秦王在吞并赵国之后,又对燕国虎视眈眈,燕国此番派出勇士,就是要终结秦王的暴行,保住燕国的太平。

最后一盏酒饮毕,荆轲便起身率队出发。

狂风中,他的衣衫仿佛化成了猎猎的旌旗,他的长发于风中恣意地飘扬,他的背影如此地决绝,让前来送别的宾客热泪盈眶,转而泣不成声。

眼见此情此景,乐师高渐离一边击筑一边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当下在场的众人内心都非常清楚,此去无论能否成功地要挟或刺杀秦王,荆轲和秦舞阳都会面临九死一生的境地。

此去秦廷无异于赴死,未知当事者心中该是何等的悲壮!

据《史记》上所记载的文字,我们大致来回溯一下荆轲刺秦的全过程:原本行刺的设计方案就是由荆轲捧着装有秦国通缉的战将樊於期首级的盒子,秦舞阳拿着裹藏有毒匕首的地图,到了秦廷后,荆轲和秦舞阳一同上殿,靠近秦王嬴政

等秦王来看地图时,秦舞阳便徐徐展图,等到匕首露出之际由荆轲迅速抓起匕首逼向秦王,或逼迫其交出侵吞他国的土地,或直接弑秦王于当场。

为了以防万一,让秦舞阳与荆轲二人互相配合,最大程度地保证刺秦行动一举成功。

而事实却不尽如人意,因为秦舞阳在走入秦廷后,面色发白而且身体颤抖,这一幕被秦朝的臣子看在眼里,当场喝问其缘由。

荆轲灵机一动,笑着答道:荒夷地方出来的人没有见过大世面,应该是害怕王上的天威,故而心惊胆颤。

此话虽然遮掩的巧妙,却令多疑的秦王增加了一份警惕,于是,秦王只允许荆轲一人上殿近前献图。

荆轲从秦舞阳手中接过地图,再捧着盒子一并走上大殿,来到秦王御案前进献地图。

等“图穷而匕现”之时,荆轲一把抓住匕首,拉住秦王的衣袖便开始行刺。

秦王一时间慌不择路,只得扯断了衣袖然后绕着殿上的柱子躲闪荆轲。

试想,若此时小助手秦舞阳也在殿上,他与荆轲一起合作,纵使秦王再怎么左躲右闪又能如何?到头来即便不是被生擒活拿,也是被刺毙于当场。

然而荆轲最终没有追上秦王,而秦王趁机也抽出了身上的佩剑,结果,蓄谋已久的刺秦计划功败垂成,荆轲被秦王砍得浑身是伤之后,被一拥而上的侍臣斩杀于当场,而立于殿下的秦舞阳呢,虽然书中未表,但想来最终也是被秦国杀害了。

这场刺杀无疑激怒了秦王嬴政,也加速了燕国的灭亡,后世之人谈及与此,往往会将刺秦失败的原因归咎于秦舞阳,本来好好的一个被精选出来的刺杀助手,却最终变成了连累荆轲的“猪队友”。

翻遍历史典籍,“秦舞阳”这个名字出现的次数也是寥寥无几,《史记·匈奴列传第五十》中则有三言两语,只是告诉了我们秦舞阳是燕国贤将秦开的孙子

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时,曾从《永乐大典》中获知历史上曾有一篇作者及成书年代均不详的笔记小说,名为《燕丹子》。

此部笔记小说共分3卷,详尽地书写出了战国末期燕国的太子丹在面临燕国被秦国侵吞的危机之际,如何找到刺客荆轲并使其冒死赴秦刺杀嬴政的全过程。

在《燕丹子》一书中,深受燕太子丹尊重的燕国的豪侠田光曾直言道:

我私下里观瞧太子您的门客,没有人可以担当刺杀的重任,勇士夏扶是个血勇之人,激动时脸会变红;勇士宋意是个脉勇之人,激动时脸会变青;勇士秦舞阳是个骨勇之人,激动时脸会变白。唯独我所知道的一个名为荆轲的勇士,不但沉稳机变,还有勇有谋,即使激动也面不改色,太子如欲成事,必将用到此人。

太子闻听这一番话后便打定了主意,以高规格的优厚礼遇对待荆轲,荆轲感动之下便答应成为太子丹的死士,愿意舍身前往秦国实施刺杀行动。

可只派出荆轲一人未免太草率,情急之下,太子丹便从门客中挑选出秦舞阳来作荆轲的助手。

因为秦舞阳于激动之时虽然脸也会变色,但他的脸是变成白色,这种面色的变化不会太过于明显,所以,刺杀秦王的计划最终的刺客人选敲定的是荆轲和秦舞阳。

而秦舞阳能于燕国的万万人之中被太子丹所看重并纳为门客,主要的原因在于:秦舞阳是贤将秦开之后,人人都说将门无犬子,想来这秦舞阳也是一名忠勇之士。

另外,秦舞阳曾在12岁时于闹市中杀人,而市集中的人都不敢与其对视,也足见秦舞阳是多么的勇猛狠决,胆色过人。

按道理说燕国派出秦舞阳当刺客荆轲的助手,一定是考虑到这才是“王牌搭档”、“最优组合”。

可如今人们在替荆轲感到惋惜的同时,不免迁怒于秦舞阳,认为他不仅没在刺秦过程中帮上什么忙,还因为“面白”而“振恐”而让刺杀行动差点露馅。

其实,细细分析起来,秦舞阳大概是出于两种可能才会表现出“面白”、“振恐”,继而导致他无法上殿按原计划配合荆轲刺秦。

一种可能是,秦舞阳是因为情绪上的极端的愤怒而面色发白、身体发抖。

根据《燕丹子》一书中所记载,秦舞阳一激动就面色发白,而我们根据生活常识可以知道,人在极端愤怒和激动之时,往往身体会不由自主地抖动。

这样看来,当秦舞阳面对即将发兵吞并自己母国的秦国国君嬴政时,那种怒不可遏就溢于其表,年纪轻轻的他很可能又不懂得收敛神色、伪装自己,于是便让秦国的臣子发觉他面色发白还不停发抖,实在是颇为怪异。

而另一种可能则是秦舞阳本就是个欺软怕硬、贪生怕死的“假勇士”。

虽说12岁的秦舞阳胆敢在闹市里当众杀人,而且目光凶狠,使得众人不敢直视,因此太子丹才凭此事认定秦舞阳是个有胆量的勇士。

可这种主观臆断判难免太过轻率,因为杀人与勇气并不能简单地等同起来。

秦舞阳所杀之人,可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弱者平民,也可能是失手错杀了他人,甚至还可能是激情杀人。

杀人一次就是杀人犯,但杀人犯也许只是敢于夺取他人的性命,而不敢以自己的生命献祭于国家危难之际。

在这一点上,秦舞阳未必有荆轲那样崇高的思想境界,也就是说,秦舞阳很可能不情愿为争取国家的利益而慷慨赴死。

所以,秦舞阳在秦廷大殿之上面色发白、身体发抖也极有可能是他难以面对即将失去性命的时刻、因为极度害怕而发抖不已。

史料总是容易被后人拿来津津乐道、甚至是多重解读,正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所言的那样,大家对秦舞阳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如今,萧萧易水仍在,荆轲也因刺秦而名留青史,历史上的秦舞阳究竟是勇猛还是胆怯、是否是给荆轲扯后腿的“猪队友”似乎也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标签: 秦舞阳荆轲秦王刺秦太子丹嬴政

更多文章

  • 从莱茵秦舞阳到疲软超级龟......WG替换操作大盘点!

    历史解密编辑:坦克零距离标签:炮塔,坦克,炮弹,福熙,重坦

    各位车长老爷大家好啊!前两天菜编在开开心心开着大半血IS-4卡点的时候,突然冲出来个福三炮。被三连395穿收掉的我心情郁闷之余,不由得想起了其他像福三炮一样被WG替换掉的车。它们现在都还在游戏中,有的成为了WG敛财的工具,有的则被变成了特种车在角落里度日。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WG几次令人印象深刻的替换

  • 秦舞阳见到秦王为何发抖?燕国大臣揭露了真相,原来他被误会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秦舞阳,燕国,荆轲,太子丹,秦王,秦国

    荆轲刺秦是我国古代战国时期一次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战国后期,经过变法的秦国变得“瞬间暴走”,一路开挂的强秦逐渐成了战国时代的最强者。秦国传到了嬴政这一代时,强秦已经具备了扫灭六国的实力。当秦国破了赵国后,燕国感到了灭亡的危机感。燕太子丹特地挑选了“荆轲+秦舞阳”的组合前去刺杀秦嬴政,可惜功败垂成。《

  • 十 郑庄公割麦盗禾

    历史解密编辑:清晨的彩虹呦呦标签:郑庄公,齐国,郑国,周王,祭足

    十郑庄公割麦盗禾再创五千年文明2022-07-0521:01北京关注自从周郑交质之后,郑伯留在周朝辅政,一直也没有什么事。平王在位五十一年而死。郑伯与周公黑肩共同执掌朝政,让世子忽回归郑国,迎回太子狐来周即位。太子狐因为悲痛父亲之死,还没有来得及在堂前尽孝父亲就死了,太子狐过度悲伤,回到周朝后就死了

  • 十三 郑庄公假命伐宋

    历史解密编辑:背阴里的李子标签:齐国,郑国,宋国,鲁国,陈国

    十三郑庄公假命伐宋再创五千年文明2022-07-0718:16北京关注郑庄公,名寤生,春秋三小霸之一。上回说到郑庄公看五国联军的围兵撤退,就打算派人去打探一下长葛的公子冯的消息。忽然有人报告:公子冯从长葛逃回,现在朝门外侯见。庄公就把公子冯叫来问明情况。原来长葛已经被宋军攻破,冯逃命至此,乞求庄公保

  • 左传与诗经故事一:郑庄公,是真的孝子吗?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先祖,姜氏,先秦,周朝,郑庄公,共叔段,左传与诗经故事

    《左传》是讲述春秋时期各国政治故事,《诗经》是各国民风所及的诗歌。两者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故而在《左传》中有《诗经》故事,《诗经》也反应对照《左传》的政治事件。今天,开始讲第一个故事,关于春秋第一位小霸王郑庄公的故事。据《左传》载,郑庄公是郑武公的嫡子,其母亲是申国的姜氏。姜氏生有两个儿子,大儿

  • 政治家郑庄公自编自导,纵容弟弟,就是为了一招致命

    历史解密编辑:小美美魅标签:郑庄公,寤生,庄公,国君,君主

    春秋时期郑武公夫人姜夫人生子两人,长子寤生,次子段,生寤生难产,由此姜夫人非常不待见自己的这个儿子,后生小儿子一表人才人见人爱,姜夫人更是偏爱次子,还屡次向武公吹枕头风说小儿子如何如何贤德宜立为世子,还好武公坚定:长幼有序,长子无过不可废长而立幼。武公死,寤生即位是为庄公,庄公执政期间,政治上攘外安

  • 齐僖公看重郑庄公将文姜嫁给公子忽,公子忽却以“齐大非偶”拒绝

    历史解密编辑:石头人呦标签:齐国,国君,文姜,周朝,郑庄公,诸侯国,周王室,周平王,齐僖公,公子忽,郑昭公,烽火戏诸侯

    “齐大非偶”这个词,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它是一个辞婚的理由,即认为自己与对方在身世、地位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不愿意高攀对方。但倘若对这个成语的出处有所了解,对当时的政治格局有所了解,就会明白,这个“齐大非偶”根本就不是高攀不起的意思。“齐大非偶”这个事件的相关人员有:郑庄公、郑公子忽、齐僖公、文姜

  • 郑庄公、齐僖公、齐襄公、楚武王为什么被称为“春秋三小霸”?

    历史解密编辑:鬼说历史标签:郑庄公,齐襄公,楚武王,齐国,国君

    多位影响巨大的春秋君主被后世合称为“春秋五霸”。鲜为人知的是,“春秋五霸”之前有“春秋三小霸”。而且如同“春秋五霸”不止五个人一样,“春秋三小霸”也有四位(郑庄公、齐僖公、齐襄公、楚武王)。那么他们为什么会被称为“春秋三小霸”呢?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郑庄公是郑国第三代国君,其治下的郑国一度是天下

  • 合纵与连横第一次对决:卫国篡位者首创合纵,郑庄公应之以连横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郑庄公,合纵,连横,秦国,宋国,齐国

    合纵与连横,是战国时代列国的外交主流思想。可对于“合纵”与“连横”,自古以来就存在多种解释。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南北为“纵”,东西为“横”,所以南北联合即为“合纵”,东西相结即为“连横”。以此而言,合纵即联合从南到北的楚、魏、韩、赵、齐、燕等等六国,连横即秦国与韩、赵、魏、齐等等崤山以东诸国结盟。以战

  • 郑庄公不畏王权,大胆向东周“借粮食”

    历史解密编辑:阔儿看世界标签:郑庄公,周平王,周幽王,王权,郑国

    东周天王周桓王时期的某天,郑庄公派能臣祭足带着人马到了天王属地温邑。他对温大夫说:“我国正闹严重饥荒,民不聊生,想跟您借点粮食救急。”温大夫说:“请把周桓王的批复拿来吧,我可不敢擅自做主。”祭足说:“远水解不了近渴,老百姓正陷于水火之中,等不了天王批复了啦!现在正是麦子成熟季节,我们就勉为其难,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