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是春秋时期非常著名的故事,而以这段故事改编而成的各种戏剧和影视作品在中国社会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力。人们同情赵氏孤儿赵武一出生就满门被灭的悲剧,也赞赏程婴和公孙杵臼为了保护赵家遗孤不惜牺牲自己后代的忠义。但是在我看来,赵氏的悲剧本就是赵盾一手造成的,赵武作为赵盾的孙子不过是得到了先祖的报应而已。《无间道》里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赵盾执政时为了赵氏兴旺做下的事情,自然会报应在子孙后代身上。赵武继承了赵家的荣耀,自然需要扛起这样的责任,这是天道!
赵氏是晋国卿族中的大族,是贵族中数一数二的存在。早在晋献公时代,赵氏在晋国已经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后来赵衰辅佐公子重耳成就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他也因此而成为执掌晋国国政的权臣。晋文公去世后晋襄公即位,赵盾在与狐射姑竞争中取胜,成为了晋国正卿,也因此而独揽朝政大权。赵衰赵盾父子两代执掌晋国相位,给赵氏带来的是家族势力的膨胀,也因此而成为卿族势力中最大的门阀世家。然而赵盾执政与赵衰不同,他对朝中大臣更为苛刻,私心更重,也因此而结了不少仇恨。
被赵盾驱逐后逃到潞国的狐射姑曾经这样评价赵氏父子,他说赵衰执政如冬日之暖阳,而赵盾执政如夏日之炎炎烈日。由此可见在晋国公卿大臣眼中,赵盾独霸朝政是一种怎样恐怖的存在。赵盾执政时期维持了晋国强大的国力,甚至以相国的身份与诸侯会盟,可谓是强横霸道到极点。而在晋国国内,公卿大臣中稍有不如意的便会受到赵盾惩处和驱逐,甚至满门被灭。特别是在晋灵公时代,赵盾独断专横,训斥国君如家常便饭,满朝文武只能战战兢兢。在这样的情况下,赵氏势力急剧膨胀,成为晋国最大的门阀家族,就差取国君而代之了。
赵盾当政期间赵氏子弟几乎占据了朝堂中所有重要的职位,有的要职虽然不在赵氏子弟之手,也是与赵盾交往密切的大臣占据。如此一来,赵氏获取巨大权势的同时也结下了大量的仇人。尤其是赵盾改革晋国的公卿制度后,晋国的整个公族都成为赵家的仇人。春秋时期的诸侯国的贵族中除了国君家族外,剩下部分分为公族和卿族。公族为国君家族庶出的贵族子弟组成,卿族是为国立功的外姓贵族子弟。赵氏本不是晋国人,赵衰以外姓辅佐晋文公称霸,是卿族中的典型。而被赵盾驱逐的狐射姑则是公族的典型,他是晋文公重耳的表弟。
赵盾改革公卿制度后大量在在朝中起用卿族子弟,而公族子弟则受到排斥和打压。由于赵盾权势熏天,所以他活着时公族大臣只能韬光养晦,以待时机。晋国公卿两族的仇恨由此开始,之后晋国几代国君时期两族的政治斗争成为,晋国国内争权夺利的主基调。赵盾的表弟赵穿杀死晋灵公后,赵家的权势发展到了顶峰。尤其在晋成公一朝,诸侯国听命于赵氏,而不知有晋国国君。然而正是由于赵穿的弑君之举让赵盾有些下不来台,所以北上弑君骂名的赵盾始终无法走出废国君自立的那一步。
赵盾死后,赵盾的儿子赵朔和弟弟赵同、赵括继续霸占晋国政务,但对公族的威压却远不如其父。在公族大臣的支持下,长期被赵氏架空的晋景公发动了清剿赵氏的行动。当时赵朔当正卿不久便去世,只剩下老婆赵庄姬和尚在襁褓之中的赵武。赵庄姬耐不住寂寞与赵盾的弟弟赵婴齐通奸,被赵同和赵括发现,由此引发了赵家内讧。赵括和赵同借此机会驱逐了赵婴齐,并将其在流放中杀死。赵庄姬惧怕赵同和赵括,于是抢先向晋景公告状,诬告赵括和赵同谋反。晋景公借机任命公族中颇有威望的栾氏和郤氏取代赵氏的地位,诛杀了赵同和赵括。
如此一来,长期受到赵氏欺压的公族便如被松开了枷锁,纷纷加入讨伐赵氏的行动中。赵盾父子执政期间,在公族各家所积累的仇恨罄竹难书,笔笔血债都冲着赵氏而去,赵氏陷入灭门的危机。其中被赵穿弑杀的晋灵公的宠臣屠岸贾被任命为了司寇,他为了当年的仇恨便找上了赵庄姬母子。赵庄姬不得已带着襁褓中的赵武躲进了宫中,求助于与赵氏交好的韩氏。韩厥虽然是公族,却是在赵家长大的,又是赵盾一手提拔的,所以没有眼睁睁的看着赵氏被灭门。他秘密安排赵氏的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进宫带走了赵武,为赵家保留最后的血脉。
为了掩护赵武出逃,程婴与公孙杵臼唱了双簧戏。他们以程婴的幼子替代赵武被屠岸贾摔死,让赵武以程婴之子的名义被秘密养大。整个过程中公孙杵臼牺牲了自己,程婴牺牲了自己的儿子,表现出了感天动地的忠义之情。可是从根本上来讲,赵武的遭遇是赵家灭门的悲剧,却也是晋国公卿两族你死我活斗争的写照。而晋国公卿两族的仇恨是赵盾执政时为了一己之私埋下的祸根,他的孙子代他受过也是理所应当。赵氏被灭后公族中的栾氏和郤氏掌权,卿族势力受到公族打压,因而开始了低调的韬光养晦。
直到公族内部栾氏和郤氏争权,晋厉公灭亡郤氏,引发了栾氏弑杀晋厉公,迎立晋悼公的事情,赵武才有机会重见天日。晋悼公即位后感到公族栾氏的权柄太重,自己几乎成为傀儡,便欲扶持卿族与栾氏对抗。韩厥此时便向晋悼公告知了赵武活着的秘密,建议起用赵氏对付栾氏。赵氏是卿族的旗帜,赵武的现身引起了晋国朝野震动,也得到了卿族各家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以赵氏、韩氏、魏氏、范氏等一大批卿族团结起来驱逐了栾氏,重新执掌了晋国朝政。后来赵武执政,公族势力完全被边沿化,韩赵魏三家势力得到急剧膨胀,也为三家分晋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