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故事#淳于髡(kūn)是战国中期齐国学者,赘婿出身。此人身材短小,其貌不扬,却饱学强记,滑稽多智,善于讽谏,对齐国内政外交均有建树。
齐威王即位之初,一意迷恋歌舞声色,淳于髡曾以隐语巧妙讽谏,诱导威王改革内政,奋发有为。
邹忌以琴谏取相后,淳于髡很想试试他的学识志向,遂率领几个徒弟前往相府,一见面便说:“我有一肚子心事,愿陈述于国相!”邹忌以礼相答,“谨请赐教。”淳于髡张嘴就说出两句含混不清的隐语:“得全全昌,失全全亡。”邹忌想:此话重在一个“全”字,应为国事的关键所在,那无疑是臣事君之礼;此礼具备,便能立身扬名,可昌而不可亡。于是以只言作答:“不敢远离君侧。”淳于髡微微点头,又说道:“以木为轴,润以脂膏,置之于毂(车轮正中用以安轴的圆孔),则省力易动,然而置于方孔之中,则难以运转。”邹忌知是通常事体中蕴含着深奥的道理,遂以国事应对俗事,答道:“慎与左右相处,顺乎事态人情。”淳于髡说:“众流归海,自然而合。”邹忌答:“国相自应亲附万民。”淳于髡见邹忌思虑敏捷,便有意与他为难,于是像连珠炮似地说下去:“狐裘虽敝,不可补以黄狗之皮。”邹忌则如箭离弦一般脱口而答:“选择贤良,勿杂以不肖之人。”淳于髡说:“造物不依分寸,则不能成器具;琴瑟不调缓急,则不能成五音。”邹忌答:“谨修法律,督察奸吏。”淳于髡句句旁敲之辞、隐微之语,邹忌均应对如流,揭示得恰如其分,明明白白。至此,淳于髡不能不深自折服,对其徒弟说:“此人大有才思,日后必受重封。”
淳于髡游历魏国时,曾去拜见魏惠王。惠王满以为这位鼎鼎名士远道而来,一定有许多治国安民的灵丹妙方,特意赶走身边的侍从,来了个专席接待。没成想,两次相见,淳于髡竟然终坐无语。事后,魏惠王又纳闷又生气,派人前去探问究竟。淳于髡说道:“我前次见魏王,他意在纵马驰骋;后次见魏王,他似又情牵于歌儿舞女。当时,即使有千言万语,也必充耳不闻。"这人赶到宫中如实回报,魏惠王不禁大惊,赞叹说:“淳于先生果然是圣人,能够洞察秋毫。他前次来时,适逢有人献良马,我未及骑试,正在悬望不已。后次来时,又值有人献歌伎,我未及观赏,却似乐声在耳。那时,虽屏人相待,我已经心去神驰。”
魏惠王改日再次约见淳于髡,宾主专意谈论国事,以致夜以继日而不知疲倦。魏惠王欲拜他为魏国卿相,淳于髡坚辞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