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淳于髡:骄傲的赘婿,不世出的心理学大师
金蝉子读书2022-07-2611:33北京关注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著名君主;淳于髡,一个齐国赘婿,学识渊博,是那个时代最有名的学者之一。梁惠王向淳于髡请教治国之策,可淳于髡却不愿意教他梁惠王先后两次,召淳于髡进宫觐见。可是,这两次,淳于髡都极少发言,基本上是梁惠王问一句,他回一句。梁惠王唠叨什么,他就听着,也不和梁惠王互动。梁惠王有点郁闷——本来是想淳于髡能教教他,给他提一些治国理政的意见和建议。结果,淳于髡没有献一计。
与淳于髡一起从齐国来魏国的,还有一个人,这两次觐见,他也在场。他倒是每次都积极发言。于是,梁惠王单独召见这个人,向他吐槽说:“淳于髡是不是看不起我,不屑和我说话呀?”这个人就把梁惠王的不满跟淳于髡说了一遍。淳于髡说:“我第一次觐见梁惠王,他的心思,在遥远的马场(心不在焉);我第二次觐见梁惠王,他的心思,在歌舞升平的乐坊(心不在焉)。既然他并不专心于跟我沟通,我说什么,他也不会放在心上,又何必浪费唇舌呢?”于是这个人把淳于髡的话,原封不动地转述给梁惠王。梁惠王吃了一惊——淳于髡看人太厉害了。的确,他在第一次会见淳于髡之前,有人给他进献宝马,他还没来得及去试驾,淳于髡就来了,他就先见了淳于髡,但心里却一直想着那匹宝马;第二次会见淳于髡之前,乐师新排练了一个曲子,刚好把曲谱呈给他,他在觐见淳于髡时,脑子里想着下朝后赶紧去听曲的事情。梁惠王觉得很惭愧,是他心不在焉,没有好好珍惜和淳于髡的会面。于是他亲自登门,到馆舍里,向淳于髡赔礼。淳于髡也很痛快,并没有计较梁惠王之前的行为——把自己对魏国的看法,以及治国之策,和盘托出。其实,淳于髡在从齐国来魏国的路上,早就针对魏国具体情况做了研究和思考,制定了一个详尽的治国方案,准备进献给梁惠王。只是由于之前梁惠王心猿意马,淳于髡才并未拿出来。这一次,梁惠王心无旁骛,认真听取淳于髡的见解,并不时提出自己的困惑。淳于髡也一一解答。两个人谈了三天三夜。
这就是梁惠王做学生的表现。他算是有悟性的,知过能改,终于学到了自己想要的知识。【简评】想让人知无不言,倾囊相授,那就要有足够的诚意和专注。如果对方是个高傲且敏感的人,更要注意这一点。淳于髡这种强大的察言观色能力,大家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人吗,欢迎留言讨论。
伴读中国史第一卷史记列传篇154:想让对方说干货,你要先成为一个合格的听众内容涉及原著卷目:《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