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隐公》用了大量篇幅讲郑国的事情,并且着重讲了郑庄公,这里有必要围绕郑庄公梳理一下春秋早期郑国的人物关系,见下图。
郑国立国较晚,开国君主是郑桓公,也就是王子友,主流观点认为,王子友是周厉王之子,还有周宣王之子一说,无论是哪种说法,都足见郑国与王室的关系是非常近的,上图采信的是厉王之子说。
作为周王室的司徒,郑桓公很有先见之明,在犬戎之祸发生前就已经将族人迁到了东边来,平王东迁之前,郑国已经在这边站稳了脚跟。可能是职务原因,郑桓公自己留在了镐京,最后同周幽王一起死于犬戎之祸。
郑桓公通过一系列运作,奠定了郑国的基础,但主要经营者其实是郑武公,从“武”这个谥号也可见一斑。
《春秋》叙事是从鲁隐公元年开始,当时的郑国国君是郑庄公,所以《左传》中关于郑武公的记载颇少。可知的是,郑武公同他的堂兄周幽王一样,也娶了一位申国女子,这就是武姜,武姜生了两个儿子,就是郑庄公和共叔段。
同郑桓公一样,郑武公和郑庄公也都在王室担任要职,所以郑国的国君有两重身份,一个身份是国君,另一个身份是周王室的卿。
郑庄公担任王室卿大夫时,当时的天子是周平王,周平王东迁之前,存在过二王并立的局面,西虢国的国君在携地拥立周宣王之子余臣,后被晋文侯杀害,史称周携王。
后来周平王不满郑庄公把持朝政,开始向虢国靠拢,这时的虢国指的是东迁之后的西虢国,为了区分,历史上也称其为南虢国。
郑庄公对周平王向虢国靠拢表示不满,于是发生了周郑交质事件,周平王之子王子狐到郑国为人质,郑庄公之子太子忽到王室为人质,这两个人的最终命运都不太好。
周平王死后,王子狐回去奔丧,不久也死了,也可能是死在途中,这件事出自《史记》,《左传》无载。于是周平王的孙子即位,这就是被郑庄公的部下射中了肩膀的周桓王,太子忽在周为质的时候娶了陈侯之女,这个陈侯指的是陈桓公。
郑公子忽在王所,故陈侯请妻之。郑伯许之,乃成昏。——《左传·隐公七年》
太子忽即是后来的郑昭公,其母是邓国之女邓曼,此外,他还有很多兄弟,其中有三个能力出众的:公子突、公子仪、公子亹,这也为后来的郑国内乱埋下了祸根。
郑昭公之败北戎也,齐人将妻之,昭公辞。祭仲曰:“必取之。君多内宠,子无大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弗从。——《左传·桓公十一年》
常言道:虎父无犬子,但犬子多了无所谓,而虎子多了就难免残杀了,最后只能剩一个,这个就是雍姞之子公子突,也就是后来的郑厉公,雍姞背后有宋国势力。
手足相残当然与权力争夺有关,但这权力争夺的背后其实是家风问题,俗话讲:上梁不正下梁歪,郑庄公和共叔段的闹剧就足以给他的儿子们树立“榜样”了。
共叔段是郑庄公的同母弟,在京邑作乱,失败后逃到了鄢邑,郑庄公又攻破鄢邑,共叔段逃往共邑,这件事发生在隐公元年。
需要说明的是,《左传》并没有郑庄公杀死共叔段之说,事实上,按《左传》所载,共叔段应该是一直待在共邑,故而郑庄公灭许国后提及过共叔段,说他“糊口四方”。
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左传·隐公十一年》
也就是说,按《左传》所载,共叔段只是逃离了郑国,并未死掉,如果真死了,也就不会有“共叔段”这个称谓了。那么,公孙滑的身份就很可疑,《东周列国志》说公孙滑是共叔段之子,但这只是明清小说家的说辞,不足为信。
如果公孙滑是共叔段之子,只要共叔段还在世,他就没有这个资格,卫国更没有道理去支持公孙滑,那么公孙滑最有可能是郑桓公之孙,其父作为公子,出身应该不会比郑武公低。
除了公孙滑,《左传》中还记载了两位郑国的公孙,一个是公孙获,郑庄公灭许国之后,公孙获驻扎于此;一个是公孙阏,字子都,以英俊帅气著称,可能是当时全郑国女人的梦中情人,所以“子都”也是美男子的代名词。
公孙阏不仅长得帅,射箭也精准,就凭这一绝技射死了颍考叔,颍考叔是郑庄公与其母武姜的和事佬,其族系不可知,虽然英雄善战,但也经不起有人背后放冷箭。
还有一个郑国的关键人物也无法在图中标记,就是祭仲,“祭”是地名,曾是周公后裔的封国,灭国时间史料无载,但到了春秋时期,其地已属郑国。
凡、蒋、刑、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祭仲也是姬姓,应该是郑国公族,且以祭地为食邑,但具体是出自哪一支不得而知,同祭仲身份相当的还有自缢而死的原繁,郑厉公称之为伯父,其实只要是郑桓公的孙子,被郑厉公称之为伯父都没有问题,但原繁说过一句话。
先君桓公命我先人典司宗祏。——《左传·庄公十四年》
“典司宗祏”的字面意思是主持宗庙,但只有继承了君位才有资格祭祀宗庙,所以“宗庙”常常用来代指国家,主持宗庙意味着管理国家,那么,原繁的先人应该就是郑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