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春秋时期德行高尚的君子,那必定少不了吴国相国季札。春秋是礼乐崩坏和道德沦丧的时代,所以德行高尚的君子往往显得更加的珍贵而受人推崇。鲁国的柳下惠便是其一,他被孔子认为是儒家之前的圣人。孔子对季札的评价不下于柳下惠,而且季札还当过孔子的师傅,所以季札在儒家学者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高,被认为是儒家早期与孔子齐名的圣人。因此季札被人尊称为延陵季子,受到春秋诸国贤达的敬仰,就连弑杀吴王僚上位的吴王阖闾也对其恭敬有加。但很少有人知道,季札是吴国国君的合法继承人,可他却拒绝继承君位。
季札是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原名公子札。由于他从小聪明好学富有才干,而且品德高尚,所以吴王寿梦在临终前想把君位传给他。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分别是诸樊、余祭、夷昧和季札,季札最小却最受吴王寿梦看重。吴王寿梦临终传位时,季札以"立长不立幼"的周礼传统拒绝了继承吴国君位。长子诸樊再三辞让吴国君位,季札拒不即位,最后不得已达成了兄终弟继的折衷方案。按照这个方案,吴国国君将由长子诸樊继承,诸樊死后传余祭,余祭死后传夷昧,夷昧死后再传季札。
吴国是在吴王寿梦父子为国君期间发展起来的,这几位国君执政时所任用的相国便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吴王寿梦起用楚国叛臣屈巫的儿子屈狐庸为相,吴王诸樊则让季札接替屈狐庸执掌整个国家。在这个时期内,吴国国力得到了长足发展,并且逐渐能够与强大楚国抗衡。由于在当政期间的优异表现,季札受到各国国君欢迎。他曾经出使鲁国、齐国、郑国、卫国等,与各国执政的国相和国君谈笑风生,受到他们的推崇。而季札的友人也都是各国政要,如齐国国相晏婴,郑国上卿公孙侨等等,使得他的声望在吴国如日中天。
季札任吴国国相期间,吴国国君的位置按照之前的协议进行传递,可是当夷昧去世传给季札时却出了问题。其实当初那个兄终弟继的方案只是季札拒绝继承君位的缓兵之计,他一点上位的想法都没有。虽然他的三个哥哥都曾积极要求他上位,但他都采取了辞让的态度,甚至以避居延陵不问政事相威胁。吴王夷昧去世后本该季札继承王位,由于有之前兄终弟继的协议,所以季札无法拒绝臣民的要求。于是他干脆选择避居延陵不问政事,吴国上下拿他都没有办法。然而国不可一日无君,最后在吴国大臣的推举由夷昧的儿子吴王僚继承君位。
吴王僚上位后请季札出山继续担任国相,吴国政治从表面上看完成平稳过度。然而这次吴国君位的传递却为之后吴国的政变埋下祸根,吴王诸樊的长子公子光对吴王僚上位很不满意。因为按照兄终弟继的协议,季札之后具有继承权的应该是公子光,而不是公子僚。吴王僚借助父亲夷昧执政时的人脉关系上位,实际上违反了当初吴国四公子的协议。可是由于支持吴王僚的大臣遍布朝野,而季札又避居延陵,公子光没法公开反对,只能暗中谋划弑君。后来楚平王废太子建,杀太师伍奢全家,逼得伍子胥逃往吴国,使公子光的谋划有了进展。
伍子胥带着太子建的儿子芈胜逃到吴国后,最早是投入了吴王僚的门下,向吴国借兵报楚平王杀父灭族之仇。由于吴楚两国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一开始吴王僚是答应了伍子胥的要求的。伍子胥在楚国时就名气很大,公子光早就对其垂涎三尺。他既不想让伍子胥投入吴王僚的阵营,又希望伍子胥助他夺位,所以便离间了伍子胥和吴王僚的关系。这么一来,伍子胥借兵伐楚的计划就胎死腹中。然后公子光又带着大量的金银礼物拜访了伍子胥,将伍子胥拉入自己的阵营,并向其袒露了谋求弑君上位的想法。
在伍子胥的谋划下,公子光派刺客专诸刺杀吴王僚,一举夺取了吴国君位,是为吴王阖闾。不论是公子光还是伍子胥,在这次刺杀行动中对季札都是很忌惮的。伍子胥以与楚国争霸为由,让吴王僚把自己的心腹派出去打仗,又提出与中原搞外交,把季札派去出使晋国,这才创造了刺杀吴王僚的机会。季札从晋国回到吴国后,吴王阖闾已经弑君上位。然而由于季札声望太高,又是之前的国君继承者,所以吴王阖闾还不敢公开称为国君,而是摆出请季札上位的姿态。不出吴王阖闾所料,季札第三次辞让君位,并再次避居延陵。
季札从父亲、兄长和侄子手上三次拒绝继承吴国君位,这让很多人不能理解。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绝大多数人都是自私自利的。没有继承权的公子尚且谋划弑君夺位,而受到举国推崇的季札却三次辞让君位,这在那个时代完全是异类的做法。一开始的时候很多人认为季札是在沽名钓誉,可是再三辞让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也有人认为季札怕死才不上位,因为他要是上位,则必然成为公子光派专诸刺杀的目标。可季札的情况与吴王僚不同,季札是受全国公认的,有合法继承权的。吴王阖闾派人杀季札,几乎没有成功的希望。
吴王阖闾上位前,伍子胥对于季札是有预判的。他们不敢当着季札的面刺杀吴王僚,因为只要季札一句话,他们就只能身首异处。所以伍子胥采用的调虎离山的办法,先把事情做成既定事实,再捧季札上位。他们知道季札最为在意的是吴国政治平稳,国力发展,必然不会因为自己的愤怒而发动政变。既然吴王阖闾已经上位,为了吴国能够平稳过渡,季札就不会选择再次改易国君。换句话说,正是由于季札默认了吴王阖闾弑君上位的事实,所以才没有人敢对吴王阖闾采取行动。否则吴国就会陷入郑国、陈国那样反复弑君夺位的恶循环。
在我看来季札三次辞让君位的最大原因还是惜身,是来自于他追求绝对纯洁的政治不粘锅的性格。这种性格的人品德高尚,一切以大局为重,拒绝卷入政治斗争中。他们的目标和理想都很远大,很多事情不会考虑私利。然而国家的政治避免不了争斗,过于远离政争就无法承担国家的责任。正是如此,季札才眼睁睁的看着吴王阖闾与吴王僚的兄弟相残,默认了吴王阖闾上位。如果季札愿意成为国君,吴国的发展将走上另一条高速公路,也就没有吴王阖闾和吴王僚兄弟相残的事情。当然如此一来,季札也就失去成为圣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