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故事:古代小故事——翠鸟移巢,凿井得人,齐宣王好谀,季札挂剑

故事:古代小故事——翠鸟移巢,凿井得人,齐宣王好谀,季札挂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李三脚 访问量:2663 更新时间:2023/12/20 16:23:53

翠鸟移巢

有只翠鸟在高处做窝躲避人。孵出小鸟后,怕小鸟掉下来摔死,就把鸟窝往低处挪了挪。小鸟逐渐长大,翠鸟对孩子更加喜爱,又把窝往低处挪。由于太低,小鸟被人捉去了。

(父母心疼孩子,不应当溺爱,这个道理谁都懂。但是度很不好把握。我家孩子在外地念书时,多打些生活费怕养成坏习惯,少打些又担心他不够花,沾上小额贷啥的。呜呜!可怜天下父母心!)

原文

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子长羽,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凿井得人

宋国的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专门得有一个人出外挑水。后来他家打了一口井。丁某高兴的对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手。”传来传去,外边人都说他家打井挖出一个人来。国君听说后,就找来丁某询问,丁某回答:“是得到腾出一个人手,不是挖到一个人。”打听事儿得到这样的信息,还不如没听到!

(类似的故事还有《曾母投梭》《三人成虎》。)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齐宣好谀

齐宣王喜欢射箭,经常夸耀自己能挽强弓,其实他所用的弓顶多三石。他让手下人看的时候,大家也上前拉拉,都是拉到一半就拉不开了。众人都说:“真是一张强弓,得九石多,除了大王,谁也拉不开。”齐宣王沾沾自喜,到死都以为自己能拉开九石的强弓,这不是很悲哀吗?

(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是校长、主任、体育老师赛跑,校长跑了第一。齐宣王的故事可信度很高。)

原文

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岂不悲哉?三石实也,九石名也。 宣王说其名而丧其实。

季札挂剑

季子到西面出使晋国,带着宝剑路过徐国。徐国君看到他的宝剑后很喜欢,虽然没说要,但从表情上能看出来。季子因为要带着剑做使者,也没说给,心里想,返回时一定送给徐国君。

回来的时候,徐国君已经去世。他想把剑送给徐国君的儿子,随从制止说:“这是吴国的宝剑,不能随便送人。”季子说:“我不是要送他,是为了我自己心里安慰。前些日子路过的时候,徐君看到宝剑虽然什么都没说,但羡慕的眼神不言而喻。我当时在心里就把宝剑送给他了,只是要拿着出使晋国,没有马上给他。在我看来,这把剑已经是徐君的了,不能因为他去世而欺心。”于是摘下剑送给新国君。新国君说:“父亲没有命令,我不敢接受。”

季子去了徐国君的墓地,把剑挂着树上离去。

原文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猫头鹰搬家

猫头鹰碰见一只斑鸠,斑鸠问:“你去哪?”猫头鹰说:“我要搬到东边去。”斑鸠问为什么,猫头鹰说:“这里的人讨厌我的叫声。”斑鸠说:“你不改变鸣叫的声音,到哪都会惹人讨厌!”

(一个同事想借这次县管校聘调到别的学校,我不由想起这个故事。)

原文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标签: 齐宣王吴国延陵季子宣王

更多文章

  • 匪议东周(三十八)与孔子齐名的圣人季札为何拒绝继承吴国国君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孔子,季札,吴国,阖闾,伍子胥

    说起春秋时期德行高尚的君子,那必定少不了吴国相国季札。春秋是礼乐崩坏和道德沦丧的时代,所以德行高尚的君子往往显得更加的珍贵而受人推崇。鲁国的柳下惠便是其一,他被孔子认为是儒家之前的圣人。孔子对季札的评价不下于柳下惠,而且季札还当过孔子的师傅,所以季札在儒家学者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高,被认为是儒家早期与孔

  • 辞让王位,墓前挂剑,鲁国观乐,季札心中却有着怎样的孤寂呢?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季札,王位,吴国,鲁国,阖闾,姬昌

    今天的长三角,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繁荣,文化最昌盛的地区,在文人笔下不是“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的胜景,就是“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的美好。仿佛自古以来的苏杭江南,便是小桥流水、鱼米之乡的人间天堂。江南水乡但殊不知,在先秦,这里并不是文化核心地带,甚至被视为蛮夷。生活在这里的吴人,礼俗不

  • 比乐毅还传奇的燕将:大破东胡追击千里,竟是秦舞阳的爷爷

    历史解密编辑:复意回觅标签:乐毅,秦舞阳,东胡,齐国,燕昭王,燕国

    说起先秦时期的燕国名将,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乐毅率领弱小的燕军一举攻破齐国70座城池,只剩下两座围城不攻,几乎瞬间灭亡了强大的齐国,创造了军事史上的超级奇迹,确立了燕国战国七雄的身份。因此,历代文人墨客对他赞不绝口,诸葛亮更是“自比风乐”,视乐毅为第一将军。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乐毅创造奇迹的十多年之前

  • 荆轲刺秦王时,秦舞阳吓得发抖,燕丹为何不让荆轲等更勇猛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荆轲,秦舞阳,太子丹,秦王,嬴政

    文|飞鱼说史战国乱世,群雄迭起,大争之时,谁能笑到最后?在现在人看来,秦国是笑到最后的赢家,但在当时谁又能知道,被山东六国称之为蛮夷的秦国会一扫六合?至少山东六国的诸侯,从来没有想着要束手就擒,他们想了很多办法来阻止秦国一统天下。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在军事上联合起来抗击秦国,这也就是合纵的策略了。山东六

  • 荆轲刺杀秦始皇,作为助手的秦舞阳为何吓得发抖?换个人会成功吗

    历史解密编辑:雾里五里标签:荆轲,嬴政,秦舞阳,秦国,燕国

    据《史记》当中记载,荆轲刺杀秦始皇之前,本来就想着要等一个人,他想和那个人一起组队去刺杀秦始皇。只不过后来燕国这边催得急了,荆轲才不得不提前上路。然后燕国给他配了个助手,也就是这位秦舞阳。在荆轲刺秦这个故事当中,秦舞阳作为一个配角,表现似乎并不算光彩。虽然在出发之前,秦舞阳表现得非常自信,认为自己非

  • 荆轲刺秦王中的秦舞阳,祖父成就堪比霍去病,为何司马迁一句带过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荆轲,秦舞阳,司马迁,霍去病,燕昭王,乐毅

    自夏商以来,北方民族不断南下入侵,与中原文明开始了长达数千年的宿命对决。在这场对决中,中原文明涌现了一批可歌可泣的外战英雄,比如李牧、蒙恬、霍去病、窦宪、李靖、蓝玉等,其中霍去病深入北方数千里,“封狼居胥”而家喻户晓。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深入北方数千里的并非霍去病,而是荆轲刺秦王中秦舞

  • 秦舞阳:不是我没有勇气,我真的尽力了!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秦舞阳,秦王,荆轲,秦国,太子丹,秦军

    读到荆轲刺秦,很多人都会发现奇怪的一个点,秦舞阳,史记里记载,这个人13岁就敢当街杀人,人们都不敢直视他的目光,给人一种出厂就带主角光环的感觉,结果最后却在刺杀秦王的关键节骨点上,退缩了。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走进秦舞阳的行刺一生。你是秦舞阳,13岁就敢当街杀人,就这样你侠客身份自居,所以在燕国名

  • 荆轲刺秦时,秦舞阳吓得发抖,太子丹为何选择了如此懦弱之人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荆轲,秦舞阳,太子丹,刺秦,高渐离,勾践

    历史像一根杠杆,一头装着“必然”,一头装着“偶然”,中间有一个叫“细节”的东西充当支点。荆轲刺秦,就因为细节不当,“偶然”没能撬动“必然”。假如历史可以“假如”,与荆轲协同作战的助手足够出色,谁说刺秦不能成功呢?应该说,荆轲作为刺秦行动的主角,是一个非常正确的人选。他身上的三大优点,与刺秦行动很匹配

  • 荆轲刺秦时,太子丹为何要让秦舞阳做他的副手?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荆轲,秦舞阳,太子丹,刺秦,秦王,嬴政,秦时

    《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荆轲的形象。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

  • 荆轲刺秦王时,副手12岁杀过人的秦舞阳,为何吓得直哆嗦?

    历史解密编辑:斯基栀子标签:荆轲,秦舞阳,嬴政,秦王,太子丹,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我们都是很熟悉的,但是,我们了解荆轲刺秦王时,关注的人往往只有荆轲和秦王嬴政,我们把荆轲的副手给忘记了。荆轲的副手就是秦舞阳!燕国能让秦舞阳当荆轲的副手,去完成刺秦王的重任,相比秦舞阳也不是简单的人呀。我们看看秦舞阳的介绍:秦舞阳(公元前239年或之前-公元前227年或之后),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