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信陵君杀死魏国名将晋鄙,窃符救赵,他这是不是败坏法纪的逆臣?

信陵君杀死魏国名将晋鄙,窃符救赵,他这是不是败坏法纪的逆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行走的荷尔 访问量:2514 更新时间:2023/12/8 20:51:09

大秦的克星——侠将公子信陵君(6)

主笔:江湖闲乐生

魏安釐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魏国,魏王却惧怕秦国,不敢出兵救赵。情急之下,信陵君魏无忌听取侯赢之计,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从魏王寝宫里偷到了兵符。

至此,信陵君总算拥有了改变历史的机会,他很开心自己将作为一个拯救者,而不是殉道者出现在邯郸。但是侯嬴认为这样不够,他们还需要更周密的计划,侯嬴道:“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公子即合符,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于魏王,事必危矣!臣之客朱亥,此天下力士,公子可与俱行。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令朱亥击杀之。”

信陵君听到这儿,心中感伤,不觉泣下。

侯嬴自感莫名,便带着些嘲笑的口气问道:“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信陵君抹了抹眼泪,哽咽道:“国难当头,何畏死耶?无论生死成败,负罪王兄,难回邦国,无忌皆无悔!只是晋鄙骁勇宿将也,且无罪于国。倘不从,便当击杀,吾是以悲也……”

不管怎么说,魏国如今人才凋零,难得有晋鄙这个沙场老将,杀了他对魏国短期利益有损,但是为了更长远的国家利益却又不得不这么做,所以信陵君很难过很纠结。

侯嬴连忙安慰信陵君道:“击杀晋鄙,失小义也。救赵存魏,得大义也。公子当有取舍。”

没错,世上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有得必有失,有取必有舍,我们应该学会平衡得失,从容取舍。

信陵君当然明白这一点,于是他决定擦干眼泪,勇敢前行。两人接着一同来到朱亥家,信陵君本以为朱亥又要像从前那样给他摆架子,没想到朱亥却对他露出了难得的笑容:道“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蒙公子数下顾,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赵国有难,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原来,这才是朱亥之前对信陵君非常冷淡的原因。身为一个大侠,当朋友不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冷眼旁观君子之交淡如水;可一旦朋友有了危难,他就挺身而出义不容辞!比起朱亥侯嬴来,专诸豫让之徒也不过就是刺客而已,他们都是为了主子的私利而拼死舍命,朱亥侯嬴却是为了扶危济困、为了天下大义,他们才是真正的大侠。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整个策划过程,关于这件事儿,后世史家对其有褒有贬,莫衷一是。明代唐顺之认为,信陵君之举并没有错,但其心可诛,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故信陵君可以为人臣植党之戒,魏王可以为人君失权之戒。东汉班固也认为信陵君是“窃符矫命,杀将专师,以赴平原之急,背公死党之义成,守职奉上之节废。”他甚至认为战国四公子都是“六国之罪人”。现代也有读史者认为信陵君为了成就一己之虚名,在未经国家首脑授权的情况下,擅自调动军队,擅杀忠于职守的大将,事后还没有收到惩罚,这是国家法治崩溃、政治昏聩的表现,这绝对不会是美谈,只能严重地打击士气。

由此可见,战国之后至今,侠义的精神已被彻底打翻在地了,让我们看看与信陵君同时代的荀子是怎么说的吧!

从历史的记载来看,信陵君窃符救赵之时,荀子应已游历齐秦后回到祖国赵国(邯郸之围解后又去了楚国),他应该见过公子本人,并对当时的情况有一定了解。荀子的《臣道》一文中阐述了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从道不从君。” 他认为臣道的根本,应国家社稷在先,君主帝王在后。当君主做错事,即将危及国家社稷之时,能够救亡存危,解救国难者,唯有谏、争、辅、拂四臣。

所谓谏臣,就是劝谏之臣。谏臣以礼劝谏君主,用则留,不用则去。比如伊尹箕子

所谓争臣,就是死争之臣。争臣以生死强谏君主,用则生,不用则死。比如伍子胥比干

所谓辅臣,就是辅矫之臣。辅臣合力匡正国君,即使国君不情愿,也不得不接受,从而安国家于危难之时。比如平原君。

所谓拂臣,就是拂弼之臣。拂臣抗拒君王的命令,窃取君王的权力,纠正君王的错误,以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举,建非常之功,挽狂澜于既倒,解黎民于倒悬,最终大利于国家社稷。拂臣乃臣道之极致,为四臣之巅峰。

荀子最后表示:争,然后善;戾,然后功;出死无私,致忠而公,夫是之谓通忠之顺,这就是社稷之臣,这就是国君之宝,这就是明君所尊厚,而暗主惑君以为己贼。这,就是真正的天下之拂臣——魏国公子信陵君。

标签: 信陵君晋鄙魏国秦国如姬窃符救赵

更多文章

  • 战国四大战役,细说齐将匡章,堪称千古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洪都烟客标签:匡章,齐国,秦国,魏国,秦军,齐王,燕昭王,四大名将,战国四大战役

    战国时期,群雄割据,英雄辈起,可以说有很多著名的将领在这个年代诞生,他们靠着自身的本领和出色的功勋获得了在国家中的一席之地。那么其实除了四大名将之外,再战国时期事实上还有很多在战力谋略上可以与之相媲美的优秀将领,但是名气可能没有四名将那么大。那么咱们今天来说的这个就是齐国的著名将领,他的名字叫做匡章

  • 不孝名将?齐国名将匡章为何坚决反对国君为自己母亲厚葬?

    历史解密编辑:凉觅凉人心标签:匡章,齐国,秦国,秦军,魏国,商鞅变法,秦昭襄王

    战国时期齐国名将匡章,在幼年时期母亲便被人杀死,遗体草草埋葬在马棚下。桑丘之战前,齐威王勉励匡章道:“将军此战如能得胜归来,我一定下令重新厚葬令堂。”谁知匡章居然一口回绝了齐威王的提议,坚决反对厚葬母亲。莫非真是匡章不孝吗?他确实“默默无闻”,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猛将。商鞅变法后,秦国

  • 济南章丘区故事:匡章的盖世才能

    历史解密编辑:小韩说济南标签:匡章,齐国,秦国,周天子,周公旦,齐威王,燕国,济南,章丘区,济南市

    https://www.ximalaya.com/sound/39631047济南市有7个区,3个县。各个区县的名字都有来由。因为在历山,也就是千佛山下面,就有了历下区。因为在济水河的北面,水的北面是阳面,所以有了济阳县。天桥区最好理解,是因为济南有火车站,铁路上面有立交桥,老百姓叫天桥。济南还有一

  • 孟学研究 | 梁涛:匡章的悲剧,孟子的情谊

    历史解密编辑:孟子研究院标签:匡章,孟子,梁涛,孔子,齐国,荀子,孟学,科学家,法学家,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一孟子第一次到齐国时,一个重要活动便是与匡章的交往,《孟子》中有两章涉及这一内容。匡章是齐国的将军,历仕齐威王、宣王、闵王三世,屡建奇功。威王时,他指挥桑丘之战,运用间谍战术大败秦军,迫使秦惠文王割让土地,自称“西藩之臣”。宣王时,他利用燕王哙让国造成的混乱,出兵伐燕,短短五十天即攻取燕国。闵王时,

  • 秦军六大最强对手:齐国匡章,赵国赵奢、李牧,魏国上榜三位!

    历史解密编辑:趣故史标签:赵奢,李牧,秦军,魏国,赵国,秦国,齐国匡章,春秋战国,四大名将

    三家分晋后,历史进入到战国七雄争霸的阶段。在战国初期,秦国实际上长期陷入到衰落中,乃至于被魏国夺取了河西之地。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兵,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诚然,在战国时期,秦军勇猛善战。

  • 扒一扒战国名将匡章!唯一攻破函谷关的猛人,竟然是孟子的学生?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匡章,孟子,齐国,函谷关,秦国,魏国

    公元前298年,战国历史上发生了一场非常诡异的战争。这一年,齐国大将匡章,统领齐国军队,联合韩魏两国,一起围殴秦国。双方开打之后,秦国在三国联军的夹击之下,很快就开始节节败退。后来,匡章甚至直接攻破了函谷关,直接率领三国联军,攻入了秦国腹地。在整个战国历史上,这是秦国唯一一次被其他国家,攻破函谷关,

  • 名家解孟 | 梁涛《孟子》解读一百一十二:匡章“不孝”

    历史解密编辑:孟子研究院标签:孟子,匡章,朱熹,齐宣王,吕氏春秋

    《离娄下》8.30原 文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1),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2),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3)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4),四不孝也;好勇斗很

  • 他知名度低但战绩很厉害,他是战国唯一攻破函谷关的人,他是匡章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匡章,函谷关,魏国,秦国,齐国,秦军,燕国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变得强大,自从夺了魏国的西河之地后,秦国就打开了东出函谷、挺进中原的大路,尤其是函谷雄关,秦国利用险要的地势,形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局面,整个战国几百年时间内,东方六国一共有过四次合纵攻打函谷关,但只有一次攻破了函谷关,你知道是哪一次吗?第一次是公元前318年,魏国公孙衍组织的除

  • 齐国名将匡章四战四胜,改变战国格局,为何名声不及战国四大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匡章,齐国,战四胜,秦国,秦军,战国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这是《千字文》中宣扬战国四大名将功绩的经典语录,他们分别是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他们都生活在秦强而六国皆弱的时代,已处于战国末期。但战国初期的名将未必比他们差,齐国名将匡章更是四战四胜,且每战都改变了战国格局,未能在史书上获得浓墨重笔实在可惜。他

  • 齐国的臣民都怀疑匡章,齐王为什么就是信任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匡章,齐王,齐国,秦军,秦国,秦王

    秦国向韩国、魏国借道去攻打齐国,齐威王派遣匡章率兵进击秦军,和秦军对垒时驻扎下来。起因可能是齐国入侵燕国,诸侯兵援燕国。别以为诸侯发善心,只是在秦国的首肯下诸侯不想打破列国的力量平衡。秦军、齐军双方的使者多次来往,匡章变更了军服等军队用的徽章,以便和秦军混杂。匡章利用战前的空隙了解秦军,“为变其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