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鲁仲连的两次机遇

鲁仲连的两次机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海叔说春秋 访问量:1700 更新时间:2023/12/8 20:47:56

唐朝诗人李白有一首《古风》:“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这是说的一位战国侠客鲁仲连

鲁仲连这个人是齐国人,更战国那些众多侠客一般,他也没有在朝堂之中有任何的爵位,甚至鲁仲连也不是谁的门客。就比如荆轲聂政等等,大多还是当了门客。鲁仲连就显得更是独特。

那么,鲁仲连到底有什么事迹,能让大诗人李白也极其赞叹呢?

事实上,鲁仲连留在史书中的有两件事情影响较大。

第一件跟长平之战有关。

鲁仲连是齐国人,当年孟尝君邀请鲁仲连到自己的门下到门客,鲁仲连都以崇尚自由的借口拒绝掉了。因为孟尝君的缘故,鲁仲连就更是在齐国有了大的盛名。

长平之战后,秦国大军包围邯郸,此时赵国有生力量损失了四五十万,邯郸可谓是危在旦夕。此时平原君请求魏国援救赵国,可是魏国大军来到邯郸城外之时,为了保障魏国的权益,尽量不想参与与秦国的交战。魏国便派遣将军新垣衍进了邯郸城,劝赵国人尊奉秦国为王。

对于魏国人的表现,魏国人直接傻眼了。本来是邀请魏国人前来救援赵国,最后魏国人的表现反而像是秦国人的盟友了。赵国人怎么办呢?

此时鲁仲连恰好在赵国。为什么鲁仲连会在赵国呢?鲁仲连是侠客,但鲁仲连不是谁的门客,也没有依附于哪个公子之家,那就只有一种可能了,那就是作为侠客的仁义之心。因为长平之战赵国死伤惨重,鲁仲连来到赵国当然也是为了救赵国。

当鲁仲连听说魏国援军没有直接救援赵国,反而还劝赵国臣服秦国,这就让鲁仲连愤概不已。鲁仲连亲自到赵国宫廷,与新垣衍进行了一场辩论。而这场辩论的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是要说服新垣衍劝谏魏国立马与赵国合兵一处,共同攻打秦国。

其实当时的形势非常明了,如果魏国等国不救援赵国,任凭秦国大军进攻赵国,赵国的灭亡时间恐怕还会提前很多年。那么,如果赵国灭了,秦国与赵国合兵一处,最先进攻的肯定就是相邻的魏国。鲁仲连为新垣衍再次分析了这样的形势,最后表达的意思,就是联合赵国攻打秦国这件事情,只能是宜早不宜迟。

新垣衍当然不是傻子,认清楚形势了以后就赶快回到魏国的营帐,与信陵君共同带领魏国大军杀奔邯郸城外。邯郸就此解围。

此战而后,赵国平原君准备送给鲁仲连一座城池,还要赠送千斤黄金,鲁仲连却什么都不要。

第二件跟燕齐之战有关。

这一次的危机,就跟鲁仲连的母国齐国有关了。燕国乐毅带兵攻破齐国七十座城池,后来田单大破燕军,并且带领齐国军队反击齐国,收复了五十多个城池,最后打到聊城的时候却久攻不下,主将田单着急万分,最后还是鲁仲连救了急。

鲁仲连做了一件最简单的事情,那就是射了一封书信到聊城,讲了很多道理,但无非就是两件事情。第一,燕国大军要是不投降,齐国人就一直围,围到城里断粮断水,围到城中死绝再收复。第二,现在齐国的城池都收复了,就差这个城池没有收复了,如果城中的军队继续顽固守城,远方的燕国人也不会再派援军救援,那么这样的坚守最后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死。

这封信显然就此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城中主将自杀,而后聊城不攻自破。齐国收复全域。

鲁仲连与战国诸多说客一样,也是擅长攻心之事。但更其他说客不同的是,鲁仲连干的都是救城救国的事,行为举止更像是一位侠客。因此,鲁仲连受到大诗人李白的认可。

更多文章

  • 如姬帮信陵君盗了虎符,为何晋鄙还不交兵权?信陵君少了一样东西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信陵君,晋鄙,如姬,孟尝君,秦国,魏王

    文|飞鱼说史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出土的杜虎符上的铭文中国古代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如果把时代的变迁和更替比作成一辆滚滚向前行驶的汽车的话,那么战争就可以被看成汽车的轮子,那么汽车的发动机是什么呢,是生产力。打仗是一项技术活,无论咋古代还是现代

  • 信陵君杀死魏国名将晋鄙,窃符救赵,他这是不是败坏法纪的逆臣?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信陵君,晋鄙,魏国,秦国,如姬,窃符救赵

    大秦的克星——侠将公子信陵君(6)主笔:江湖闲乐生魏安釐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魏国,魏王却惧怕秦国,不敢出兵救赵。情急之下,信陵君魏无忌听取侯赢之计,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从魏王寝宫里偷到了兵符。至此,信陵君总算拥有了改变历史的机会,他很开心自己将作为一个拯救者,而

  • 战国四大战役,细说齐将匡章,堪称千古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洪都烟客标签:匡章,齐国,秦国,魏国,秦军,齐王,燕昭王,四大名将,战国四大战役

    战国时期,群雄割据,英雄辈起,可以说有很多著名的将领在这个年代诞生,他们靠着自身的本领和出色的功勋获得了在国家中的一席之地。那么其实除了四大名将之外,再战国时期事实上还有很多在战力谋略上可以与之相媲美的优秀将领,但是名气可能没有四名将那么大。那么咱们今天来说的这个就是齐国的著名将领,他的名字叫做匡章

  • 不孝名将?齐国名将匡章为何坚决反对国君为自己母亲厚葬?

    历史解密编辑:凉觅凉人心标签:匡章,齐国,秦国,秦军,魏国,商鞅变法,秦昭襄王

    战国时期齐国名将匡章,在幼年时期母亲便被人杀死,遗体草草埋葬在马棚下。桑丘之战前,齐威王勉励匡章道:“将军此战如能得胜归来,我一定下令重新厚葬令堂。”谁知匡章居然一口回绝了齐威王的提议,坚决反对厚葬母亲。莫非真是匡章不孝吗?他确实“默默无闻”,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猛将。商鞅变法后,秦国

  • 济南章丘区故事:匡章的盖世才能

    历史解密编辑:小韩说济南标签:匡章,齐国,秦国,周天子,周公旦,齐威王,燕国,济南,章丘区,济南市

    https://www.ximalaya.com/sound/39631047济南市有7个区,3个县。各个区县的名字都有来由。因为在历山,也就是千佛山下面,就有了历下区。因为在济水河的北面,水的北面是阳面,所以有了济阳县。天桥区最好理解,是因为济南有火车站,铁路上面有立交桥,老百姓叫天桥。济南还有一

  • 孟学研究 | 梁涛:匡章的悲剧,孟子的情谊

    历史解密编辑:孟子研究院标签:匡章,孟子,梁涛,孔子,齐国,荀子,孟学,科学家,法学家,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一孟子第一次到齐国时,一个重要活动便是与匡章的交往,《孟子》中有两章涉及这一内容。匡章是齐国的将军,历仕齐威王、宣王、闵王三世,屡建奇功。威王时,他指挥桑丘之战,运用间谍战术大败秦军,迫使秦惠文王割让土地,自称“西藩之臣”。宣王时,他利用燕王哙让国造成的混乱,出兵伐燕,短短五十天即攻取燕国。闵王时,

  • 秦军六大最强对手:齐国匡章,赵国赵奢、李牧,魏国上榜三位!

    历史解密编辑:趣故史标签:赵奢,李牧,秦军,魏国,赵国,秦国,齐国匡章,春秋战国,四大名将

    三家分晋后,历史进入到战国七雄争霸的阶段。在战国初期,秦国实际上长期陷入到衰落中,乃至于被魏国夺取了河西之地。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兵,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诚然,在战国时期,秦军勇猛善战。

  • 扒一扒战国名将匡章!唯一攻破函谷关的猛人,竟然是孟子的学生?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匡章,孟子,齐国,函谷关,秦国,魏国

    公元前298年,战国历史上发生了一场非常诡异的战争。这一年,齐国大将匡章,统领齐国军队,联合韩魏两国,一起围殴秦国。双方开打之后,秦国在三国联军的夹击之下,很快就开始节节败退。后来,匡章甚至直接攻破了函谷关,直接率领三国联军,攻入了秦国腹地。在整个战国历史上,这是秦国唯一一次被其他国家,攻破函谷关,

  • 名家解孟 | 梁涛《孟子》解读一百一十二:匡章“不孝”

    历史解密编辑:孟子研究院标签:孟子,匡章,朱熹,齐宣王,吕氏春秋

    《离娄下》8.30原 文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1),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2),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3)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4),四不孝也;好勇斗很

  • 他知名度低但战绩很厉害,他是战国唯一攻破函谷关的人,他是匡章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匡章,函谷关,魏国,秦国,齐国,秦军,燕国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变得强大,自从夺了魏国的西河之地后,秦国就打开了东出函谷、挺进中原的大路,尤其是函谷雄关,秦国利用险要的地势,形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局面,整个战国几百年时间内,东方六国一共有过四次合纵攻打函谷关,但只有一次攻破了函谷关,你知道是哪一次吗?第一次是公元前318年,魏国公孙衍组织的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