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陈胜的部将武臣称赵王,进兵路线是怎样的?

陈胜的部将武臣称赵王,进兵路线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地图帝 访问量:1961 更新时间:2023/12/7 10:52:47

公元前209年七月末,陈胜攻克陈城,称张楚王后,便坐镇陈都,兵分八路。

赵国方向,张楚王陈胜以武臣为将军,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邵骚为护军都尉,率三千兵北上进攻赵国旧地。

武臣是商王武丁之后,是陈城的豪族。周灭商之后,商朝后裔建立宋国,武氏以宋国都城商丘为中心,主要活动范围大致是淮河与黄河之间,历史上武氏最有名的人物当属武则天。

为了笼络武臣和武氏,陈胜以武臣为主将起兵。为了分武臣兵权,又派张耳和陈馀为校尉,邵骚为护军都尉做监军。

楚国三大氏是昭、屈、景,邵氏是昭氏分支,正如项氏是景氏分支。邵骚是楚国宗亲,监察以上三位带兵将校。

赵魏二国都在陈城北方,魏国大梁比较近,水路走鸿沟就能到,赵国邯郸比较远,要渡过黄河、漳水两条大河。

攻赵与攻魏的两路军队,一开始走的是同一条路,先水路并进来到秦朝砀郡,周市的军队沿济水攻击大梁、临济一线,武臣则率军北上。

武臣军从东郡白马津渡过黄河,进入邯郸郡。

三千兵力实在太少,张耳、陈馀亲往诸县劝谕豪族,晓以利害。秦朝在东方郡县,太守、县令一般都用秦人,因此各城县令必然严防死守。张耳、陈馀说服了一些地方豪族起兵,杀了县令和其他秦人官吏,占据邯郸郡、巨鹿郡十座城邑。

此时武臣麾下有数万人马,自称武信君,实力迅速膨胀。此前各城守军猝不及防,现在大部分城邑守将警戒心大为增强,进出城邑都要严查,城外的人马很难夺城,赵国旧地大部分城邑仍在秦人手中。

一日,广阳郡范阳县人蒯彻来到武臣军中,为其献出一策。

蒯彻为人利口,巧于言语,学得战国纵横之术,便想显其才能。蒯彻认为范阳县令徐公虽然是秦人,但徐公贪生怕死,又贪恋禄位,只需晓以利害便可拿下。

范阳位于广阳郡,也就是燕国境内,靠近赵国。正常来说武臣不会把范阳作为目标,但武臣虽然账面上有几万兵,十个城邑却全都是张耳陈馀拿下的,武臣必须快速建立军功。

于是武臣率军北上来到广阳郡范阳县,蒯彻持侯印入城,对徐公说:“秦法严苛,足下任范阳令已十余年,杀人父,孤人子,断人足,黔人首,已不可胜数。一旦敌临城下,百姓必乘机报仇,不如降武信君以封侯,岂不美哉。”

徐公不敢投降是怕百姓报复,既然武臣愿封他为侯,便一口应允。于是武臣封徐公为侯,赠一辆朱轮华毂[gū]驷马之车。赵地各城秦人县令闻此消息,纷纷派人与武臣谈判,获承诺不杀且封侯,便开城投降。武臣不费一箭,不杀一人,竟得三十余城,大致是赵国邯郸郡和巨鹿郡大部分城邑。

张耳、陈馀初期结交赵国豪族,实力盖过武臣,他们怎会甘心屈居武臣之下,只等时机取而代之。谁料凭空出来一个蒯彻,帮武臣迅速招安赵地,张耳、陈馀的实力还是稍逊一筹。

比起武臣来,陈胜的傲慢无礼,故意将他二人从魏国支走,屈居武臣之下,更令张耳、陈馀气愤。于是张耳劝谏武臣道:“将军以三千兵,横扫赵地数十城,非称王不能镇抚。愿将军趁此时机,南面称王,建盖世功业。”

八月,武臣从陈城出兵仅一个月,便称孤道寡,自立为赵王,定都邯郸。拜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陈馀为大将军。

武臣是张楚国第三个王,此后“兵强马壮者当为王”的风潮席卷天下。赵王武臣的战略也从灭秦,变成“北定燕、代,南收河内以自广”。

陈胜得知武臣称赵王,勃然大怒,便欲将武臣、张耳、邵骚、陈馀等诸人家族尽行杀死,再发兵攻赵。

上柱国蔡赐谏道:“现在暴秦未灭,若杀武臣等家族,是又生出一强敌。不如遣使贺之,令其从速引兵攻秦。”

陈胜依言,听从上柱国蔡赐所言,遣使者贺赵王即位,促其发兵入关中。不过陈胜仍将武臣等人家族移入宫中软禁起来,并封张耳子张敖为成都君。算上之前控制的魏咎魏豹兄弟,陈胜的陈都,某种程度上是麾下将士人质大本营。

张耳向赵王武臣道:“今张楚王遣使来贺,并促我等攻秦,乃是借刀杀人之计。大王据赵自立,切勿发兵,先行招安燕、代,收取河内之地。若能南据大河,北控燕、代,秦楚都不能制赵。赵国中立于秦楚之间,乘机观变,可以得志。”

武臣闻言大赞:“善!”便依二人之计,自己坐镇邯郸,然后分兵三路,令张黶[yǎn]领军西击上党郡,李良领军北略恒山郡,韩广领军北攻燕国,独不遣一卒入关中。

标签: 陈胜武臣赵王

更多文章

  • 武圣岳飞的后裔,身高二米三,神力盖世,被乾隆称为“武臣巨擘”

    历史解密编辑:萌心生活馆标签:岳飞,乾隆,关羽,武臣,项羽,袁枚

    项羽是中国古代战神级别的人物,《汉书》对其身高的记载是“八尺二寸”。这里的单位“尺”是汉尺,根据考古出土实物测算,西汉的一尺约等于23厘米(东汉约为23.4厘米),这样算下来,项羽的身高接近1.9米。到了东汉末年,另一战神更生猛,被后世奉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并享人间香火。他,就是水淹七军,威名震华夏的

  • 【廉洁文化】文臣不爱钱 武臣不惜死

    历史解密编辑:包头市九原区人民法院标签:武臣,文臣,岳飞,齐王,赵构,秦军,文官,廉洁文化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这是岳飞的名言,出自《宋史·岳飞传》: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当时的语境是,宋高宗准备为岳飞营造宅第,岳飞立马辞谢,理由是敌人没有剿灭,哪有心情顾家室。宋高宗询问天下何时太平,岳飞做出上述

  • 陈胜身边的那些武将们:武臣

    历史解密编辑:海叔说春秋标签:陈胜,武臣,秦国,赵地

    陈胜在大泽乡起义的时候,身边多是同乡陈县之人,其中就有一位叫武臣的人。先秦之时,推行兵役之制,即男子十五六岁之上既要服兵役。而陈胜、武臣正是在服兵役的路上,因大雨耽误时间不能准时到达目的地。于是才有陈胜振臂一呼,发动大泽乡起义。因此,事实上这群服兵役的男子,大概率也都是身强力壮之人。自陈县出发到了大

  • 晋悼公时代的经济大变革, 到底给晋国带来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校草不咋帅标签:晋国,吴国,国君,诸侯,周朝,先秦,周天子,晋悼公

    “万乘,兵车万乘,谓天子也。”据说晋悼公时,晋国国势鼎盛,军车万乘,浩浩荡荡之中土大地,天下诸侯无与为敌,周天子也比不得晋悼公的威风。晋国公族与卿大夫们相与扶持,共同壮大。与楚为战、与秦为战、结盟诸侯,扶持吴国,所谓吃喝拉撒,样样都得花钱,晋悼公也为此头疼。当年晋惠公曾经搞出过一套荼毒晋国百年的制度

  • 为什么晋悼公不算传统的春秋五霸,却被人认为是霸主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郑国,重耳,先秦,周朝,晋悼公,楚庄王,春秋五霸,越王勾践,春秋(书),中国古文献

    在众多历史迷的印象中,春秋五霸基本分为两个版本,一个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个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应该说这些分类,各自有各自的道理,而除了这些主流的观点之外,大家对春秋五霸还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比如晋文公的一个后代,晋悼公,就被不少人认为也是一代霸主,因

  • 虽有晋悼公暗助,鲁襄公仍成傀儡:且看“三桓”如何瓜分鲁公室!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鲁襄,公室,诸侯国,鲁国,晋悼公

    公元前575年,晋国准备出兵伐郑,与楚国争霸。为增强自身实力,晋厉公向各诸侯国派出使者,请求助阵。说是“请求”,其实就是下命令。作为长期跟随晋国的“忠实小弟”,鲁国也接到了出兵的命令。得到晋国通知后,鲁成公丝毫不敢怠慢,积极地准备出征。可就在这时,鲁成公家的后院却起火了。鲁成公母亲穆姜与“三桓”家族

  • 以战论史之春秋时期:晋国霸业最终态-晋悼公之霸业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晋国,吴国,秦国,齐国,郑国,宋国,先秦,周朝,诸侯国,晋悼公,春秋时期,春秋(书),中国古文献

    一.晋悼公即位晋厉公时期虽取得了晋楚鄢陵之战,但是其宠信嬖臣,诛杀三郤,逮捕栾书,造成了内政混乱。其余诸侯国见晋国内乱有叛盟携贰之心,楚国与郑国沆瀣一气阻断晋齐通吴之路,晋国的霸业一时有衰坠之象。或许是晋厉公满足于已有成就,对中原形势变化无动于衷,栾书等人便囚禁他并从洛邑迎回公子周立为晋悼公。。二.

  • 晋悼公十二年称霸江湖,却从未与楚国产生正面冲突,其原因有二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楚国,齐国,吴国,秦国,诸侯国,晋悼公

    公元前573年夏,楚共王联合郑国一起伐宋,同时将宋桓公之族的五位大夫护送回宋国,将他们安置在彭城(江苏徐州)。为了护佑这五位大夫,楚共王还给他们留下了三百乘兵马。在公元前576年的宋国内乱中,宋桓公之族被右师华元驱逐出国,逃亡到了楚国。今年楚共王见晋国突发弑君之乱,应该无暇与楚国争锋,所以才找借口来

  • 晋悼公是如何博弈中原的?之后又是如何复霸中原的?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小探长标签:齐国,子产,晋悼公,郑国,宋国,晋国

    前573年至前558年在位,前558年卒,年仅29岁。他的文治武功引领晋国再次走向全盛,铸造军国霸权,挟天子而令诸侯,和戎狄以征四方,最终得以再次称霸中原。在位时重用吕相、士鲂、魏颉、赵武等人,惩乱任贤,整顿内政,晋悼公四年(前569年)魏绛推行“和戎狄”的策略,同戎狄相处融洽。联宋纳吴,八年之中,

  • 少年老成的晋悼公--一起学习历史知识之春秋争霸(75)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学文标签:晋悼公,祁奚,公族,厉公,晋国

    春秋争霸我们讲到了晋国政坛的腥风血雨,晋厉公在位一举除掉了做大的三郤,但也让公卿士大夫人人自危,最终执政的栾书和荀偃出手,杀掉了晋厉公,晋国又一名君主死在了公卿的手中。但我们之前多次讲过,在春秋时期,很多国家实际上都是城邦制国家,君主和士大夫之间的权力是制衡的,君主将土地分封给了士大夫,君主靠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