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时期,韩非子的政治思想主体,特点是什么?

战国时期,韩非子的政治思想主体,特点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月亮上的邮递员 访问量:3455 更新时间:2024/2/28 14:33:35

君主之道:“法、术、势”并用。

韩非政治思想的主体是“法、术、势”为一体的绝对君主专制理论。韩非从人性论出发,剖析人性自利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利益计算的社会现实中,“从人性论角度解开君臣温情脉脉的面纱,使君主免于‘制于人’。”

然而,君主既然无法在“信人”,则民众、臣僚、左右近侍、父兄亲属、夫妇子女等皆不能信赖,君主被隔离于社会关系和政治伦理之外。于是,君主只能寻求人之外的治理手段和工具,这便是韩非政治思想的主体,集“法、术、势”为一体的君主专制理论。

春秋以前,国家依靠宗族运行,君主与贵族都是国家的主人,君臣之间的权力地位由血缘关系决定、矛盾并未显现。但是降至战国,“臣属浸失其共治之地位而沦为君民间承上驭下之佐下阶级。其本身亦遂成受治之对象。”

君臣之间不存在先天的血缘关系,官僚权力地位完全分自君主授予,因而臣权大则君权弱,臣僚以权治民、以权谋私、以权欺君充满变数,因而“儒家的忠孝仁义学说,法家的法术势理论,究其实质,都是为了君主控制臣下而设。”

实际上韩非著作的主要内容就是针对君臣矛盾而发的,因而韩非认为国家治理的问题,就是通过“法、术、势”结合使得臣、民皆轨法而行,君主无法亲自执行法治只能依靠臣僚,术便是为防止大臣以权谋私、侵害君主权力和利益而论的,君主权势是法、术的基础、归宿和目的。“法、术、势”理论并不是韩非首创,而是韩非对商鞅申不害、慎到等人的思想综合和进一步发展。

韩非与商鞅纯任法治、主张“法平则吏无奸”的乐观不同,通过对秦孝公以下至昭王时的历史分析,认为秦国虽然国富兵强,但是“战胜则大臣尊,益地则私封立”,根源就在于“法不勤饰于官”、“主无术以知奸”的缘故。韩非针对官与奸而发、弥补法治不足的思想,便是“术”。韩非“术”思想,直接来源于韩国法家前辈申不害。

“术”是“刑名法术”的“术”,《史记》记载申不害“本于黄老”、“修术行道”,可知“术”来源于道家“君人南面之术”。申不害认为君主用“术”主要特征是“是以明君使其臣并进辐凑,莫得专君。”

这表明“术”的主要目的便是驾驭群臣,具体内容表现为“无为”、“独断”、“循名责实”等方面,但是韩非认为申不害之“术”治与商鞅之“法”治一样,存在着“法不勤饰于官之患”,因而才导致韩国法制混乱、前后相悖,“故法未息”、“新法又生”,虽然申不害教韩昭侯“用术于上”以“知奸”,但是“知奸”并不能从源头上解决“奸多”的困境,因而单纯依靠“术治”是不现实的。

“势”本意是“形势”,后逐渐延伸为趋势、优势、权势,“势”治理论的论述,应是源于稷下黄老,由慎到系统阐述。慎到认为君主的统治与其贤愚、道德无关,而在于其“势位”即权势,权势便是君主区别于民众的唯一标准,君主统治依恃“势位”足以“令则行,禁则止”,人君自身是舜还是纣并不影响君主地位。

但是韩非根据历史分析,看到君主权势对于治乱的影响差异,不满于慎到“势”治仅仅限于君主统治的理论,认为这种自然之势下的“势”治,仅仅达到论述君势必要性的阶段,君主的贤愚、好坏直接决定天下的治乱,这并不是韩非所追求的局面。韩非发展了慎到“势之足用”的理论,目的在于寻求不论君主贤愚、好坏都能实现天下大治的方法,也就是“人设之势”,而具体方法便是“抱法处势”。

韩非针对商鞅、慎到、申不害以上的偏重和弊端,主张“法、术、势”对于君主缺一不可,认为法、术、势是相辅相成以维持君主统治的“帝王之具”,“人主之大物也,非法则术。”;法、势之间则是“抱法处势则之、背法去势则乱”的关系;君主统治必须凭借“法、术、势”不可偏废,而应该灵活行使、综合运用。

1.韩非论“法”。

韩非政治思想的出发点是人性“好利恶害”的常情,韩非赋予法的性质可以进一步看出其立足法家与现实,而与黄老道家分道扬镳的事实。首先,法脱离于道之虚无性和神秘性,“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以及“法者,宪令著于官府”明确表明法令由君主编制、官府执行、百姓知晓和遵守,是成文法而非由道衍生、晦涩玄奥的“微妙之言”;

其次,法令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和规定,因而具有时代性和具体性,“法者、事最适者也”因法具有立足现实的特质,所以法令的制定必须详细而又易懂“明主之法必详事。”;

最后,君主体道而后生法,但是上传下达以及严格执行的是官吏,“法也者,官之所以师也。”法令并不是为了惩罚,而是用以治理的工具,民众是法令施行的对象,必须确保民众熟悉了解,因而法令又必须具备稳定性和普遍性,“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2.韩非论“术”。

韩非著作针对君臣矛盾日益尖锐的历史现实,极为重视驭臣权术,以至于有学者提出其政治思想是“法、术、势”结合而以“术”为中心的。韩非论述的“术”内容虽多,但无外乎是选贤和去奸两项,目的便是弥补商鞅“言法而不术”即只讲利国而不讲利君的不足。

也就是说,只有在君主立场上针对君臣矛盾和维护君主权位,韩非才侧重与“法”相矛盾的“术”,而非全部思想体系以“术”为中心。韩非认为治国之本还是需要依靠公开的“法”而不是隐蔽的“术”,“治強生于法,弱乱生于阿人主者,守法责成以立功者也。”

明确这一点是客观分析韩非的法家思想及其对君臣关系论述的前提。韩非之“术”的具体内容则不可胜举,但总框架确不出郭沫若所说的“选贤”和“去奸”两大范围。

3.韩非论“势”。

韩非用“术”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君权即“势”的稳定。韩非对“术”的重视是与其尊君抑臣之“势”理论一体的,有学者为韩非最为突出的君臣矛盾下的“术”论和“势”论所吸引,进而认为韩非“法、术、势”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势”,“势”是三者中的中心。

但是《难势》篇的结论,明确否定了“势治”倾向,而转向“抱法处势”的主张。韩非对“势”的重视程度,来自历史现实和政治本质的清醒认知,若以“势”为主则并不需要强调“抱法”对“处势”的必要性,这一方面是为了以“法、术”保障“势”的稳定运行;

另一方面却是以“法、术”防止“势”的无序滥用,本质上是使得“势”得以摒弃主观性和随意性,成为“法、术”结合下可预见性和可操作性的客观工具。

韩非所论述的君势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是以大量篇幅劝谏君主以论述“势”的必要性和至高性,“且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权势因其必要性而不可外借,只能为君主所独有,否则便会威胁到君位,“权势不可以借人,上失其一,臣以为百。”;

其次,君主不应盲目依赖自己的“自然之势”,而应该凭借“法、术”以增强可控与可预期的“人设之势”,君势的保障之一是法,“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則乱。”君主权势的保障之二是术,“人主者不操术,则威势轻而臣擅名。”;

最后,“人设之势”的内容,总的来说包括“观听之势”、“聪明之势”、“威严之势”,通过众端参详、考核臣下的权势:“观听之势,其徵在比周而赏异常也。”,防止臣下左右雍蔽君主耳目的权势:“天下弗能蔽、弗能欺者何也?暗乱之道废,而聪明之势兴也。”,君主用以禁奸止暴、统治民众的权势:“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因而“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

结语

韩非思想的“法、术、势”三者是相辅相成,是服务于君主利益和治理国家的系统理论。

标签: 韩非法家商鞅慎到

更多文章

  • 韩非子:所谓的“同窗之谊”,在乱世之中分文不值

    历史解密编辑:坦荡的远山山吖标签:李斯,荀子,秦国,秦王,韩王,韩非子

    东周时期的各大学派,与现在的大学差不多。春秋战国,许多有“一起同过窗”这种铁关系的师兄弟们,在大学毕业后投效于各诸侯企业。可惜,由于各企业之间有利益冲突,这些早年的同窗好友,最终成为立场不同的敌人,以至于发生了不少残害同窗好友的历史事件。像孙膑庞涓一样,李斯和韩非子也是这样一对有着同窗之谊的冤家。两

  • 浅析韩非子“依法治国”中,“术”、“势”与“法”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农民小阿蟹标签:法家,治国,嬴政,五蠹,孔子,韩非子,科学家,法学家,艺术家,春秋战国,儒家思想

    当秦皇赢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王专制政权时,诸子百家的事业和学说却遭到了钳制和打击。秦始皇焚书的决定是由李斯的上奏而引发的,而李斯与法家思想家韩非子同门学艺,向来以法家的身份名流青史,故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政策往往被看作是法家思想的罪恶。其实,这种看法是很成问题的。诸子学说被排挤从本质上讲是帝国政

  • 战国名人韩非子之死,警示后人什么道理?丞相李斯不该背负骂名

    历史解密编辑:野史日记标签:韩非,李斯,秦王,秦国,嬴政,史记

    每一个人的人生结局都不同,或轻于鸿毛,泯人众人,浑浑噩噩一生,好似从未出现过;或重于泰山,忧天下人之忧,名垂青史,好似从未离开过。但也有一种人,他们的死如同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团乱麻,在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下黯然离世,却留给后人无限的警示。战国名人韩非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死很特别,让自己的同窗李斯背

  • 韩非子所写的文章《存韩》为什么间接导致了自己死于非命?

    历史解密编辑:鬼说历史标签:韩非,存韩,嬴政,秦国,法家,李斯

    众所周知,韩非子是先秦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然而韩非子的人生却是以悲剧结局的,被害死在秦国的监狱之中。后世一般认为韩非子之死的罪魁祸首是他的老同学李斯。但本鬼个人认为:韩非子所写的文章《存韩》也间接导致了自己死于非命。秦王政十二年(前235年),韩国迫于秦国的压力,将韩非子送到

  • 韩非子告诫:那些没有出息的人,才会觉得每个人都是好人,很精辟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韩非,法家,儒家,孔子,李斯,商鞅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伟大帝王,在他的统治之下,唐王朝走向了世界,以至于现在在国外还有不少地方被称之为唐人街。可是李世民虽然是一位英武的帝王,但是他却地位不正,本来李渊并没有将皇位传给他的打算,毕竟李世民还有

  • 《韩非子》名言10句,感悟法家的处世智慧

    历史解密编辑:国学杂谈标签:韩非,法家,李斯

    韩非,是战国末期的著名思想家,法家的代表人物,韩王之子,荀子的学生,和李斯是同学。韩非口吃,书善于著书,为我们留下洋洋洒洒十万字的《韩非子》一书。一、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韩非子.说林上》点评:如果因为别人在他耳旁说了我的好话,他就对我表示友好,那如果别人对他说了我的坏话,他也一定会因此怪

  • 历史照进现实,两千多年前的韩非子,早已预见了今天乌克兰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彩虹里的牛奶标签:韩非,法家,商鞅,司马迁,李斯

    《韩非子·亡征》是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创作的一篇散文。“亡征”,即国家灭亡的征兆,韩非子在这篇文章中所列举的导致封建国家灭亡的征兆,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众多方面,总共列举了四十七条亡征。恃交援而简近邻,怙强大之救而侮所迫之国者,可亡也。译文:倚仗着诸侯国的外交援助而轻慢邻国,依仗着强大国

  • 韩非子之死的凶手,司马迁冤枉了李斯,秦始皇姚贾才是真凶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韩非,司马迁,李斯,嬴政

    作为战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之死的主谋,一直被认为是李斯。至于原因,则是李斯嫉妒韩非子的才华,担心自己在秦始皇面前失宠,于是毒杀了韩非子。《史记·韩非列传》记载:秦始皇读了韩非子作品后,感慨地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之后李斯姚贾诋毁,导致秦始皇将韩非子关进监狱,“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

  • 韩非子之死的凶手,司马迁冤枉了李斯,原来秦始皇才是真凶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韩非,司马迁,李斯,嬴政

    作为战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之死的主谋,一直被认为是李斯。至于原因,则是李斯嫉妒韩非子的才华,担心自己在秦始皇面前失宠,于是毒杀了韩非子。《史记·韩非列传》记载:秦始皇读了韩非子作品后,感慨地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之后李斯姚贾诋毁,导致秦始皇将韩非子关进监狱,“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

  • 说出“事以密成,语以泄败”这句名言的韩非子这样看待保密

    历史解密编辑:船到桥头PLUS标签:法家,君主,臣子,臣下,韩非子,法学家,科学家,春秋战国,儒家思想

    韩非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先秦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法家思想吸收了众家的思想理论,不但融合并发展了法家前辈商鞅、管子等人的思想,而且集申不害的“术”与慎到的“势”于一身,缔造出独树一帜的法家理论。后人将韩非子的言论和著作整理编纂成《韩非子》一书。书中阐述了韩非子的法家治国理论,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