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资治通鉴有意思》8:既生庞涓何生孙膑,对手成就你的人生

《资治通鉴有意思》8:既生庞涓何生孙膑,对手成就你的人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藤藤爸说学习 访问量:1394 更新时间:2023/12/30 22:15:46

─── 资治通鉴有意思 ───

第8篇

人的一生,总会碰到对手。

你会把他当成人生路上的绊脚石,还是成长进步的阶梯?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生相爱相杀的庞涓和孙膑。

苦难成就你的伟大,对手成就你的人生。

上篇讲了秦孝公商鞅变法的故事。秦国日盛,魏国日衰。

魏国衰落的标志是两场仗、两个人。 表面是二人斗智,其实是两国交锋。 庞涓背后是魏惠王,孙膑背后是齐威王

如何用人,可以看出国君的格局。

1

先说魏惠王,他志大才疏,虽然是战国群雄中第一个称王的诸侯,但一生充满了败笔。 (楚王不算,早在两百多年前就自封为王,不被中原各国承认)

他不听公叔痤遗言,不用卫鞅,也不杀卫鞅,结果西败于秦,丢失河西之地,迁都大梁;他用庞涓而害孙膑,结果东败于齐,两战两败,损兵折将。

没有对比,没有伤害。

魏惠王不会用人,见利忘义,鼠目寸光,所以魏国一败再败。

反观齐威王,前九年也不问政事,但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说:“天天收到你的举报信,但是一去调查,百姓安居乐业,地方丰衣足食。来人,赏一万户。”

他又招来阿大夫,说:“我派人调查,发现田野荒芜,民不聊生。赵国、卫国攻打我们你也不救。反而天天听到给你唱赞歌的,你是没少花钱贿赂他们啊?来人,端上一口锅,把他和那些唱赞歌的都给煮了。”

群臣恐惧,老实做事,齐国日强。

你看看,天天在领导面前表功没用,领导心里都门儿清。

论格局和见识,魏惠王和齐威王差距有多大?我们从一件小事中就可以看出来。

2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资治通鉴》周纪二

齐威王与魏惠王一起在郊外开Party,惠王喝高了,开始凡尔赛。

惠王说:你们国家有宝贝没?

威王说:木有。 (齐威王是山东人)

惠王说:我国虽小,也有十颗珍珠,能够照亮前后十二辆宝马,你们齐国作为大国,怎么没宝呢?

威王说:啊,我认为的宝贝和你的不一样。我有四位名将镇守四方,诸侯不敢侵扰齐国。这四个人,光照千里,岂止十几辆破车。

惠王羞愧难当,小脸通红。

作为一国之君,一个眼里只有名牌珠宝,一个看中的是无双国士。

后世的曹操和袁绍,曾一起纵论如何征服天下? 袁绍说: “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 曹操说: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

两相比较,高下立判。先有明君,后有贤臣。

如此看来,难怪后来两次对战,齐国都取得了胜利。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魏文侯因为会用人,所以魏国一度成为战国第一强国。可惜后继之君不争气。

魏武侯曾经在吴起面前,夸耀山川险峻、固若金汤,是魏国瑰宝时,吴起就直言不讳的说: “在德不在险”。

武侯和惠王都不修德政,不会用人。 武侯偏信公叔痤谗言,逼走吴起,兴盛楚国; 惠王不听公叔痤遗言,弃用卫鞅,变法强秦。

文侯如果泉下有知,估计都想从棺材里蹦出来,狠狠抽这两个不肖子孙的大嘴巴子。

就在魏惠王和齐威王这次吹牛皮的第二年,秦国大败魏军,斩首七千,攻取少梁。

魏国这边被秦国扇嘴巴,魏惠王倒好,欺软怕硬,转身伐赵,围困邯郸。

伐赵将军,即是庞涓。

3

初,孙膑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仕魏为将军,自以能不及孙膑,乃召之。至,则以法断其两足而黥之,欲使终身废弃。齐使者至魏,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者。齐使者窃载与之齐。

庞涓和孙膑同学兵法,庞涓提前毕业,混成了魏国的三军总司令。

有的人,共患难易,共富贵难。

庞涓骤登高位,贪恋功名利禄,他自知才能不及孙膑,与其事后被孙膑打败,不如先下手为强。 他把孙膑叫来魏国,以莫须有的罪名 砍了他的双脚,让他终身不得用。

至于为何没有斩草除根,是不是要留下孙膑写兵书?孙膑是不是装疯卖傻才躲过一劫?这些都是后世杜撰的。

从古至今,不乏庞涓这样的奸诈小人。其实,像他这样心胸狭隘之人,即便后来没有死在孙膑手里,也可能死在其他国家、其他政敌、甚至就是魏王的手里。

性格决定命运,之前讲过很多类似的人,无论是智伯、还是吴起,下场都很惨。

害人者,必害己。

说回孙膑,他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逃离魏国,在田忌府寄人篱下。

总不能白吃白喝啊,他随便献了一个“田忌赛马”的计策,让田忌三局两胜赢了齐王。

知己知彼,以强敌弱 ,孙膑后来把这套本领原封不动的用到了庞涓身上。

孙膑小试牛刀,田忌惊为天人,于是大公无私的推荐给齐威王。威王想拜孙膑为将,他却以受刑之人不可重用为由辞谢,只作为田忌的军师。

结合之前魏王与齐王比宝的故事,我们可以发现,为何魏国总是出现嫉贤妒能的相国?说明国君用人有很大问题,相不贤是因为君不明。

今天我们看一个公司有没有前途?就看他组织队伍的精神面貌。如果能人纷纷流失,如果是劣币驱逐良币,早晚要败。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是我想,如果孙膑没有受刑,田忌是否还会大公无私地举荐孙膑?也未可知。

所以庞涓谋害孙膑,其实成就了田忌,成就了齐国,更成就了孙膑。

就像尼采说的:“杀不死我的,让我更强大。”

伟大的成功,需要伟大的对手。孙膑的复仇时刻即将到来……

4

桂陵之战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疲于内。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以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十月,邯郸降魏。魏师还,与齐战于桂陵,魏师大败。“

因为有魏文侯打下的厚实家底,所以当时的魏军,还是战国第一虎狼之师。

孙膑的计策是:避实就虚,攻其必救。与其正面硬刚,不如围魏救赵,半路夹击。

其实历史上的围魏救赵,并非真救赵,因为十月之时,邯郸已经投降,之后魏军返还途中行至桂陵,齐军半路截击,才大败魏师。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围魏弃赵,以逸待劳,围点打援。

后世汉景帝七国之乱,叛军疯狂攻打梁国,周亚夫给皇帝建议,放弃直接救梁国,让这个钉子死死拖住叛军。然后, 自己从背后断其粮道,伺机击溃叛军。

这也是围棋妙法:弃子才能争先。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也常用这种围点打援的战法,让国民党军闻风丧胆,经常是互相不敢救援。

第二年,秦国卫鞅打下魏国固阳,各国诸侯围攻襄陵,魏国四面树敌,所以才归还邯郸,与赵国在漳水会盟讲和。

这是庞涓和孙膑的第一次交手,魏国虽打下邯郸一城,但四面树敌,失地于秦,实力大损。

这次庞涓还能侥幸逃脱,下一次,庞涓将死无葬身之地。

5

马陵之战

秦国用卫鞅变法,迁都咸阳,天子册封,诸侯朝贺。 反观魏国,不但不吸取教训,在与赵国会盟十年之后,又派庞涓伐韩。

北赵、南韩,可都是三晋同胞啊。

当年魏文侯以德服人,视韩、赵为兄弟,笼络他们作为重要的战略同盟,一致对外,才使得魏国称霸中原。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到了魏惠王可好,打不过强秦,反而对自己的兄弟下手。

就像今天有的领导在外面不争气,回来只知道拿手下兄弟当出气筒,这样的组织和头头早晚完蛋;有的老爷们自己没有担当,回家就知道欺负老婆、孩子,这样的男人也算不得男人。

所以即便没有孙膑,庞涓也算不得一代名将,因为他就从来没有跟秦国硬碰硬的干过。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庞涓之败,非战之败也,是魏惠王不修德政,在战略层面就先输一局。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什么叫政治?就是毛主席说的,把自己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魏惠王、庞涓以邻为壑,自绝于人民,早晚要败。

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愬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齐因起兵,使田忌、田婴、田盼将之,孙子为师,以救韩,直走魏都。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魏人大发兵,以太子申为将,以御齐师。

华杉说:“兵法的关键,不在于学习新套路,而在于熟练运用老套路。”套路要老,功力要深。套路老才可靠,功力深才起效。

围点打援,以逸待劳,前有围魏救赵,后有围魏救韩。用好这一招,就足够致命。

齐国告诉韩国,你们坚持住,俺们马上到。韩国有了信心,跟魏国玩命,抗住五次进攻。

十二年间,魏国实力日衰,从之前轻松拿下赵国邯郸,到现在打了五次也打不下韩国。 听说齐军又来攻魏,只能放弃韩国退兵。

此消彼长,孙膑看到了灭魏良机,才决定以此决战。

但不能硬拼,还要靠智取。

孙膑知道魏国将帅悍勇,轻视齐军,所以对症下药,用“减灶之计”诱敌深入,已经给魏军将领选好了埋尸的场所。

6

乃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二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于是令齐师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到斫木下,见白书,以火烛之。读未毕,万弩俱发,魏师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大破魏师,虏太子申。

所谓神机妙算,是有知人之明。孙膑知庞涓,而庞涓不知孙膑。

孙膑知道庞涓聪明,能够通过灶台数量计算齐军兵马,此计才能成功。

孙子兵法说,“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能够比对方多算一步,就多了一分胜算。

古有孙膑减灶计赚庞涓,今有刘伯承丢枪智擒赵锡田。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用丢枪弃粮的方式,诱使国民党整编第3师师长赵锡田一路冒进,进入我军包围圈。

赵锡田被俘后不解地问:“你们从开始就一路撤退,辎重丢得遍地都是,难道是在骗我?”

刘伯承说:“你应该读过兵书,应该知道孙膑减灶赚庞涓的故事。”一句话说得赵锡田满脸通红,羞愧难当。

减灶诱敌是计算人心,马陵之伏是计算时机。

《孙子兵法》说:“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你要追击上百里,三军都得栽,为什么呢?

华杉有一段精彩的分析:庞涓为了追上孙膑,必然撇下大量兵力和辎重,轻骑急行。所以到马陵道的时候,只有少数兵马,大军变为小部队;齐军以逸待劳、以多围少,伏击疲劳之师,把庞涓大军一口一口吃掉。

《孙子兵法》说:“知战之地,知战之时,则可千里而会战。”

孙膑挑选了千里之外的马陵道,给庞涓挖好了坟墓。尤其是“庞涓死此树下”的牌子,更是赤裸裸的羞辱。

当庞涓举着火把,看到给自己写的墓志铭之时,一切才真相大白。

他这几天马上疾驰之时,头脑中可能幻想了无数的美好场景,幻想着自己终于把孙膑踩在脚下,幻想着孙膑跪地求饶认输……

但那都只是幻想。

7

魏与齐两战两败,庞涓战死,太子申被俘,从此魏国一蹶不振。

第二年卫鞅又来趁势捞便宜,俘虏公子卬。魏惠王恐惧,献河西之地给秦国以求和,迁都大梁。

立有大功的卫鞅被封商地,从此变成了商鞅。商鞅不能急流勇退,最后落得车裂的下场。

孙膑,却是真正的智者。

他两次战胜庞涓,立下汗马功劳,本可封侯拜相。但无论是《史记》还是《资治通鉴》,孙膑的故事都戛然而止,这个人从此彻底消失。

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隐退江湖、善始善终。

当初齐威王打算拜孙膑为将军,他坚辞不受,辅助田忌,想必他早已不在乎功名仕途,早有隐退之意。

也许,孙膑的活着,就是为了庞涓,就是为了复仇。而他的复仇,不像伍子胥那样一夜白头,而是等了整整十二年。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孙膑是也。

大仇已报,庞涓已逝,孙膑也就没什么牵挂。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试想,如果从来就没有孙膑,庞涓会不会青史留名?如果孙膑没有被庞涓陷害受刑,如果他在魏国封侯拜相,历史又会是怎样一段故事……

孙膑其人,生卒年月不详,本名不详。其实,可能他就是另一个庞涓,是一个影子,是庞涓心目中羡慕嫉妒恨的自己而已。

既生庞涓,何生孙膑?

北非沙漠里有一种植物,叫含生草。旱季来临时,含生草会枯黄凋谢。当雨水降临时,它又会死而复生。从生到死,本是天道,人不能改变规律,但可以改变对待生死的态度。

在挫折面前,你要么一蹶不振,要么越战越勇。对手能够打垮你,也能让你变得更强大。

上天只救有缘者,佛门不渡无缘人。

如果你的生命中,有这么一类人,总是针对你、找你茬、为难你,请相信,他是上天派来渡你的人。

唐僧求取真经,需要八十一难。你的人生,或许也缺少这么一场修行。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与诸君共勉。

▽ 关注不迷路,每天读好书 ▽

马陵之败的五年后,有一位老人来到魏惠王面前,说了一番振聋发聩的话,他是谁?且听下回分解。

更多文章

  • 庞涓把师兄孙膑挖掉双膝致残,还在脸上刻字,孙膑的报复更加狠毒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庞涓,孙伯灵,魏国,田忌,齐国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渐渐失去统治权威,失去了凝聚力,原本紧密团结在周天子周围的各诸侯出现离心倾向,诸侯无不胸怀大志想做大做强。每当专制制度失去权威的时候,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但也是舆论宽松,思想自由的年代,更是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英雄辈出的年代。乱世让许多思想家,教育家横

  • 庞涓在孙膑脸上刻字、挖掉双膝、隔断双脚,孙膑复仇时有多狠?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庞涓,孙伯灵,魏国,齐国,鬼谷子

    提起古代的军事家,我们应该能够想到孙膑,另外他和和庞涓的故事也总是被后人津津乐道,关于两人的故事以及恩怨史书上也有不少记载。根据史书的记载知道两人本是鬼谷子先生的学生,但庞涓先出山,辅佐魏国,在魏国也受到了重用。然而之后孙膑出山后,庞涓嫉妒他的才华并且感受到了威胁,而设计陷害了他。当然,最终孙膑得知

  • 孙膑和庞涓是同学,为何会如此仇恨对方,孙膑杀了庞涓后去了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孙伯灵,庞涓,魏国,田忌,孙膑

    同窗之情是大家比较看重的一种友情,进入社会后,同学之间也会互相提携、帮助,抱团取暖。孙膑和庞涓这对师兄弟,为何会如此仇恨彼此,要置对方于死地,孙膑杀了庞涓后去了哪里?名师出高徒。鬼谷子的一生中,教出了很多的名弟子,如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鬼谷子的徒弟,大多不和,苏秦和张仪,在战国时期,一个推行“

  • 庞涓妒忌孙膑才华,挖掉了孙膑的膑骨,两人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庞涓,孙伯灵,魏国,齐国,鬼谷子

    导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个动乱时期,在这个时期自然也有很多杰出的人才出现,孙膑和庞涓是非常著名的军事家和谋略家,特别是孙膑。孙膑被称为中国兵法的集大成者,孙膑、庞涓师从于鬼谷子。其实孙膑和庞涓虽然同样是鬼谷子的弟子,但是两个人在为人处世方面差别很大,庞涓想要打压孙膑,避免孙膑日后获得

  • 桂陵之战,孙膑如何领兵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有什么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倾听这个世界标签:庞涓,魏国,魏军,齐国,田忌,孙膑,孙伯灵,桂陵之战,史说三国

    作者:拾荒者【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一说山东菏泽,一说河南长

  • 历史故事:孙膑庞涓师承鬼谷子,本是同窗好友为何最后却水火不容

    历史解密编辑:迦蓝雨浅陌雪晴标签:孙伯灵,庞涓,鬼谷子,魏国,田忌,魏惠王

    鬼谷子,王氏,名诩,别名禅,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传奇人物。著名谋略家、纵横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诸子百家之纵横家创始人,相传其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精通百家学问,因隐居在云梦山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01战国年间,孙膑和庞涓两个人同时拜入鬼谷子的名下进行学习。期间两个人的感情非常深厚,共同立志他

  • 庞涓和孙膑师出同门,为何孙膑落得如此下场,孙膑又是如何对他?

    历史解密编辑:孤影潇湘标签:庞涓,孙伯灵,魏国,田忌

    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司马迁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分裂割据,各诸侯国混战的时期,既是春秋战国时期,而战国中那些直到现在还被津津乐道的人物们,少不了孙膑和庞涓。这两人同窗一场,却没有留下半点感情,反倒是结下了不小的梁子,甚至自相残杀,这其中到底有什么渊源呢?嫉妒成

  • 庞涓在孙膑脸上刺字,挖了其膝盖骨,孙膑是如何复仇的?

    历史解密编辑:万物解读标签:庞涓,孙伯灵,齐国,魏惠王,鬼谷子

    提起孙膑和庞涓的故事,想必我们大家都十分熟悉了吧,两人本为师兄弟,同为鬼谷子座下弟子,后来却反目成仇,庞涓在孙膑脸上刺字,并挖去了孙膑的膝盖骨,断了孙膑的前程。可令庞涓没有想到是,孙膑于绝处逢生,最终依靠齐国的权势为自己报了仇。师从名师,兄弟反目成仇孙膑原名其实并不叫孙膑,对于他的原名史书上也没有记

  • 庞涓将孙膑剜去膝盖骨脸上刺字,孙膑复仇有多狠?不但杀人还诛心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庞涓,孙伯灵,魏惠王,魏国,齐国

    庞涓与孙膑二人,本同为鬼谷子门下的徒弟,庞涓却因嫉妒之心,谋害师兄孙膑,害得孙膑被挑去膝盖骨,从此落下残疾,脸上还被刺字。孙膑忍辱负重,经过多年的谋划,终于向庞涓复仇,不仅杀了庞涓,更是杀人诛心,将昔日孙膑被羞辱的仇恨,全都还给了庞涓,孙膑究竟是如何报复庞涓的呢?二人本为同门,庞涓却因嫉妒心陷害孙膑

  • 庞涓对孙膑表面手足,暗里痛下杀手,孙膑如何报仇的?君子之道也

    历史解密编辑:局小乖简史标签:孙伯灵,庞涓,魏国,齐国,鬼谷子

    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 ——(苏)高尔基友谊这个字眼,比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少了一份必然联系,又比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之间多了一份温情,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在这样的情谊之上才会生出那么多的捉摸不定吧。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对同门好友,原本在同一师傅门下求学受艺、各有不凡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