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治通鉴有意思 ───
第8篇
人的一生,总会碰到对手。
你会把他当成人生路上的绊脚石,还是成长进步的阶梯?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生相爱相杀的庞涓和孙膑。
苦难成就你的伟大,对手成就你的人生。
上篇讲了秦孝公商鞅变法的故事。秦国日盛,魏国日衰。
魏国衰落的标志是两场仗、两个人。 表面是二人斗智,其实是两国交锋。 庞涓背后是魏惠王,孙膑背后是齐威王。
如何用人,可以看出国君的格局。
1
先说魏惠王,他志大才疏,虽然是战国群雄中第一个称王的诸侯,但一生充满了败笔。 (楚王不算,早在两百多年前就自封为王,不被中原各国承认)
他不听公叔痤遗言,不用卫鞅,也不杀卫鞅,结果西败于秦,丢失河西之地,迁都大梁;他用庞涓而害孙膑,结果东败于齐,两战两败,损兵折将。
没有对比,没有伤害。
魏惠王不会用人,见利忘义,鼠目寸光,所以魏国一败再败。
反观齐威王,前九年也不问政事,但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说:“天天收到你的举报信,但是一去调查,百姓安居乐业,地方丰衣足食。来人,赏一万户。”
他又招来阿大夫,说:“我派人调查,发现田野荒芜,民不聊生。赵国、卫国攻打我们你也不救。反而天天听到给你唱赞歌的,你是没少花钱贿赂他们啊?来人,端上一口锅,把他和那些唱赞歌的都给煮了。”
群臣恐惧,老实做事,齐国日强。
你看看,天天在领导面前表功没用,领导心里都门儿清。
论格局和见识,魏惠王和齐威王差距有多大?我们从一件小事中就可以看出来。
2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资治通鉴》周纪二
齐威王与魏惠王一起在郊外开Party,惠王喝高了,开始凡尔赛。
惠王说:你们国家有宝贝没?
威王说:木有。 (齐威王是山东人)
惠王说:我国虽小,也有十颗珍珠,能够照亮前后十二辆宝马,你们齐国作为大国,怎么没宝呢?
威王说:啊,我认为的宝贝和你的不一样。我有四位名将镇守四方,诸侯不敢侵扰齐国。这四个人,光照千里,岂止十几辆破车。
惠王羞愧难当,小脸通红。
作为一国之君,一个眼里只有名牌珠宝,一个看中的是无双国士。
后世的曹操和袁绍,曾一起纵论如何征服天下? 袁绍说: “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 曹操说: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
两相比较,高下立判。先有明君,后有贤臣。
如此看来,难怪后来两次对战,齐国都取得了胜利。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魏文侯因为会用人,所以魏国一度成为战国第一强国。可惜后继之君不争气。
魏武侯曾经在吴起面前,夸耀山川险峻、固若金汤,是魏国瑰宝时,吴起就直言不讳的说: “在德不在险”。
武侯和惠王都不修德政,不会用人。 武侯偏信公叔痤谗言,逼走吴起,兴盛楚国; 惠王不听公叔痤遗言,弃用卫鞅,变法强秦。
文侯如果泉下有知,估计都想从棺材里蹦出来,狠狠抽这两个不肖子孙的大嘴巴子。
就在魏惠王和齐威王这次吹牛皮的第二年,秦国大败魏军,斩首七千,攻取少梁。
魏国这边被秦国扇嘴巴,魏惠王倒好,欺软怕硬,转身伐赵,围困邯郸。
伐赵将军,即是庞涓。
3
初,孙膑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仕魏为将军,自以能不及孙膑,乃召之。至,则以法断其两足而黥之,欲使终身废弃。齐使者至魏,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者。齐使者窃载与之齐。
庞涓和孙膑同学兵法,庞涓提前毕业,混成了魏国的三军总司令。
有的人,共患难易,共富贵难。
庞涓骤登高位,贪恋功名利禄,他自知才能不及孙膑,与其事后被孙膑打败,不如先下手为强。 他把孙膑叫来魏国,以莫须有的罪名 砍了他的双脚,让他终身不得用。
至于为何没有斩草除根,是不是要留下孙膑写兵书?孙膑是不是装疯卖傻才躲过一劫?这些都是后世杜撰的。
从古至今,不乏庞涓这样的奸诈小人。其实,像他这样心胸狭隘之人,即便后来没有死在孙膑手里,也可能死在其他国家、其他政敌、甚至就是魏王的手里。
性格决定命运,之前讲过很多类似的人,无论是智伯、还是吴起,下场都很惨。
害人者,必害己。
说回孙膑,他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逃离魏国,在田忌府寄人篱下。
总不能白吃白喝啊,他随便献了一个“田忌赛马”的计策,让田忌三局两胜赢了齐王。
知己知彼,以强敌弱 ,孙膑后来把这套本领原封不动的用到了庞涓身上。
孙膑小试牛刀,田忌惊为天人,于是大公无私的推荐给齐威王。威王想拜孙膑为将,他却以受刑之人不可重用为由辞谢,只作为田忌的军师。
结合之前魏王与齐王比宝的故事,我们可以发现,为何魏国总是出现嫉贤妒能的相国?说明国君用人有很大问题,相不贤是因为君不明。
今天我们看一个公司有没有前途?就看他组织队伍的精神面貌。如果能人纷纷流失,如果是劣币驱逐良币,早晚要败。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是我想,如果孙膑没有受刑,田忌是否还会大公无私地举荐孙膑?也未可知。
所以庞涓谋害孙膑,其实成就了田忌,成就了齐国,更成就了孙膑。
就像尼采说的:“杀不死我的,让我更强大。”
伟大的成功,需要伟大的对手。孙膑的复仇时刻即将到来……
4
桂陵之战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疲于内。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以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十月,邯郸降魏。魏师还,与齐战于桂陵,魏师大败。“
因为有魏文侯打下的厚实家底,所以当时的魏军,还是战国第一虎狼之师。
孙膑的计策是:避实就虚,攻其必救。与其正面硬刚,不如围魏救赵,半路夹击。
其实历史上的围魏救赵,并非真救赵,因为十月之时,邯郸已经投降,之后魏军返还途中行至桂陵,齐军半路截击,才大败魏师。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围魏弃赵,以逸待劳,围点打援。
后世汉景帝七国之乱,叛军疯狂攻打梁国,周亚夫给皇帝建议,放弃直接救梁国,让这个钉子死死拖住叛军。然后, 自己从背后断其粮道,伺机击溃叛军。
这也是围棋妙法:弃子才能争先。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也常用这种围点打援的战法,让国民党军闻风丧胆,经常是互相不敢救援。
第二年,秦国卫鞅打下魏国固阳,各国诸侯围攻襄陵,魏国四面树敌,所以才归还邯郸,与赵国在漳水会盟讲和。
这是庞涓和孙膑的第一次交手,魏国虽打下邯郸一城,但四面树敌,失地于秦,实力大损。
这次庞涓还能侥幸逃脱,下一次,庞涓将死无葬身之地。
5
马陵之战
秦国用卫鞅变法,迁都咸阳,天子册封,诸侯朝贺。 反观魏国,不但不吸取教训,在与赵国会盟十年之后,又派庞涓伐韩。
北赵、南韩,可都是三晋同胞啊。
当年魏文侯以德服人,视韩、赵为兄弟,笼络他们作为重要的战略同盟,一致对外,才使得魏国称霸中原。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到了魏惠王可好,打不过强秦,反而对自己的兄弟下手。
就像今天有的领导在外面不争气,回来只知道拿手下兄弟当出气筒,这样的组织和头头早晚完蛋;有的老爷们自己没有担当,回家就知道欺负老婆、孩子,这样的男人也算不得男人。
所以即便没有孙膑,庞涓也算不得一代名将,因为他就从来没有跟秦国硬碰硬的干过。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庞涓之败,非战之败也,是魏惠王不修德政,在战略层面就先输一局。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什么叫政治?就是毛主席说的,把自己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魏惠王、庞涓以邻为壑,自绝于人民,早晚要败。
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愬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齐因起兵,使田忌、田婴、田盼将之,孙子为师,以救韩,直走魏都。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魏人大发兵,以太子申为将,以御齐师。
华杉说:“兵法的关键,不在于学习新套路,而在于熟练运用老套路。”套路要老,功力要深。套路老才可靠,功力深才起效。
围点打援,以逸待劳,前有围魏救赵,后有围魏救韩。用好这一招,就足够致命。
齐国告诉韩国,你们坚持住,俺们马上到。韩国有了信心,跟魏国玩命,抗住五次进攻。
十二年间,魏国实力日衰,从之前轻松拿下赵国邯郸,到现在打了五次也打不下韩国。 听说齐军又来攻魏,只能放弃韩国退兵。
此消彼长,孙膑看到了灭魏良机,才决定以此决战。
但不能硬拼,还要靠智取。
孙膑知道魏国将帅悍勇,轻视齐军,所以对症下药,用“减灶之计”诱敌深入,已经给魏军将领选好了埋尸的场所。
6
乃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二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于是令齐师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到斫木下,见白书,以火烛之。读未毕,万弩俱发,魏师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大破魏师,虏太子申。
所谓神机妙算,是有知人之明。孙膑知庞涓,而庞涓不知孙膑。
孙膑知道庞涓聪明,能够通过灶台数量计算齐军兵马,此计才能成功。
孙子兵法说,“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能够比对方多算一步,就多了一分胜算。
古有孙膑减灶计赚庞涓,今有刘伯承丢枪智擒赵锡田。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用丢枪弃粮的方式,诱使国民党整编第3师师长赵锡田一路冒进,进入我军包围圈。
赵锡田被俘后不解地问:“你们从开始就一路撤退,辎重丢得遍地都是,难道是在骗我?”
刘伯承说:“你应该读过兵书,应该知道孙膑减灶赚庞涓的故事。”一句话说得赵锡田满脸通红,羞愧难当。
减灶诱敌是计算人心,马陵之伏是计算时机。
《孙子兵法》说:“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你要追击上百里,三军都得栽,为什么呢?
华杉有一段精彩的分析:庞涓为了追上孙膑,必然撇下大量兵力和辎重,轻骑急行。所以到马陵道的时候,只有少数兵马,大军变为小部队;齐军以逸待劳、以多围少,伏击疲劳之师,把庞涓大军一口一口吃掉。
《孙子兵法》说:“知战之地,知战之时,则可千里而会战。”
孙膑挑选了千里之外的马陵道,给庞涓挖好了坟墓。尤其是“庞涓死此树下”的牌子,更是赤裸裸的羞辱。
当庞涓举着火把,看到给自己写的墓志铭之时,一切才真相大白。
他这几天马上疾驰之时,头脑中可能幻想了无数的美好场景,幻想着自己终于把孙膑踩在脚下,幻想着孙膑跪地求饶认输……
但那都只是幻想。
7
魏与齐两战两败,庞涓战死,太子申被俘,从此魏国一蹶不振。
第二年卫鞅又来趁势捞便宜,俘虏公子卬。魏惠王恐惧,献河西之地给秦国以求和,迁都大梁。
立有大功的卫鞅被封商地,从此变成了商鞅。商鞅不能急流勇退,最后落得车裂的下场。
孙膑,却是真正的智者。
他两次战胜庞涓,立下汗马功劳,本可封侯拜相。但无论是《史记》还是《资治通鉴》,孙膑的故事都戛然而止,这个人从此彻底消失。
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隐退江湖、善始善终。
当初齐威王打算拜孙膑为将军,他坚辞不受,辅助田忌,想必他早已不在乎功名仕途,早有隐退之意。
也许,孙膑的活着,就是为了庞涓,就是为了复仇。而他的复仇,不像伍子胥那样一夜白头,而是等了整整十二年。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孙膑是也。
大仇已报,庞涓已逝,孙膑也就没什么牵挂。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试想,如果从来就没有孙膑,庞涓会不会青史留名?如果孙膑没有被庞涓陷害受刑,如果他在魏国封侯拜相,历史又会是怎样一段故事……
孙膑其人,生卒年月不详,本名不详。其实,可能他就是另一个庞涓,是一个影子,是庞涓心目中羡慕嫉妒恨的自己而已。
既生庞涓,何生孙膑?
北非沙漠里有一种植物,叫含生草。旱季来临时,含生草会枯黄凋谢。当雨水降临时,它又会死而复生。从生到死,本是天道,人不能改变规律,但可以改变对待生死的态度。
在挫折面前,你要么一蹶不振,要么越战越勇。对手能够打垮你,也能让你变得更强大。
上天只救有缘者,佛门不渡无缘人。
如果你的生命中,有这么一类人,总是针对你、找你茬、为难你,请相信,他是上天派来渡你的人。
唐僧求取真经,需要八十一难。你的人生,或许也缺少这么一场修行。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与诸君共勉。
▽ 关注不迷路,每天读好书 ▽
马陵之败的五年后,有一位老人来到魏惠王面前,说了一番振聋发聩的话,他是谁?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