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就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燕国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的黄金台,这是典出于燕昭王广纳天下贤士的著名历史故事。
据《战国策·燕策一》中记载,一个很聪明的名士郭隗以寻千里马作比喻,说古时候有人以五百金买千里马的头骨,结果一年内获得3匹千里马,他劝燕昭王借鉴此举,以厚金招纳贤士。
燕昭王不愧为有大格局之人,遂为郭隗建起一座黄金台,并屈尊行拜师之礼。
▲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成效显著。
此举果然名传天下,吸引得魏国军事家乐毅、齐国阴阳家邹衍、赵国游说家剧辛等人纷纷前来投奔,原本落后,差点亡国的的燕国很快变得人才济济。有了人才,再有明君的领导,国家势力不断增强,燕国在燕昭王时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燕昭王筑黄金台全图。
有了历史记载,后世就有很多人想知道此黄金台的真实地址。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历史变迁,后人一时难以确切确定。目前中国有黄金台遗址七八处之多。
如,《上谷郡图经》一书记载:"黄金台在易水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延天下士"。这里说的是在今河北省易县境内。
易水是河流名,也称易河,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曾作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此地曾是荆轲刺秦王嬴政时,燕太子丹送别荆轲之处。《战国策·燕策三》中记载了一名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即指此地。
明朝诗人邹缉咏《金台夕照》一诗中曰:
“高台百尺倚都城,斜日苍茫弄晚晴。千里山川延望迥,万家楼阁入空明。黄金尚想招贤意,白发难胜慨古情。看尽翩翩归鸟没,古原秋草暮云平。”
▲明代有关黄金台的诗。
明代后期开始把黄金台的地址附会到北京城的朝阳门外。
明代的蒋一葵著《长安客话》一书记载:"黄金台有二,故燕昭王为乐、郭而礼之者。胜迹在定兴。今都城亦有二"。意思是说,定兴有黄金台,北京城也有黄金台。定兴县在易县东侧,今属河北省保定市,历史上曾多次并入易县或分出。
▲黄金台的传说遗址之一,位于定兴。
河北省定兴县高里乡北章村台上,这是黄金台的传说遗址之一,台上隶属于北章村,由黄金台在此而得名,目前遗址尚存。
而北京城黄金台的位置,在《长安客话》中的记载是:“都城黄金台,出朝阳门,循濠而南,至东南角,岿然一土阜是也。日薄崦嵫,茫茫落落,吊古之士,登斯台者,辄低回眷顾,有千秋灵气之想。京师八景有曰‘金台夕照’,即此。”
▲清代乾隆时朝阳门外黄金台遗址图样。
▲明代北京地方文献《长安客话》书影。
明代刘侗等著的《帝京景物略》一书记载:"易州、易水边二处,都城朝外一处,有三处黄金台"。这里的意思是说,黄金台在易州和易水边各有一处遗址。在北京城朝阳门外也有一处。
明代时也有理性之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认识,如刘侗就是这样一位,在其所著《帝京景物略》中解释说:"黄金台名,后人拟名也。其地,后人拟地也。"
▲明代北京地方文献《帝京景物略》书影。
▲明代北京地方文献《帝京景物略》书影。
意思是说,黄金台地名和地点,都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命名的,并不是原始的名字和地址。其实这才是真正的科学之言,到处都有黄金台遗址的现象,其实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
明朝初年时的进士王洪,字希范,号毅斋,浙江钱塘人。他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丁丑科春榜第二甲第二名进士,后授吏科给事中,再后授翰林院检讨。永乐年间,他曾参与编写《永乐大典》。著有《毅斋集》。
▲明成祖朱棣画像,北京城由他所建。
王洪在《毅斋集》中录有《北京八咏》, 其中一首咏为“金台夕照”:“山色微茫映古台,平原千里夕阳开。谁知碧草遗基在,曾见黄金国士来。树绕河流天外去,鸟翻云影日边回。清时自重非熊叟,不独奇谋得俊才。”
诗中的“非熊”指姜太公,泛指辅佐国政的贤人,王洪认为国王得群贤辅佐不仅仅是因为郭隗的谋略,更重要的是那是有一个可以使人才发挥才干,成就事业,利国利民的大好时代。
▲现代微石雕《金台夕照》。
这种借景来抒发自己情感和抱负的情绪一直感染着后人,清代的乾隆皇帝也对此很有共鸣之意。
▲清代的金台夕照碑已经重新立于朝阳门外原遗址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