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燕昭王的荣耀与遗憾:能重金买“死千里马”,却没建立起用人制度

燕昭王的荣耀与遗憾:能重金买“死千里马”,却没建立起用人制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绿说故事 访问量:2839 更新时间:2024/1/19 19:57:27

赵武灵王而言,燕国的大内乱,是一次打破了他预期的紧急事件。

长期以来,赵武灵王心目中的最大威胁,始终是赵国西部的秦国。东边的齐国虽然强大,可自齐威王晚年的怠政以后,齐国内乱频发;徐州一战败于楚国之后,齐国就更是一落千丈了。

然而,国家之间的竞争,往往不是比谁更加强大,而是看谁衰落得更快。

就在人们以为齐国将从此陷入平庸时,北方的燕国却进入了自残模式。燕王哙突然禅位于子之,诱发了燕国一场内乱。在这次内乱中,太子平与将军市被先后被杀,而齐宣王则趁虚而入,几乎是兵不血刃就吞并了燕国!

齐国吞并燕国,对赵国来说,绝对称得上是一场巨大危机:这意味着,赵国从此将在东、西两大国间的夹缝中艰难求生!

不过,赵武灵王一个异乎寻常的举动却意外地挽回了局面。

还在燕国内乱之初,赵武灵王将燕公子职从韩国接来,拥立他为燕王,并命乐池护送他回到了燕国。而此时,燕王哙、太子平、子之都还健在。可看似没有任何希望的公子职,居然奇迹般地活到了最后,并在燕人赶走入侵的齐军后,顺利地坐上了燕国国君之位,是为燕昭王

数年大乱后的燕国,可谓是百废待兴。不过,最令燕昭王刻骨铭心的,却是齐人灭国之恨。可燕国复国之初,根本无力与强大的齐国相抗衡。为了稳定周边态势,燕昭王违心地主动与齐国修好,还将太子送到齐国去做人质!

与仇敌的交好,不过是装装样子,内心的仇恨却是愈演愈烈。可以燕国当前的国力,究竟要怎样才能实现燕昭王的复仇大计呢?

五、六百年前,为了报杀父、杀子之仇,周文王在天时地利都不如“天邑商”的前提下,毅然拾起了“人和”战略,大力引进各方人才,全力发展自身。在经历了数十年的积累后,到了周武王之时,周人终于抓住机会,一举东征灭商、成功复仇!

作为周王族后裔,燕昭王深知这一段历史。燕国当前的形势,与商朝晚期的周国极为相似:要想复仇,唯有学习周文王,牢牢把握“人和”战略,全力引进天下人才。

可天下人才那么多,究竟谁才能帮助燕昭王完成复仇大业呢?

暗暗地观察身边各色人等,都不像是能治国安邦的治世奇才,燕昭王未免常常偷摸摸地叹息不已。

一天,燕昭王与郭隗(wěi)会面,禁不住就诉起苦来:“齐国趁着我国内乱而攻破了国都,我很清楚现在燕国国小力薄,无力复仇。但我希望能得到贤能之士来与我一同治理国家,以雪清先王的耻辱,这就是我这生最大的心愿!请问该怎样才能复仇呢?”

经历了数年大乱后,现在的燕国确实是要人没人,要地没地。在崇尚丛林法则的战国时代,再这么继续浑浑噩噩下去无所作为,不要说复仇,恐怕燕国能不能保得住都难说。

然而,燕昭王虽然满腹疑惑,可他所请教的郭隗,应该也不是什么高明之士。至少,以郭隗的出身而言,就不怎么光彩。郭隗,又称虢隗,是虢公丑之后。而虢公丑,就是被晋献公以“假道伐虢”之计所灭的西虢国的末代国君。西虢国灭亡后,虢公丑狼狈地逃入了成周,拣回了一条性命。如今,两三百年过去,虢公丑后代又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他是燕昭王所期盼的治世奇才吗?

面对燕昭王,郭隗答道:“称帝之人的臣子,名义上是臣子,他实际上把臣子当作老师;称王之人的臣子,名义上是臣子,他实际上把臣子当作朋友;称霸之人的臣子,名义上是臣子,他实际上把臣子当作是宾客;危难之国的臣子,名义上是臣子,实际上把臣子当作是俘虏。如果大王颐指气使地去聘用大臣,那么厮役之才将会到来;如果大王以宾客之礼来聘用大臣,那么霸主之臣将会到来;如果大王能以平等之礼以聘用大臣,那么朋友之材就会到来;如果大王能谦卑谨慎地礼遇人才,那么能做帝王老师的人才就会到来!能做到这样,进一步可王天下;退一步,也可霸天下!大王如果真能广泛选用国内之才,亲自上门拜访他们,那么天下之才都会纷纷奔向燕国!”

郭隗这番话,其实没什么必然性。齐桓公是以父礼来对待管仲,可他也不过是当上春秋霸主,并没有称王称帝。

燕昭王听得心驰神往,不过心中依然疑惑重重:“可当下谁才值得我亲自上门拜访呢?”

郭隗并没有直接回答燕昭王,而是讲起了另一个故事:“下臣听说,古代一位君王愿以千金求购千里马,可买了三年都没买到。这时一位宫中下人主动请缨,说:‘请让我去买千里马吧!’君王同意了。三个月后,这位下人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可这位下人居然花费五百金买下了马头,回来向君王通报。君王得知后,大怒:‘我要买的是活马,哪里是让你浪费五百金买死马?’下人却不慌不忙地答道:‘死马尚且愿花五百金来买,何况是活马呢?以后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愿意花重金来买好马,千里马很快就会送上门来了!’之后一年内,确实就有三匹千里马被送上门!如今大王真想招揽人才,那么请先从我开始。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比我更加贤能之人呢?他们又怎么会惧怕千里之遥而不到燕国来呢?”

当年周文王招揽天下人才,却先引来了只想来周国养老的伯夷、叔齐两兄弟。周文王对此毫不在意,依然礼遇他们。天下之士听闻周文王如此善待贤才,纷纷前往周国,鬻(yù)熊、太颠、闳夭、散宜生、辛甲等等先后都成了周国臣子。正是有了这么多贤士的帮助,弱小的周国才慢慢发展壮大,最终推翻了残暴的商纣王

所以,要想招揽贤才,先从礼遇身边人才做起。只有身边人才都得到了礼遇,天下之士才会知道你是真正尊重人才,久而久之自然就会投奔过来——如此一来,还需要担心找不到真正的“千里马”吗?

听了这番话,燕昭王醍醐灌顶,瞬间醒悟过来。

于是,燕昭王立刻给郭隗修建起一座宫殿,奉他为老师。日常两人相见,燕昭王都请郭隗坐在上座,自己则北面向他请教!

数年之后,列国士人都知道燕昭王能礼贤下士,争先恐后投奔到了燕国:乐毅从魏国而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从赵国而来……。燕昭王的“人和”战略,终于大获成功!

有了众多贤士相助,燕国国力迅速提高。

二十八年后,燕国与多国在济水以西大破齐军,将齐闵王赶出了齐国!随后,乐毅又单独率领燕军攻入了齐都临淄,将珍宝全部掠走,烧毁了齐国宫室和宗庙,替燕昭王完成了复仇大业!

因为扶燕灭齐的巨大成就,后人往往将乐毅与管仲并称,成为治世奇才的代表。可人人都希望遇上“管仲”、“乐毅”,可究竟有几人能像齐桓公、燕昭王那样充分地信任并重用他们呢?

当乐毅长期领军在外,迟迟未能攻破莒与即墨之际,燕昭王身边人进谗说乐毅将会自立为王。燕昭王听了后却勃然大怒,不但杀死了进谗者,还高调地封乐毅为齐王!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正是齐桓公与燕昭王的独到用人之处。

比起用人不疑,燕昭王的另一项人才举措其实更值得称道:重金购买“死千里马”。谁都希望找到“管仲”、“乐毅”;可要想得到治世奇才,就得先从尊重身边的人才做起。一方面将身边的人才当奴才使,另一方面又常常叹息身边无治世之才,这就是典型的缘木求鱼。郭隗也许相当平庸,可他却获得了燕昭王最为尊崇的礼遇;天下之士以此看出燕昭王是真正尊重人才、真心渴求人才,所以才纷纷赶赴燕国,愿意为燕昭王赴汤蹈火。

因此说,燕昭王一生的最大荣耀,就源于他能够重金去买“死千里马”!

可遗憾的是,燕昭王的人才举措并未能形成制度。燕昭王一死,他的儿子燕惠王就对乐毅产生了疑心,以骑劫替换了乐毅,让燕国灭齐大业功败垂成。这以后,燕国就慢慢从巅峰跌落,直到最终为秦所灭。

其实,不光是燕国。战国时代的山东六国,都有过人才辈出而兴盛之时。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要么是权臣的擅权、要么是国君的更替,山东六国人才蓬勃而出的局面都无法持久。人才难以持续更新换代,这也就成了山东六国先后走向没落的关键因素之一。

难道山东六国真的缺人吗?

更应该是山东六国缺乏运作良好的用人制度吧!

对“管仲”、“乐毅”们来说,他们更加担心的,是国家在用人上的人治。

标签: 燕昭王齐国乐毅管仲赵武灵王周国

更多文章

  • 比刘备托孤还狠的燕昭王:直接把大将乐毅提拔为齐王,与自己同级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刘备,乐毅,燕昭王,齐国,齐王

    自是君王不永年——诸葛亮的偶像乐毅(11)公元前280年,燕国王宫,这天又有人向燕昭王进谗言,说率领燕军灭掉齐国的大将乐毅其实想背叛燕国,在齐国自立为王,所以才没攻下最后两座孤城。燕昭王这已经记不到这是这个月第几波向他进谗言的人了,耳朵都要被这些话给磨出茧了。(一)乐毅与太子的嫌隙这时的燕昭王55岁

  • 燕昭王高筑黄金台

    历史解密编辑:远征国学文化标签:齐国,魏国,乐毅,邹衍,国君,燕昭王,历史故事

    筑黄金台,是燕昭王招募人才的一种手段。战国时期,燕昭王收复了被齐国攻占的国土后,想要依靠众多人才,富国强兵。他向郭隗请教招募人才的方法。郭隗没有正面回答,只是给他讲了一个高价买马骨的故事。古时候,有个国君打算花一千两黄金买一匹千里马,三年仍未买到。有个人自告奋勇地要为国君效劳。他找了三个月,才找到了

  • 由燕王哙让国看道家:春秋战国成时代显学,一优势引领百家争鸣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燕王哙,齐国,苏秦,齐宣王,魏惠王,黄帝

    自从西周覆灭以后,燕国就长期处在边缘化位置,一直在东周没有什么存在感。这是由于燕国地理位置远离中原,使其难以参与中原事务。这或许是一件幸事。从春秋到战国,中原不知道有多少诸侯国因为无所作为而被强国吞并,其中不少还是姬姓之国。而燕国也长期无所作为,却偏偏幸存到了战国,居然还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山木因

  • 只用了3步,燕王哙就主动禅让,相国子之是如何窃取国家的?

    历史解密编辑:鱼的故事标签:燕王哙,齐国,苏秦,燕国,苏代,先秦,周朝

    要说战国诸侯哪一道国策最愚蠢,非属燕王哙禅让不可。燕王哙昏庸糊涂,听信小人谗言,将燕君之位禅让给大臣子之,导致国家混乱不堪,齐国趁虚而入,燕哙王父子皆死,燕国差点儿亡国。子之有什么能耐,让堂堂一国国君心甘情愿的俯首称臣,具体是如何操作的?第一步:名人苏代进谗言苏秦去世后,得到他真传的弟弟苏代继承了他

  • 从社会大环境、崇尚虚名和臣子角度,分析燕王哙为何实行禅让制

    历史解密编辑:叶秋故事专刊标签:秦国,齐国,燕国,君主,先秦,周朝,燕王哙,禅让制

    导语:禅让制使燕国大乱,此只是燕王哙个人责任吗?其实不然,从社会大环境、燕王哙崇尚上古虚名以及臣子推波助澜等角度,分析燕王哙为何实行禅让制我们知道一个国家想要稳定发展,必须有适合这个国家发展的基本政治制度,在整个古代历史社会的发展进程当中,大的社会性质变迁其实只有三次,一次是从原始社会步入到奴隶制社

  • 是被忽悠?还是另有缘由?战国时期燕王哙禅让王位深层次原因分析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燕王哙,子之,燕王,王位,秦国,齐国,燕国,战国,禅让王位,先秦,周朝

    中华文明的深远程度要追溯到上古三皇五帝时期,神农尝百草,燧人氏钻木取火,大禹治水……这一件件为后人做了巨大贡献的事情使得我们尊称他们为三皇五帝。上古之初,这些领袖爱护部落的子民,继承人择贤而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禅让制。然而自从禹传为启,公天下继而变成了家天下,从此开启了中国数千年的王朝历史开端。自

  • 燕王哙继位,丞相子之篡权夺位,齐湣王趁机灭燕

    历史解密编辑:Summer的圈子标签:齐湣王,燕王哙,齐国,子之,齐宣王,苏秦

    公元前333年,燕文公去世,燕易王继位,当时燕国正处在举行国丧和政权交接的时期,齐宣王见有机可乘,便出兵攻打,夺取了燕国十座城池,主持六国合纵的苏秦感激燕文公对他的优待,就赶到了齐国,说服齐宣王把侵占的土地还给燕国,燕易王在位的时候,苏秦和燕文公的夫人私通,害怕被杀,便想出一计,他向燕易王提出,自己

  • 燕王哙:剥夺亲生儿子的利益,让外人当王,三年之后,国内大乱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刘备,燕国,国君,燕王哙,诸葛亮,齐宣王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上一讲谈到,燕国国内酝酿着一场惊人的阴谋,燕国总理子之筹划着谋朝篡位。按说谋朝篡位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已经不值得大惊小怪了,但子之的谋朝篡位还是很值得大惊小怪一下的,因为打法实在太不寻常,一步一步全靠忽悠。忽悠得燕王哙一门心思想学尧圣人的榜

  • “抄作业”翻车:燕王哙仿效尧舜主动禅位给大臣,结果被砍成肉泥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燕王哙,子之,齐国,燕昭王,齐宣王,燕国

    文|格瓦拉同志在漫长的帝王时代,史官们喜欢将尧舜时期的“禅让”制吹捧得无比高尚,殊不知它只是篡位的“遮羞布”而已,充满赤裸裸的谎言,根本没有想象中那般温情脉脉。不过,历史上有一些食古不化的人,却偏偏相信“禅让”制不仅存在,并且是大公无私、道德高尚的体现,甚至还有一位帝王跟尧舜“抄作业”,主动让位给大

  • 燕王哙禅让王位,究竟是过于理想还是被逼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顾道惊城标签:齐国,子之,王位,燕国,苏代,先秦,周朝,燕王哙,齐宣王,历史故事

    在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时间长河里,要说燕国是存在感最低的强国,估计没有多少人反对。首先,燕国的开国国君名为昭公,是西周首任国王周武王的儿子,身份尊贵。但由于燕国远离中原地区,所以我们在春秋相关的史料记载里,只能看到燕国经常被北方游牧民族欺负。到了战国时期,燕国强大了,游牧民族欺负不了他了,又换成被齐国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