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膑率军攻魏后魏国元气大伤,魏惠王只得亲赴齐国谢罪

孙膑率军攻魏后魏国元气大伤,魏惠王只得亲赴齐国谢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搜狐说娱乐 访问量:125 更新时间:2024/3/11 21:53:00

孙膑,齐国人,生于阿(山东阳谷东北)、鄄(山东鄄城北)之间,是孙武的后裔。原名不详,因曾受膑刑(去掉膝盖骨),故世人称之为孙膑。生卒年月史无记载,主要活动于齐威王齐宣王在位期间。著有《孙膑兵法》,是我国战国中期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谋略家。

孙膑青年时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任魏国将军,嫉妒孙膑才能,设法把孙膑骗至魏国,借故处以膑刑。孙膑身残志坚,受辱不屈,暗自准备逃走。当齐国使臣来魏时,孙膑往见使臣,诉说自己的遭遇与见解,深为齐使所赏识,就秘密将他带回齐国,在齐将田忌家作门客。

当时齐威王常和贵族大臣们一起举行马车赛跑。用重金赌输赢。孙膑见他们驾车战马的速度相差无几、而又分为上、中、下三等进行比赛。他就向田忌建议,用上等马对中等马;用中等马对下等马;用下等马对上等马的方法,谋取两胜一负的胜利。他这种符合运筹学博弈原理的方法,后人称之为“三驷之法”,田忌因之而看出孙膑的足智多谋,就把他推荐给齐威王。

威王通过与孙膑谈论兵法,很赏识他的军事才能,就任命他为军师,参与战略决策,成为齐统治集团中的重要智囊人物。孙膑一生的战绩主要是辅佐田忌,在桂陵、马陵两次大战中大败魏军,创造了“围魏救赵”与“减灶诱敌”两种战法的范例。

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

魏惠王自周显王八年(前361年)将国都从安邑东迁至大梁后,面临的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就是崛起于东面的齐国。齐国由于威王实行变法改革,实力大大增强,然而齐国若想进一步开拓疆土,发展势力,称霸中原,必然同魏国发生碰撞。齐、魏两大强国利益的冲突,使两国间的大战已呈必然之势。而魏国与赵、韩两国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激化为战争,这就为齐国坐收渔利、削弱魏国提供了契机。

赵、韩两国由于魏都东迁,魏国战略重点的东移,进一步感受到了魏国的压力。一方面,它们慑于魏国的强大,不得不接受魏国交换土地及盟会的要求;另一方面,它们又不甘于受魏国的控制,都在谋求独立发展,联络与国以抗衡魏国。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鲁、宋、卫、韩等国的国君迫于压力,入朝魏国,赵成侯却在这一年先后与齐威王、宋桓侯、燕文公相会,这就引起了魏国的不满。两年后,即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赵国又向魏国的属国卫国发动进攻,迫使卫国依附于赵国。对此,魏国当然不能坐视,为制服赵国,维护霸主尊严,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8万进攻赵国。第二年赵国就遣使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召集群臣计议是否救赵问题。邹忌主张不救。段干纶认为魏若制服赵会威胁到齐国的实际利益,对齐不利。但齐军若直驱救赵,又会使魏军放弃攻赵而得以保全实力。所以段干纶建议先派一部兵力南攻襄陵(魏地,今河南睢县),使魏陷于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以疲惫魏国。待魏攻占赵都邯郸,“赵破而魏弱”之际,再出动主力攻魏救赵。

齐威王同意段干纶的主张,决定暂不救赵,先在国内征调兵力,再派出一支部队联合宋、卫南攻襄陵,以牵制魏国,坚定赵国抗魏的决心。

与此同时,楚国君臣得知魏军伐赵,也围绕是否救赵的问题展开了争论。楚相昭奚恤主张不救,让魏、赵相互残杀,两败俱伤。景舍则认为,楚不救赵,魏无后顾之忧,就会放手攻赵,“赵有亡形而见楚之不救己也,必与魏合而以谋楚”,对楚不利。所以他主张以少量军队救赵,赵恃楚救,必不肯和于魏;魏见赵强硬,楚军少又不足畏,也一定不会放过赵。“赵、魏相弊,而齐、秦应楚,则魏可破也”。

楚宣王

于是楚宣王命景舍率少量楚军北上作出救赵姿态。后来魏国破赵之后,楚国乘机夺取了睢水、涉水之间魏国的土地。在楚国出兵之前,昭奚恤召见了此时在楚的赵国使臣麝皮,主动提出将出兵救赵。摩皮识破了楚国促使“赵、魏相弊”的计谋,回国后劝赵成侯立即与魏议和。但赵成侯轻信楚国救赵的许诺,不肯向魏求和。

此时在韩国,申不害韩昭侯去朝见魏惠王,这样就可以坚定魏攻赵的决心,魏若胜赵,必然傲视天下,与诸侯为敌,使国力疲弊。诸侯要削弱魏国,就一定要与韩国结好,这样韩国的地位就重要了。“夫弱魏之兵而重韩之权,莫如朝魏”。于是韩昭侯与申不害便在此时赴魏朝见魏惠王。同时,韩国又不失时机地出兵攻占了东周的陵观和廪丘。

在西面,秦国乘魏无暇西顾的良机,于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出兵攻取魏国的少梁城,后又于周显王十七年(前352年)派大良造卫鞅率军渡过黄河,进攻魏旧都安邑,迫使安邑降秦。

在西面,秦国乘魏无暇西顾的良机,于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出兵攻取魏国的少梁城,后又于周显王十七年(前352年)派大良造卫鞅率军渡过黄河,进攻魏旧都安邑,迫使安邑降秦。当初,魏将庞涓受命率军攻赵,其战略目标是赵都邯郸。

但由于卫国倒向赵国,魏军攻赵途中首先到了卫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附近的茬丘,讨伐卫国。然后北上,攻入赵境,包围了赵都邯郸,但久攻不下,顿兵坚城。这时齐威王也调集了8万齐军集结在齐、魏边界上的齐国境内,准备救赵。齐军主将是田忌,军师是孙膑。

桂陵之战中,孙膑“居辎车中,坐为计谋”,得以施展其军事才能。

孙膑向田忌提出了著名的“围魏救赵”,“批亢捣虚”的作战方针。孙膑分析说:当前的敌情是,魏国大举攻赵,“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疲于内”,这就为“疾走大梁”,“冲其方虚”提供了可能的条件。

桂陵之战,以赵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县),与魏河外地区之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县)为赵齐魏三国军事活动之中心。今就两地之全般形势略述之。邯郸之西有太行山脉。该山蜿蜒至晋之西南为析城、王屋二山,将魏国分为东西两部。邯郸之北东南三面,均属当时之黄河平原(时黄河自河南省武陟县北经滑县东北流,循卫河之道入渤海)。邯郸之南为漳水,魏东方军事经济中心之邺城(今河南省临漳县)即在是区。

黄河之东有濮水,魏观地在濮水之侧,周显王四年(前368年),齐大败魏师于观津,即在此地。濮水之东南有济水(即今之黄河)。卫国正在邯郸与大梁之间,为赵魏两国争夺之中心。在魏武侯时,赵魏对卫曾有激烈之争夺,赵以邯郸为基点,而魏则以大梁为基点。

大梁东邻宋国,宋北有鲁,当时之鲁国,已等于齐之属国;宋国此时亦已衰弱无能,其地一任齐魏两军之进出,故当时齐之战略,南指襄陵(今河南省睢县),以进逼大梁。大梁为当时魏东方之政治、经济、军事、交通中心,亦为其东方作战之基地,然无山河之险,平原旷野,乃为四战之地。

齐为大国,北东南三面,依山海以自固,只一面西向以当魏,又有阳晋(今山东省巨野县西南)、亢父(今山东省济宁县西南)之险,攻守咸宜。故苏秦曰:“即有军役,未尝倍泰山,绝清河,过卫阳晋之道,经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按阳晋、亢父均为齐西南方通卫宋之要道,地势险要,攻守咸宜,而为齐出兵攻魏大梁进取中原之良好进路。故当时齐段干朋与孙膑均选定以“南攻襄陵,引兵疾走魏都”之战略,即所谓“围魏救赵”之战略也。

桂陵之战示意图

因此,孙膑主张以一部分兵力攻击魏都大梁,引诱庞涓回救,而将齐军主力集结在魏军归途中的必经之地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邀击魏军。田忌采纳了孙膑的意见。为了实现这一“围魏救赵”的总体作战方针,孙膑建议齐军第一步先进攻平陵,用假象迷惑敌人。

于是齐军派出齐城和高唐两个都邑的大夫率兵南攻平陵。平陵介于宋、卫之间,地处魏都大梁以东,是魏国东阳地区的军事重镇,人口多,兵力强,不易攻取。齐军进攻平陵,市丘(魏地)又是必经之路。魏军可以从市丘出兵遮断齐军的粮道。齐军进攻难以攻拔的平陵,粮道又受威胁,这一行动不但迷惑了魏将庞涓,而且给庞涓造成齐军指挥官无能的印象。

结果,齐城、高唐的大夫未能攻下平陵,兵败受挫。孙膑南攻平陵的行动,是一次战略佯动。齐国大规模调动军队,并将重兵集结在齐魏边境上,对于魏国已形成了侧背的威胁,魏军有可能放弃攻赵的行动,这样齐国使“赵破而魏弱”的战略意图就无法实现了。

孙膑以一部分齐军南攻平陵,并使齐军兵败平陵城下,其目的一是要掩盖齐军“批亢捣虚”、“围魏救赵”的真实企图;二是不过早地暴露齐军实力,使庞涓产生轻敌思想,消除其对齐军的后顾之忧。此即孙膑所说的“吾将示之疑”,“吾将示之不智事”。庞涓果然中计,全力攻打邯郸。经过苦战,魏军在付出很大的代价后,于攻赵的第二年 十月终于攻下了邯郸。

此时,孙膑认为与魏军决战的时机已成熟,便请田忌派出轻车锐卒直逼大梁城郊,作出攻取魏都大梁的姿态。此举又是一次佯动:威胁大梁,“以怒其气”,轻车锐卒,以“示之寡”。目的是引诱庞涓回救。庞涓闻讯,弃其辎重,兼程回救大梁。行至桂陵,遭到早已在此等待多时的齐军主力的截击。

魏军由于长期攻赵,兵力消耗较大,加之轻装兼程,给养不足,长途跋涉,士卒疲惫;而齐军却“先处战地”、以逸待劳,在实力和士气上都占优势,因而大败魏军。从桂陵之战齐军的作战指导看,孙膑可谓是算无遗策了。魏军虽在桂陵被齐军打败,但魏是强国,仍保持了相当的实力。

就在魏军败于桂陵的第二年,魏、韩联军击败了围攻襄陵的齐、宋、卫三国军队,齐国不得已请出楚将景差来向魏国求和。而且,魏军并没有失去对赵都邯郸的控制,一直到周显王十八年(前351年),魏在迫使赵成侯在漳水之上与魏结盟之后,才把邯郸归还赵国。

报仇雪恨的马陵决战

魏惠王召集逢泽之会,率小国诸侯朝见周天子,但此举却遭到韩国等大国的抵制,令骄横一时的魏惠王感到丢了面子。同时魏惠王正要实施制服韩、赵,挟韩、赵以与齐国争雄的既定方针。

孙膑

于是,在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2年),魏将庞涓率魏、赵军队向韩国发动进攻。韩国抵敌不住,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采纳孙膑的建议:“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向韩使者表示救援之意,却又不马上出兵。韩国倚仗有齐国的救援,坚决抵抗魏军,结果五战五败,韩都郑告急,韩国再次求救。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年),齐国见时机成熟,遂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起兵救韩。

齐国此次救韩伐魏有两个意图:一是解韩国之围,使魏国控制韩国的计划破产;二是乘魏军疲弊之际,寻求决战,重创魏军主力,进而取代魏国的霸主地位。孙膑根据“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的特点,提出“善战者因势而利导之”,“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的作战指导原则,与田忌等人制定了因势利导、示弱骄敌、诱敌入伏的作战方针。

齐军先是兵锋直指大梁,似乎是重演桂陵之战的故伎,迫使魏军迅速回撤,解除了对韩都郑的包围。齐军第一个目的达到后,紧接着实施诱敌措施。一是以退军方向诱敌。齐军在进入魏境后不久,便掉头向东,沿丹水一线(约今陇海铁路一线),向齐国南境撤退。这一撤军路线,绕过了齐国的西部防线,而齐国南境又是其防御的薄弱环节,这使伺机报复的魏军感到有机可乘,有利可图,于是作出追击齐军的错误决策。二是著名的“退兵减灶”。

根据既定的作战方针,孙膑令齐军在入魏第一天设置供10万人使用的军灶,第二天撤军途中设置5万人用的灶,第三天又减至3万人用的灶,从而造成齐军仓皇溃退,士卒大量逃亡的假象,以示齐军“畏怯”之极,借以进一步刺激魏军的“悍勇轻齐”之气,诱使其倍道兼程,“百里趣利”。

魏惠王听说齐军向东撤退,认为这是寻求与齐军主力决战的良机,于是派太子申、庞涓为将,统10万大军向东追击齐军,其意图是一举追歼齐军主力,乘胜兼并莒地(今山东莒县)以南的齐国土地,即所谓“大胜并莒”。因为莒地是齐都临淄的南方门户,占领莒地,威胁临淄,便可在齐南境凿进一根楔子,从战略上牵制齐国的西向争霸行动。

庞涓在追击途中,又得到齐军减灶的情报,从而得出“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的错误判断,于是,留下步兵,只率少数轻车锐卒,日夜兼程,追击齐军。孙膑预先在魏军北上并莒的必经之地马陵山,利用山道狭窄、旁多阻隘的有利地形,设置埋伏。

庞涓追至马陵,一头钻入了齐军的预伏阵地。齐军万弩齐发,魏军大败溃乱。庞涓智穷力竭,自知败局已定,便愤愧自刎。齐军乘胜追击,全歼魏军主力,俘虏了魏太子申。

魏国遭此重创,元气大伤,魏惠王只得“抱质执璧”,亲赴齐国谢罪。齐国则由此声威大振,更加强盛。马陵之战是战国战略格局变化的一个转折点。

标签: 孙伯灵魏惠王魏国齐国庞涓齐军

更多文章

  • 魏惠王攻破赵都邯郸,却让强国从中渔翁得利,弱国被迫两边讨好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魏惠王,魏国,齐国,秦国,魏文侯,宋国

    自从魏文侯去世之后,魏国的外交政策就发生了180度大转弯。继位的魏武侯,改变了魏文侯加强三晋内部团结的策略,开始依仗国势欺压韩、赵二国。公元前386年,赵武公去世。赵武公为赵烈侯之弟,他去世后,赵人改立赵烈侯儿子章为国君,是为赵敬侯。赵武公儿子朝对此大为不满,便发起内乱想夺回君位,却未能成功。失败后

  • 战国初期,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为何魏国却最终衰落?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魏国,秦国,吴起,齐国,战国,周朝,先秦,魏惠王,魏文侯,信陵君

    战国时期,群雄纷起。他们彼此征伐,互相厮杀了200年。在漫长的割据混战中,各国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在政治上具有战略眼光,在军事上能够运筹帷幄,在外交上纵横捭阖的优秀人才。大争之世,争于实力,而实力却来自人才对国家的改造。所以,对于这种滚滚的人才洪流,诸侯国君们都争相聘请。于是,便出现了韩非子所说的“臣卖

  • 魏惠王在位52年,82岁的时候去世,他做什么导致失去霸主地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魏国,齐国,秦国,周朝,先秦,魏惠王,魏武侯,历史故事

    如果说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君王,长寿的似乎也不多,能够活过七十岁的,其实很少,而年纪最大的则要输乾隆,享年89岁,不管后世如何评价乾隆,但是至少他创造了一个盛世,也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帝王之一,不过在春秋战国时期,却有一位君主,他登基52年,将一个富庶的国度逐渐的落寞。他就是魏惠王,史书记载梁惠王,

  • 一步步葬送魏国百年霸业, 败家子魏惠王究竟有多憨批!

    历史解密编辑:美小登标签:魏国,秦国,商鞅,庞涓,周朝,先秦,魏惠王,公叔痤,四大名将

    魏国作为战国时代的七雄之一,由于地处中原核心位置,一直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在战国初期依靠李悝变法的改革红利,迅速成为当时的中原霸主,依仗领先于各诸侯国的强大军队,四处开疆拓土,领土面积飞速扩张。在魏惠王初期,魏国国力达到鼎盛。但在以后的战争中,魏国连翻受挫,导致疆域萎缩,兵力耗竭。开创了百年霸业的魏国

  • 匪议东周(四十七)魏惠王志大才疏,得商鞅、孟子和孙膑而不用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商鞅,孟子,东周,王志,孙膑,先秦,魏惠王,孙伯灵,科学家,历史故事

    韩赵魏三家分晋后东周的历史进入战国时代,而在这三家之中魏国的的国力是最为强盛的。魏国相对与韩赵两国更早的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在经过了魏桓子、魏文侯和魏武侯的励精图治后,魏国已经是三国之中最为强大的国家。因此魏国成为了三晋联盟的盟主,挟三晋之威势可与西秦东齐两个大国抗衡。当国家传到魏惠王手里的时候国力

  • 资治通鉴故事11:魏惠王没有重用也没有杀卫鞅,秦孝公重用商鞅

    历史解密编辑:学霸修炼宝典标签:商鞅,秦国,卫鞅,周朝,魏惠王,秦孝公,科学家,汉高祖刘邦,资治通鉴故事

    商鞅是法家著名代表人物,他本来是卫国人,以国为姓,叫卫鞅。后来他帮助秦国变法成功,并帮助秦国收复了河西之地,秦孝公封他为“商君”,所以后来人们也称他为商鞅。卫鞅卫鞅年轻时候在魏国跟随公叔痤做幕僚。公叔痤是魏国的宰相,这个人本身才能一般,但他慧眼如炬,识人能力却是相当突出。公叔痤在病重的时候,魏惠王来

  • 魏惠王在位52年,魏国从中原霸主沦为颓弱小国,堪称“败家子”

    历史解密编辑:缁尘绮陌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庞涓,吴起

    公元前455年,韩魏两家于晋阳城下倒戈,决晋水倒灌智家营地,智伯瑶被杀,晋国最大的卿大夫家族智家被灭,晋国公室名存实亡。数十年后,曾经的第一诸侯国晋国,被赵魏韩三家瓜分,中原三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而第一个继承晋国衣钵成为战国第一霸主的,不是三家中最强的赵家,而是不起眼的魏国。而魏国的霸业,也仅持续了

  • 一生一个“魏惠王”足矣,他却有7个无法超越的经典角色

    历史解密编辑:醉扒仙标签:魏惠王,李立群,老戏骨,演员,马景涛,大秦帝国2

    居家隔离的日子里,李立群频繁和网友分享生活中的点滴,俨然一个和蔼可亲的老顽童。正是这段时间的“亲民活动”,他疯狂吸粉300余万。喜欢老戏骨李立群的朋友想必都知道:演艺生涯中,他饰演的角色广泛而庞杂,从乱世枭雄到地痞瘪三,演什么“是”什么。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他的表演档案里,几乎找不到重复的角色。除此之

  • 《大秦帝国》魏惠王的国宝论预示着魏国的人才流失和国力衰败

    历史解密编辑:六月的自留地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公叔痤,孙伯灵

    魏惠王和齐威王一起打猎,两人谈起国宝的时候,观点截然不一样。魏惠王说:“天下财货,聚于王室。天下富贵,莫过国王。王富而国富,王有宝而天下安。这王室藏宝就是国宝,国宝就是国力。”,然后指着自己的王车说:“我大魏国虽然立国刚刚百年,但却有镇国之宝,十颗夜明大珠!你知道这种大宝珠么?每颗直径一寸,其光芒在

  • 魏国是战国时期首个变法的国家,为何逐渐衰败了?魏惠王要负主责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摆渡标签:魏惠王,魏国,魏文侯,秦国,齐国,魏武侯

    战国时期的魏国,可谓是人才大国。我们熟悉的李悝、西门豹、商鞅(卫国)、张仪、公孙衍、吴起(卫国)、范雎等人,本质上都是魏国人(卫国是魏国的附庸国)。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变法,也是后来秦国商鞅变法的根源所在。商鞅基本就是从李悝那儿学来的那一套,他入秦的时候,手里只带着李悝的那本《法经》。李悝变法使得魏国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