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惠王攻破赵都邯郸,却让强国从中渔翁得利,弱国被迫两边讨好

魏惠王攻破赵都邯郸,却让强国从中渔翁得利,弱国被迫两边讨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绿说故事 访问量:414 更新时间:2024/2/12 2:59:29

自从魏文侯去世之后,魏国的外交政策就发生了180度大转弯。继位的魏武侯,改变了魏文侯加强三晋内部团结的策略,开始依仗国势欺压韩、赵二国。

公元前386年,赵武公去世。赵武公为赵烈侯之弟,他去世后,赵人改立赵烈侯儿子章为国君,是为赵敬侯。赵武公儿子朝对此大为不满,便发起内乱想夺回君位,却未能成功。失败后,公子朝被迫逃入魏国。魏武侯借机攻打赵国新都城邯郸,却未能攻克。从此,赵、魏关系走向恶化,两国间多次爆发了冲突。

然而,风水轮流转。

公元前371年,魏武侯去世,两个儿子太子罃与公子缓居然也争夺君位,魏国因此陷入了严重内乱。韩、赵二国趁乱杀入魏国,差点就把魏国一分为二。可因赵成侯与韩懿侯在关键时刻闹起了口角,没能达成一致,魏国才侥幸逃过了一劫。

此后,韩、赵、魏三国就彻底闹崩了——三晋亲如一家的美好时代,转瞬间就成了过眼云烟。

公元前354年,因为赵人怂恿卫、宋二国入侵魏国(《竹书纪年》),魏惠王决心直捣黄龙,派大军前往围攻邯郸城。为了胜利,此行魏军势必倾巢而出;为守住国都,赵人也将会把全部军队集中在邯郸。如此看来,邯郸之战势就成了魏、赵之间一次战略性的大决战!

魏大夫季梁听说此事,连衣服都来不及整理、头上还满是尘土,半途返回就去劝魏惠王:“现在大王想称霸东周,举兵以取信于天下。然而,大王依仗强大国力、精锐兵力去攻打邯郸,想扩张领土、赢得霸主之位,恐怕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大王的称霸大业就离的越远——这就好比是想去楚国,却向北驾车而行啊!”称霸必须得依靠强大的武力;但不切实际地频繁动用武力,就会大量消耗自身,与称霸的目标也就越离越远了。

可魏惠王与韩、赵二国积怨已久:这两国不但长期与魏国作对,还经常拉拢他国来对抗魏国,魏惠王早就想彻底解决这两个“兄弟之国”了。因此,季梁这番话并没能说服魏惠王。

魏国军队还是按期出发,将邯郸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魏文侯以来,魏国实力长期雄踞三晋榜首。眼见魏军如潮水般涌来,赵成侯也慌了,赶紧派人到齐国求救。

赵、魏突然爆发一场战略性大决战,齐威王丝毫不敢怠慢,立刻召集群臣前来商议:“援救与不援救赵国,哪个对齐国更有利?”

此时的齐国相国,正是著名的邹忌。齐、赵原本就不是盟友,两国以往也是矛盾冲突不断。所以,邹忌对赵人也没什么好感:“不如不要去救赵国吧!”

可大夫段干纶(《史记》为“段干朋”)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不救赵国,对齐国不利。”

齐威王听了,问:“这从何说起?”

“如果魏氏兼并了赵氏,这对齐国能有什么好处?”

魏、赵合二为一,将变得更加强大,就像当年的晋国。况且魏、赵之地占据了太行山这一“天下之脊”,将对紧邻的齐国形成压迫性地理优势,绝对会成为齐国的巨大威胁。春秋时晋国自晋文公称霸之后,齐国就再也没有什么好日子!听段干纶这么说,齐威王深为赞同:“好!”

于是,齐威王马上命田忌与孙膑率军出发,前往邯郸解围。

可这时,段干纶却又阻止了齐威王:“下臣说的有利与不利,并不在此。援救赵国却派兵赶往邯郸,这样不仅不能占领赵国领土,反倒是让魏国得到了保全。我们不如向南进攻襄陵,(今河南睢县)以疲敝魏军。这样一来,即便邯郸陷落,我们也能放心地向魏国继续进攻。这才是攻破赵国又削弱魏国的两全其美之计!”

当前,商鞅已入秦多年,成功地推行了变法,令秦国国力大盛。秦军多次进攻魏国都大获全胜,对魏国构成了巨大威胁。为躲避秦国锋芒,魏惠王不得不把国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迁徙到了大梁(今河南开封)。襄陵,正位于大梁东南不远处;进攻襄陵,就隐隐威胁到了魏都大梁,魏军还能安心进攻邯郸吗?这就是魏、赵在邯郸战略决战,齐军却在背后趁虚而入,当一位静观鹬蚌相争的渔翁!

听到这里,齐威王不由得大赞:“好!”马上命田忌、孙膑二人依段干纶之计行事。

魏、赵两国战略决战,东海之滨的齐国却想坐收渔翁之利。不过,在东周想当渔翁的又岂止是齐人。

就在魏国军队将邯郸围得水泄不通时,南方的楚国也在密切关注着这一事件。春秋时代,楚、晋长期争霸,早就成了势不两立的死对头。然而,春秋中晚期后,楚国在柏举之败后差点被吴人灭国,晋国也被众卿族一分为三,彼此的恩怨早就成了昨日黄花。虽然如此,战国时代楚国与三晋之间的冲突不但没有减弱,反倒有愈演愈烈之势。

正因如此,三晋爆发内乱,楚人普遍都是乐观其成。楚国国相昭奚恤就主张不救赵国,让二虎自相残杀:“大王不如不要救赵国,以增强魏国力量。魏国占据上风,要求赵国割地一定更多;赵国不从,抵抗也会愈发强烈。这样一来,魏、赵必定会两败俱伤。”

可昭奚恤这一主张,却遭到了景舍的坚决反对:“不是这样,昭奚恤的说法不明智。魏国现在虽然攻打赵国,但也顾虑楚国会从背后发动袭击。如果不援救赵国,那魏国没有后顾之忧,赵国的灭亡就指日可待。这相当于楚、魏共同攻打赵国,对赵国的危害一定极为巨大!这怎么会让赵、魏二国两败俱伤?况且赵国自知将要灭亡,必定会投向魏国,与魏人联合来图谋楚国,那反倒成了楚国之害。所以,大王不如少出兵去援助赵国。有了楚国作后盾,赵人必然会与魏国拼死作战;魏国被赵人的顽强抵抗激怒,一定会愈发加强进攻。这样,魏、赵才会拼得两败俱伤,而齐、秦必将趁机攻打魏国,楚国也就能够打败魏国。”要想赵、魏两败俱伤,就必须得援助其中弱者,这样邯郸之战才会形成长期胶着的相持战。否则,赵国一触即溃,哪来的两败俱伤?

听了景舍的谋划,楚宣王深为赞同,当即决定派他领军前去援救赵国。后来,邯郸被魏军攻破,楚国却坐收渔翁之利,攻占了睢水与古涣水之间的大片土地。

强者看到竞争对手互殴,不是想着如何化解纠纷,而是怎样搅乱局面,在其中大占便宜。不过,对于那些弱于赵、魏的小国而言,到底该帮谁,就成了一个艰难的选择题。

魏惠王决心伐赵之后,又命令宋国出师相助。早前宋国在赵人怂恿下,与卫国联合伐魏。可不久后,宋国就爆发了一次内乱:前司城子罕废黜国君,篡位成功。(《竹书纪年》)刚刚篡位的子罕,急需稳定君位,东周江湖上的强国谁都不敢得罪。现在魏惠王要求宋国出兵攻赵,这让子罕很是为难:答应出兵就得罪赵国,不答应出兵就得罪魏国,到底该怎么办?

斟酌了许久,子罕决心专门派人到赵国去解释。

到赵国后,宋国使者先向赵成侯请求:“魏国军队强悍而且权势巨大;如今他们向敝国征兵,敝国如果不听,那么就将遭遇灾难;如果帮助魏国来攻打赵国,那么寡人又于心不忍。希望大王能替敝国想想解决的办法!”

赵成侯听了,心知宋国这是想两边讨好。不过,如今赵国自认都不如魏国,宋国就是跟随魏国出兵,赵成侯其实也没什么办法。想到这,赵成侯回答:“好吧。宋国不足以抵御魏国,这个寡人是知道的。可削弱赵国而增强魏国实力,那么对宋国也会不利。那我还能告诉您什么呢?”

这时,宋国使者才将此行的真实目的给说了出来:“下臣请求允许宋国进攻赵国边境上的一座城邑,慢慢进攻,多耗时日,以此来等待您的下属来守住它!”宋人的意思,就上演一场出兵攻赵的戏码给魏国人看,这样赵国不会遭受实质性损失,宋国也算是给魏惠王交了差事。

听到这,赵成侯也明白了,满意地回答:“好!”

于是,宋国发兵进入了赵国,围困了赵国的一座城邑。魏惠王很高兴,因为宋国如约出兵了;赵成侯也很高兴,因为他知道宋人实际上是围而不攻。实力弱于赵、魏的宋国,采取了两边都不得罪的办法,成功渡过了这次危机。

通过列国对待邯郸之战的态度,就可知道魏、赵两国这次冲突的结局了:虽然魏军最终还是攻破了邯郸,却在回军的路上被齐军伏击,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或山东巨野东北)遭遇了一次惨败!

短期来看,无论是胜方的魏国,还是败方的赵国,都损失惨重。可长远来看,却并非如此。

桂陵之战与其后的马陵之战,是魏国由盛转衰的两大标志性事件。经历了这两次战略性挫败后,魏国再也没能恢复到战国初期的鼎盛状态。反而是赵国,虽然短期蒙受了巨大损失,却因赢得了他国暗助,成功保住了自身元气。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甚至一度强大到能与秦国相抗衡!

对于赵、魏二国而言,邯郸之战就是一场战略性大决战,可长远看胜方的损失反倒远超负方,个中缘由却是为何?

群雄并立的时代,任何一国在发起这种战略性大决战前,都必须全面考虑到那些想充当渔翁的第三方,而不仅仅是战争的当事双方。如果无法阻止第三方从中渔翁得利,那么这种战略性大决战即便是胜利了,也终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标签: 魏惠王魏国齐国秦国魏文侯宋国

更多文章

  • 战国初期,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为何魏国却最终衰落?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魏国,秦国,吴起,齐国,战国,周朝,先秦,魏惠王,魏文侯,信陵君

    战国时期,群雄纷起。他们彼此征伐,互相厮杀了200年。在漫长的割据混战中,各国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在政治上具有战略眼光,在军事上能够运筹帷幄,在外交上纵横捭阖的优秀人才。大争之世,争于实力,而实力却来自人才对国家的改造。所以,对于这种滚滚的人才洪流,诸侯国君们都争相聘请。于是,便出现了韩非子所说的“臣卖

  • 魏惠王在位52年,82岁的时候去世,他做什么导致失去霸主地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魏国,齐国,秦国,周朝,先秦,魏惠王,魏武侯,历史故事

    如果说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君王,长寿的似乎也不多,能够活过七十岁的,其实很少,而年纪最大的则要输乾隆,享年89岁,不管后世如何评价乾隆,但是至少他创造了一个盛世,也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帝王之一,不过在春秋战国时期,却有一位君主,他登基52年,将一个富庶的国度逐渐的落寞。他就是魏惠王,史书记载梁惠王,

  • 一步步葬送魏国百年霸业, 败家子魏惠王究竟有多憨批!

    历史解密编辑:美小登标签:魏国,秦国,商鞅,庞涓,周朝,先秦,魏惠王,公叔痤,四大名将

    魏国作为战国时代的七雄之一,由于地处中原核心位置,一直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在战国初期依靠李悝变法的改革红利,迅速成为当时的中原霸主,依仗领先于各诸侯国的强大军队,四处开疆拓土,领土面积飞速扩张。在魏惠王初期,魏国国力达到鼎盛。但在以后的战争中,魏国连翻受挫,导致疆域萎缩,兵力耗竭。开创了百年霸业的魏国

  • 匪议东周(四十七)魏惠王志大才疏,得商鞅、孟子和孙膑而不用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商鞅,孟子,东周,王志,孙膑,先秦,魏惠王,孙伯灵,科学家,历史故事

    韩赵魏三家分晋后东周的历史进入战国时代,而在这三家之中魏国的的国力是最为强盛的。魏国相对与韩赵两国更早的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在经过了魏桓子、魏文侯和魏武侯的励精图治后,魏国已经是三国之中最为强大的国家。因此魏国成为了三晋联盟的盟主,挟三晋之威势可与西秦东齐两个大国抗衡。当国家传到魏惠王手里的时候国力

  • 资治通鉴故事11:魏惠王没有重用也没有杀卫鞅,秦孝公重用商鞅

    历史解密编辑:学霸修炼宝典标签:商鞅,秦国,卫鞅,周朝,魏惠王,秦孝公,科学家,汉高祖刘邦,资治通鉴故事

    商鞅是法家著名代表人物,他本来是卫国人,以国为姓,叫卫鞅。后来他帮助秦国变法成功,并帮助秦国收复了河西之地,秦孝公封他为“商君”,所以后来人们也称他为商鞅。卫鞅卫鞅年轻时候在魏国跟随公叔痤做幕僚。公叔痤是魏国的宰相,这个人本身才能一般,但他慧眼如炬,识人能力却是相当突出。公叔痤在病重的时候,魏惠王来

  • 魏惠王在位52年,魏国从中原霸主沦为颓弱小国,堪称“败家子”

    历史解密编辑:缁尘绮陌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庞涓,吴起

    公元前455年,韩魏两家于晋阳城下倒戈,决晋水倒灌智家营地,智伯瑶被杀,晋国最大的卿大夫家族智家被灭,晋国公室名存实亡。数十年后,曾经的第一诸侯国晋国,被赵魏韩三家瓜分,中原三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而第一个继承晋国衣钵成为战国第一霸主的,不是三家中最强的赵家,而是不起眼的魏国。而魏国的霸业,也仅持续了

  • 一生一个“魏惠王”足矣,他却有7个无法超越的经典角色

    历史解密编辑:醉扒仙标签:魏惠王,李立群,老戏骨,演员,马景涛,大秦帝国2

    居家隔离的日子里,李立群频繁和网友分享生活中的点滴,俨然一个和蔼可亲的老顽童。正是这段时间的“亲民活动”,他疯狂吸粉300余万。喜欢老戏骨李立群的朋友想必都知道:演艺生涯中,他饰演的角色广泛而庞杂,从乱世枭雄到地痞瘪三,演什么“是”什么。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他的表演档案里,几乎找不到重复的角色。除此之

  • 《大秦帝国》魏惠王的国宝论预示着魏国的人才流失和国力衰败

    历史解密编辑:六月的自留地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公叔痤,孙伯灵

    魏惠王和齐威王一起打猎,两人谈起国宝的时候,观点截然不一样。魏惠王说:“天下财货,聚于王室。天下富贵,莫过国王。王富而国富,王有宝而天下安。这王室藏宝就是国宝,国宝就是国力。”,然后指着自己的王车说:“我大魏国虽然立国刚刚百年,但却有镇国之宝,十颗夜明大珠!你知道这种大宝珠么?每颗直径一寸,其光芒在

  • 魏国是战国时期首个变法的国家,为何逐渐衰败了?魏惠王要负主责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摆渡标签:魏惠王,魏国,魏文侯,秦国,齐国,魏武侯

    战国时期的魏国,可谓是人才大国。我们熟悉的李悝、西门豹、商鞅(卫国)、张仪、公孙衍、吴起(卫国)、范雎等人,本质上都是魏国人(卫国是魏国的附庸国)。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变法,也是后来秦国商鞅变法的根源所在。商鞅基本就是从李悝那儿学来的那一套,他入秦的时候,手里只带着李悝的那本《法经》。李悝变法使得魏国变

  • 战国时期,魏惠王为何要迁都大梁?并非是因为害怕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魏惠王,魏国,齐国,秦国,战国,齐威王

    历史上关于魏国迁都大梁的具体时间是有争议的,而且两个时间点前后相差了25年,这25年中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大事就是魏国的彻底没落和秦国的强势崛起。也因此,两个时间点下,其迁都的理由是不相同的,是有争议的。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不同的迁都时间,《竹书纪年》记载魏惠王迁都是在周显王四年的四月,即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