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的努力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派大将军王翦的儿子王贲率大军包围了山东六国中最后一国,齐国首都临淄;秦王政派使者劝降齐王建,只要投降就可以免死,并给他以五百里封地,齐王建因此投降;至此秦国完全灭掉六国,秦王政一统天下,自称秦始皇,成为千古一帝;
秦国灭六国后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的时代,但灭亡六国使中国统一的功劳都应该归功于秦始皇吗?秦始皇能在几年时间内灭掉六国,是在秦国几代君主的努力下才完成的;尤其是秦孝公,秦孝公是秦国最不能缺少的一位君主,如果没有他的努力改革使得秦国崛起,秦始皇可能统一不了六国,最起码也不会这么快统一六国。
秦孝公剧照
孝公即位
《史记》记载,“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秦摈斥之”
意思就是在秦孝公即位时期,中原六国都把秦国当做蛮夷和戎狄一样对待,中原会盟也不允许秦国参加;国家弱小,位置偏僻,人口稀少,且被中原大地当成异族对待。
可以说此时的秦国应该考虑的是怎么样生存下去,何谈图霸一词;也正是因为有了秦孝公的努力,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论功行赏的法令,解决了秦国最根本的问题,才有了后续秦国“四雄主”的图霸之旅,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
在秦孝公解决了秦国根本生存问题后,秦孝公开始了他收复失地和图霸之旅改革;
并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献富国强兵之策。
卫国人商鞅听闻秦孝公的求贤令后,便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孝公;
商鞅以帝道、王道、霸道之术游说秦孝公,最后再以富国强兵之策游说秦孝公,孝公听后大喜,两人畅谈几日。
商鞅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主要内容为:明令军法,以杀敌人头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制定秦律。
第一次变法后,秦国国力开始强大;并在西山大败韩国,楚国也派人和秦国联姻。
秦孝公七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会盟,因此也结束了秦国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局面。
自此,秦孝公更加懂得变法带来的富国强兵了,并以东出为秦国首要战略目标,命商鞅为大良造开始了第二次变法;
经过两次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强大,百姓富裕充足;秦国路不拾遗,山中没有盗贼;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乡村、城镇秩序安定。
商鞅变法
秦国崛起
早在秦献公时期,秦国与魏国为争夺河西地区发生多次战争。经过商鞅两次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强大,已经具备了收复河西地区的能力;
秦孝公八年,魏国出兵助卫并包围赵都邯郸; 秦孝公趁魏军主力出击之机,派军队偷袭魏国,也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并大败魏军,歼灭守军七千人,占领河西重镇少梁。
同时,秦孝公又命公孙壮率军攻打韩国,占领上枳、安陵、山氏等地,并在此处筑城,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区。
秦孝公十年,趁魏国国内空虚之机,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大良造,率兵长驱直入,包围魏国并连续占领了魏国旧都安邑以及固阳等城池。同年,秦孝公又向南取得武关,打通了进攻楚国的通道。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后来又拿下函谷关,取得东出的关键要塞;
自此,秦国进可以东出中原,退可以守雄关之险,已经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基础。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直到秦孝公这一朝,秦国才真正的开始有资格逐鹿中原;
秦国的强大,始于秦孝公,始于商鞅;
秦孝公为秦国打下强大的基础后,经过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王政的努力下,秦国开始了成为睥睨天下的强秦。
因此,若没有秦孝公为秦国打下的基础,没有他的努力,秦始皇后面的千秋霸业只怕很难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