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著名的改革家,向秦孝公提出“伯者之术”,组织领导伟大变法

战国著名的改革家,向秦孝公提出“伯者之术”,组织领导伟大变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每日看点啥 访问量:4489 更新时间:2024/2/13 4:12:37

卫鞅也称为商鞅,他是战国时政治家,组织领导了著名的“商鞅变法”,卫鞅喜好法家的刑名之学。

战国初见卫国微弱,不足展其才能,乃魏国,为相国公叔的门客,公叔痤很赏他,推荐他为中庶子(掌管诸侯卿大夫庶子的教育管理)每有军国大事必征求他的意见,后来又把他推荐给君王魏,让其接替相位,魏未能任用。

卫鞅听说秦孝公下令招贤,遂西人秦国,通过嬖臣景监的引荐,数次向秦孝公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秦孝公任他为左庶长,让他主持变法改革,他因政绩突出,后被升为大良造。

秦国强盛后,他乘魏国马陵战败之际出兵攻伐,通其献出河西之地,迁都大梁,他因这次战功而被封商十五邑。前338年,秦孝公死后,他被政敌所诬陷,惠文王赢收其相印,令其归回封胸中有丘壑的大局观。

“伯者”与“帝王”之术

商鞅具有多种治国方略,他见秦孝公时,先曾以帝道、王道之方略献陈,孝公均不感兴趣,后以霸道方略进献,正中孝公之意。

商鞅不仅掌握这些治国方案,而且明了这些方案的实施方针,对于争伯称雄的方案,商鞅介绍“伯者”与“帝王”治世是完全不同的,伯者与帝王治理之术是互相违背的,伯者之术必然要违背大多数国民的利益。

能得出此类结论,可见,商鞅在施政前,心中有一套成熟的战略方案及其实施方针,他的政治行为从不是盲目施行,总是服务于一个大的战略目标,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一种手段。政治战略的确定使他在施政过程中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曲折,迅速达到了强国的目的。

提出军事战略思想

军事斗争在战国时被提到了首要的政治地位,商鞅曾向孝公分析秦的军事形势说秦魏必由于一战,两国不能同存。

春秋以来晋国长期称霸,阻塞着秦国的东向通道,战国初期魏国强盛,势逼秦国,曾对秦形成严重威胁,商鞅的分析是以地理状况为出发点、依据历史与现状而对军事形势作出的正确判断。

当时魏军十万精兵方被齐国孙膑击败于马陵,商鞅根据他对军事形势的如上分析,及时制定了秦国用兵争霸的总体战略,他向孝公分析了魏国与齐国交战后魏国国力衰弱的形势特点,认为秦国称霸诸侯的时机一到。

商鞅给秦孝公提供的军事战略包括了用兵的方向、目标、步骤及时机。秦国后来一段时间的军事行为,都受到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或影响。

秦国国势有所复苏后,商鞅及时将国都由雍(今陕西凤翔县南)东迁于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秦国政治中心的东移,为后来的东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也表明了秦国高层决策人志天下的战略雄心。

才能出众的谋略家

商鞅在魏国时,常替相国公叔痤筹谋军国大事,虑事无不正确,公叔痤临终前病榻荐卫鞅,建议魏箈对卫鞅不用即杀,青年卫鞅对魏箈的态度和自我处境的分析估计充分显示了他出众的才能。

商鞅在秦国制定的新政与民俗相去甚远,新法出台前,他怕民众不予相信,视为儿戏,于是将一根木头立于城之南门,使人看守,布告市民说谁能把这块木头移到北门就奖赏十金,许多人都来围观,觉得奇怪,不知其真实用意,竟没有人敢来扛走,商鞅一直将赏金增至五十金,众人更感疑惑,有一个人想道:“秦朝的法律一般不会有这么大的赏赐,今天突然有这样的律例,想必是有打算,就算得不到五十斤,也总有些微薄的赏赐,于是大胆出面,将木头扛至北门,许多人跟着观看。

商鞅召来木者,将五十金如数付与。人们将此事互相传说,都觉得左庶长出言必信,出令必行,商鞅遂在第二天颁布了新法。

商鞅初到秦国任职,民众对他陌生,他要颁布新法使民执行,首先需要民众对他有起码的信任,他通过设奖移木当场兑现的方式建立自己在民众中的信誉,把自己有令必行的施政风格从侧面告诉给了民众,从而大大提高了民众对新法的信任度。

巧破魏军

商鞅得知魏国新败于齐,遂乘机率兵伐魏,魏国大夫公子印率军迎战,吞兵于吴城,吴城是魏将吴起守西河时所筑,非常坚固,难于攻取,商鞅遂决定以计取之。

他当年在魏国时与公子印私交很深,遂写信给公子印说:“我与公子交情深厚,就如同亲手骨肉兄弟一样,是在不忍心兴兵自相残杀。”此后商鞅提出愿与他释兵相会,乐饮而罢兵。公子印本为讲和而来,见信非常高兴,即约定时间在玉泉山相会。

商鞅假传军令,让秦军前营尽撤,却暗中吩咐他们以射猎为名,四散埋伏。玉泉山时为魏国之地,商鞅至期率少量随从先行到达,公子印见状,亦辞掉兵士来会,商鞅安排名叫鸟获、任鄙的两位秦国勇士为公子印敬酒,乘机拘拿了魏国一行人员,山后伏兵将逃散的魏人全部擒拿,不曾走漏一人。

之后,他让乌获假作公子印坐于车中,任鄙扮作护臣单车随后,又让捉获到的魏人带路,叫开吴城,放两位勇士入内,商鞅亲率大军赶来里应外合,占领了吴城。

在计破吴城的过程中,商鞅首先利用公子印的求和心理,以叙旧为由,诱其赴会,并用撤兵等手段麻痹对方,使其解除武装,他暗做准备,巧获魏军主将及其随行。这可算是一次早先的鸿门宴”。抓获公子印后,他又假扮人物,智取了吴城,轻而易举地夺取了一座坚固的城堡。

商鞅在吴城得手后,率兵长驱直入,直逼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魏国被迫割河西之地以请和。这次用兵充分显示了商鞅的军事才能及其过人的谋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签: 秦孝公秦国商鞅魏国齐国战国

更多文章

  • 秦孝公:秦四雄主之一、若没有他的努力,不会有秦始皇的千秋霸业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秦孝公,嬴政,秦国,魏国,商鞅,商鞅变法

    在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的努力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派大将军王翦的儿子王贲率大军包围了山东六国中最后一国,齐国首都临淄;秦王政派使者劝降齐王建,只要投降就可以免死,并给他以五百里封地,齐王建因此投降;至此秦国完全灭掉六国,秦王政一统天下,自称秦始皇,成为千古一帝;秦国灭六国后把中国

  • 从以土地换和平麻痹对手的角度,分析秦孝公为何将国土让给魏国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秦孝公,魏国,秦国,商鞅变法,魏文侯,商鞅

    导语:秦献公拼死收复的部分河西之地,秦孝公为何却拱手割让给魏国,从以土地换和平麻痹对手的角度,分析秦孝公为何割让土地?换取发展空间在战国初期的时候,魏国是整个中原地区最为强大的国家,实际上在那个时候,魏国的实力在它整个历史发展当中的处于巅峰状态,后来的魏国无论哪个历史阶段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战国初期

  • 春秋战国秦孝公以退为进,改革创新,为秦国可持续发展打基础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秦国,魏国,周朝,先秦,秦孝公,商鞅变法,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秦孝公少年聪颖,跟随父亲秦献公东征西战,亲眼目睹秦国积弱积贫,继位秦国国君后,他忍辱负重,以退为进,通过割让土地换来和平,为秦国可持续发展高瞻远瞩,是春秋战国时期不可多得的一位明君。秦孝公在位23年,主要做了四件大事。第一件,化解六国攻秦危局,成功击破西戎强敌。在秦魏少梁一战后,秦献公身中毒

  • 在秦孝公变法过程中,商鞅真的不可或缺吗?

    历史解密编辑:顾道惊城标签:商鞅,秦孝公,变法,秦国,魏国,吴起,先秦,春秋战国,科学家

    公元前362年,秦献公嬴师隰去世,他的儿子秦孝公嬴渠梁继位,年仅二十一岁。嬴师隰之前所做的铺垫工作,秦孝公全看懂了,所以他上位之后,立刻张榜求贤。在这种背景下,商鞅离开魏国来到秦国,经过一系列波折之后,最终成为秦孝公的左膀右臂,着手准备变法事宜。但秦国的变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秦国国内,有着大量的

  • 商鞅是怎么得到秦孝公的青睐,并委以重任的?

    历史解密编辑:浅意时光标签:商鞅,秦孝公,秦国,魏国,秦王,公叔痤

    秦国的强盛源于先进于六国的制度,商鞅是第一位成功将“以法制国”理念现实化的人。虽然商法以现代眼光看,有愚民、弱民之嫌,为不少人所诟病。但“法无定数”,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在战国那种局面复杂的大争之世,商法为秦之富国强兵,立下首功,这是不可否认的。商鞅在入仕秦国前,相当不得志商鞅原叫卫鞅,故国是个贫弱小

  • 为什么秦法暴虐,从秦孝公到秦庄襄王时期却从不爆发农民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秦孝公,庄襄王,秦国,商鞅,农民起义,刘邦

    公元前208年间,秦朝沛县有一“流氓者”,“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爱好玩乐,但为人性格洒脱,有官员认为其能成大事,便推举他为沛县的泗水亭长。公元前209年,小官吏自沛县运送一伙刑徒前往骊山服徭役,途中遇险,导致一名刑犯逃逸。随后一伙囚徒蠢蠢欲动,事态愈演愈烈,小官吏难抗刑法惩处,于是将囚犯全部放还,逃

  • 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为什么要处死商鞅?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秦孝公,秦惠文王,商鞅,秦惠文,秦国,商鞅变法

    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赵氏,《越绝书》作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众所周知,秦孝公在位期间重用卫鞅(即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建立县制,开阡陌,不断增

  • 从秦孝公的“求贤令”入手,浅析秦国的崛起之路为何无人才之忧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秦孝公,秦国,商鞅,魏国,公叔痤,嬴政

    从秦孝公的“求贤令”入手,浅析秦国的崛起之路为何无人才之忧历史上最有诚意的人才招聘广告,应该也不会是之一,当属秦孝公的“求贤令”。其中有一句特别实际的话:“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用当今社会的时髦话来解释,就是只要你能帮我实现目标,想要什么都可以给。“求贤令”一出,一个奇人空

  • 秦统一六国前,哪位秦君该居首功?秦孝公、惠文王还是昭襄王?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紫陌阁标签:秦孝公,惠文王,秦国,魏国,商鞅,商鞅变法

    众所周知,秦始皇是发扬之前六代先祖积累的功业,才用武力吞并了韩、赵、燕、魏、楚、齐六国,完成统一大业。那么秦国统一六国之前,诸位君主中哪位该居首功,是秦孝公,还是秦惠文王,又或是秦昭襄王呢?三位秦君对秦国都有很大功劳,如果非要论首功,应当是秦孝公。虽然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成就要大于秦

  • 自从秦孝公之后,秦国就少有昏君了,运用体制来激励他们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秦孝公,秦国,齐国,皇位,嬴政,商鞅

    全文共1803字,阅读时间3分钟一个国家要繁荣,就必须要有一位能人善用、勤政爱民的君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一位君主在这个国家中扮演着主导角色,而平民和官员则是锦上添花。很多王朝之所以繁荣昌盛,就是因为有一位清廉的君王,换句话说,一位贤君,是整个帝国最重要的一环。这个原则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具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