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庄子》:隐机而坐,修身养心

《庄子》:隐机而坐,修身养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 访问量:1086 更新时间:2023/12/10 1:13:58

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一段中,“隐机”按古来的注释一般被理解为“靠着案几”,但笔者认为这里的“隐机”应该是入静坐忘、停止神识活动,这样才符合庄子的意趣。

“隐机”一词在《庄子》中出现多次,第一次即见于前引《齐物论》开篇处。若“隐机”只是“靠着案几”,则是一个“毫无意义的、令人费解的休闲姿势”,而且下面的“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若解释为“今天靠着案几的,跟过去靠着案几的不一样”,则更是不通。

“隐机”应是一种打坐入静的功夫,以达到下面所说“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吾丧我”的物我合一的混沌状态。我国的行气导引、呼吸吐纳健身术渊源甚古,《庄子》中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南郭子綦这里的“隐机而坐”极有可能是一种打坐的姿势。至于后文谓“仰天而嘘”,“嘘”不能解为叹息,“吐气为嘘”应翻译为“缓吐出气”。后世中医养生流行的六字诀“嘘、呵、呼、呬、吹、嘻”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中医名家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我们有理由推测南郭先生的“仰天而嘘”正是这样一种吐气养生的方法。

“隐机”在《庄子》中第二次出现于《秋水》:“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公孙龙善辩,但见了庄子如小溪撞上大海,茫然不知所措,就问魏牟这是为什么,于是“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很多人把这句话翻译为“靠着桌子长叹一声”,笔者认为,这里“隐机”可以解为入静沉默,“大息”可以结合《庄子·大宗师》“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来理解,就是说公子牟面对可笑的公孙龙,并没有立即回答他的问题,而是沉默静息,深深地吸了口气,然后才“仰天而笑”的。

第三次见于《知北游》:“神农隐机,阖户昼瞑。”很多人译为“神农靠在案几上,关起门来睡午觉”,或者“神农靠着案子打盹,关起门来白天睡觉”,其余翻译也多类此。但“阖户昼瞑”之“隐机”应理解为神农冥心坐忘、抱神守一的“全德”功夫。

“隐机”与庄子的“坐忘”和“心斋”的功夫指向是一致的。类似的修养功夫在《庄子》中可谓比比皆是,如《在宥》中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庄子》中多次出现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说的也是这种昏昏默默的体道神情。

《应帝王》中还载有列子与他老师壶子的故事。郑国神巫季咸,能从面相上看出人的生死祸福。列子对季咸的法术很痴迷,回来告诉他的老师壶子,壶子便请季咸来看相。季咸看后对列子说,你的老师快死了,他气色怪异,面如死灰。列子将此言转告,壶子说:“乡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正,是殆见吾杜德机也。”壶子“杜德机”所表现出的要死的样子,正是《齐物论》南郭先生“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吾丧我”的“隐机”状态。“杜德机”的“杜”是闭塞隐藏之义,我们也可以说“隐机”就是“杜德机”。

在《庄子·天地》中还载有一老人教训子贡的话:“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就常人而言,“机械”、“机事”、“机心”可以说时刻充斥其内心,因此总是“纯白不备”而“神生不定”。修道之路就是要隐退、忘掉这些“机”,“隐机”才能合于道。

这种“隐机”的况味,在后世很多诗歌中也有体现,如东晋王胡之《答谢安书》“君子淡亲,湛若澄水。余与吾生,相忘隐机”,唐代白居易《酬杨九弘贞长安病中见寄》“隐机自恬淡,闭门无送迎”,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此中冥昧失昼夜,隐机寂听无鸣蝉”,这些诗句中的“隐机”都有洗心忘机、脱落尘思、恬淡自适的意思,既不能解为“靠着案几”,也不是简单的“专心”。这种意义上的“隐机”与“忘机”之义相近。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王勃《江曲孤凫赋》“尔乃忘机绝虑,怀声弄影”,司马光《花庵独坐》“忘机林鸟下,极目塞鸿过。为问市朝客,红尘深几何?”这里的“忘机”都是说把得失荣辱的机智巧诈之心抛之九霄云外。

也许我们会觉得《庄子》中“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吾丧我”的坐忘隐机功夫太枯燥无聊了,有些像枯禅入定。如果说常人很难领略其“心死神活”的三昧真趣,那么诗人笔下的“忘机”可谓一洗凡尘,把人从各种名缰利锁、得失算计中解放出来,为人生增添了很多灵动洒脱的美。

◎本文原载于《解放日报》(作者翟奎凤),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庄子李白子贡列子

更多文章

  • 庄子说“齐物”,说的究竟是什么 | 活动回顾

    历史解密编辑:zhjuzhen标签:庄子,惠子,道家,齐物论,逍遥游,陶渊明,数学家,科学家,活动回顾,春秋战国

    《庄子》诸篇中,《逍遥游》最有名,流布也最广,然而紧接其后的《齐物论》却最能体现庄子思想的深刻性和内质,也是阅读难度较大、极易引人误读的一篇,即以篇名而论,究竟该读为“齐物-论”还是“齐-物论”,就已聚讼纷纭。2023年2月13日,“聚珍12点·午间日读书”如期举行,《〈庄子〉通识》《庄子讲义》责任

  • 为什么你遇事时不能“心平气和”?庄子、孔子说出了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玩心帮标签:庄子,中庸,心平,孔子,循理,数学家,拨弦乐器,春秋战国

    常说做人要“心平气和”,但这并不是凡夫能做到的,不要认为对人和气就是“心平气和”了。“心平气和”只有悟道的圣人、佛陀才能真正做到,为什么这么说呢?先来看看什么是“心平”?什么又是“气和”?在《庄子·德充符》里孔子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

  • 庄子:无相之相,方为实相!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艺术家标签:庄子,黄帝,翻译,无相

    一、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藏金于山,藏珠于渊,不利货财,不近责富;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庄子翻译:藏金在高山里,藏珠在深水中,不以货财为利,不接近富贵,不以长寿为荣,不以短命为哀,不以显达为荣,不以穷困为羞,不求世俗的财利占为己有,不认为君临

  • “安之剑”由“庄子三剑”概括而来

    历史解密编辑:红色文化与书画艺术标签:庄子,安宁,庶人,三剑,诸侯,安之剑,数学家,科学家,春秋战国

    “安之剑”由“庄子三剑”概括而来安学社:“庄子三剑”分别为“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被安夫概括为安之剑,也是认为庄子最高明的剑法。安之剑的要义是以柔克刚,以和为贵,以平静安定的心态面对人生和世界的各种困难和挑战,达到心灵安宁和自我超越的境界。因此,庄子为护国、为治病救人的最高境界,也是修身养性,追求

  • 故事|庄子假死试妻:妻子为给新欢治病,劈开庄子棺椁欲取其脑髓

    历史解密编辑:孤风婉史标签:庄子,新欢,至乐,德充符,逍遥游,科学家,数学家,假死试妻,春秋战国

    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的作品常通过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力来描述他所推崇的无为思想。很多人都听过庄周梦蝶的故事,为这种虚实相生的迷离意境所折服;也有很多人读过他的代表作《逍遥游》,一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带领读者去打破时空物我的界限去感悟人生的待逍遥。因此庄子留给世人的印象大多是洒脱随性

  • 老子、庄子之道

    历史解密编辑:进德修业标签:庄子,道德经,有物,有道

    《道德经》: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庄子·在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淮南子·泰族训》:不言而信,不施而仁,不怒而威,是以天心动化者也。故有道以统之,法虽少,足以化矣;无道以行之,法虽众,足以乱矣。虚心第二十一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忽忽兮恍兮

  • 庄子:“无用”的人生,最高级!

    历史解密编辑:道教知识标签:庄子,富贵,苏轼,人生,陶渊明,柏拉图,周作人,科学家,数学家,春秋战国

    空山寂寂音乐:巫娜-空山寂寂(水雲來相聚共聽海潮音古琴巫娜)无用,是不为物役的灵魂自由一天,庄子和弟子们在路边看到一棵直耸入云的大树。庄子问伐木人,为什么这棵树无人砍伐呢?对方告诉他,这是一种无用的木材,所以才能够长那么大。这让庄子深受启发:“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无用之用,恰为大用。

  • 庄子:谁懂啊,不系绳子的小船泰裤辣!

    历史解密编辑:意外艺术标签:庄子,苏轼,绳索,旅途,泰裤,数学家,科学家,春秋战国

    “泰裤辣”,“谁懂啊”,“鼠鼠我啊”,“精神内耗”,“Gap”……如果你是5G冲浪选手,这些网络热词想必你一定不陌生。虽然新晋词汇层出不穷,“精神内耗”这个词却依然稳定发挥,从去年到现在,如何治好“精神内耗”不时出现在我们的聊天对话里头,是大家讨论的热门话题。当我们过分在乎他人的评价,对此胡思乱想,

  • 庄子 | 如何安顿好人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听哲学标签:庄子,墨子,孟子,道家,孔子,艺术家,科学家,数学家,春秋战国

    ↑↑关注回复“听课”免费听课《哲学100问》5期如何安顿好人的一生作者丨王新婷△庄子先秦诸子百家中,大多偏重对社会政治伦理的探讨,唯独庄子思考的重心是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精神家园。庄子生活在诸侯争雄称霸、各国战乱不休的战国年代。面对动荡的社会,各家各派都在寻求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孔子以兴仁扬义为救世之方

  • 庄子:逍遥地做自己的风景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庄子,孟子,孔子,逍遥游,道家,道德经

    提起庄子,很多人都会想起高中那一篇看不懂的《逍遥游》。那篇看上去不知所云的《逍遥游》是很多人高中时的噩梦,因为它不仅篇幅长还难懂。与其说《逍遥游》难懂,倒不如说《逍遥游》的解释不止一种,没有个定论。不像别的课文,大多有唯一解释,好理解。理解对了,自然就好记下来。我记得在那天讲《逍遥游》的时候,我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