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孟尝君是怎么说服赵国燕国救援魏国的?不怕打仗,也不怕打硬仗!

孟尝君是怎么说服赵国燕国救援魏国的?不怕打仗,也不怕打硬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佳佳很有料 访问量:1765 更新时间:2023/12/21 8:41:58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周赧王三十二年(前283年),《资治通鉴》记载有4件大事:

(1)秦、赵两国在穰地举行外交活动,秦国拔取魏国安城。

(2)齐襄王继位。

(3)秦昭襄王向赵惠文王讨要和氏璧。

(4)卫嗣君驾崩,卫怀君继位。

先看第一件事。这段时间里,国际社会的头等大事仍然是五国伐齐,但列强各有各的小算盘。秦国伐齐最是吃亏,因为就算打赢了,隔着三晋也很难把齐国领土收入囊中。所以,秦国的最佳策略就是浑水摸鱼,趁着联军忙于攻打齐国,自己狠狠去捅魏国一刀。

秦国之所以联络赵国,应该就是为了稳住赵国,自己才好专心向魏国捅刀子。

秦国险些就得逞了,拔取安城之后继续东进,打到魏都大梁城下这才撤军。

安城大约在今天的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东南几十公里就是魏都大梁了。

秦国为什么撤军了呢?《资治通鉴》并没交代,《史记》的说法是燕、赵两国派了援兵,秦国大概估摸着没有胜算,这就撤了。

那么问题来了:秦、赵两国不是刚刚开了峰会吗?如果不是因为得到了赵国的点头,秦国应该也不会劳师远征,深入魏国腹地,怎么赵国转眼间就改变立场了呢?而燕国正忙着对付齐国,这时候伐齐联军已经基本解散,只剩下燕国和齐国单挑。燕国军队虽然势如破竹,但燕国的国力毕竟和齐国不能比,即便全力以赴都得加着千万个小心,怎么还能有余力援魏抗秦呢?

在《战国策》的记载里,这大概要归功于孟尝君的努力。

《战国策》有一篇孟尝君替魏国外出求援的内容,很可能就是这一年发生的事情。当时魏昭王听说秦国准备发兵伐魏,连夜去找孟尝君讨主意。孟尝君的办法是:“只要有诸侯伸出援手,魏国就不至于亡国。”

这里很值得说明一下:当年吴起还在魏国的时候,如果听说秦军来犯,那很简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你狠我更狠,巴不得赶紧打一仗呢。这就是标准的武将思维,不怕打仗,也不怕打硬仗。因为打仗是自己的强项,是证明自身能力、建功立业的难得机会,没仗可打的日子才最难熬。

如果魏国能让吴起担任总理,或者换在李克给魏国搞变法的时代,那么吴起和李克都会整顿内政,整军经武,给魏国的国力做系统性地强化,把战争纳入政治范畴来做全盘规划。而系统性做得越好,就越是能够消除突发事件,不至于像眼下魏昭王这样听到一点风吹草动就手忙脚乱。

一个整天忙着到处扑火的管理者,无论是古代的国君、宰相也好,还是现代的老板、高管也好,看上去殚精竭虑、废寝忘食,其实只说明了管理水平低下而已。像魏昭王和孟尝君这种,就属于扑火型的领导干部。

但孟尝君的扑火也算情有可原,因为存在着这样一个特殊情况:孟尝君并不是李克和吴起那种既能治国,又能打仗的人,他的强项在于外交能力,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不管什么事丢给他,他自然都会拿外交思路谋划解决方案。

站在孟尝君的角度,这也无可厚非,毕竟他只是专才而不是通才。而站在魏昭王的角度,任用专才当然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把各类问题不管对不对口都拿来倚重单一的专才,这就不合适了。魏国毕竟是个大国,拿外交手段解决突发事件只是一个应急的办法,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无论如何,孟尝君这一次挺身而出,先去策反赵国。

怎么才能说动赵惠文王呢?如果我们参照一下春秋时代的求援案例,比如特别有名的“申包胥哭秦庭”,楚国大臣申包胥在秦国宫廷里赖着不走,一连7天不吃不喝,就是哭,生生把秦哀公哭感动了,下决心出兵援楚。这就是贵族时代的贵族情怀。而到了战国时代,孟尝君把自己哭死也没用,只能拿利害关系说事。

孟尝君的话术很高明,并不是拿好处去换援军,而是告诉赵惠文王,援魏抗秦看上去是对魏国好,其实对赵国,对赵惠文王更好。自己之所以提出这个方案,是为了向赵王表忠心。

道理是这样的:赵国和魏国的军事力量半斤八两,但这些年来,赵国之所以岁月静好,魏国之所以年年挨打,只因为魏国做了秦、赵之间的缓冲区。如果赵国这一次不肯援魏抗秦的话,那么魏国只能破罐子破摔,彻底倒向秦国,这样一来,赵国的缓冲区可就没了,以后就要直接承受来自强秦的压力了。

赵惠文王被说动了,派出10万大军,300乘兵车。

孟尝君在赵国这边讨来救兵之后,掉转车头再去燕国求救。

就在孟尝君往来奔波的这段时间里,秦国的军队已经直逼大梁城下了。

燕昭王听孟尝君讲明来意之后,一开始也不愿意,说我们燕国已经连续两年粮食歉收,日子并不好过,让我们这时候派出远征军千里跋涉救援魏国,国力吃不消啊。

孟尝君说:“有机会,有能力千里驰援,这是好事情啊。看我们魏王,走出国都城门就能望见敌军,实在自顾不暇了,就算想去千里驰援,助人为乐,也做不到啊。”

这话相当于说“破船还有三斤钉”,你们燕国再不济,也比我们魏国的状况好,想救人还是有余力的。既然问题并不出在“不能”,那就一定出在“不为”了。

孟尝君接下来就要拿出危言耸听的腔调晓之以利益了,先抛结论:“我本来是真心诚意想给您出个好主意的,您不肯听的话,没关系,我就告辞了,但等我一走,天下局势就会发生重大变化。”

一句话成功贩卖了焦虑。燕昭王赶紧拉住孟尝君,要他讲清楚。

孟尝君说:“秦国攻打魏国,虽然还没能攻克国都大梁,但国都郊外的王家园林已经被毁掉了,魏国已经岌岌可危了。一旦魏王撑不住,愿意割让一半国土给秦国,秦国一定撤军。到那个时候,魏王倾魏、韩两国的举国之军,再联合秦、赵两国共同伐燕。在如此强大的军事压力之下,您就算再想千里驰援盟国,还能做得到吗?当然,到了那个时候,您大可以坐镇燕国国都,指挥燕国防务,燕国军队全在本土作战,用不着长途跋涉,后勤补给通通就近解决,毫无压力,但这真是您想要的吗?”

燕昭王被说服了,发兵8万,战车200乘,驰援魏国。

援军来得太快太强,秦昭襄王认怂,不打了,直接向魏国割地求和。魏国恭送赵、燕两国军队回国,封赏功臣孟尝君。

这就是《战国策》记载的全部经过,整件事处处透着疑点。孟尝君游说燕昭王的那番话简直毫无说服力可言,更何况以当时的燕国正在对强大的齐国发动一场灭国之战,哪还能抽调得出8万大军奔赴魏国战场呢?

但是,《史记·六国年表》和《史记·秦本纪》确实有简短的记载说,就在这一年里,秦国进军大梁,因为燕、赵两国出兵干涉,这才悻悻而归。所以历来给战国史编年的学者们在遇到《战国策》这段内容的时候,很自然就会把它编订在这一年,让它跟《史记》的记载合拍。

无论如何,秦国很可能吃了亏,因为秦国的头号权贵魏冉正是在这一年里卸下丞相职务。

《资治通鉴》出了一个纰漏,对于魏冉的这一次卸任完全没做记载,却在两年之后的周赧王三十四年(前281年)记载了魏冉再次就任秦国丞相。

读者当然觉得奇怪:魏冉不是一直都是丞相吗,什么叫再次就任丞相呢?

可见编订《资治通鉴》这样一部鸿篇巨制,实在很难不出错啊。

魏国这边就要告一段落了,接下来还要赶紧看看齐国,那边是最有戏剧性的一座舞台。我们下一讲再见!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标签: 孟尝君燕国魏国赵国秦国齐国

更多文章

  • “战国四公子”谁的结局最惨?黄歇身首异处,孟尝君则身名俱灭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孟尝君,春申君,秦国,信陵君,齐国,魏国

    在战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一个天团,这个天团集帅气多金和才华于一身,不仅远比现代的诸多明星天团优秀百倍,甚至成为战国时代最耀眼的存在。而这个天团被称为战国四公子。在过去的成语故事中,我们通过很多典故认识到了这四个人,其中,最让大家熟悉的就是孟尝君,因为此人鸡鸣狗盗脱困境,满腹才华走各国。至于说其他的公

  • 狡兔三窟——战国时期,孟尝君和门客间的有趣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复意回觅标签:齐国,齐王,魏国,战国,冯谖,孟尝君,魏惠王,狡兔三窟,历史故事

    孟尝君原名田文,他的封地在薛城。众所周知,在战国四公子中,孟尝君因为有三千门客而著称,也就是说孟尝君要以一己之力,管这三千个人的衣食住行。听起来真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笔者实在想不到这么庞大的开支从哪里来。事实上,当时的孟尝君也面临着这种窘境。所以他就在自己的封地,向农民发放债券,自己收利息,有一天

  • “鸡鸣狗盗”为哪般?细说孟尝君入秦的那些事儿

    历史解密编辑:三煎客标签:孟尝君,秦国,齐国,秦王,秦昭

    #头条创作挑战赛#鸡鸣狗盗”为哪般?细说孟尝君入秦的那些事儿(成语典故系列之二)战国时期,七雄并立,合纵连横,征伐不断。秦国越来越强大,东征西讨,不断扩张,隐隐有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势。其他诸侯国为了抵御强秦的侵略,也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豪门权贵们竭力网罗人才。求贤纳士,广招宾客,扩充自己的势力,养

  • 鸡鸣狗盗之雄孟尝君,因被嘲笑个子矮小,竟放纵门客屠戮一县百姓

    历史解密编辑:醉风文史标签:齐国,秦国,秦王,孟尝君,平原君,历史故事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乱战,频繁的战争让各个国家都十分渴求人才,在这种背景下,各国贵族纷纷开始招揽人才,他们不惜重金、礼贤下士,广招门客以充实自己的势力,从而在国家获得更高的话语权。当时养士之风盛行,而在此道最负盛名的当属战国四公子,他们分别指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以及楚国春申君,

  • 三千门客,终有良才一二,可助孟尝君脱险

    历史解密编辑:烛下青史标签:孟尝君,齐国,秦王,秦国,宰相

    战国的乱,就一如中世纪欧洲各国一般,互相攻讦,毫无底线。而为了能够增强政治实力,各国也不断的招徕贤能,而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更是门下有三千门客,如此豪华的智囊团也当真是顶配。而他手下的这三千门客,三教九流也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而孟尝君也 是靠着这招徕贤人之为,声名鹊起,扬名天下。只是在他与门

  • 孟尝君豢养门客三千却只为自身私利,其死后被魏齐联手灭族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孟尝君,魏齐,齐国,齐宣王,秦国,魏国

    荀子在《臣道》中说到孟尝君:“上不忠君乎,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韩之张去疾、赵之奉阳、齐之尝君,可谓篡臣也。”就是说孟尝君是个谋逆的臣子,为的是一己私利,也难怪他死后,自己的几个儿子争封地,被魏国和齐国联合灭了族。孟尝君田文,他的父亲是齐宣王的弟弟田婴。田婴受封于薛,是

  • 战国四君子孟尝君田文精彩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花颜语心标签:齐国,冯谖,薛地,孟尝君,战国四君子

    孟尝君田文生于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是齐威王田因齐,父亲是靖郭君田婴。田婴一生有四十多个儿子,田文生母是靖郭君的侍妾,因此田文出生后并没有引起父亲的重视。反而因出生在农历五月初五而被父亲丢弃,当时齐国民谚五月出生的男孩会撑破门庭。是田文的母亲偷偷地把他养大。田文长大之后,见到了父亲,还是不被父亲认可。孟

  • 孟尝君是怎样一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孟尝君,齐国,秦国,丞相,齐王,田婴

    在战国时代,涌现出很多的豪杰名仕,这其中有影响中国百年的思想家,有以改革而闻名的政治家,有以兵法而流传后世的军事家,其中战国四公子,在当时的社会中倍受推崇影响力甚至比一国之君还要大。孟尝君战国时代的齐国人,小说隋唐演义描写书胆秦琼“交友似孟尝,孝母似专诸”对孟尝君的评价可谓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那么,历

  • 孟尝君的江湖名声有点太夸张了吧

    历史解密编辑:清川知行标签:孟尝君,信陵君,齐国,魏国,秦国,平原君

    战国四大公子,平原君图名,春申君求富,信陵君一心为国家,而孟尝君一切的出发点都只是为了自己因为鸡鸣狗盗的故事,孟尝君的名声家喻户晓,历史走过了两千多年,至今,他依然是人们口中的“明星”人物。但实际上,他响彻江湖的名声和他的所作所为根本就不匹配先说司马迁当年采风时的一段所见所闻吧——司马迁来到孟尝君当

  • 孟尝君才华横溢,却没能抵挡住秦国的诱惑,差点把命丢在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秦国,齐国,秦王,宰相,孟尝君

    孟尝君出身于齐国贵族。但孟朝君刚出生的时候,照当时的习俗,当孟尝君的身高和门槛一样高的时候,就会带来不幸。父亲一听说,当即就决定要把它扔掉。但是母亲却舍不得,毕竟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坚持把孟尝君给养大了。孟尝君成年之后十分不理解,为什么父亲会不要自己这么一个亲生儿子。他父亲被问得不耐烦了就把事实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