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五月子——孟尝君
齐国宗室大臣田婴特别能生,有四十多个儿子,在当时的贵族间传为佳话。
儿子一多,难免就会吝啬父爱,不会像普通人那样将每个孩子当做心头肉。
有一年的五月初五,田婴的一个小妾又给他添了一子,田婴得到消息后,不仅没有高兴,反一脸苦大仇深。
他急急忙忙赶来亲自面见已经产完子的小妾,当然不是关心她们母子,而是对小妾下令道:“不准养活这个孽种!赶紧找个地方把他丢了!”
初,田婴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史记》
说完之后,田婴便匆匆离去,好似这里让他感到十分晦气。
田婴走后,小妾看了看怀中的婴儿,想想以后可能没有机会见到田婴了,如果把这个孩子也丢了,将来自己只能孤独终老,何其可悲!
于是,小妾鼓起勇气,违抗了田婴的命令,私自将这个婴儿养了起来,这个婴儿就是后来的孟尝君田文。
好在,田婴后宫、儿子众多,根本没有功夫关注这么一个不受宠的小妾,以及让他倍感晦气的儿子。
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四讳篇》写了民间四大忌讳,分别是:
讳西益宅;讳被刑为徒,不上丘墓;讳妇人乳子,以为不吉;讳举正月、五月子。
所谓“讳举正月、五月子”,意思就是说正月生子和五月生子不吉利。
民间传说,凡是这两个月生的孩子往往克父克母,王充还对此有自己的解释:“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
他的意思是说正月是一年之始,而五月又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孩子在母胎中孕育十个月,更是阳气炙热,所以才妨害父母。
这种说法在当时非常盛行,就如五月,五又通“午”,又叫恶月。
五月初五恶上加恶,生的孩子更不能要,很多父母都会弃养五月生的孩子。
02.智辩父亲
从小妾这里离开之后,田婴就已经当这个孩子死了。
直到有一天,田文渐渐长大,他的母亲觉得是时候拜见父亲了,于是托田文的一个兄长将他们母子引荐给田婴。
当田婴见到这二人,并听明来意之后,顿时勃然大怒,对田文的母亲怒吼道:
“我不是让你将这个孩子扔了吗?你竟然敢违抗我的命令!”
田文的母亲只是个小妾,听到田婴的话,顿时吓得瑟瑟发抖,只顾着一个劲儿地磕头请求。
田文见母亲在这个男人面前如此卑微,心生不忿,一边跟着磕头,一边问道:
“请问,您不让养五月生的孩子,是什么道理?”
田婴随意答道:“五月出生的孩子,长大了身材跟门户一样高,会妨害父母。”
文顿首,因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婴曰:“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史记》
田文又问:“那人的命运到底是受命于天呢?还是受命于门户?”
田婴觉得这两个选择都不是那么合适,便沉默不语,只是看着这个幼子,看他能说出什么花样来。
田文果然没让他失望,紧接着说:“如果是受命于天,您根本就不用忧虑,反正都是上天注定的!若是受命于门户,那更好办了,您将门户加高不就可以了,谁还能长那么高呢?”
田婴无言以对,但是父亲、主君的身份让他不肯承认自己词穷,便大手一挥,怒喝一声:
“你不要说了!”
然后,将他们母子赶了出去,却也没提要扔掉这个孩子的话了,总算让田文保住了一命。
03.孟尝君初露锋芒
田婴默认田文的存在之后,田文也得以有了机会跟其他兄弟一起学习,偶尔也能面见父亲。
这一天,田文找到田婴,问道:“儿子的儿子叫什么?”
田婴回答:“叫孙子。”
田文再问:“孙子的孙子叫什么?”
田婴再答:“玄孙。”
田文继续:“那玄孙的孙子呢?”
田婴也不知道了。
田文图穷匕首见,对田婴说:“您执掌齐国大权已经数十年,侍奉了三代君王,可是齐国的领土却没有扩张,您的私产却一增再增,积累了数万金的财富,门下也不见一位贤能之士。
我曾听说‘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可是您的姬妾可以糟蹋绫罗绸缎,而贤士只能穿着粗布短衣;您的奴仆都有饭食肉羹,而贤士连糟糠都吃不饱。
在这样的情况下,您还忙着积蓄私财,却忘记齐国在诸侯中一天比一天弱势。对此,我感到很奇怪。”
田婴听了田文的话,顿时羞惭不已,再看看儿子,愈发觉得此子悟性惊人。
于是,田婴干脆让田文主持家政,负责接待宾客,日益器重他,甚至还不顾嫡庶之别,将其立为继承人。
田婴死后,田文果然在薛地继承了田婴的爵位,是为孟尝君。
04.孟尝君养士
战国时期四大公子为何名声那么大?
并非因为他们身份超然,也不是因为能力出众,而是因为他们善于养士,手底下门客众多。
田文之所以能在田婴四十几个儿子中脱颖而出,就是当初对田婴的那一番话起到了作用。
所以,在田文掌家之后,他也身体力行地践行了自己此前对父亲的谏言。
他广招宾客,不论出身,不论来历,各国的逃亡犯罪的都来之不拒,鸡鸣狗盗之辈都能在他这享受封侯的待遇。
一时间,天下贤士云集景从,聚集了数千名食客。
为了表现出自己礼贤下士的风范,对每一位食客,田文都能热情接待,不挑拣,无亲疏,连吃饭、待遇都是一样,使得每个宾客都感受到了田文对他的器重。
然而,人一多,再大的家业也难以维持以往的奢华,生活水准也只能逐渐降低。
有一天晚上,田文再次招待宾客赴宴,一个新人发现自己盘中餐非常普通,并没有像别人说的那么奢华。
他有心想要看看别人桌上吃的是什么,可是刚好自己附近的灯被遮住了,他也看不清楚。
于是他心中不忿,觉得必然是田文看不起自己,给了自己最下等的餐食,心中气愤的他直接放下筷子,起身就准备辞别而去。
见宾客还没吃饭就要走,田文哪能不知道他是什么心思,必定是觉得自己招待不周到,于是田文马上端着自己面前的餐食,来到宾客面前。
宾客一看田文餐盘上的食物,发现跟自己面前的一模一样,顿时羞愧地无地自容,郑重地对田文行了一礼,道:
“是我冤枉了孟尝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惟有以死谢罪!”
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史记》
说罢,宾客慢慢地抽出身边的佩刀,朝着脖子抹去。
此后,田文好客养士的名声传遍各诸侯国。
05.鸡鸣狗盗之辈
孟尝君的养士,主要以数量闻名,其中是否真有贤才不得而知,但是鸡鸣狗盗之辈的确不少。
那么,这些鸡鸣狗盗之辈到底有用还是无用呢?
公元前299年,齐王派孟尝君去秦国,秦王却将其囚禁起来,准备杀掉。
得到消息的田文,听闻秦王有一位宠妾非常受宠,若想逃离虎口,恐怕还落在这个女子身上,于是便去求见此女。
这个宠妾对田文说:“听说孟尝君有天下独一无二的白色狐皮裘,若是君上愿意将此物送给我,一切都好商量。”
田文听到这个宠妾的条件后,心中一片苦涩,但是总算还有一丝希望,便也没有拒绝。
他之所以苦涩,是因为这件狐皮裘早就献给了秦王,现在他哪儿弄第二件去?
接下来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清楚了,一个盗贼出身的宾客帮他从秦王那里盗出了狐皮裘,后来逃亡时,一个会鸡鸣的又帮助他们出了函谷关,逃脱了秦王的追兵。
原本被其他宾客嫌弃的鸡鸣狗盗之辈,却在这次帮助孟尝君逃脱秦国的时候立了大功,从此其他人都对孟尝君广招宾客却不分来历的做法大加赞扬。
06.独立于诸侯
孟尝君回到齐国之后,国君愧疚之余,便将他任命为齐相,开始执掌国政。
齐湣王不自得,以其遣孟尝君。孟尝君至,则以为齐相,任政。——《史记》
因为在秦国虎口逃生,孟尝君为此,开始联合韩国、魏国攻打秦国,在公元前298年,三国联军攻入秦国的函谷关,使得秦国不得不割地求和。
随着孟尝君威名日重,天下皆知有孟尝君而不知齐王,齐王心生忌惮,嫁祸孟尝君有意谋反,孟尝君不得不逃亡到了魏国。
到了魏国之后,孟尝君对齐王怀恨在心,便从中穿针引线,让魏国与秦国、赵国联合,帮助燕国攻打齐国,使得齐王因此而死。
新任齐襄王继位之后,畏惧孟尝君的声威,迫不得已之下跟孟尝君求和,孟尝君这才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开始游离于各诸侯国之外,不从属于任何诸侯。
07.功过
荀子就曾如此评价孟尝君:“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
司马光也曾评价他是“奸人之雄”,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能养这么多门客,不知道要搜刮多少民脂民膏,而这些门客都只是为他一人所用,总得来说是为一己私欲。
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在战国末期,天下纷争已有数百年,百姓何曾过过好日子?
战乱之苦,何曾不是那些上流诸侯们为了一己私欲?
有没有孟尝君,对百姓来说,其实并无太大差别!
对于孟尝君,历史上向来褒贬不一,有人仰慕其豪气干云、仗义疏财、广纳天下豪杰,也有人觉得他就是养了一群败类,只为自私自利。
关于这一点,每个人有各自的看法,时代不同,价值观也并不相同。
唯一确定的是,孟尝君是五月初五所生,并没有克父母!所以,那些迷信思想完全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