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公子”谁的结局最惨?这要看所谓的“结局”指的是啥。
如果比较谁死得惨,那么他们四人的悲惨程度由低到高分别是:平原君赵胜孟尝君田文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前三者好歹都是安然去世,黄歇惨遭身首异处;
但如果比较他们身后获得的评价、后代的情况,那么由好到坏分别是:信陵君魏无忌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信陵君流芳百世,孟尝君则饱受诟病。
这些差别的存在,既有古代政治的残酷、人性的现实,也侧面展示了一个最古朴、单纯的道理:种什么瓜,得什么豆。
对于“战国四公子”,咱们耳熟能详,但也许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这一称呼的含义。
在先秦时期,诸侯国的国君大多是“公”,所以凡是“公”的字眼,都跟诸侯有关,比如公室、公族、公门、公事......而“公子”,指的就是除了太子外,诸侯的其他儿子。
如果按照这个概念,只有信陵君、平原君才是正儿八经的公子。但在实际上,那个时候的“公子”称谓只是表达一种尊敬,是尊贵身份的象征而已。
下面进入正题,战国四公子的结局分别是啥,以及背后的原因。(按照史书中的出场顺序排列)
一、孟尝君田文
他是四人中的前辈,大规模养士之风由其开启。但他也是四人中争议最大、在后世口碑最差的一位。
田文的出身很差,他的父亲田婴,是齐威王的庶子、齐宣王的异母弟;而田文本人,则更是田婴的贱妾所生。这种庶上加庶,在宗法制完备的时期是比较低贱的,田文出生后就差点被遗弃,被生母偷偷养大。
不过,田文依靠能力实现了人生逆袭。他凭借过人的口才、弘远的见识博取了父亲的信任,得以负责主持家政、招揽宾客,在各诸侯国中营造自己的名声。随后,他水到渠成地被任命为世子,继承了薛公的爵位。
由于依靠门客改变了人生,此后的孟尝君对招揽门客越发地重视,史称“食客常数千人”,而且人人都以为孟尝君对自己最好。
但看似求贤若渴的背后,却是不怎么高尚的动机。孟尝君养士的目的很简单:出名。因此,凡是能帮助他实现这一点的人员,都在其招揽范围之内。
他的门客成分复杂、人品不一,不仅有鸡鸣狗盗之徒,甚至存在大量违法犯罪分子。长此以往,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真正的人才不愿同流合污、转投他人,孟尝君身边的队伍素质必然高不了。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本就不怎么正派的孟尝君,在一帮损友的为虎作伥下,越发地堕落:
曾经在路过赵国时,孟尝君得到了平原君的热情招待;但只因被围观群众嘲笑身形瘦小,他便带着门客杀害了数百人、毁了一个县,随后呼啸而去;
长年被这些凶顽暴戾之徒陪伴,孟尝君甚至走上了叛国忘族的地步。由于被齐湣王怀疑,他逃到魏国,于公元前284年纠结秦、赵、燕联合攻打齐国,导致自己祖宗的社稷几乎面临灭顶之灾。
齐国复国后,孟尝君的薛邑一度保持了独立的地位,但这并非好事:缺少了齐国作为靠山,区区一座城池无异于乱世中的炮灰。
公元前279年,孟尝君本人倒是安安稳稳离世,不过还在他尸骨未寒时,几个儿子就为了争夺继承权而打得头破血流。这个时候,齐、魏两国联手灭掉了薛邑,孟尝君一族被屠灭,彻底断了香火。
比身死族灭更可怕的,是后世对孟尝君的鄙夷。荀子说他“上不忠乎君,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司马光痛斥其“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
不仅被灭族,而且还留下了污名,因此,孟尝君田文是“四公子”中下场最惨的一个,但这一切都是他咎由自取罢了。
二、平原君赵胜
赵胜是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之子,先后在兄弟赵惠文王、侄子赵孝成王期间担任赵相。此外,他还是信陵君魏无忌的亲姐夫,就贵族血脉这一点来评估的话,他无疑是战国四公子中最优胜的一位。
相对于孟尝君,平原君的个人素质也高了许多,史称他是赵武灵王所有儿子中最贤能的一位;同时,与醉心于个人利益、名声的田文不同,平原君一生中都在为维护赵国的利益而努力。
他对赵国的最大贡献,是在公元前259-257年的邯郸之战。三年中,他一边率众在城里顽强抵抗,一边发动自己的资源寻求外部支援。在独木难支之际,他亲自带着20个门客赶往楚国,依靠毛遂的发挥、获得了楚国的救援;随后在他的请求、压力下,小舅子信陵君豁出一切、窃符救赵。
可以说:赵国之所以能熬过这次灭国危机,平原君赵胜居功至伟。但是,他也有受人诟病的缺点:选材注重门第,无法做到真正的任人以才。
在邯郸之战后,信陵君留在赵国、四处拜访人才,甚至不惜钻进酒肆、赌档。听说此事后,平原君回家对夫人吐槽,数落其弟弟竟然跟赌徒、伙计交往,是个无知妄为之人。
魏无忌听说后,气得卷起包袱要走人:一向听说姐夫贤德,原来却是个沽名钓誉之辈罢了。
但平原君也算个知错能改、光明磊落之人,他随后向小舅子脱帽谢罪,坚决地把其挽留下来。但他府上的门客们听说此事,有一半人转投了信陵君。
瑕不掩瑜,在当时的时代观念下,平原君赵胜算是个比较优秀的贵族。在他死后,他的后人继承其爵位,最终在赵国被灭后覆亡:“子孙代,后竟与赵俱亡”。
而他的小舅子信陵君,则是个突破了时代局限的卓越人物。
三、信陵君魏无忌
这是战国四公子中当之无愧的NO.1。
他忠君爱国、胸怀大局。作为魏安釐王的弟弟,魏无忌以匡扶家国危难为己任,不惜放下身段、礼贤下士,招揽了大批有真才实学之人的归附。在巅峰时期,甚至隔壁赵王的身边都有其眼线,对方的一举一动都尽在其掌握。
信陵君以一己之力提高了魏国的实力,甚至还两度击败强秦、挽救了魏国:
第一次,在邯郸之战时,当魏王无视大局、不敢救赵时,信陵君无奈之下只好“窃符救赵”,率军打败了秦军。虽然此举有违抗王命、犯上作乱之嫌,但在客观上不仅挽救了赵国,更避免了唇亡齿寒、阻止了秦军对列国各个击破,保护了魏国的安全。
第二次,公元前247年,秦国大举进攻,魏国几近灭亡。信陵君毅然归国、号召群雄,凭借当年救赵的威望成功号召天下,获得了各国的援助,一举解救了魏国之难,甚至还追杀到函谷关、送给了秦国数十年难遇的惨败。
他真正的爱惜人才,极富人格魅力。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战国四公子各写了一篇列传,不过我们可以发现两个特点:
其一,称呼其他人时,使用的是XX君;但唯独对魏无忌,通篇都是“公子”;
其二,在记录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之时,司马迁经常毫不客气地大加批评,但唯独对信陵君则不吝溢美之词。
司马迁虽然难免带有偏向性,但他在评述历史人物功过时整体较为公允。他之所以唯独不挑魏无忌的缺点,是因为这位公子确实太富有人性光辉。
我们姑且不谈信陵君的功绩、对战国格局的贡献,单单说他对人才的方式,就远超其他公子一大截。在孟尝君门下,有弹剑作歌、怀才不遇的冯谖;平原君那里,有令人唏嘘的毛遂自荐;春申君门下,则对门客划分品级、差异化对待。但在信陵君这里,却是“仁而下士”,是“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所有士人,无论才能大小、身份贵贱,都被他彬彬有礼对待,门吏侯嬴、屠夫朱亥、藏身于赌档的毛公、混迹于酒肆的薛公......这些大隐隐于市的真正人才,都得到了信陵君的尊敬。反过来,这些贤才也投桃报李,在信陵君急需帮助时,他们献计献策、甚至付出所有,回报了曾经享受的知遇之恩。
可惜的是,自古以来的能臣极难逃过功高震主的宿命。魏无忌的杰出表现,一方面为其兄长魏安釐王提供了可贵的帮助,另一方面却也招致了对方的忌惮。
在解除秦军兵临城下的危机之后,魏王对弟弟严加提防,加上秦国的离间,信陵君再度被剥夺兵权。从此之后,他彻底心灰意冷,终日自暴自弃、饮酒作乐,四年后便阖然离世。
听说信陵君离世,秦国大将蒙骜立即进攻,一鼓作气攻占了二十座城邑;随后,他们更是对魏国展开了蚕食,18年后彻底将之灭国。
虽然郁郁而终、且没有留下后人,但相对于轻于鸿毛的孟尝君田文,信陵君可谓死得重于泰山。后来的汉高祖刘邦视信陵君为偶像,多次前去拜祭其陵墓,而且还专门安排了守墓人,保证其“奉祠不绝”,可谓千古流芳。
四、春申君黄歇
黄歇是唯一一个非王室人员的“公子”,这就预示着他的人生较为波折、传奇。
黄歇出身民间,早年间四处游学、口才了得,最终因这份才能立下大功、改变了人生。
公元前273年,秦军正筹划联合韩魏、共灭楚国的大计时,黄歇被楚顷襄王派到咸阳。面对秦昭襄王,黄歇对形势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指出了伐楚的利弊所在;随后以秦国的视角指出了最有利的方案:联合楚国、近攻韩魏。
黄歇此行,不仅成功打消了秦王灭楚的念头,而且成功将祸水引向了三晋。他的主张,与后来范雎的“远交近攻”异曲同工,客观上确实对秦国更有利。
秦、楚结盟后,黄歇奉命陪同楚国太子熊完前往咸阳当人质,在这期间,他与秦国宰相范雎交好,积累了不少人脉。到了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重、国内诸公子争储,黄歇帮助太子装扮为使者逃回楚国继位,自己则抱着必死之心在咸阳拖延。暴怒的秦昭襄王一度命令黄歇自尽,但在范雎的劝说下作罢。
由于这一惊天动地的大功,当太子(即楚考烈王)即位后,黄歇被任命为楚相,并且获得了肥沃的淮北为封地,人称春申君。
黄歇担任楚相20多年,虽然没有过人的功劳,但对内对外大体上也维持了楚国的格局。期间最突出的表现,一是领兵帮助赵国接触邯郸之围,二是灭掉鲁国、增强了楚国的实力。
同时,作为与其他三位并称的“战国四公子”,黄歇的门客曾多达3000多人。然而,他的门客不仅逞强好斗,而且流于奢侈浮华。史书记载,春申君的“上等门客”连鞋子上都绣有宝珠,让赵国平原君都自惭形秽。
最终,黄歇也因自己的贪欲付出了惨重代价。
由于楚考烈王没有儿子,为了避免将来人走茶凉,黄歇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根据李园的唆使,设计了一出“移花接木”之计:自己让李园的妹妹怀孕,其后她把献给楚王,以此让自己的儿子成为未来的楚君。
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历史上搞这种缺德事的,从来都没什么好下场。李园之妹入宫后备受宠信,所生的儿子立为太子,这让李园决心假戏真做、过河拆桥。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去世,黄歇入宫探望时,被李园的刺客砍下了头颅,随后全家被灭门。
黄歇的死法固然惨烈,但相对于同样被灭族的田文,他对楚国的忠心显然更值得肯定。所谓“豹死留皮,人死留名”。综合来说,战国四公子的结局由高到低排列如下:信陵君魏无忌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