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神童。诸葛恪画驴、曹冲称象都是耳熟能详的故事,然而有这么一位神童,其才能甚至高于曹冲,被称为三国第一神童,其能力令曹操都有些忌惮,他是谁呢?
神童之名
此人名叫周不疑,出生于零陵重安,属于刘表的势力范围内。其舅舅刘先担任刘表的别驾一职,家里环境倒也不差。
幼年时,周不疑就表现出出色的才能,机敏过人。作为舅舅的刘先很想培养周不疑,便想着将周不疑送到刘巴那里学习。刘巴此人博学多才,日后甚至与诸葛亮一起制定了蜀汉的法律文件《蜀科》,可以说刘先想让外甥拜师刘巴是有先见之明的。
刘先把周不疑的文章《白雀瑞》一道寄了过去,希望刘巴即便不收周不疑当弟子,能指点一二也是好的。谁知道刘巴在看过周不疑的文章后,自诩不配做周不疑的老师,害怕耽误周不疑的成长,竟然婉拒了刘先。
很快周不疑的神童之名传遍荆州,各地儒生都争相阅读这篇文章,不由得暗自生奇,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写出这么深刻的文章来?一时相传为儒林佳话。
当时正值曹操与袁绍爆发官渡之战,两者各自派人想要得到荆州刘表的支持,因为按照地理位置来说,刘表完全可以突袭两家大后方。得到刘表的支持,就算不能差遣他攻击对方的后方,也能保证自己的后方无忧。
刘先冷静思考,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大义名分上便胜过袁绍,建议刘表投靠曹操。刘表犹豫不决,令刘先做使臣,先去探探风向。
就这样,刘先与曹操搭上了线,彼时曹操正需要帮助,便给刘先封了官让他回去传话。有了这次见面,刘先心中便有了想法,想将外甥送到曹操身边培养。谁知没过几年刘表去世后,荆州大乱。
曹操趁势收服了荆州,神童的传言也传到了他的耳中。刘先再度拜见曹操,谈起了自己外甥的事情。曹操也很好奇周不疑,不知道他和自己最爱的小儿子曹冲到底谁更优秀。
于是曹操派人叫来周不疑,当场询问他关于《白雀瑞》的内容和细节,周不疑对答如流,不由得让曹操暗暗称赞。可是曹操终归是还想再测试一下,便赐下纸笔让周不疑重新写一份文章出来。
周不疑拿起笔文思泉涌,提笔立就。曹操与周围臣属拿来一看,文章着实寓意深刻,行文犹如山川流水一般恣意盎然。曹操素来有爱才之心,见周不疑年纪轻轻就有如此学问,心中大喜,有意培养周不疑。
就这样,曹操派人知会了刘先一声,就将周不疑带在身边,让他在曹营中继续磨练。周不疑跟随曹操到了许都,一路上他听到了很多关于曹操小儿子的传闻,心中又期待又兴奋,很想见识一下那个跟自己年纪相仿的小孩子,究竟有多么聪明。
一时双璧
“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孙权为了讨好曹操,给他送了一只大象。曹操借机询问百官怎么称出大象的重量。就在大家抓耳挠腮的时候,年仅六岁的曹冲用石头在船上吃水的深度,对比大象在船上吃水的深度,称量石头得出了大象的重量,百官震惊。
可见曹冲也是一个天赋异禀的神童。等到周不疑见到曹冲之后,也吃了一惊,曹冲比自己年纪小上一点,谈吐却丝毫不亚于自己。
曹冲和周不疑一见如故,一同学习、历练,就如同当时的一双玉璧,交相辉映。曹操看到两个神童能有如此友谊,心中也十分惬意。他本就偏爱聪慧的曹冲,就算曹冲的生母地位并不高,曹操也从不顾及其他人的看法和说辞。
或许曹操很久就有了将来传位于曹冲的想法,可惜曹冲年纪尚小,等到他长大成人,自己似乎已经没有能力再庇护他了。所以曹操想给曹冲找一个帮手,一个能尽心竭力辅佐曹冲的帮手。
很可惜这个想法出发点是好的,但却害死了周不疑。
彼时的曹操在两个神童的面前,丝毫没有奸雄之像,宛如慈父一般给两人指点。甚至想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周不疑,想要巩固这段情谊。周不疑自觉能力还不够,配不上曹家姑娘,便婉拒了。
这种祥和而温馨的氛围没维持多久,曹操就突然变了一副面孔——曹冲死了。
根据史书记载,曹冲重病不治而亡,曹操痛哭流涕久久不能自已。曹丕见状来安慰父亲,岂知曹操张口便是:“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意思是,曹冲之死让曹操失去了一个完美的继承人,这是曹操的不幸;相比之曹丕来说,就有了继承的机会,这是曹丕的幸运。
曹操的忌惮
由此可以看出,曹操确实是用尽心思在培养曹冲,很可惜天妒英才。经此一事,曹操心中唯一的一点仁慈也消失不见,他开始忌惮起同为神童的周不疑。现在曹冲已经夭亡,如果自己将来不在了,周不疑究竟还有谁能驾驭的住?
不过曹操没时间多做思考,因为袁绍的势力还未清除干净,袁氏余党勾结少数民族乌桓,占据柳城想要伺机东山再起。也就是说曹操想要根除袁氏,就得从现在的河南许昌出发,翻过崇山峻岭行进到辽宁省朝阳县柳城。
北方不比中原,曹操不仅后勤粮草吃力,面对前方的戈壁也十分苦恼。曹操一度萌生退意,他找来周不疑,询问到底该不该退。
周不疑听到曹操的讲述,知道曹操并不甘心让袁氏余党继续苟延残喘,可过于恶劣的环境又让军队苦不堪言,长时间拖着会让部队士气大落。周不疑看着曹操拿来的图纸,拿起笔标下形势和分析,恭敬地将图纸递给曹操。
曹操一看大为震惊,周不疑居然眨眼间给自己写下了十条攻打柳城的计策!根据《北堂书钞》记载“曹操攻柳城不下,图画形势,问计策,周不疑进十计,攻城即下也。”
此时正是建安十二年左右,也就是说周不疑此时仅有十五岁。且不说周不疑此前从未上过战场,就说这种大军扎拔行军的日子,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如何骑马跟着一起千里奔袭?更何况第一次参战就能献出十条计策,条条说到问题根本,让曹操轻松攻下柳城。
这下曹操真的开始忌惮起来,曹营上下都是跟着自己征战沙场几十年的谋士武将,他们都没看出来的细节,居然被一个小孩子看的透透的,假以时日等周不疑长大,还真的不见得有人能驾驭的住。
这个时候曹操已经动了杀心,曹丕知道父亲的性格,急忙劝说。因为自从曹冲死后,曹丕主动跟周不疑结交。一方面曹丕也十分爱才,另一方面也想周不疑能在将来继承的问题上帮助自己。甚至很多问题上,曹丕都对周不疑言听计从。所以他不想失去周不疑。
曹丕力劝曹操,称周不疑才学卓著又知兵法,将来肯定能有大作为。曹操冷笑道:“要是曹冲还在就罢了,这种人不是你能驾驭的!”这句话出自《先贤传》,曹操没有理会曹丕,派刺客刺杀了周不疑。
曹操此人心思深沉,看人又毒辣,他说过司马懿鹰视狼顾,让曹丕用的时候小心点。后来司马氏一族逼死幼帝,充分证明了曹操看人之准。如果曹操真的十分忌惮周不疑,恰恰证明周不疑的能力确实在曹操这几个孩子之上。
纵横官场和沙场这么多年,曹操太了解人性了。周不疑年少便有了名气,又在自己的庇护下茁壮成长,所接受的东西完全是其他孩子接触不到了。
再加上他本就聪慧,机缘、天赋集于一身,同样优秀的曹冲在还好,曹冲不在,谁也难保周不疑将来会产生什么样的野心。
为了避免将来出现一个危及到曹家基业的人,就算再怎么惜才,曹操都要杀掉周不疑。能给周不疑留下最大的尊严,那就是吩咐刺客给周不疑留下一个全尸。
周不疑死后,世人分为两类,一类是认为周不疑与“鸡肋”杨修一样,都是太过锋芒毕露,不知道收敛,很容易受到别人的针对。还有一类人认为,曹家自从曹操之后大都短命,后面的皇帝似乎也确实没有能力驾驭周不疑。
事实上,没有了周不疑,也出现了司马懿一家,他们仍然如同蛀虫一样蚕食着曹魏的根基。曹操看人是准,却从来轻视感情。假如曹操能继续对待周不疑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那么将来辅佐曹丕的绝对不会是司马懿,也断然不会出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局面。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荆州牧刘表是皇室宗亲,刘表死后,荆州还有大把的保皇派,包括逃难的刘备。曹操收拾掉袁氏余党后,便发动了赤壁之战。其结果就是曹操兵败,孙刘联盟获胜。
根据《武文世王公传》记载,曹操经历丧子之痛加上赤壁战败,使得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集团以及集团的未来,愤懑忧郁之下,他做出了这个决定,杀害了周不疑。
不论怎么说,曹操一直都存在着既求贤若渴,又提防贤能的现象。跟着他一起起家的谋士们,也很少有善终的。
总而言之,曹冲与周不疑,就像天空中一瞬而落的流星,给人无尽的遐想,也给人无尽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