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灭蜀之战的经过及诸葛瞻败亡的缘由

魏灭蜀之战的经过及诸葛瞻败亡的缘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信箱 访问量:3289 更新时间:2024/2/21 13:45:07

公元263年,魏国发动灭蜀之战,司马昭邓艾诸葛绪钟会三人分三路攻蜀,西路邓艾领兵三万由狄道攻在沓中屯田的姜维,中路诸葛绪领兵三万出祁山攻武街,桥头切断姜维的后路,东路钟会率十万主力从斜谷,骆谷出祁山攻汉中诸地,然后挥师剑阁,直取成都。

可以说,魏国的此次出兵是下了必胜之决心的,而且获胜的几率非常大,因为相比于四十多年前的汉中之战,此时的魏蜀两国的国力差距更加明显,魏国国力日益强盛而蜀国则一直在走下坡路。如果说汉中之战刘备还有与曹操一战的实力,甚至可以主动发起对曹操的进攻,那么此时的蜀汉甚至连防守都难以为继了。

魏国三路大军攻蜀,摆在他们面前的最大障碍就是沓中屯田的姜维了,作为此次攻蜀的最高指挥官,邓艾决定亲自对抗姜维。可是令邓艾没有想到的是,姜维因为担心剑阁安危,他并没有与邓艾纠缠,而是直接退守剑阁。

剑阁是汉中通往成都的咽喉要道,此处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守住剑阁便可保成都安危。邓艾没有想到姜维能全身而退,毕竟姜维的后路还有诸葛绪,可是令邓艾更加没有想到的是,诸葛绪被姜维设计所骗,没能成功地阻击姜维。所以当姜维退守剑阁的时候,邓艾的内心是有些崩溃的。

但是只会崩溃不会思考的将领算不上名将,而邓艾毕竟是三国晚期一代名将,大军既已出动,他可不会轻易丧失信心,既然剑阁有姜维据守,打通剑阁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那么只有另想他法,名将之所以是名将,就在于名将不会因循守旧抱守残缺,而是会根据战场的形势不断地做出改变,在不利的局面下以奇取胜。曾经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才有了路,既然剑阁不通,那就另寻别路。

邓艾的计划是,由钟会进军剑阁,牵制住姜维,自己偷渡阴平,直取涪和绵竹,最后兵临成都城下,最终亡蜀。

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邓艾的想法是,当自己率领大军偷渡阴平成功的话,驻守剑阁的姜维就骑虎难下了,继续守剑阁则成都不保,弃守剑阁则钟会的十万大军会源源不断地驰援邓艾,最终还是不免失败。但若想达到这个目的,关键就在于邓艾能否偷渡成功,因为摆在邓艾大军面前的一个最大的困难就是,那时候的阴平小道根本不能称之为道。

大家试想一下,姜维文武双全,足智多谋,连他都没有想到魏军能偷渡阴平,可见当时的阴平小道根本不足为虑。那么阴平小道究竟有多难走,以至于连姜维都忽视了它的存在?我们可以从邓艾实际行军的情况中去体会:

“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三国志》里的这段记载并不难理解,邓艾的三万大军凿山劈林,有的地方还要攀援而下,这样的道能称之为道吗?邓艾以“邪径”称这条路,笔者认为很恰当。

笔者认为,当魏军面对这条“邪径”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一定是非常沮丧的,他们可能根本没想过能成功到达。而蜀军也没想到,所以当邓艾率领的三万大军出现在江油的时候,蜀军以为那是天兵天将下凡,没做任何抵抗便弃守投降。随后邓艾大军进击涪城,后主刘禅急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军支援涪城阻击邓艾,但诸葛瞻行动迟缓,没有及时守住涪城,致使这一险要之地失陷,诸葛诞不得不退守绵竹。

绵竹是通往成都的最后一道防线,虽然诸葛瞻以逸待劳兵力也在邓艾大军之下,但最终绵竹一战,诸葛瞻还是战败而忙了,最终邓艾兵临成都,刘禅出城投降,蜀汉灭亡。

很多人不理解,诸葛瞻为何会战败,毕竟他是诸葛亮的儿子,可是诸葛瞻并没有遗传他父亲的智慧,这从他的此次作战表现中就能看出来。

首先诸葛瞻奉命出兵的时候,随军的黄崇等人强烈建议他急行军抢先守住涪城,可是他没有,最终让邓艾早先拿下。随后他没有固守绵竹,而是主动出击与邓艾决战。虽然邓艾大军过阴平小道后已成疲兵,且兵力损失非常大,三万大军最多只剩下一万。但江油投降后,这支疲兵已经得到极大补充,况且这支部队不仅是疲兵还是一支不得不背水一战的绝兵。

所以为了生存他们必须誓死而战,而且诸葛瞻的实际兵力也并不多,当时蜀汉全国兵力不过十万余人,除去驻守各地,成都和姜维手中的兵力,能够供诸葛瞻调动的兵力最多一万。因此双方的兵力其实是相差无几的,在士气及主将计谋能力上,蜀军都远不及魏军,而兵力蜀军也并不占多少优势,所以诸葛瞻败亡已成定军。

邓艾成功打到成都城下,可能有的人对此产生疑惑,姜维去了哪里呢?其实姜维一直被钟会困在剑阁,由于邓艾是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姜维的后方,所以当姜维得知邓艾大军偷渡阴平并击败诸葛瞻后,为时已晚。因此姜维不得不撤出剑阁,为避免被前后夹击,他率部退到巴中,而钟会则派人继续追击姜维,在得知刘禅投降后,姜维才不得不向钟会投降。

以上便是魏灭蜀之战以及诸葛瞻为何会败亡的经过及缘由。

更多文章

  • 蜀汉四大奔臣,三人至今跪在诸葛瞻墓前,最后一人被赞为社稷之臣

    历史解密编辑:琪琪娱乐团标签:刘备,蜀汉,糜芳,孙权,关羽,吕蒙,三国,诸葛瞻,社稷之臣,曹操手下

    三国降将在太平盛世,人们常讲“德才兼备”,甚至有时候对品德好的人的赞誉更胜过有才能的人。可是在乱世则不一样了,三国时期的曹操发布《求贤令》,唯才是举,哪怕“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他依旧能予以重用。比曹操更早的发布求贤令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孝公,为了制霸天下,首次

  • 诸葛亮用兵如神,其子诸葛瞻却不懂军事,以致全军覆没,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诸葛亮,诸葛瞻,蜀汉,邓艾,钟会,姜维

    老来得子的诸葛亮对爱子诸葛瞻从不宠溺,而是言传身教,非常严格,一刻也不放松诸葛亮属于典型的老来得子。史载,蜀汉建业五年(公元227),诸葛亮的妾室给他生了个儿子,当时他已经47岁 ,年近半百了。虽说老来得子,但诸葛亮却从不溺爱、纵容。建兴十二年(234), 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时)写给亲兄诸葛瑾(

  • 绵竹之战,诸葛瞻所率的数万精锐御林军为何被邓艾数千孤军团灭?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诸葛瞻,邓艾,蜀汉,刘禅,诸葛亮,绵竹

    景耀六年(263年),蜀后主刘禅在国家实力并未严重受损,蜀军主力尚存, 大有翻盘希望之时,主动放弃西蜀山川之险,轻而易举地与孤军深入的魏将邓艾签订城下之盟,从此,刘禅和史上所有昏聩庸碌的亡国之君一样,成为后世讥笑的对象。其实,刘禅在本钱尚在的情况下选择放弃抵抗,抬棺出降,实属无奈。这里面既有魏军如神

  • 蜀汉二代中的卧龙之子——诸葛瞻

    历史解密编辑:中言妍施标签:诸葛瞻,蜀汉,诸葛亮,刘备,邓艾,诸葛瑾

    在三国后期曹操刘备相继去世,三大势力中老一辈的武将谋士也都逐渐凋零,新一代的年轻人们开始接手这个乱世,将这段史诗继续演绎下去。在这其中的新老交替对充满理想主义者的蜀汉影响尤其重大,在诸葛亮和赵云等一众元老们抱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人世后,蜀汉经过了一系列的动荡终于逐渐安定了下来,这个时期的蜀汉国内新兴代已

  • 诸葛亮之子的抉择:诸葛瞻为何反对姜维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科技世界咖标签:姜维,蜀汉,丞相,诸葛亮,诸葛瞻,史说三国

    在三国时期的历史长河中,蜀汉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士,他一生致力于实现国家的统一大业。然而,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诸葛瞻与继任丞相姜维之间出现了分歧,主要体现在是否继续北伐的问题上。本文将深入探讨诸葛瞻与姜维的政治立场和战略思考,以期更好地理解三国时期蜀汉政治与战略变迁。诸葛亮在世时,

  • 明明姜维尚在,为何诸葛瞻一死,刘禅就投降了?诸葛瞻:我有三罪

    历史解密编辑:星星扒皮标签:刘禅,姜维,诸葛瞻,诸葛亮,邓艾,魏国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也是蜀国之所以能够成功建立的重要原因之一。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开始了为蜀国鞠躬尽瘁的一生,只可惜蜀国还是没有走到最后。三国时期最后由诸葛亮的老对头司马懿的后代所终结,相比于司马懿后代司马昭、司马炎等,诸葛亮的后代诸葛瞻就差了很多。当初诸葛

  • 诸葛瞻对蜀汉重臣姜维恨之入骨,他们之间有何过节?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姜维,刘禅,蜀汉,三国,诸葛瞻,诸葛亮,诸葛瑾,曹操手下

    提到诸葛瞻,大家都知道他是《三国演义》中一代谋士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出生后继承了他父亲的聪明机智,不仅天资聪颖而且在书画和艺术方面更是悟性极高。在诸葛瞻十七岁的时候,又娶了蜀国的公主,还担任了射声校尉,可以说别人拼一辈子都得不到的权利和荣耀诸葛瞻都给占尽了。那为何诸葛瞻还对姜维恨之入骨?在究其原因之

  • 多图详解邓艾入蜀之战(诸葛瞻为啥要弃城与邓艾决战?)

    历史解密编辑:刘威娱乐社标签:姜维,诸葛瞻,邓艾,钟会,蜀汉,廖化,三国

    面对诸葛绪的阻击,姜维有两个选择A、同廖化合兵,合力突破诸葛绪的防线B、用计将诸葛绪调开A方案看起来容易,做起来有一定风险,廖化曾官居阴平太守多年,他自然清楚阴平桥头的重要性,诸葛绪能占据阴平桥头,说明廖化很可能已被诸葛绪击退,丧失了对阴平桥头的控制权。此外诸葛绪足有三万兵马,咱们之前推算过,姜维直

  • 绵竹之战中,诸葛瞻真的是七万士兵,没打过邓艾两千士兵吗?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邓艾,蜀汉,姜维,钟会,三国,诸葛瞻,诸葛亮,绵竹之战

    说起古代的战役,若是以少胜多,便会被尊为经典精心专研,学习其中之道。而以多败少,却往往遭人鄙夷,视为奇耻大辱。但胜是经验,败也是经验,有时候从败中分析出来的,并不比胜中的少。从古至今,以多败少的例子有很多,就比如蜀汉的谢幕战绵竹之战。当时蜀汉诸葛瞻的七万兵力,败于邓艾两千余兵,悬殊的兵力却如此结果,

  • 诸葛亮儿子诸葛瞻庙前,跪着三座石像,他们被称为“蜀汉三叛”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读史标签:刘备,吕蒙,关羽,糜芳,孙权,三国,诸葛亮,诸葛瞻,蜀汉三叛,天文学家

    公元263年,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在绵竹抵抗邓艾大军,双双战死。后世为了纪念这对父子,在绵竹修建了诸葛双忠祠,与成都武侯祠遥遥相对,共同形成了“诸葛一门,三代忠贞”的千秋佳话。在诸葛双忠祠庙前,有三座石跪像,被称为“蜀汉三叛”,他们分别是糜芳、傅士仁、郝普:糜芳、傅士仁——投降吕蒙,害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