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蜀汉四大奔臣,三人至今跪在诸葛瞻墓前,最后一人被赞为社稷之臣

蜀汉四大奔臣,三人至今跪在诸葛瞻墓前,最后一人被赞为社稷之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琪琪娱乐团 访问量:1119 更新时间:2023/12/8 10:03:59

三国降将

在太平盛世,人们常讲“德才兼备”,甚至有时候对品德好的人的赞誉更胜过有才能的人。

可是在乱世则不一样了,三国时期的曹操发布《求贤令》,唯才是举,哪怕“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他依旧能予以重用。

比曹操更早的发布求贤令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孝公,为了制霸天下,首次发布了《求贤令》,商鞅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投靠秦国,为秦国带来了富国强兵的商鞅变法。

因为乱世情况复杂,所以在盛世人人唾弃的“叛徒”、“降将”,在战乱年代却有可能混得风生水起。

当然,降将与降将其实也是不一样的,因为投降的原因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无愧于心!

有些武将,哪怕做了降将,依旧可以无愧于心,甚至能青史留名,因为他们的投降算不上背主,大部分都是随着侍奉的主君一起投降,或者主君已死。

比如蜀汉的黄忠,原本是长沙太守韩玄麾下部将,随着韩玄一起向刘备投降;

又比如曹魏的张辽,虽然是吕布麾下部将,但是在吕布死后,他也没有必要非得为吕布殉节。

黄忠、张辽这种降将在三国时期数不胜数,就不多说了。

第二类:情有可原!

不同于第一种已经失去效忠的主公,或者随主公一起投降的武将,第二种则是主公尚在,自己被俘,或者身不由己的情况下投降。

比如于禁、张郃、廖化、庞德、姜维等人。

于禁、姜维都是兵败被俘,这才无奈之下投降。

庞德是跟随的马超抛弃了他,本来带着他一起投靠了张鲁,所以马超再次投靠刘备之时,庞德就没有跟随了,也算是情有可原。

张郃的情况比较复杂,兵败之后并没有被俘,却投降了曹操,其实介于第二类和第三类之间。

第三类:一己之私!

相比起前两类情有可原,第三种就纯粹是自私自利,为了一己私欲而卖主求荣了。

比较典型的例子有吕布、韩综、宋宪、魏续、孟达、夏侯霸等人。

吕布不用多说,韩综是韩当之子,却因为淫乱而叛吴投魏,宋宪、魏续等人身为吕布麾下武将,却卖主求荣,跟主子一样货色。

武将中以吕布为首,文臣中也有几个比较著名的人,那就是张松、法正。

公元241年,蜀汉大臣杨戏著了一篇《季汉辅臣赞》,赞扬蜀汉开国以来的文臣武将,基本上网罗了此前所有有名的文臣武将。

而在这篇赞文最后,却写了这么一句话,与前面所有赞词格格不入,因为这是批判四位叛臣的。

《季汉辅臣赞》:“古之奔臣,礼有来逼,怨兴司官,不顾大德。靡自匡救,倍成奔北,自绝于人,作笑二国。”——赞糜芳、士仁、郝普、潘濬

他所谓的“奔臣”分别是哪几位呢?

糜芳、士仁

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糜竺之弟。

糜家原本是徐州巨富,刘备入徐州之后,糜芳与兄长糜竺一起追随刘备,不仅将妹妹嫁给了刘备,还献上了亿万家财。

可惜,刘备没能守住徐州,数次被夺,糜家兄弟二人不得不跟随刘备颠沛流离,这一跑就是近二十年。

期间,刘备数次逃亡,也曾与糜家兄弟走散,糜竺、糜芳二人还被曹操分别任命为一郡太守,但是二人都没有背弃刘备,最终都再次与刘备汇合。

直到刘备入蜀,终于有了自己的霸业之基后,为了投桃报李,便将糜竺封为安汉将军,位列刘备属下众臣之首。

而糜芳,则被留在荆州,领南郡太守一职,屯兵江陵,辅佐关羽。

这个南郡太守一职,别看不起眼,在当时可是地位非凡 。

荆州一共有七个郡,分别是南阳、南郡、江夏、长沙、武陵、零陵、桂阳。

其中后面四个又称荆南四郡,非常贫瘠,合起来还比不上南郡、南阳之中的一个。

南阳、南郡是最富庶的地方,南阳在曹操手中,而“刘备借荆州”,说的就是南郡。

赤壁之战后,刘备借机攻占了荆南四郡,但都是贫瘠之地,只能以武陵的公安为治所,从孙权手中借取南郡之后,这才将治所搬到江陵,勉强有了一州州牧的气派。

可见,南郡太守之位,不仅在荆州,对整个蜀汉来说,位置都是举足轻重的,也正因为如此,刘备才让小舅子糜芳驻军在此。

可是,没想到的是,关羽北伐襄樊之时,糜芳却开城投降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公元219年,关羽北伐,命南郡太守糜芳、屯驻公安的将军士仁(《三国演义》中做傅士仁,《三国志》中作士仁)准备粮草,二人没有完成任务,便被关羽一阵臭骂,并扬言回来再处置二人。

自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三国志·关羽传》

自吕布死后,关羽便视世间之人皆为“插标卖首之辈”,对荆州系的官员也傲慢无礼,所有人几乎都被他得罪了个遍,当然包括五个郡的郡守。

所以,在吕蒙袭取荆州之时,士仁第一个开城投降,做了叛徒。

本来糜芳开始还是打算据城坚守的,但是看到士仁开城投降之后,也在他的劝谏下投降了东吴,最终导致关羽兵败身死,连累他的哥哥糜竺也无地自容,不久便病逝于成都。

糜芳投降之后便后悔了,因为降将的身份,在东吴备受歧视。

东吴第一大喷子虞翻,就曾喷的他无地自容。

起因是有一次糜芳的船与虞翻的船相遇,糜芳船大人多,麾下士兵便让虞翻避让军队 ,虞翻当场骂道:“献出蜀国两座城池的降将,还有什么脸称将军?”

糜芳自知理亏,不敢应答,只好将船上的窗户全部关上,掩耳盗铃,并吩咐士兵主动避让虞翻所搭乘的船只。

没想到,虞翻还是没放过他。

有一次,虞翻搭车经过糜芳的营地,军营大门关闭,虞翻的车马过不去,他便再次开骂:“该打开的门不开,不该开的大门打开(讽刺曾经的南郡),哪有这样做事的?”

糜芳羞愧,不得不令士兵专程为他打开军营大门,让他从军营中穿过。

可想而知,糜芳投降之后,心中必然是悔不当初,可是一切偶读已经迟了。

郝普

郝普曾两次叛蜀投吴,却又是唯一一个曾抵抗过东吴的荆州太守。

前面说了,自刘备借荆州之后,他手中就有了五个郡,郝普便是零陵太守。

公元215年,刘备夺取益州之后,孙权便让刘备归还南郡,刘备自然是拒不归还,于是孙权大怒之下,派吕蒙攻打荆南四郡。

吕蒙传檄长沙、桂阳,二郡太守望风而降,惟有零陵太守郝普守城不降。

此时,远在成都的刘备闻讯,匆匆率领大军从蜀郡赶到公安,准备争夺三郡,并下令关羽发兵。

就在吕蒙围攻零陵而不下的时候他,他也得到了刘备出兵增援的消息,他知道,若是郝普一意坚守,待刘备大军到来,恐怕难以拿下零陵,于是他决定以计取。

他找到了郝普的好友邓玄之,让邓玄之转告郝普,就说关羽已经被孙权亲率大军拦截,根本无力增援,而东吴正在调遣大军,即将赶来。

若是郝普再不投降,一旦城下,恐怕家破人亡!

当邓玄之将消息传给郝普之后,郝普因为一直没有得到荆州都督关羽的消息,便信以为真,以为关羽真的被围住了,于是开城投降。

虽然郝普最终还是投降了,但是在吕蒙两次攻打荆州之时,刘备所属荆州的五郡之中,唯有郝普才是真正抵抗过吴兵的太守。

另外四郡都是不费一兵一卒便开城投降,与他们相比,郝普又似乎是好了很多。

难道这就是“矮个子里拔高个”?或者说,在同行的衬托下,他反而成了MVP?

投降之后,吕蒙不知道出于何意,又将刘备出兵至公安的消息告诉了他,让郝普顿时“惭恨入地”,却已经覆水难收。

正当刘备准备收复荆南三郡的时候,曹操又出兵攻打汉中,刘备无奈之下,只能与孙权讲和,双方以湘水为界,重订盟约

而零陵位于湘水以西,被孙权还给了刘备,包括零陵太守郝普。

4年后,吕蒙再次夺取荆州,荆州失陷之后,郝普又一次沦为东吴的俘虏,并投降东吴。

不过,郝普在东吴的日子过得可比同样是降将的糜芳好多了,他在吴国最终官至廷尉,若不是陷入廷尉监隐蕃谋叛一事,恐怕在东吴还能善终。

潘濬(音jun)

潘濬是蜀汉第二相蒋琬的表弟,在刘备入荆州之后出仕于蜀汉,刘备入蜀之后,留在荆州,辅佐关羽。

可是,潘濬与糜芳等人,在关羽的眼中并无不同,都是“插标卖首之辈尔”,所以与关羽也不合。

先主入蜀,以为荆州治中,典留州事,亦与关羽不穆。孙权袭羽,遂入吴。普至廷尉,濬至太常,封侯。——《三国志·杨戏传》

关羽失荆州之后,潘濬与廖化、郝普等人一起做了吴国的俘虏,顺势投降东吴。

不过与二人不同的是,潘濬出身显赫,又是大儒宋忠之弟子,在东吴颇受重视,至少大喷子虞翻并没有向喷于禁、糜芳一样喷潘濬。

潘濬在东吴官至太常,被封为刘阳侯。

东吴丞相步骘曾将潘睿与顾雍、陆逊相比,称赞三人为“社稷之臣”,其地位可见一斑。

步骘:“丞相顾雍、上大将军陆逊、太常潘濬,忧深责重,志在谒诚,夙夜兢兢,寝食不宁,念欲安国利民,建久长之计,可谓心膂股肱,社稷之臣矣。”

“四大奔臣”与“蜀汉三叛”

公元263年,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为了抵抗邓艾的进攻,双双战死于绵竹。

后人在绵竹建立诸葛双忠祠,纪念诸葛瞻父子二人,与成都武侯祠遥遥相对,留下“三世忠贞”的佳话。

为了与衬托诸葛父子的忠贞,后人在诸葛双忠祠前立下了三座跪像,分别是糜芳、傅士仁,以及郝普。

在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杨戏将糜芳、士仁、郝普、潘睿一起赞为“四大奔臣”,在他的眼中,这四人都是背汉投吴,并无二致。

为什么跪像中没有潘濬呢?为何潘濬在东吴的待遇与这三人又有如此天差地别呢?

其实,他们四人的投降,在本质上还是有差别的。

就如开篇分析的一样,潘濬只是一地属官,在东吴夺取荆州之后,他以俘虏的身份投降东吴,算不算得上无愧于心不好说,但是绝对是情有可原之列。

可是另外三人就不同了,开城投降,无论在哪里,都是令人唾弃的,任你有千万般理由,不战而降都会遗臭万年!

#历史开讲#

更多文章

  • 诸葛亮用兵如神,其子诸葛瞻却不懂军事,以致全军覆没,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诸葛亮,诸葛瞻,蜀汉,邓艾,钟会,姜维

    老来得子的诸葛亮对爱子诸葛瞻从不宠溺,而是言传身教,非常严格,一刻也不放松诸葛亮属于典型的老来得子。史载,蜀汉建业五年(公元227),诸葛亮的妾室给他生了个儿子,当时他已经47岁 ,年近半百了。虽说老来得子,但诸葛亮却从不溺爱、纵容。建兴十二年(234), 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时)写给亲兄诸葛瑾(

  • 绵竹之战,诸葛瞻所率的数万精锐御林军为何被邓艾数千孤军团灭?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诸葛瞻,邓艾,蜀汉,刘禅,诸葛亮,绵竹

    景耀六年(263年),蜀后主刘禅在国家实力并未严重受损,蜀军主力尚存, 大有翻盘希望之时,主动放弃西蜀山川之险,轻而易举地与孤军深入的魏将邓艾签订城下之盟,从此,刘禅和史上所有昏聩庸碌的亡国之君一样,成为后世讥笑的对象。其实,刘禅在本钱尚在的情况下选择放弃抵抗,抬棺出降,实属无奈。这里面既有魏军如神

  • 蜀汉二代中的卧龙之子——诸葛瞻

    历史解密编辑:中言妍施标签:诸葛瞻,蜀汉,诸葛亮,刘备,邓艾,诸葛瑾

    在三国后期曹操刘备相继去世,三大势力中老一辈的武将谋士也都逐渐凋零,新一代的年轻人们开始接手这个乱世,将这段史诗继续演绎下去。在这其中的新老交替对充满理想主义者的蜀汉影响尤其重大,在诸葛亮和赵云等一众元老们抱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人世后,蜀汉经过了一系列的动荡终于逐渐安定了下来,这个时期的蜀汉国内新兴代已

  • 诸葛亮之子的抉择:诸葛瞻为何反对姜维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科技世界咖标签:姜维,蜀汉,丞相,诸葛亮,诸葛瞻,史说三国

    在三国时期的历史长河中,蜀汉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士,他一生致力于实现国家的统一大业。然而,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诸葛瞻与继任丞相姜维之间出现了分歧,主要体现在是否继续北伐的问题上。本文将深入探讨诸葛瞻与姜维的政治立场和战略思考,以期更好地理解三国时期蜀汉政治与战略变迁。诸葛亮在世时,

  • 明明姜维尚在,为何诸葛瞻一死,刘禅就投降了?诸葛瞻:我有三罪

    历史解密编辑:星星扒皮标签:刘禅,姜维,诸葛瞻,诸葛亮,邓艾,魏国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也是蜀国之所以能够成功建立的重要原因之一。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开始了为蜀国鞠躬尽瘁的一生,只可惜蜀国还是没有走到最后。三国时期最后由诸葛亮的老对头司马懿的后代所终结,相比于司马懿后代司马昭、司马炎等,诸葛亮的后代诸葛瞻就差了很多。当初诸葛

  • 诸葛瞻对蜀汉重臣姜维恨之入骨,他们之间有何过节?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姜维,刘禅,蜀汉,三国,诸葛瞻,诸葛亮,诸葛瑾,曹操手下

    提到诸葛瞻,大家都知道他是《三国演义》中一代谋士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出生后继承了他父亲的聪明机智,不仅天资聪颖而且在书画和艺术方面更是悟性极高。在诸葛瞻十七岁的时候,又娶了蜀国的公主,还担任了射声校尉,可以说别人拼一辈子都得不到的权利和荣耀诸葛瞻都给占尽了。那为何诸葛瞻还对姜维恨之入骨?在究其原因之

  • 多图详解邓艾入蜀之战(诸葛瞻为啥要弃城与邓艾决战?)

    历史解密编辑:刘威娱乐社标签:姜维,诸葛瞻,邓艾,钟会,蜀汉,廖化,三国

    面对诸葛绪的阻击,姜维有两个选择A、同廖化合兵,合力突破诸葛绪的防线B、用计将诸葛绪调开A方案看起来容易,做起来有一定风险,廖化曾官居阴平太守多年,他自然清楚阴平桥头的重要性,诸葛绪能占据阴平桥头,说明廖化很可能已被诸葛绪击退,丧失了对阴平桥头的控制权。此外诸葛绪足有三万兵马,咱们之前推算过,姜维直

  • 绵竹之战中,诸葛瞻真的是七万士兵,没打过邓艾两千士兵吗?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邓艾,蜀汉,姜维,钟会,三国,诸葛瞻,诸葛亮,绵竹之战

    说起古代的战役,若是以少胜多,便会被尊为经典精心专研,学习其中之道。而以多败少,却往往遭人鄙夷,视为奇耻大辱。但胜是经验,败也是经验,有时候从败中分析出来的,并不比胜中的少。从古至今,以多败少的例子有很多,就比如蜀汉的谢幕战绵竹之战。当时蜀汉诸葛瞻的七万兵力,败于邓艾两千余兵,悬殊的兵力却如此结果,

  • 诸葛亮儿子诸葛瞻庙前,跪着三座石像,他们被称为“蜀汉三叛”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读史标签:刘备,吕蒙,关羽,糜芳,孙权,三国,诸葛亮,诸葛瞻,蜀汉三叛,天文学家

    公元263年,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在绵竹抵抗邓艾大军,双双战死。后世为了纪念这对父子,在绵竹修建了诸葛双忠祠,与成都武侯祠遥遥相对,共同形成了“诸葛一门,三代忠贞”的千秋佳话。在诸葛双忠祠庙前,有三座石跪像,被称为“蜀汉三叛”,他们分别是糜芳、傅士仁、郝普:糜芳、傅士仁——投降吕蒙,害死关

  • 诸葛瞻兵败绵竹,除了能力不如邓艾之外,更主要的是实力不如对方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诸葛瞻,邓艾,姜维,钟会,刘禅,绵竹,三国

    公元263年,司马昭鉴于国内反对势力大多被扫平,政局已经稳定,加上刘禅昏庸,姜维多次北伐失败,蜀汉国力日渐衰微,因此决定发起对蜀汉的战争,以给自己增加政治资本。司马昭对于此次伐蜀之战投入还是很大的,他命邓艾率军三万余进攻在甘松、沓中屯田的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率军三万余进攻武街、桥头,断绝姜维退往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