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因何畏惧法正?是谁造就了法正的宠臣之路?

诸葛亮因何畏惧法正?是谁造就了法正的宠臣之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年华名人汇 访问量:3928 更新时间:2023/12/9 1:26:27

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之亲密,用刘备自己的话形容实乃“犹鱼之有水也”。可以这么说,刘备得诸葛亮,这才能鱼化为龙,“三分天下得其一”。诸葛亮对于刘备,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假如没有诸葛亮的深谋远虑、运筹帷幄,实力弱小的刘备夹在曹操和孙权之间,凭他那点人马,早就尸横荒野了。

不过刘备与诸葛亮君臣之间如鱼得水的亲密表象背后还有着鲜为人知的另一面,那就是“先主之疑,盖终身而不释” 以及诸葛亮由此做出的一系列不寻常的反应。

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志同道合,在许多重大问题上看法一致,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犹如鱼水之情,他怎么会猜疑诸葛亮呢?

明代大儒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如此写到:刘备“疑公(指诸葛亮)交吴之深,而并疑与子瑜(指亮兄诸葛瑾)之合。故其信公也,不如信羽(关羽),而且不如孙权之信子瑜(诸葛瑾)也”。

原来,正如史料中所记“(亮)在蜀汉,兄弟分在魏、吴,三国之重望,集于一门” 。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和族弟诸葛诞分别在吴国、魏国做高官,有如此复杂的社会关系,刘备对他的猜疑也就难以避免了。

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官至大将军、左都护、豫州牧 ;族弟诸葛诞在曹魏官至征东大将军。刘备与曹操是宿敌,与孙权貌合神离,而诸葛亮的兄弟又分侍魏、吴,你叫刘备如何释怀?

当初,傲世轻物的关羽拒绝了孙权的提亲,还辱骂来使,致使两国交恶,最后发展到关羽兵败身死,荆州丢失。刘备不以此为戒,仍决心以倾国之力与东吴决战,最后惨败猇亭。而作为一国重臣的诸葛亮仅稍作谏阻便沉默不语了。诸葛亮明知与东吴结盟的重要性,为何在刘备准备大举伐吴之际,仅稍作劝谏便保持缄默了呢?原来他为避嫌 ——哥哥诸葛瑾在东吴位高权重,又和孙权结为儿女亲家,自己若极力阻止刘备东征,岂不有拉偏架、暗助东吴的嫌疑?因此他不便多言,只能稍作规劝便沉默是金了。

直到刘备在夷陵猇亭被吴将陆逊用火攻击破,数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诸葛亮心痛之余,也只能叹息道:“法孝直(法正)若在,则能制主上,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

法孝直是谁?他的话刘备能听?他哪来那么大的能量?直叫蜀相诸葛亮亦对其敬畏三分?

刘备袭夺益州(今四川)后,其统治阶层内部大致包含三大集团:一为关羽、张飞等追随刘备南下的旧部,一为以诸葛亮为首的荆、襄人士,还有就是以法正、李严为代表的益州本土人士(刘璋旧部,也包括一些避乱益州的东州人士)。诸葛亮与刘备旧部之间本已有矛盾,而且以法正为代表的西川人士与他的矛盾冲突亦无法避免。

诸葛亮足智多谋,登高望远,在蜀汉集团中有无可替代的尊崇地位,可谓权倾朝野。但诸葛亮并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一个人在蜀汉早期足可以与亮并肩而立,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能凌驾于诸葛亮之上。

此人并非别人 ,他就是法正法孝直。《三国志》记载,法正是陕西(彼时称关中)扶风人,和孟达同乡。

法正原是刘璋属吏,不过当个校尉之类的些小官职,可他投了刘备后却扶摇直上,先拜蜀郡太守、杨武将军,后来又升至尚书令、护军将军。法正归附刘备后升迁速度极快,让观者瞠目结舌。

史载,法正担任蜀郡太守时,“外统都畿,内为谋主”。意思是他既担任京师卫戍司令,又是首席谋臣(相当于参谋总长)。

当初关羽失荆州后,刘备执意兴兵伐吴,诸葛亮、赵云等人劝阻无效。事后,蜀军大败亏输,诸葛亮喟叹道:“假如法正还活着,是一定能劝止刘备的,即便劝不住,他必随军前往,也不至于兵陷绝境啊” !

追随刘备多年的诸葛亮办不到的事,法正居然能办到,足见刘备对他的宠信与倚重。

法正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其实,他的人品与口碑并不咋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法正在益州牧刘璋麾下做校尉时“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也即是说他德行不佳,众人对其颇有微词。

而且从他背叛刘璋、迎刘备入川后发生的事看,他的人品确实不好。法正投降刘备,被任为蜀郡太守后,“为一飧之德 ,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者已达数人”。

大意是法正心胸狭隘,睚眦必报,由于蜀人曾经蔑视他,因此哪怕是为一餐饭这样的小事他都要进行报复,为此还杀了好几人,真乃草菅人命啊。

品德不行,才能出众也能服人,但法正似乎对治国方略也不太在行。比如,刘备取益州后,诸葛亮针对刘璋时期法度松弛的弊端,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修法度,约官制 ,劝课农桑”,集中举国之力以对抗曹魏。

法正对此却不以为然。在朝堂上,他当众质疑诸葛亮,并以汉高祖刘邦入关中后“约法三章”,以宽松政策来笼络民心为例,对诸葛亮严厉的治国政策与方针提出了异议。

诸葛亮只好耐心的告诉他,刘邦之所以宽松用法是因为秦法过于严酷,于是他反其道而行,以宽法赢得民心。而当前蜀汉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法令不明,法律过于宽松,国家的凝聚力不强,不利于战争环境下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诸葛亮苦口婆心,费了好大一番口舌才说服了法正。

就这样一个品德不佳、眼光不远的人,刘备为什么对其青睐有加、倚为肱骨呢?

《资治通鉴·卷六十七》记载,诸葛亮曾经这样说:“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则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叛,实由于此”。由此可见,诸葛亮对蜀人“专权自恣”颇为不满,但刘备之所以能得益州,就是得到了当地人士的鼎力相助与支持,并且刘备想以此为根基,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因此必须扶植与依靠蜀人集团。

当有人对骄横跋扈、公报私仇的法正表示不满,于是向诸葛亮反映法正滥施报复、草菅人命时,诸葛亮说出一段耐心寻味的话,大意是:当初刘备在荆州时,北有曹操陈兵百万,东有孙权虎视眈眈,每天睡觉时还要提防喜欢舞刀弄枪的孙夫人(孙权妹)。如果没有法正、张松引其入川,刘备哪里会有今天?三足鼎立之势也不会形成。看在刘备的面子上,我也不便惩罚法正。

诸葛亮一语道破天机,法正在帮助刘备夺取西川一事上立下大功,后来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时他也出力甚多,所以刘备宠信他,重用甚至纵容他。

其实,当初帮助刘备夺取西蜀的人不止法正一个。但这些吃里扒外、引狼入室的刘璋旧部大都没有好下场:孟达被逼反,后复叛蜀汉时被司马懿擒斩;彭羕先被贬官,后遭处死;李严的结局也不好。只有法正红得发紫,官运亨通,如果简单的认为刘备重用法正只是因为他在取益州时立过大功,那么也未免太小瞧刘备的智商与手腕了。

当有人向诸葛亮反映法正擅权枉法的劣迹时,诸葛亮表面是在给大家耐心解释,化解矛盾,其实还顺便轻描淡写的告诉大家:法正之所以敢于滥杀无辜,为非作歹,是因为背后有刘备撑腰,我拿他亦毫无办法。

其实,如前所述,诸葛亮的社会关系颇为复杂, 有兄弟分别在魏、吴做高官 ,他表面虽然和刘备亲如一人,实则刘备对其一直有所猜忌,并不完全信任他,为掣肘、牵制诸葛亮,刘备煞费苦心的在军中首创“双军师”制,最早是诸葛亮、徐庶,后来是诸葛亮、庞统,取益州后是诸葛亮、法正,刘备确实很有权谋手段,他同时任用两位资历、能力相近的人担任军师,构成了参谋机构管理层之间的相互制约。

所以,他重用西川刘璋旧部法正就是为了制约诸葛亮专权,以免出现臣强主弱、尾大不掉的乱局。

刘备封法正为尚书令,职位不低,但仍属丞相之下,刘备为了达到制衡诸葛亮的目的,对法正的各种提议都予以采纳,基本言听计从,以帮助法正树立威望,用以弥补他与诸葛亮在资历、官阶、能力上的差距。诸葛亮心细如发,自然对刘备的用意心知肚明,只不过是心照不宣、从不说破而已。

所以刘备倾国伐吴惨败时,诸葛亮才会发出“假如法正在,一定能劝阻刘备”之感慨,此话其实意味深长。诸葛亮的本意是,刘备宠信法正,只听他的话,他两人的关系才是真的如鱼得水,论亲密,我是根本没法比的。

【插图源自网络】

标签: 诸葛亮法正刘备曹操关羽孙权

更多文章

  •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让诸葛亮都要拜服的法正真有这个本事吗?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诸葛亮,法正,刘备,曹操,孙权,关羽

    法正有野心、有见识,也有奇谋,但不是逆天改命的英雄。所以,纵使命长一些,他也终结不了三国乱世,更无法实现天下一统。法正原为刘璋的部下,后来做了内应,引刘备入川,然后帮着刘备夺了刘璋的地盘。刘备入川这件事,法正应居首功。而刘备入川也基本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所以,正是因为法正,所以才有三国。从道德上说

  •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究竟有多厉害?公元219年曹操说了公道话

    历史解密编辑:阿乐聊文史标签:曹操,法正,刘备,夏侯渊,张郃,诸葛亮

    在三国时期,如果说有这么一位谋士,靠着自己的一己之力,让整个曹营都为之蒙上了一层阴影,从此成为了曹军将士心头挥之不去的梦魇。那么,可能有很多人会想不出来他是谁。其实,这个人很低调,知道他的人也不多,属于低调的大才,而他不是别人,正是刘备当时的首席谋士法正。法正之所以会令曹操印象深刻、忌惮不已,最重要

  • 法正的真实实力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边界谈判标签:法正,刘备,诸葛亮,刘邦,荀彧,项羽

    三国时期战争频发,大大小小的战事络绎不绝,在战事中获取胜利的除了自身军事能力强盛以外,也少不了在背后出谋划策的谋士。每个年代,君王身边都有诸多谋士,谋士的存在或多或少影响着君王的决策,影响战争的走势,谋士能力强就会带来正的效应,反之能力不敌对方就会落败。比如刘邦可以在军事能力不敌项羽时,战胜项羽取的

  •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是谁?他究竟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法正,刘备,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郃

    法正是三国时期刘备的谋士,死在护军将军的位置上,至于为什么会有“法正不死,便无三国”的说法,来自《三国志蜀书》中夷陵之战后,诸葛亮的一句感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夷陵之战,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为理由,不顾与东吴携手防曹操的默契,一意孤行地发动对东吴的大战,结果大败

  • 法正实力到底有多“恐怖”?都说:法正不死,便无三国

    历史解密编辑:姐谈历史标签:刘备,刘璋,蜀汉,忠臣,夷陵之战,法正实力,曹操手下

    法正是三国时期备受瞩目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他曾在刘璋麾下效力,但在后来的历史中,他选择了投降刘备。这个决定不仅为刘备攻下了西川提供了重要帮助,也标志着法正开始成为刘备的主要谋臣之一。然而,在《三国演义》中,法正的形象并不是很突出。虽然他参与了攻打西川、荆州和汉中等重要战役,但他没有展现出惊天动地的

  •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有多恐怖?公元219年曹操说了公道话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曹操,法正,刘备,诸葛亮,夏侯渊,张郃

    公元219年,汉中之战中,夏侯渊被黄忠一个突击一刀两断,这让曹操悲痛莫名。一看前线吃紧,曹操无法继续稳坐后方,只能点起兵马前往汉中。在大帐之内讨论军事时,气氛分外凝重,经历过整个战争全程的张郃跪在曹操面前,用悲痛的话语,说出了发生的一切。这一切,让曹操沉默良久才说:张郃啊,自此以后,我们将在战场上面

  • 刘备最宠信的谋士——法正

    历史解密编辑:中言妍施标签:刘备,法正,曹操,诸葛亮,张鲁,张松

    说起三国时期刘备最喜欢的谋士那毫无疑问就是他的小老弟法正了。法正字‘孝直’,他在刘备的谋士集团中可以说得上是刘备最宠信的那位,而且法正确实也为刘备的大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先是为刘备谋划夺取益州,而后更是劝刘备发兵汉中,为刘备称王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法正是我们现在的陕西省人氏,他出身于名门,是名士法真之

  • 号称“法正不死,便无三国”的法正,在三国时期到底有多恐怖?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法正,刘备,曹操,诸葛亮,庞统,孙权

    法正到底有多恐怖?诸葛亮只是给刘备筹划了三分天下的愿景,法正才是那个真正帮助刘备促成三国鼎立的人。法正最恐怖的地方还在于,诸葛亮、庞统能给刘备干的事儿,法正能干,卧龙凤雏干不了的事儿,法正也能干。诸葛亮就说过,夷陵之战,如果法正没死,刘备不会讨伐东吴,就算讨伐了,法正若在,蜀汉也不会败给东吴陆逊。因

  •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有多恐怖?让曹操临死前都念念不忘

    历史解密编辑:情感颜彩绘标签:法正,刘备,刘璋,张郃,汉朝,诗人,诸葛亮,夏侯渊,古装片,曹操手下,三国(电视剧)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东汉王朝风雨飘摇,群雄并起逐鹿中原,诞生了无数英雄豪杰。三国时代不仅是各方英豪逐鹿的战场,背后更暗藏着谋士们运筹帷幄的较量。这是一个建功立业的时代,然而当英雄迟暮,回顾人生之时,亦不免有所感慨。建安二十四年,

  •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到底有多“恐怖”?

    历史解密编辑:无敌生活头标签:法正,刘备,三国,诸葛亮,夏侯渊,汉中之战,夷陵之战,曹操手下

    法正是一个可以以一己之智改变天下格局的人物。“假如”之叹汉中之战,曹操被刘备搞得很郁闷。得知刘备是以法正之谋取胜后,曹操恍然大悟:我就说刘备没这么牛逼嘛!原来是有法正在教他呀!后来,法正死了,刘备发起夷陵之战,大败。诸葛亮叹息:假如法正还在,他一定能劝阻刘备,即使劝阻不了,大军也不会大败!曹操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