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法正不死、便无三国,让诸葛亮都要拜服的法正真有这个本事吗?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让诸葛亮都要拜服的法正真有这个本事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故事一箩筐 访问量:4489 更新时间:2024/1/16 19:41:53

法正有野心、有见识,也有奇谋,但不是逆天改命的英雄。所以,纵使命长一些,他也终结不了三国乱世,更无法实现天下一统。

法正原为刘璋的部下,后来做了内应,引刘备入川,然后帮着刘备夺了刘璋的地盘。

刘备入川这件事,法正应居首功。而刘备入川也基本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所以,正是因为法正,所以才有三国。

从道德上说,法正是个小人。同时,法正的好友,那个首倡刘备入川的张松,也是小人。但张松太笨。勾结刘备却被兄长告发,于是提前领了盒饭。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确让人唏嘘,但这也是两个尺度上的事情。所以,单从个人私德层面来评价历史人物,无论是说服力还是解释力,都不够强。

法正一直未得刘璋重用。迎刘备入川的时候,他才是一个“军议校尉”。虽说参议军事,却没啥实权。校尉一职也在各种杂号将军之下。

因此,法正改投刘备麾下,就是卖主求荣。在刘璋主公手下混得不好,那就出卖老主公、投个新主公。小人就该是这么个操作逻辑。

但是,这个“小人”逻辑解释不了张松。

张松才是刘备入川的始作俑者。张松当时是益州别驾,相当于益州的三把手。州牧第一,其次治中,再其次就是别驾。那张松改投刘备麾下,就为了从三把手混成二把手吗?

所以,换主公、当大官的“小人”逻辑,解释不了张松。既然解释不了张松,那也解释不了法正。因为这俩人不仅是好友,而且是“共犯”:一起背叛刘璋、一起改投刘备、一起“卖主求荣”。既然不完全是“小人”逻辑,那法正和张松究竟图啥?

乱世之中,“凡有血气,皆有争心”。

法正和张松就是这样的人物。他们都想成就一番事业,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就对不起自己的盖世才华。所以,他们与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孔明,是一类人。

但是,主公刘璋肯定不是成大事的人。这就有了换主公、投明主的必要和动机。而放眼当时,谁才能成大事、谁才是明主公?

你想都不用想,肯定不是刘备刘玄德,而是曹操曹孟德。挟天子令诸侯、拥八州一部

,曹孟德正在事业上升期,再迈一步就能统一天下。

但曹操人设太差。

招降纳叛早已家常便饭,关键是这家伙杀人不眨眼。刘备从新野往南跑,为啥会有十几万百姓跟随?

刘主公仁义,乱世之中遇到一个好主公不容易,所以必须跟着走。但是,仁义感召远不及杀戮恐惧更有威力。所以,最主要的原因是恐惧。新野百姓知道曹操杀人,而且知道这家伙真杀人。打徐州,屠了五座城;打袁绍,杀了八万兵。曹操经常这么玩,那谁不害怕?又有谁会赌他在荆州不屠城、不杀人。

这是其一。而其二则是张松与曹操的相遇,太尬。

《三国演义》说:曹操认为张松太丑、张松觉得曹操太傲,一个看着恶心、一个处着不爽,所以俩人这关系就只能尬。

而真实的情况则是曹操给张松封得官太小。曹操代表朝廷,所以礼尊刘璋特使张松的最佳手段,就是以朝廷之名封张松一个官。曹操封了,他封张松为越嶲郡的比苏县县令。

但是,张松已经是益州三把手,即益州别驾。所以,你曹操封个县令是啥意思?张松认为这是他生平以来受过的最大侮辱。

于是,曹操这个新主公,就没法投。不投曹操,那投谁?

只能是刘备了。对曹操,张松、法正献益州,叫锦上添花;对刘备,张松、法正献益州,叫雪中送炭。

所以,从投靠曹操也就变成了投靠刘备。

在法正和张松的一通撺掇之下,刘备猛虎入川。入川之后就跟刘璋反目,然后一顿操作猛如虎,刘备反客为主。在夺四川这件事上,仁义昭彰的刘皇叔,的确不够仁义,也的确不够道德。

但是,占荆州、入四川,也是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设计。所以,刘备、孔明、法正、张松,在这个不道德的问题和操作上,是一致的。乱世之中,有时候你就没法一直道德、一直仁义、一直当君子。

刘备入主四川后,立即大封功臣。他任命法正为“扬武将军”,赏黄金五百斤、白银一千斤、铜钱五千万,还让法正做了蜀郡太守。这个赏格基本与关羽一样。

相遇迟、相处短、相知未必深,那刘备给法正的赏格为什么这么高?

因为正是因为法正,所以他才能入四川、占益州、割据一方。刘备折腾了大半生,到这时候才拿到一块稳固的根据地。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法正。所以,对法正的赏赐,就不能少。

功业立了,三分天下;钱财有了,金银珠宝;权势有了,蜀郡封疆。如果法正仅是卖主求荣,那到这时候,他就该心满意足、激流勇退。

但是,并没有。

一是法正的野心,不止于求官求钱求富贵,而是要在乱世之中成就一番事业。诸葛亮什么心思,法正就是什么心思。否则,他根本不会联合张松一起操作刘备入川,躲在四川陪着刘璋当土皇帝不好吗?

二是法正的能力,无论是格局见识还是临阵奇谋,这家伙都不在诸葛亮之下。在当时,诸葛亮是刘备的萧何,虽说是军师将军,却主要是看家守家。而法正才是刘备的张良,与刘备左右不离、军中划策。

那法正都出了哪些奇谋妙计呢?

首先是用人见识。

张良曾劝刘邦首封雍齿,以缓和君臣矛盾、防止将军造反。而法正建议刘备必封许靖、以稳定外州人士、进一步笼络人心。

刘备论功行赏,封法正为蜀郡太守。但蜀郡本有太守,就是许靖。所以,法正做了蜀郡太守,那许靖就要丢官失业。许靖这个人,人品一般,也是卖主求荣;但卖不逢时,成都快被打下来才爬出来投降。所以,免了也就免了。

但是,许靖是当时名士,家世背景和为官履历还算可以,而且特别能够代表到益州效力的外州人。所以,法正就对刘备说:你瞧不上许靖,这没问题;但外州人不知情,会认为你度量小;所以,怎么也要给许靖一个官做,不是为了许靖,而是为了笼络许靖所代表的外州人。

法正的这个见识,不仅等量张良,而且远超刘备帐下的其他谋士。在当时,只有他才是最懂四川形势、最懂益州人心的人。

其次是拉拢士族。

三国乱世,表面上看是袁绍、曹操、孙权、刘备这些军阀杀来杀去。而实际则是各州豪族支持军事代理人杀来杀去。公元194年,吕布鸠占鹊巢,曹操丢掉兖州。而原因就是曹操没有处理好与兖州豪族的关系,所以才被赶出兖州,兖州豪族把他换成了吕布。

所以,刘备入川后的头等重要之事,就是处理好与益州豪族的关系。这个关系,怎么处呢?就是联姻。一众谋臣都劝刘备迎娶豪族吴壹之妹吴氏。但吴氏曾为刘璋已故兄长刘瑁之妻。而刘备又与刘璋是同族,所以就认为迎娶吴氏有违礼法。

这时候,大家谁也劝不动。但法正能劝动,直言:“论其亲疏,何与晋文之于子圉乎?”。晋文公为了与秦国搞好关系,竟迎娶了自己亲侄子晋怀公的妻子。你刘备再怎么有违礼法,还能超过晋文公吗?为了政治,道德可以不顾、礼法可以牺牲,一切都要让路。

第三是图谋汉中。

当时形势是刘备入益州,而曹操入汉中。益州和汉中之间,隔着一座大巴山。所以,曹操的最佳战略是再接再厉,拿下汉中后直接翻越大巴山拿下益州。

为什么曹操不能等一等、缓一缓再去图谋益州?

因为曹操的政治重心在中原,主要是许都、洛阳和邺城一带。所以,汉中和益州已经远远超过曹操的打击半径。因此,曹操要进攻益州,就要以关中为根据地。简单说,就是先把军队和物资从中原集中到关中,然后再以关中为根据地翻越秦岭、翻越大巴山,然后才能发动进攻。而现在,既然军队和物资已经翻过秦岭、到了汉中,那就应该趁着这个势直下益州。

但是,曹操并没有。不能得陇又望蜀,他不打了,而是跑回去要给自己封官,由魏公封为魏王。而这就给了刘备机会。于是,法正立即建议刘备火速翻越大巴山,向北攻取汉中。而且,点明其中利害关系:

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而在汉中争夺战中,又是法正建议声东击西之计,直接搞死了曹操的汉中留守大将夏侯渊。虽然曹操亡羊补牢、亲征汉中,但汉中根基不在、巩固之机已失,最后只能放弃汉中、退回中原。

刘备入川,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而攻占汉中,则巩固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因为凭借大巴山守益州,太难;而凭借秦岭和大巴山两座天险守益州,那就太轻松了。而汉中之地,既是守卫益州的凭借;又是图谋关中进而图谋中原的桥头堡。而这一切都是法正的设计。

没有汉中这个桥头堡,诸葛亮不仅不能五伐中原,甚至只能依托大巴山搞防御战,等待曹魏一波又一波的南征。甚至,都不会有一波又一波的南征。因为大巴山不够险,所以刘备集团很可能被曹魏一波带走。

曹操拿下汉中之后,赶紧封自己为魏王。而刘备拿下汉中之后,也是赶紧给自己封王,即汉中王。当了汉中王之后,免不了要给部下们论功行赏。法正被封尚书令、护军将军。

关键是尚书令这个职位,相当于汉中王府的秘书长,妥妥的实权干部。所以,刘备对法正的信任,在这时候,已经远超诸葛亮。

自身之才华、主公之信任,足以让法正成就一番大功业。但是,天妒英才。刘备封王是公元219年的事,而转过年的公元220年,法正就死了。

因此,在接下来更为激烈的三国争雄中,法正无缘参加。

孙权袭夺荆州后,大家都认为不该跟孙权集团撕破脸,但谁劝都没用,刘备一定要跟孙权死磕到底,于是也就有了夷陵惨败。面对战败惨局的诸葛丞相,只能唏嘘感慨,哀叹法正法孝直走得太早: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如果法正还在,那他一定能劝阻刘备东征孙权;即便东征孙权,有法正军前划策,也不会败得这么惨。

诸葛亮能如此评价一个人,在三国一众英雄中,为数不多,而法正要算一个。所以,三国争雄而益州疲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正死得太早。否则就不会有东征孙权,也不会有夷陵惨败,更不会有蜀吴毁盟。

诸葛亮能如此评价一个人,在三国一众英雄中,为数不多,而法正要算一个。所以,三国争雄而益州疲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正死得太早。否则就不会有东征孙权,也不会有夷陵惨败,更不会有蜀吴毁盟。

但是,三国还会有吗?有法孝直在,刘备就能把东吴和曹魏捆在一起打,然后统一天下吗?

未必。

首先,法孝直未能洞察荆州危局。

刘备的益州本部与关羽的荆州基地隔着两湖密林。这就是危局。定都成都而没有定都重庆,则让这个危局变得更危。因为刘备无法从成都发兵支援荆州。所以,无论曹操集中力量进攻关羽,还是孙权集中力量进攻关羽,关羽都要孤军作战。因此,荆州早晚要丢。

其次,法孝直改变不了力量对比。

赤壁之战前,曹操名义上控制了八州一部。而司隶刺史部的关中地区,还处于一群小军阀割据的状态。但是,消灭张鲁之后,司隶刺史部的关中地区,俨然就是曹操威压蜀汉的前沿基地。这个局面,法正解决不了。即便后来,诸葛亮搞了五次北伐,也没能解决。

第三,法孝直无法解决人才困局。

刘备集团,最缺什么人才?不缺萧何,诸葛亮就是萧何;不缺张良,法正就是张良。但刘备集团缺韩信。关羽可以独当一面,但关羽丢了荆州。五伐中原的诸葛亮,被证明也可以独当一面。但诸葛丞相却没能效仿韩信一战破秦岭。这个人才困局解决不了,那结果还是三国争雄而益州疲敝。

所以,法正虽然有野心,要去成就一番事业;有见识,谋划了三国天下;有奇谋,计斩妙才而巧取汉中。但是,荆州危局不破、力量对比不变、人才困局难解,三国还会是三国。历史是时势激荡的结果。虽有逆天改命、逆势而变的英雄,但少之又少,且往往都以悲剧收场。

标签: 诸葛亮法正刘备曹操孙权关羽

更多文章

  •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究竟有多厉害?公元219年曹操说了公道话

    历史解密编辑:阿乐聊文史标签:曹操,法正,刘备,夏侯渊,张郃,诸葛亮

    在三国时期,如果说有这么一位谋士,靠着自己的一己之力,让整个曹营都为之蒙上了一层阴影,从此成为了曹军将士心头挥之不去的梦魇。那么,可能有很多人会想不出来他是谁。其实,这个人很低调,知道他的人也不多,属于低调的大才,而他不是别人,正是刘备当时的首席谋士法正。法正之所以会令曹操印象深刻、忌惮不已,最重要

  • 法正的真实实力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边界谈判标签:法正,刘备,诸葛亮,刘邦,荀彧,项羽

    三国时期战争频发,大大小小的战事络绎不绝,在战事中获取胜利的除了自身军事能力强盛以外,也少不了在背后出谋划策的谋士。每个年代,君王身边都有诸多谋士,谋士的存在或多或少影响着君王的决策,影响战争的走势,谋士能力强就会带来正的效应,反之能力不敌对方就会落败。比如刘邦可以在军事能力不敌项羽时,战胜项羽取的

  •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是谁?他究竟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法正,刘备,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郃

    法正是三国时期刘备的谋士,死在护军将军的位置上,至于为什么会有“法正不死,便无三国”的说法,来自《三国志蜀书》中夷陵之战后,诸葛亮的一句感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夷陵之战,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为理由,不顾与东吴携手防曹操的默契,一意孤行地发动对东吴的大战,结果大败

  • 法正实力到底有多“恐怖”?都说:法正不死,便无三国

    历史解密编辑:姐谈历史标签:刘备,刘璋,蜀汉,忠臣,夷陵之战,法正实力,曹操手下

    法正是三国时期备受瞩目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他曾在刘璋麾下效力,但在后来的历史中,他选择了投降刘备。这个决定不仅为刘备攻下了西川提供了重要帮助,也标志着法正开始成为刘备的主要谋臣之一。然而,在《三国演义》中,法正的形象并不是很突出。虽然他参与了攻打西川、荆州和汉中等重要战役,但他没有展现出惊天动地的

  •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有多恐怖?公元219年曹操说了公道话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曹操,法正,刘备,诸葛亮,夏侯渊,张郃

    公元219年,汉中之战中,夏侯渊被黄忠一个突击一刀两断,这让曹操悲痛莫名。一看前线吃紧,曹操无法继续稳坐后方,只能点起兵马前往汉中。在大帐之内讨论军事时,气氛分外凝重,经历过整个战争全程的张郃跪在曹操面前,用悲痛的话语,说出了发生的一切。这一切,让曹操沉默良久才说:张郃啊,自此以后,我们将在战场上面

  • 刘备最宠信的谋士——法正

    历史解密编辑:中言妍施标签:刘备,法正,曹操,诸葛亮,张鲁,张松

    说起三国时期刘备最喜欢的谋士那毫无疑问就是他的小老弟法正了。法正字‘孝直’,他在刘备的谋士集团中可以说得上是刘备最宠信的那位,而且法正确实也为刘备的大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先是为刘备谋划夺取益州,而后更是劝刘备发兵汉中,为刘备称王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法正是我们现在的陕西省人氏,他出身于名门,是名士法真之

  • 号称“法正不死,便无三国”的法正,在三国时期到底有多恐怖?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法正,刘备,曹操,诸葛亮,庞统,孙权

    法正到底有多恐怖?诸葛亮只是给刘备筹划了三分天下的愿景,法正才是那个真正帮助刘备促成三国鼎立的人。法正最恐怖的地方还在于,诸葛亮、庞统能给刘备干的事儿,法正能干,卧龙凤雏干不了的事儿,法正也能干。诸葛亮就说过,夷陵之战,如果法正没死,刘备不会讨伐东吴,就算讨伐了,法正若在,蜀汉也不会败给东吴陆逊。因

  •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有多恐怖?让曹操临死前都念念不忘

    历史解密编辑:情感颜彩绘标签:法正,刘备,刘璋,张郃,汉朝,诗人,诸葛亮,夏侯渊,古装片,曹操手下,三国(电视剧)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东汉王朝风雨飘摇,群雄并起逐鹿中原,诞生了无数英雄豪杰。三国时代不仅是各方英豪逐鹿的战场,背后更暗藏着谋士们运筹帷幄的较量。这是一个建功立业的时代,然而当英雄迟暮,回顾人生之时,亦不免有所感慨。建安二十四年,

  •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到底有多“恐怖”?

    历史解密编辑:无敌生活头标签:法正,刘备,三国,诸葛亮,夏侯渊,汉中之战,夷陵之战,曹操手下

    法正是一个可以以一己之智改变天下格局的人物。“假如”之叹汉中之战,曹操被刘备搞得很郁闷。得知刘备是以法正之谋取胜后,曹操恍然大悟:我就说刘备没这么牛逼嘛!原来是有法正在教他呀!后来,法正死了,刘备发起夷陵之战,大败。诸葛亮叹息:假如法正还在,他一定能劝阻刘备,即使劝阻不了,大军也不会大败!曹操以为:

  • 为什么孙权会选择顾雍当丞相而不是张昭?-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学文标签:孙权,顾雍,张昭,孙策,刘备

    张昭因为其才能被孙策所重用,也得到了孙策的信赖。在孙策去世时,是将孙权托孤给张昭的,当时孙策跟刘备一样,曾对张昭说过:“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可见孙策对张昭的信任和器重。但孙权即位后,却不断的扩充了自己的力量,然后逐渐的弱化了张昭的权力。而在吴国第一任丞相孙劭去世后,出人意料的没有任命张昭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