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在江陵西北几十公里处的夹石被马忠擒拿,《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孙权征关羽,先遣吕蒙袭公安,获将军士仁。关羽还当阳,西保麦城。孙权使诱之,关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于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余骑。潘璋司马马忠获关羽及其子关平,都督赵累等于章乡,遂定荆州。
其中,书中明确记载,孙权当时正在柴桑,并且没有证据证明,当马忠擒拿关羽之后立刻将其送走。同时,《吕蒙传》、《陆逊传》等传记都没有证据证明关羽已经阵亡。在《关羽传》中记载说,关羽被擒之后,孙权就是不是要除掉他曾经犹豫不决。
同时,各种支持或者反对意见也让孙权非常纠结。后来,以东吴四大家族为首的张家士族代表人物之一的张昭认为,关羽在荆州之际,辱骂孙权及江东文物甚多,一旦放虎归山,将来必为后患,应该除之以绝后患。但记载中也并没有关于孙权最终对关羽的处置结果。
笔者认为,关羽这样举足轻重的人物,几乎不太可能更没有必要在被擒拿之后立刻送走。当时关羽已经没有军队,身边只有十几个骑兵,也不可能对马忠的部队造成太大冲击,因此在战斗中阵亡的可能性也比较小。比较合理的推测可能是:关羽被马忠擒拿之后,押解回荆州某地,可能是江陵或者柴桑,因为当时孙权已经抵达江陵。随后被关押起来,等候孙权等人发落。
然而,颇为令人奇怪的是,当时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正在江东做官,他却没有对关羽出手相救。《三国志·诸葛瑾传》中记载,诸葛瑾后来从讨关羽,封宣城侯,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住公安。
从讨关羽,已经足以证明他在这次讨伐关羽行动中的重要地位。诸葛瑾是诸葛亮之兄长,与诸葛亮在建安二十四年之前,也曾谋面,虽然两人因为身居显位,绝不可能谈论什么大事,但相比于江东其他才俊豪杰来说,诸葛瑾对荆州各种事物还是有很大的发言权。况且,诸葛瑾出仕之前,长年在襄阳隆中居住,由于襄阳各路士族豪杰多有往来,早已对荆襄事务十分了解。
其次,作为讨伐关羽的大都督,吕蒙将南郡太守之职位让与诸葛瑾。南郡是荆州重地之一,地位甚至超过襄阳和江陵,孙权让诸葛瑾领南郡太守,几乎等于将荆州大小事务悉数交给他处理。第三,孙权命令诸葛瑾住公安,又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任命,公安原先作为士仁的驻地,主要囤积荆州的钱粮和一部分兵马,虽然不是荆州治所,但实际地位非常重要。
以上种种记载证明,孙权讨伐关羽之际,诸葛瑾始终追随左右,而且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可这样一个角色,却没有助关羽一臂之力。
在《裴松之注三国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关羽扬兵沔、汉,虽匡主定霸,功未可必,要为威声远震,有其经略。备、羽相与,有若四体,股肱横亏,愤痛已深。
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刘备与关羽之交情,绝对不是如诸葛瑾在刘备伐吴之际所说的陛下(指刘备)与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这种错误论断。再考虑到诸葛亮对刘备的巨大影响力,就更加无法解释诸葛瑾在关键时刻的见死不救了。
有人也许会说,诸葛瑾之所以见死不救,是因为关羽曾经当面侮辱过他。建安二十四年,诸葛瑾为结交关羽,亲自作为使臣前往江陵会见关羽,希望将关羽之女迎娶给孙权之子,却被关羽反唇相讥道虎女焉嫁犬子。然而,这种侮辱最多会给孙权个人带去一些不快,绝对不会影响他在吴国的国家层面的任何决策。道理十分简单,他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整个吴国,他不可能以自己的好恶善恶判断,去做有损于吴国利益之事。
那么,问题的答案越来越明显了:作为江东士大夫的一员,诸葛瑾虽然是诸葛亮的兄长,但是在对待关羽的态度上,他也不可能如孙权那样,以个人好恶去抉择。诸葛瑾与关羽本人,似乎基本没有多少交情,但是由于诸葛亮的缘故,他必然不会把关羽当作外人,否则无法向诸葛亮交代。
然而,作为江东一员,在私底下,他能如此,在面对江东的公共利益之时,他必然不能如此。反之,他就要受到来自江东各个势力集团的猛烈攻击。而诸葛瑾在江东虽然地位很高,但其实没有很厚的背景,江东许多大族虽然名气不大,然而要想对付一个诸葛瑾,还是并不困难的。
甚至上面说过,孙权,作为江东之主,都没有十足的把握凭借自己的好恶行事。如果他的行动并不符合江东大族的利益,也一样会受到巨大阻碍,毕竟江东孙家的背后还有很多利益集团支撑着。
因此在分析历史人物之时,大家很容易根据个人好恶来判断历史人物的各种抉择,熟不知越是能成为历史人物,就绝不可能仅仅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他们总归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比如曹操,当他东征徐州之际,曾经屠彭城,当他击败袁绍之时,曾经除掉了将近七万袁绍大军。这两件事是为后人所诟病的。
然而根据我们上文的分析,显而易见,曹操本人的意志根本不能左右这两件事。击败袁绍之时,即便曹操本人不想那么做,可是军队根本没有粮食,如何可能再多养活七万之众,而这七万人如果就这么放在那里,很快就会成为灾难和反对自己的力量。因此曹操这么做,是当时不得已而为之,并非他喜欢这么做,故意这么做。当年诸葛亮之所以不救关羽,也在于此。通过本文分析,希望大家能够用更深刻的角度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