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抵抗是死,投降能活,蜀亡后的四川老百姓是否要感谢谯周?

抵抗是死,投降能活,蜀亡后的四川老百姓是否要感谢谯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避光草莓 访问量:1746 更新时间:2024/1/21 2:16:42

这是唐代罗隐的《筹笔驿》:

本人就是川渝人,江油关自然是去过的——邓艾偷渡之后的第一站,关守马邈主动投诚,其妻子殉节而死。

而如今在关前有一座庙宇,树立的是一位女子像,经年香火繁盛。有明代碑刻曰:汉守将马邈妻子李氏。这是在祭奠这位夫人的精神,这也是在讥讽那位靠投降活下来的蜀将。这算不算蜀亡后四川老百姓对谯周的感谢?

且不说那时的谯周能否划归投降派、魏分。也有幸瞻仰过谯周墓——地处南充文化公园(后又改迁),靠近时顿时发现屎尿纵横,臭不可闻,便颇为喜欢老百姓如此“没素质”的行为。这算不算大多数人的正常生理反应?

通常来看,世家大族掌控言论,封锁文化,能量大;古代老百姓被教育隔绝,没有文化,素质低。但事实却是,没文化并不代表会被蒙蔽。

再扩大一点。我生在川渝,也算巴蜀人。小时候看过祖辈留下的乡俗,带白头巾,为什么带白头巾呢?为了纪念诸葛亮。世代川人为汉丞相戴孝!如今却有一大批自诩有文化的专家说——诸葛亮是穷兵黩武,帮我们四川人鸣不平。

难不成我们四川人全是傻子,被蒙蔽了1800多年?

自古以来,投降派最喜欢说的是:老百姓知道什么,保全家人,吃好喝好就行。然而,他们又要教育老百姓要感谢谯周、秦桧、小汪给了大家活路,诋毁诸葛亮、岳飞、杨靖宇负隅顽抗,这又是什么逻辑?

如今很多人说诸葛亮是穷兵黩武,就因为《三国志》有一句“民有菜色”。其实这句是吴主孙休批驳蜀末时刘禅昏庸、黄皓乱政、诸葛瞻无为,拿孔明做的正面例子。

这可真是把断章取义、历史发明演绎得淋漓尽致。而诸葛亮在世时蜀汉经济很好。同样是《三国志》给诸葛亮治下的评价是“道不拾遗”:意思是治理良好,百姓各守其业。

诸葛亮234年去世,“民有菜色”是263年的蜀汉光景。中间距离快30年了。

即便是蜀汉末年的“民有菜色”,也强过这些文化人鼓吹的盛世西晋。看看《晋书》吧,这才是四川老百姓要把谯周吊起来打的原因。

意思是在西晋的治理下,蜀汉的老百姓因为繁重的徭役而开始弃养、溺毙男婴。不是说听谯周投降能活吗?此时是公元270年左右。离蜀亡10年。既然10年之后,跟谯周就没关系了,那么为什么又要把“菜色”扯上30年前的诸葛亮呢?

是的,蜀汉也需要拉人头进行抵抗,抵抗就会有死亡。但这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所在的庙堂能否让大多人过上好日子。例如刘璋时期也投降,为什么我们不嘲讽李严、法正和孟达呢?

这就要看投降是不是符合大多数人的愿望。如果法正代表着刘璋手下那批士族、门阀的声音,他也是要被吊打的。如果是老百姓的声音,结果就是人民甘愿与先主抗击强魏。祭奠用心平而劝诫明的汉丞相。

蜀亡时,成都的景象是“军众钞略,死丧狼藉”。老百姓是否应该感谢谯周?史书上的寥寥数字,似乎让现代人忘记了历史上大多数庙堂更替时的血腥残忍。

刘禅可以当安乐公,谯周们可以升官发财,但炼狱始终会留在人间。有史所载的:

姜维:”身死族灭。“且内脏也被挖了出来。卫继:为乱兵所弑。关氏后代:被灭籍。蒋显、蒋斌:为乱兵所屠。此外,魏军还闯入刘禅的皇宫,肆意对待宫嫔。《蜀志后妃传》里就有一位李娘娘誓死不从而自尽的记录。

以及太子刘璿等等。这些都还是达官显贵。那么普通老百姓在史书上只会高度浓缩在那8个字里。请问,此时的谯周在哪里?

众所周知,灭蜀大军兵分两路。被堵在剑阁的钟会,率领的是本部官军。而偷渡成功的邓艾,所带的2万人是些什么人呢?

在这2万人里,记录下来提拔重用的不过30余人。那么邓艾该如何“许以重报”?既然升迁无望,那么战场上激发出来的兽性自然需要在成都的老百姓身上释放了。

这是谯周劝谏刘禅的原文。

就是一个思想:主公,当1次俘虏不可怕,可怕的是当2次俘虏。此时投魏,不失封公的待遇,如果先投东吴再降,地位可就更低了。

这是当时刘璋投降的原文。

一个是从庙堂者自身得失来评估价值。一个是黎民疾苦的角度出发。投敌与投明的区别还不够明显吗?

公元234年,汉丞相诸葛亮病亡。各地纷纷请求为其立庙,后因不符礼制(周礼,非君王不立庙)未被允许。于是,成都、贵州、云南乃至陕西的老百姓便私自在自家门前、荒野之中、道路两旁自发的为其祭祀。

一直到蜀汉末年,刘禅同意在沔阳立庙,才中止了这一行为。此时离孔明去世已足足过了快30年。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少有的以下逼上的有趣现象。

公元263年,钟会伐蜀。专门去定军山祭奠了诸葛亮的陵墓,还禁止军士在一旁伐木。这是在作秀吗?显然不是,因为这个时候,诸葛亮已经成为四川老百姓的思想寄托,是不能去触碰的形象。

即使是侵略者,也只能本着“尊重民俗习惯”来约束行为。易言之,欲要征服之,必先尊崇之。那么请问,这是一个穷兵黩武、滥用民力的形象吗?

公元347年,桓温伐蜀。遇见昔日丞相府任职的百岁小吏。问他:现在国家比诸葛亮时期的治理如何?小吏回答:武侯在时,倒没觉得怎样,武侯死后,还没见过能比得上的。

即使是晋初:司马昭和司马炎也是非常善待诸葛亮后人的,但凡不是决意求死,都给予足够的厚待。所以,这是抵抗与投降的原因吗?

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折。小人之泽,五世而折。意思是:好的传承一般到第5代就断了,而坏的家风,也需要5代来消化。只是这一条并不适用于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巴蜀抵抗精神中。

或许谯周带来的痛苦历经2代就忘了,或许你们现在真的把孔明涂抹成另外一个样子了。而无论是五胡、靖康、崖山,大乱过后,追慕抵抗者的精神又岂止10代、百代?

标签: 谯周诸葛亮蜀汉刘禅丞相邓艾

更多文章

  • 此人绝对是蜀汉后起之秀!师从谯周,怎奈黄皓专政,竟无用武之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黄皓,谯周,蜀汉,刘禅,司马炎,东吴

    蜀汉后期本身实力就处于魏国和吴国之下,而当被宦官黄皓摄政后,蜀汉更加颓废。在公元258年,陈祇去世后,黄皓就真正的只手遮天了。董厥、诸葛瞻等人玩不过他,只能任由他搞这搞那。黄皓把反抗自己的人都贬到外面,花言巧语教坏刘禅。正是这无能的宦官当权,让此蜀汉后起之秀,英雄无用武之地。此人便是罗宪。他本是荆州

  • 谯周误国:谯周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又为何要诅咒自己的国家呢?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谯周,蜀汉,曹魏,刘禅,诸葛亮,刘备

    真读三国,不看演义!公元263年,曹魏实际的领导人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起进攻,就在曹魏军队出兵短短两个月后,原本经营得还不错的蜀汉政权,便被后主刘禅拱手送给了魏国。刘禅君臣的不战而降,不仅令很多的历史学家感到困惑不已,更让蜀国的灭亡成为了蜀汉历史上最后一个不解之谜……回顾蜀汉政权生死存亡之秋,大敌当前

  • 司马炎对力劝刘禅投降的谯周,进行了怎样的安置?其结局咋样?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司马炎,刘禅,谯周,蜀汉,魏国,刘备

    司马炎对力劝刘禅投降的谯周,进行了怎样的安置?其结局咋样?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公元263年8月,司马昭下令出师灭蜀,魏军分三路大军,其中西路军邓艾出狄道偷渡阴平,出其不意的攻下涪城,后在绵竹击败诸葛瞻兵临成都城下。面对魏军压境,当时的蜀汉朝廷内部出现三种声音,一种是劝后主刘禅逃往

  • 刘禅为什么听从谯周的建议,甘愿向曹魏投降?有这几点理由

    历史解密编辑:趣史研究社标签:刘禅,谯周,魏国,司马昭,诸葛亮,刘备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共同匡复汉室,二人齐心协力,在不占任何优势的情况下白手起家,创建了蜀国。可是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兢兢业业的守住主公创下的基业,传到刘禅手里却被他拱手相送给魏国,还留下了“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一度成为后世的笑话,那么刘禅当初听从谯周的建议投降当真是正确的么?刘备白帝城

  • 三国最有争议的蜀汉大臣,谯周历史评价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小粒圈主标签:谯周,蜀汉,魏国,刘禅,丞相,诸葛亮,曹操,吴国,三国

    谯周的故事大家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邓艾偷渡阴平,出其不意地来到蜀汉国腹心地带,皇宫内立刻陷于一片惶恐不安的状态当中。在谯周的力主之下,刘禅终于做出了决定:向魏国投降。魏国以为谯周有“全国之功”(让魏国完整地拥有一个国家)封他为阳城亭侯。不过,到裴松之注释《三国志》时,人们就对谯周劝

  • 谯周的两位学生:一位写出了《三国志》,另一位则是三国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谯周,陈寿,三国志,刘禅,蜀汉,诸葛亮

    在三国时期,劝说后主刘禅归降曹魏的谯周,应该是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谯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三国时期蜀汉学者、官吏。谯周少读典籍,精研六经,颇晓天文,为蜀地大儒之一。诸葛亮担任益州牧时,任命他做劝学从事。诸葛亮去世后,谯周前往奔丧,虽然朝廷随后下诏禁止奔丧,但谯周仍

  • 邓艾入蜀,谯周为何力劝刘禅不战而降?看看他的《仇国论》就懂了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刘禅,谯周,邓艾,蜀汉,姜维,三国,仇国论,诸葛亮,历史学家

    邓艾入蜀,谯周为何力劝刘禅不战而降?看看他的《仇国论》你就懂了!谯周根本不是什么软骨头,投降派,这背后隐藏着极大的深意!谯周很多人对于谯周的认识,大部分是来源于三国演义,因为蜀汉成也谯周,败也谯周!在三国演义中,当刘备打进益州,兵临成都城下后,刘璋的手下原本还想抵抗,因为成都城中还有大量的士兵,且粮

  • “卖国贼”谯周:其貌不扬的意见领袖,是怎么被《三国志》洗白的

    历史解密编辑:青言论史标签:谯周,蜀汉,陈寿,刘禅,曹魏,钟会,三国志,诸葛亮,科学家,历史学家,天文学家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成都,蜀汉宫廷,一位老者正在向皇帝刘禅进言:“陛下,听说邓艾已经打过来了,您准备跑路,是吗?万不可如此啊!您要是能主动向大魏投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岂不美哉?您不管是向南投奔孟获他们还是向东投奔孙吴,跑得了跑不了不说,就是能跑,也保不齐会被再抓一次啊!”于是,在这一番摇唇鼓舌

  • 谯周:三国头号蜀奸,整天高呼蜀汉将亡,为何刘禅却不敢动他?

    历史解密编辑:白泽述异标签:刘禅,谯周,蜀汉,曹魏,刘备,后主,三国,诸葛亮

    263年,魏军逼近成都,有人劝刘禅东奔吴国或退守南蛮。刘禅六神无主,却有一人朗声道:“荒谬!为今之计,当然是投降曹魏!”刘禅大惊失色,他召集群臣,是要商讨应对之策,可不是要商讨如何投降的。待他定睛一看,出声者正是“光禄大夫”谯周,心中大感大妙:果然又是他!谯(qiáo)周,字允南,益州巴西郡充国县人

  • 曹冲之死:引发了“世子之争”,神通周不疑不久也死于曹操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三煎客标签:曹操,曹冲,周不疑,曹丕,世子,丞相

    曹冲,一个令曹操抱憾终身之人!曹冲是东汉末年有名的神童,他是曹操最小的儿子,由曹操的小妾环夫人所生。曹冲天资聪慧,思维敏捷,小小年纪就可以为曹操出谋划策,因而深得曹操的宠爱。《三国志》曾有语:“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曹冲为曹操多次解决难题,传为佳话曹操占据北方之境后,江东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