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要马谡守街亭?首先我们来做一个假设,假如马谡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就去世了,那后世对他的评价肯定会是另一番景象。今天的网络上估计能把他捧上天,其在网络上的待遇也肯定不会低于郭嘉,各大平台会充斥着诸如“要不是马谡的16字策略,诸葛亮怎么可能那么轻易的就平定了南方叛乱”?正是因为马谡死了,才导致诸葛亮屡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甚至连一个小小的街亭都守不住。马谡的英年早逝是蜀汉最大的损失。甚至就连诸葛亮都有可能会在北伐失败之余,跟曹操赤壁之战后痛哭郭嘉一样痛哭马谡。
所以,马谡之所以背上了千古骂名,就是因为他活的太久了,否则他也会跟郭嘉一样,成为现在网络上被人追捧的三国传说。现在回到我们开头的问题,街亭那么重要。生性谨慎的诸葛亮为何会让马谡这样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去把守呢?其实,历史上真实的马谡绝对不像大多数人认为的那么不堪。历史上的马谡也是少年成名,在失街亭之前,马谡可以说没有任何不足之处,而他不仅理论知识扎实,还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在刘备时代就已经先后出任过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巂太守等职,而且政绩斐然。可是马谡的才能在刘备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验证。但成也刘备,败也刘备,马谡一生就毁在了刘备临死前交代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这句话,这个我们最后再说。
刘备在夷陵惨败后病死于白帝城,而荆州系的重要人物,马良也死于夷陵之战,马良生前跟诸葛亮的关系极好,好到了称兄道弟的程度,可能也是受马良的影响,诸葛亮爱屋及乌,再加上马谡也确实有才,所以。刘备死后,诸葛亮开始启用马谡,让其参赞军务。建兴三年,诸葛亮出兵南征,马谡十里相送。诸葛亮问他有什么办法解决南方叛乱,马谡便提出了著名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16字方针。可以说,诸葛亮能顺利平定南方,马谡功不可没。如果马谡能按照正常的轨迹发展,这可不就是妥妥的三国传奇谋士吗?另外,五年前的夷陵之战对蜀汉造成的创伤,此时也越发凸显出来,陆逊的那把大火,不但打断了蜀汉的国运,也耗尽了蜀汉的人才。
蜀汉年轻一代将领冯习、张南、等人接近战死,所以才有了后期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局面,面对刘备死后内忧外患的烂摊子。诸葛亮必须要培养新人才,面对马谡这种既懂谋略又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人才,面对蜀汉当下人才青黄不接的困局,作为蜀汉领导人的诸葛亮怎么可能视而不见?在诸葛亮看来,以马谡的才干和能力若加以培养,说不定就是一个不亚于东吴陆逊的人物,自己死后也可以让其继承衣钵,为蜀汉赢得一线生机。所以,诸葛亮其实对马谡寄予了厚望。三国志中说,二人经常彻夜长谈,分析天下大事。大家设想一下,以诸葛亮的繁忙程度,如果马谡真的是一个一无是处、口若悬河的无能之辈,诸葛亮可能跟这种人彻夜长谈,浪费时间吗?
所以,大军首次北伐,诸葛亮便想让马谡历练一下,而且街亭虽然重要,但守街亭也并非是难比登天大事,否则,诸葛亮也不会糊涂到让从来没有领军经验的马谡去守。一旦有了这次的带兵的履历,那马谡以后在蜀汉政界必然是平步青云,等诸葛亮百年之后,马谡就可以顺利接班。所以,在用马谡的问题上,诸葛亮其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说实在的,诸葛亮其实已经给马谡铺好了金光大道,已经把功劳放到了他的嘴边,只有马谡能按部就班的照做,等诸葛亮拿下了陇右地区,说不定就会把这次北伐的头功让给马谡。在战前会议上,马谡也主动请缨想证明自己,于是诸葛亮力排众议,没有用魏延等名将去守街亭,而是把这个机会留给了马谡。
但诸葛亮也丝毫没有草率行事,在出发前,他苦口婆心再三叮嘱马谡要当道傍水扎营。而且还要生性谨慎的王平辅助他,但马谡太想证明自己了。当年白帝城托孤那么多蜀汉重臣、先帝刘备都没有一一嘱咐,却偏偏对丞相说自己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所以马谡总想找机会证明自己,证明先帝看错了我马谡,到了街亭后,这种想法就更加强烈了。他想让那些瞧不起自己的人看看,就算不用丞相安排,自己也一样可以守住街亭。
所以马谡才不顾王平劝阻,坚持将大营安在了山上,结果导致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的大好局面也毁于一旦。其实就算丢了街亭,诸葛亮也本可以不杀马谡,但让诸葛亮生气的是,马谡不光不听指挥,而且还在兵败之际丢下部队独自逃跑了,这让悉心培养他的诸葛亮情何以堪?面对马谡这个被自己溺爱坏的孩子,诸葛亮为了大局,也只能含泪斩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