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越大,失望越深。但我们经历的期望,都大不过汉朝的齐王刘襄。我们曾经的失望,也抵不过汉高祖长子长孙的刘襄。
在吕后去世,诛灭诸吕的行动中,齐王刘襄立有首功,又是皇长孙,距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当时,无论从各个方面比较,他都是皇位继承最佳的、最可能的人选,他也自信地认为:汉朝皇帝之位非己莫属。
他等待着瓜熟蒂落:朝廷的使者前来请其前往长安继承皇位。但是,等啊等,等来的却是弟弟命仆从带来的消息:"新皇帝已经即位,立即带兵回自己的封地,别惹事儿。"
齐王刘襄感受到的失落,必然是给他带来了无法承受的打击。仅仅一年后,这个朝气蓬勃、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就抑郁而终。
一、刘襄首先起兵,开启了诸吕灭亡之门
刘襄的父亲刘肥是刘邦的第一个儿子,被封为齐王,是地盘最大的诸侯王,有城73座。吕后当政时,将城阳郡送给吕后亲女鲁元公主为汤沐邑,从而躲过了迫害。
刘肥去世后,长子刘襄继承为齐王,但齐国又被吕后挖出去两个郡,割济南郡为吕王吕台的奉邑,割琅邪郡为琅琊王刘泽的封地。吕后的决定,齐国凭空少了两个大郡,刘襄敢怒不敢言,乖乖割让了土地。
公元前180年8月,吕太后病逝,朝廷政局面临重新洗牌,各方势力蠢蠢欲动。
吕氏家族此时仍掌控着汉朝的政权、军权,吕禄担任上将军,吕产担任相国。由于担心大臣们谋乱,预谋先下手为强,彻底颠覆刘氏政权。
朱虚侯刘章是刘襄的弟弟,在长安任职,他的妻子是吕禄之女,由此渠道获悉了诸吕的阴谋。眼见刘氏危在旦夕,他悄悄派人前往齐国报信:
"欲令发兵西,朱虚侯、东牟侯为内应,以诛诸吕,立齐王为帝。"《资治通鉴》
齐王刘襄得到消息,立即进行军事准备。他又派人计赚琅琊王刘泽,刘泽是刘邦的堂兄弟,是宗族中的长者,刘襄派人对他说:
"吕氏作乱,齐王发兵欲西诛之。齐王自以年少,不习兵革之事,愿举国委大王。大王,自高帝将也。请大王幸之临菑,见齐王计事。"《资治通鉴》
琅琊王信以为真,诛灭吕氏是刘氏宗室的共同心愿,他得信后立即赶来相会,被齐王扣留,从而收编了琅琊的军队。
刘襄誓师出兵,昭告天下:吕氏乱政、发兵铲除。
齐国反叛,相国吕产派颍阴侯灌婴带兵前往攻打,灌婴是刘邦的旧臣,战争中成长起来的百战之将,率军到到了荥阳却不走了:
"诸吕拥兵关中,欲危刘氏而自立。今我破齐还报,此益吕氏之资也。"《资治通鉴》
灌婴遣使与齐王及各诸侯联络,相互间不兵戎相见,等待吕氏集团出现变故,在共同发兵讨伐。齐王得到灌婴的信息,命令齐军撤到齐国边境待命。
被扣的琅琊王对齐王说:你是高祖的长子长孙,最应该继承皇位。现在大臣们还没有决定谁是继承人,不如我去长安为你游说。
齐王觉得他说的有理,就让他带上丰盛的礼物出发了。
这里不禁要问齐王:在您占了琅琊郡、赚了刘泽的兵马为己用后,凭什么会信他会心甘情愿地,为您的皇位去做说客?您这是要有多自信啊!
二、皇位在手边不经意的溜走
刘泽赶到长安时,周勃、陈平、刘章已经开始行动,正在逐家逐户的将吕氏灭门。
国不可一日无君,大臣及宗族聚在一起,商讨皇帝的人选,候选人为齐王刘襄、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
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是刘邦的儿子,齐王刘襄是刘邦的孙子。
惠帝死后,少帝即位。因此,帝位的继承人按正常逻辑应该在刘邦的孙辈中选择。绝大多数大臣属意刘襄,因为他与少帝同辈,伦理上占先;况且又是诛吕行动首先发兵的诸侯,而代王、淮南王寸功未立。但是,讨论迟迟没有结束,能够拍板的周勃与陈平始终没有发表意见。
代表宗族的刘泽站了出来:齐王的母家强横,难道我们想要一个新的吕后么?不如代王刘恒,性格和顺,善待大臣。
这是宗族的意见,大臣们费尽千辛万苦刚扳倒一个吕氏,当然不希望再来另一个外戚。周勃与陈平、灌婴其实也暗含此意,意见迅速统一,刘襄出局:
"於是大臣乃谋迎立代王,而遣朱虚侯以诛吕氏事告齐王,令罢兵。"《史记》
三、错失的机会,该怎么做?
首先,这的确是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只要应对得当,刘襄的皇位不该旁落。
推翻诸吕是朝臣与宗室的共识,齐王刘襄带了好头。第一枪不是人人都能打的,带头者一般都会赢得极大的声誉。
也正是由于刘襄的起兵,使灌婴获得了兵权,灌婴领大兵于外不听调遣,吕氏才乱了方寸。
刘襄应做两方面的工作:
1、对宗室:其实当初计赚琅琊王的借口,如果付诸实施,刘襄将处于极其有利的地位。刘泽是刘邦的堂兄弟,不可能得到皇位。但他又是存世的刘家辈分最高的长者,在宗族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他带兵,必定拥戴刘襄。可惜,刘襄只贪图收复齐国的琅琊郡,丢了全国的大目标。
即便认定刘泽不适合统兵,此时应该割地给刘泽,争取其立场。最不济的也不能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还让其为自己充当说客。只能说他是利令智昏、脑子短路了。
2、对朝臣:大臣们更需要安抚与承诺,即便吕氏得逞,改朝换代,他们只要顺从,仍是重臣。刘襄上台,反倒可能出现一朝天子一朝臣,被齐国的亲信官员替代。
灌婴已经代表朝臣递过来橄榄枝,齐王刘襄就该派亲信前往商洽,大加封赏。支票先开出去,双方总有利益的契合点,而不是盲目傻等别人给出一个结果。功勋大臣们不知道你的底细想法,当然会保守地以平常人相待。
结语:
齐王刘襄本来有极好的机会,成为汉朝的皇帝。但他没有准备,行动仓促且欠缺思考,身边的人也没有智谋之士。结果功臣一方没有做沟通,人家怀疑你的诚意;宗室一方又因贪图小利,使本来说得上话的人站到了对立面。从而错失良机。
刘襄太过自信地以为自己是新皇帝的必然人选,以致低估了事态的严峻和多变。
馅饼是掉给有福气之人的,而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