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同样是藩王进京称帝,为何刘恒能夺周勃的权,刘贺却被霍光废掉?

同样是藩王进京称帝,为何刘恒能夺周勃的权,刘贺却被霍光废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秀才吃瓜 访问量:1037 更新时间:2024/2/11 17:51:37

刘恒和刘贺这两位不同年代的藩王,原本都没有希望继承皇位,但却在因缘巧合之下,他们都幸运的被大臣们推选为皇帝。然而,刘恒进京称帝后,很快就就从周勃等权臣手中夺回大权,成为执政长达七年的汉文帝;而刘贺进京称帝后,却很快被权臣霍光给废掉,沦落成执政仅二十七天的汉废帝。

那么,刘恒和刘贺这两位进京称帝的藩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不同的年代,相同的剧情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后,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联合刘章兄弟一同诛灭了吕氏集团。事后,他们以吕后所立的小皇帝刘弘不是汉惠帝的亲儿子为由,打算另立新皇帝。

这个时候有人建议立齐王刘襄为帝,这刘襄是齐悼惠王刘肥的长子,汉高祖刘邦的长孙,他不仅实力强大,而且在诛灭吕氏集团中立有大功,所以由他出任大汉朝的新任皇帝,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

但是,刘泽以及一些大臣却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刘襄老婆的娘家人太过凶残,如果让他当皇帝,搞不好又会出现第二个吕氏集团。所以他们建议立代王刘恒为皇帝,因为刘恒和他的母亲薄氏都宽厚仁慈,而且刘恒还是刘邦至今还活着的最年长的儿子。

或言:“齐王,高帝长孙,可立也。”大臣皆曰:“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今齐王舅驷钧,虎而冠;即立齐王,复为吕氏矣。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固顺,况以仁孝闻天下乎!”乃相与共阴使人召代王。

在这种背景下,大臣们便一致推选代王刘恒为皇帝,接着周勃便派出使者去接刘恒到长安继承皇位。由此,年仅23岁的代王刘恒,便摇身一变成为大汉朝的第五位皇帝。

转眼106年过去,等到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由于他没有子嗣,生前也没有定下接班人,所以大臣们只好自己来商议新皇帝的人选。

这个时候有人建议立广陵王刘胥为皇帝,这刘胥是汉武帝的第四个儿子,汉昭帝的哥哥,也是当时汉武帝唯一还活着的儿子,所以从血缘关系上说,刘胥确实是最合适的皇帝人选。

但是,霍光等人却认为,广陵王刘胥喜好游乐,行为没有法度,当初汉武帝就是因此才不选择他为皇位继承人,如果我们现在立他为皇帝,就是对国家和百姓的不负责任,所以我们宁可废长立少,也不应该立刘胥为皇帝。

夏,四月,癸未,帝崩于未央宫;无嗣。时武帝子独有广陵王胥,大将军光与群臣议所立,咸持广陵王。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光内不自安。朗有上书言:“周太王废太伯立王季,文王舍伯邑考立武王,唯在所宜,虽废长立少可也。广陵王不可以承宗嗣。”

在这种背景下,大臣们便一致推选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为皇帝,接着霍光便派出使者去接刘贺到长安继承皇位。由此,年仅19岁的昌邑王刘贺,便摇身一变成为大汉朝的第九位皇帝。

相同的手段,不同的结局

在见到周勃派来的使者后,刘恒便带着自己的嫡系亲信向长安城进发,当他们一行人行到渭桥时,群臣早已经在此恭候多时。这时太尉周勃表示想要和刘恒说几句悄悄话,但刘恒的亲信宋昌却直接表示,你要是说公事,就请当着众臣的面奏;要是私事,代王和你没有什么私事可谈!于是周勃只好跪着送上天子玉玺,但刘恒却表示要等到京都馆舍后再说。

代王乃进至渭桥。群臣拜谒称臣,代王下拜。太尉勃进曰:“愿请闲”。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无私。”太尉勃乃跪上天子玺。代王谢曰:“至邸而议之!”

接着,等到刘恒住进未央宫,登基为皇帝后,他立马就任命自己的心腹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二军;同时命张武为郎中令,巡察保卫宫中。在这种背景下,宫廷内的禁军力量,便由刘恒的嫡系亲信全部接管。

再接着,刘恒对周勃态度那是越来越严厉,周勃也是越来越害怕汉文帝,最后周勃被迫辞去了右丞相的职务,但后来汉文帝还是感觉周勃不够驯服,于是就又找借口把他抓进了监狱。周勃进入监狱后,很快让狱卒吓唬得语无伦次。

自此,这位曾经大权在握、不可一世的周勃,终于被驯服了,以后他不要说再跟皇帝牛逼,就是面对小小的狱卒,也是吓得大气不敢出,最后他在出狱后,还忍不住感叹道:“吾尝将百万屋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

在见到霍光派来的使者后,刘贺也是带着自己的嫡系亲信们向长安城进发,当他们一行人来到霸上时,朝廷早已经派大鸿胪到郊外迎接,并侍奉刘贺换乘皇帝乘坐的御车进入长安城。

其后,刘贺来到未央宫,接受了皇帝玺印和绶带,正式登基为帝,并尊上官皇后为皇太后。

刘贺登基之后,也是立马任命自己的嫡系亲信安乐(原昌邑国丞相)为长乐卫尉,控制了宫廷内的中央禁军。接着,刘贺又大肆提拔自己的亲信,还取出诸侯王、列侯、二千石的绶带以及黑色、黄色绶带一起给昌邑国的郎官佩戴,把他们免为良人。

对此,有大臣便上书劝谏刘贺,总而言之,现在朝堂里的辅国重臣都还没有得到褒奖,但昌邑国拉车的小吏却先获得升迁,你这种做法实在有点太过!然而,刘贺却是不听劝。

“昌邑官属皆征至长安,往往超擢拜官。相安乐迁长乐卫尉......太仆丞河东张敞上书谏,曰:‘......国辅大臣未褒,而昌邑小辇先迁,此过之大者也。’王不听。”

再接着,刘贺对霍光的态度也是爱理不理,一点都不尊重这位拥立自己的大将军,以至于霍光整日忧愁烦恼。然而接下来,刘贺却并没有把霍光驯服,反而是霍光联合大臣们,一举把刘贺给废掉了,最后刘贺被赶出宫后,还忍不住叩拜道:“我太愚蠢,不能担当汉家大事!”

不同的结局,不同的原因

简单地看,刘贺进京称帝时,和当初汉文帝刘恒所面临的情形,几乎是一模一样。

首先,吕氏被诛后的周勃,和汉昭帝死后的霍光,好像没有多大差别。总而言之,谁当皇帝,好像就是他们说了算。其次,等刘贺来到长安城后,他几乎是模仿当年汉文帝刘恒的所作所为。

问题是,为什么最后两人的结果,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呢?其实,这主要是由三个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

第一,刘贺夺权的手段过于急功近利,树敌太多。

汉文帝刘恒入京时,仅带了宋昌、张武等六个嫡系亲信进入皇宫,事后刘恒虽然都提拔了他们,但也只是让他们控制了皇宫里的禁军。刘恒的这个做法,一方面让自己掌握住军权,另一方面大臣们也相对容易接受,因为禁军是负责保卫皇帝的安全,皇帝肯定要把它交在自己信任的人手上。

接着,刘恒并没有让自己的嫡系亲信大举接管中央政府,而是封赐诛诸吕有功之臣,他封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灌婴为太尉,让他们组成新的汉廷中央。至于其他各大臣,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赏赐。刘恒的这个做法,相当于是告诉大家,他愿意继续尊重元老重臣们的既得利益,不会上来就一朝天子一朝臣!

再接着,刘恒在保留旧有的诸侯王基础上,又立了一批新的诸侯王。比如,他立原赵幽王刘友之子刘遂为赵王;徙封原琅邪王刘泽为燕王;立刘遂之弟刘强为河间王;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东牟侯刘兴居为济北王;立刘揖为梁王等。

刘恒的这个做法,相当于是给自己拉外援,因为这些被刘恒任命的藩王,自然会对刘恒心生感激,如果有人敢威胁刘恒的皇位,他们肯定第一个不同意。等到这一切完事后,刘恒对周勃的态度,才开始变得越来越严厉,后来他又通过拉拢陈平,才夺走周勃手中的权力。

反观刘贺入京时,他一口气带了两百多个亲信进入皇宫,并让自己的某个亲信掌握了禁军。当然,刘贺的这个行为倒没有什么太大问题,大家也都能理解。可问题是,接下来刘贺并没有去嘉奖那些选他当皇帝的朝廷重臣,反而大肆提拔这两百多个亲信,让他们都在朝廷中担任要职,一副想要重新组建中央政府的架势。

从某种意义上说,刘贺这种急不可耐的行为,直接把朝中的大臣们,都推到了他的对立面。因为,刘贺的这种行为会让人觉得,他是打算让自己原来的属官全盘接管帝国的中央政府,这也就意味着那些朝堂上的这些大臣们,可能要退位让贤了。

虽然,作为臣子来说,大家也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可问题是,你刘贺也太急不可耐吧?不管怎么说,你刘贺能当皇帝,也是咱们这些人的功劳,你不奖励我们也就算了,竟然还想着让我们提前退休,这还有天理吗?在这种背景下,朝堂上的这些大臣们,自然很容易达成反对刘贺的共识。

第二,刘氏皇族所拥有的实力已今非昔比。

在刘恒进京称帝时,刘氏诸王盘根错节,拥有足以震慑中央政府的实力。

首先作为代王的刘恒,本身就拥有非常强大的军政实力;其次,当时齐王刘襄、淮南王刘长、琅琊王刘泽、吴王刘濞、楚王刘交等,不仅为人凶悍强势,而且还都拥有让中央政府都不敢小觑的军政实力。从实力上来说,周勃与刘氏诸王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对手。

这些刘氏诸王的势力有多强,我们可以看下后来的七国之乱:当时刘氏诸王已经被汉文帝削藩过一次,仅齐国就被分割成七个国家,淮南国也是一分为三;更主要是,七国之乱时,中央政府还是一个能够代表刘氏的权威政府,所以只有七个诸侯国参与叛乱,但即便如此,当他们发动叛乱时,依然很快席卷半壁江山。

可以想象周勃时期,如果这些刘氏诸王集体行动,会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事实上,正因为有这样强大的皇族力量在背后做支撑,刘恒也好,刘恒的亲信宋昌等人也好,他们才敢以强硬的态度对待周勃。因为,以周勃的力量,如果他真敢和刘恒翻脸,敢废立刘恒这位成年皇帝,很有可能引得诸王蠢蠢欲动,到时所引发的后果,绝不是周勃能扛得住的。甚至而言,如果周勃敢废刘恒,恐怕只会给实力更强大、更凶悍的齐王刘襄做一道菜。

反观刘贺时代的刘氏诸王,在经过七王之乱和汉武帝的推恩令后,刘氏诸王所拥有的实力,早已脆弱得不堪一击。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时的藩王们,充其量也就是个闲散王爷,根本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军政实力。在这种背景下,霍光等朝臣们只要能够在废立皇帝上面达成一致,他们就不用再顾虑这些藩王们会怎么想、怎么做。

第三,对手的实力存在巨大差距。

客观来说,刘恒能够夺权成功,还有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当时朝臣中没有一个绝对的领衔人物,虽然周勃和陈平在诛吕的事情上达成一致并联手行动,但这并不代表着他们永远是一个阵营的。更主要是,陈平所拥有的才能、资历、权力和地位,都可以与周勃分庭抗礼。

事实上,在刘恒进京称帝之前,周勃担任太尉,掌握帝国的最高军事权力;陈平担任丞相,主持中央政府工作,两人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后来刘恒进京称帝之后,周勃担任右丞相,陈平担任左丞相,共同主持中央政府工作;同时灌婴担任太尉,掌握帝国的最高军事权力。

也就是说,当时朝臣中是陈平、周勃和灌婴三足鼎立。这样的局面,一方面给了刘恒纵横捭阖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让他们在实行串联时,会增加许多困难。因为,他们三人中不管谁做出决定,都需要先得到另外两个大佬的同意,否则就很难执行下去。

反观刘贺,他所面对的对手,是一家独大的霍光。

首先,霍光作为汉武帝留下的四位辅政大臣(霍光、金日磾[dī]、上官、桑弘羊)之一,其地位本身就排在第一位;后来上官桀和桑弘羊又被霍光所杀,金日磾和霍光有姻亲关系,且又过早去世,所以他这一系的力量,相当于被霍光所接收。此后在汉昭帝时期,霍光又独揽大权多年。

在这种背景下,霍光在朝中几乎是一家独大,没有人能与他分庭抗礼。所以,当霍光召集大臣们来商议废掉刘贺的事情时,霍光的小弟田延年,可以直接握着宝剑告诉大家,总而言之,我们今天要废立皇帝,谁敢反对,我现在就一剑捅死他!于是,大家很快就全票通过了废立皇帝的法律程序。

结语

刘贺被意外选中为皇帝,本是他人生的一大幸事,但他却不能理智地分析形势,为人处事又过于肆意妄为、目无法度,最终让幸事变成祸事,不仅给他自己带来灾祸,还连累他带到长安的那两百多名属官,大都因此被杀头。这也正好印证了那句老话: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更多文章

  • 汉初风云:季布季心气盖关中,周勃蒙冤狱吏献计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周勃,季布,刘恒,丞相,太后,文帝

    汉初风云:季布季心气盖关中,周勃蒙冤狱吏献计前元四年(公元前176年),丞相灌婴病逝,汉文帝升任御史大夫张苍为丞相,且召河东太守季布进京,欲拜为御史大夫。季布自中郎将出守河东,河东百姓却也悦服。当时,有个曹邱生,与季布同为楚人,流寓长安结交权贵,宦官赵谈常与往来,就是窦皇后兄长窦长君亦相友善,曹邱生

  • 西汉开国名将周勃为何晚景凄凉?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周勃,刘恒,三毛,丞相,刘彻

    周勃在西汉建国十八侯中,排第四位,仅次于萧何、曹参和张敖,又领导了诛灭吕氏拥立汉文帝的“安刘”伟业。事实上周勃在高、惠、文三朝的影响力,绝对数一数二。周勃晚年却不幸受到汉文帝的猜忌和打压,因被诬告谋反投入监狱,受尽凌辱,亏得薄太后相救才得以安度晚年。薄太后救周勃一代名将、勋臣,何以晚景如此凄凉呢?原

  • 刘邦临死前预言“安刘者勃也”,其实周勃心里也有一句,但不敢说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刘邦,周勃,刘恒,刘启,平定,汉朝,周亚夫

    刘邦这个人还是蛮厉害的,他最成功的就是用人,临终前留了一句话“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这话日后得到了验证,果然是周勃灭了诸吕之乱,从新让刘氏当皇帝,然后周勃心里估计也有一句话,但是这句话绝对不敢说出来,那就是“坑我者刘也”。这句话,咱们从周氏父子的遭遇就可以推断出来。周勃是刘邦的同乡,刘邦刚起事的时候

  • 当明君遇到能臣,驾驭不了只能杀掉,说说周勃过山车一样的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周勃,刘恒,三毛,明君,刘邦,吕雉

    刘邦是一个无赖,老天爷给他的人生开了挂,从起家到成功,只用了7年!刘邦实现了从屯长到帝王的华丽转身,生了八个儿子,也算多子。可惜,家有悍妇。刘邦去世后,吕后把情敌戚夫人做成了人彘 ,吓死了自己亲儿子,汉惠帝。这个女人一不做二不休,弄死了刘邦4个能干的儿子,留下两个废物,淮南王刘长,代王刘恒。吕后很能

  • 周勃、李广,司马迁,这些铁骨铮铮的硬汉,不怕皇帝,却怕一种人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周勃,李广,司马迁,丞相,周亚夫

    西汉是一个盛产酷吏的王朝。有酷吏就有狱吏,西汉的狱吏也是很残忍,很可怕的。借用孔子的一句话来说,狱吏猛于虎也。西汉开国名将周勃一生战功赫赫,被刘邦封为绛侯。刘邦死后,吕后专权,正是时任太尉的周勃联合丞相陈平一举平定了诸吕之乱,迎立刘邦硕果仅存的儿子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可以说,周勃对西汉王朝有再造之

  • 周勃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为何刘邦临终之前,坚信未来周勃可以安刘

    历史解密编辑:趣故史标签:周勃,樊哙,曹参,韩信,汉朝,汉高祖刘邦

    汉朝初年,汉高祖刘邦临终之前,曾经把自己的皇后吕雉叫到身边,托付后事。按照刘邦的嘱托,在刘邦死后,国家的朝政大事,一律交给萧何管理。萧何死了之后,让曹参接萧何的班。曹参死了之后,让王陵接曹参的班。但是同时,王陵能力稍差一些,要让陈平和周勃给他打下手。布置好这些之后,刘邦像是半嘱托半感慨又说了一句话:

  • 刘邦临终前的丞相人选中为何特意提到周勃?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刘邦,周勃,夏侯婴,吕雉,丞相,曹参

    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刘邦对周勃是极其信任的。刘邦已经预感到了将来刘吕两家必有一个了断。而周勃与陈平就是安刘的关键人物。按照刘邦的安排,萧何之后由曹参接任丞相,曹参之后由王陵接任,但是要让陈平辅佐他。然后特意交代让周勃当太尉。吕后是一个有能力的政治家,这些任命除了是因为刘邦的安排,他们也确实合适,所以吕

  • 周勃“厚重少文”背后的真相:擅长权谋,心狠手辣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周勃,吕雉,刘章,丞相,樊哙,汉朝,汉高祖刘邦

    军令如山安天下——名将周勃周亚夫父子(4)主笔:江湖闲乐生在吕后掌权的十五年间,她虽然打压刘氏、大封吕氏,但总体上也不敢做的太过分,很多时候还是以妥协拉拢为主。所以吕氏家族、刘姓宗族及功臣集团这三派势力,基本处于一种三角均衡状态。但吕后一旦归天,这个均衡就要被打破了,周勃等高祖旧勋必须做出一个选择,

  • 周勃拥立了汉文帝,为何汉文帝登基之后,却反倒要将周勃贬黜?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周勃,刘恒,丞相,皇帝,汉朝,汉文帝,中国古文献,汉高祖刘邦

    汉文帝之所以要打压周勃,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权力。不管周勃是否想过要篡权,只要周勃威胁到了汉文帝的皇权,他就一定会被打压。就算他有拥立之功,一样也无法改变这个现实。当然,从结果来看,周勃的结果其实还是很不错的。至少周勃退休之后,又活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最后平安落地了。而且周勃去世之后,周家依然还是

  • 刘邦的将军很多,周勃是他最好用的“打手”?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周勃,曹参,吕雉,文帝,三毛,汉朝,汉高祖刘邦

    作者:傅安平“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是说人在临死时讲的话,还是比较真心的,可信的。话说汉帝刘邦那年平叛陈豨受伤,预感不行后,交代了两件事:一是派陈平、周勃赶去杀樊哙;二是告诉吕后在萧何之后,依次可使用曹参、王陵、陈平和周勃等人,其中特别提到“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让周勃掌握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