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同是功臣,为何陈平能够位居高位不倒,而周勃却屡受汉文帝打压

同是功臣,为何陈平能够位居高位不倒,而周勃却屡受汉文帝打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嫋嫋故事会 访问量:1367 更新时间:2024/1/1 22:26:25

汉文帝登基后,周勃两次免相,退休养老期间,竟然无辜卷入谋反案,吃了几个月的牢饭。很显然,汉文帝对周勃充满猜忌,时时不忘敲打周勃。而平定诸吕行动中的另一位功臣陈平,则要幸运得多,先出任左丞相,后又任独相,安度晚年。

二人做了同一件事,为何晚年的境遇差别这么大?汉文帝为何厚此薄彼呢?

二人寿数差异是客观因素

汉文帝登基后,对三位最主要的拥立之臣,分别作了如下安排:周勃任右丞相、陈平任左丞相、灌婴任太尉。

这个任命符合三人的贡献,他们也是追随高祖刘邦建立大汉帝国,仅存的功臣派,此番“安刘”,居功至伟。

不过,君臣关系离不开权力和利益的均衡问题,坐上龙椅的汉文帝,在心存感激的同时,必然产生新的担忧:他们会不会如法炮制,再拥立别人上位?

吕氏一族权势不可谓不盛,枪把子始终在手,竟然被无兵无权的周勃等人搞得家破人亡,这种杀伤力,恁谁坐在龙椅上都要胆寒。所以猜忌不可避免,君臣摩擦几乎是俗套的演出。

陈平要比周勃“幸运”,因为在汉文帝登基的第三年,即文帝前元二年,就病逝了。又过了两年,灌婴又找刘邦汇报工作去了。剩个周勃“不自觉”,一直活到文帝十一年,孤独地立在那里给汉文帝当靶子。

所以,不是陈平“高位不倒”,他早早地自己倒了。

当然,这个客观因素绝不是主因,即使陈平跟周勃寿数等同,受打击严重的还是周勃。

周勃的能力与岗位不匹配

严格来讲,把周勃陈平放在丞相位置,都有点勉为其难。刘邦驾崩前就交代吕雉,说陈平“智有余,然难独任”,需要用王陵跟他互补才可以胜任相位。

周勃呢?估计刘邦一脸懵逼:“怎么会用周勃为相!咋想的?”

周勃行伍出身,善于治军,长于军事谋划,可谓智勇双全。但是如果放在朝政上,他这个吹丧出身的武夫,就显得很拙劣。尤其是经过二十年和平发展,文治的复杂程度大大提高,周勃连丞相的职责都搞不清楚,怎么可能胜任?

当周勃被汉文帝一问三不知时,汉文帝一脸失望。

陈平虽然没有萧何、曹参的治国才能,但是至少可以勉强胜任。汉文帝跟高帝对丞相的要求也不同,刘邦不懂治国,所以他必须将识人用人发挥到极致。汉文帝则不同,他本人就是治国能手,丞相于他来说只是助手,陈平这个能力够用了。

很显然,周勃连汉文帝的基本要求也达不到,成了占着茅坑的那个人,早晚要被人撵走。

二人对皇权的威胁程度不一样

当然,第二个因素虽然让汉文帝不高兴,尚可以宽容一时,周勃对皇权的威胁,才是他遭受打击的主因。相对于陈平来说,周勃的威胁程度更严重。

1.陈平是谋士,不具备核心地位

①陈平的附庸地位

陈平一生颇受刘邦欣赏,多次奉献奇谋,但是刘邦很敏锐地指出,陈平当不了大任,到哪里只能充当敲边鼓的角色,用他的智可以,让他独立做事,他没那两下子。

帮别人出谋划策,和拍板做决策,以及执行决策,这是三种不同类型的人。出谋划策的人往往很聪明,能眼一看穿本质,也能找到对策,可是你要让他做决策,他往往立刻陷入患得患失,做出跟自己想法相反的决定,甚至连思考问题也变得失聪。

这类人不光做不了决策者,甚至连执行者也做不了。执行人不需要“思想”,需要的是执行力,出谋划策的往往思想太活跃,执行不力几乎是通病。而且执行过程的领导力,也恰恰是这类人的短板。

所以,陈平这类谋主,注定只能做附庸,做别人的脑补。平定诸吕行动,他扮演的也是这个角色,周勃才是决策者,和行动总指挥。

②陈平的计谋映衬为人短板

陈平曾经感叹说,自己一辈子献了太多阴谋诡计,将来会祸及子孙。客观来讲,军事对垒,阴谋诡计不违背道德,可是一个专长于阴谋的人,其格局肯定不会太高。

有人拿陈平跟张良作比较,认为陈平功不在张良之下。言过其实了,虽然陈平的功更显性,但是从战略高度上看,陈平跟张良的差距太大了。可以这么形容,张良谋的是战略,是全局,是大势。陈平谋的是战术,是局部。

所以,陈平一辈子都上升不到视野最高点,不是他不够聪明,而是他的格局有限制,做人有短板。因此这类人即使做坏事都做不成!

③陈平染指不了军队

陈平虽然是平定诸吕的核心人物之一,但是他跟军队系统距离很远,他甚至一辈子也没有跟军队发生过直接联系。

刘邦为何不打造一个能文能武的全才陈平?打造不了,陈平这种性格的人,在军中不吃香,甚至被行伍出身的人看不起,估计到军中一天都呆不下去就被轰走。

其实平定诸吕行动中,若非陆贾撮合,周勃一辈子都不会跟陈平合作,早在高祖时期,周勃和灌婴就在刘邦面前,拼命诋毁陈平。

④陈平在朝中无势力

陈平不光在染指不了军队,他在朝中也没有势力。陈平不是丰沛集团成员,又受到武将抵制,跟萧何、曹参也没有合作经历,与后族若即若离,所以,陈平是“无党派”人士。

其实这也是陈平智慧的地方,像他这种以阴谋立身的人,倘若纠缠于派系斗争,第一个受伤的一定是他。与其如此,他只抱定一棵大树——皇权!

所以,汉文帝登基后,陈平会很知趣地做新皇的附庸,他没有威胁皇权的动机和资本。

2.周勃对军队的影响力,是乱源

如果把陈平比作狐狸,周勃就是老虎,狐狸见人会逃,老虎则是有可能主动伤人!

①周勃有控制军队的能力

吕后称制时期,为了掌控军权,以吕产吕禄为南北军首领,周勃这个挂名太尉,连军营都进不去。按理来说,这个安排万无一失,可是周勃就有能耐,凭他的人脉关系,突破军队管理的铁律,夺了兵权。

汉文帝对平诸吕行动中的这些细节,不可能不掌握,周勃今天值得夸耀的功勋,却正是皇帝深为忌惮的东西。汉文帝以庶系转正,他对军队系统更陌生,虽然凭皇权掌握了军队,谁敢说周勃一张口,就没玉玺管用?

②周勃是政治势力的代表

到汉文帝登基时,刘邦的功臣势力大多离世,周勃无疑是旧政治势力的唯一代表,甚至是精神象征,影响力极大。

汉文帝无意中捡了个皇位,庆幸之余,最大的问题就是根基不深,外面遭受诸侯王质疑,内部不得不与政治势力周旋。

就在灌婴去世的当年,汉文帝为了削弱诸侯的影响,要求有封爵的全部离京就国,居然应者寥寥。汉文帝被迫釜底抽薪,逼周勃主动辞职,带头就国,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表面上看,这是周勃的大度,其实未尝不是汉文帝与周勃的一次摊牌!

③周勃有个人野心

尽管史书把周勃陈平的军事行动,说成是对诸吕反叛的平定,其实从头到尾,诸吕既没有反叛的动机,也没有反叛的举动。本质上,这是一次功臣势力的政变,他们不甘心被吕氏排除在政治核心圈外,而发动的恶性政治事件。

汉文帝作为事变的既得利益者,必须承认事件的合法性,因此周勃戴上了正义的大帽子。可是汉文帝不可能不清楚事件本质,所以,从骨子里讲,他一定非常讨厌周勃这一类乱臣贼子!

尤其让人能以接受的是,周勃既然号称“安刘”,请问为何谋害了包括少帝在内的,汉惠帝所有的儿子们?这哪是“安刘”?分明是为了个人利益,对刘氏嫡系灭门!

周勃与汉文帝之间应该有秘密

史书没讲,笔者个人推断,周勃之所以敢对汉惠帝一系灭门,很可能他与汉文帝之间有秘密协定。否则周勃没理由冒险发动政变,把果实送给八竿子打不着的汉文帝。

就在汉文帝进京的当晚,周勃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与皇帝私下见面。我估计,当初双方协议由薄昭代表汉文帝达成,周勃只不过希望在汉文帝登基前,得到亲口承认。

汉文帝的韬略显然胜过周勃,人家拒绝面谈,并且推辞接受玉玺。这个举动背后的潜台词,实际上是:我们之间没有协议,你别怪我说话不算话,你也可以反悔,玉玺还在你手上,你可以改立别人做皇帝,要不要试试?

到这种地步,周勃哪有回头路?他只好自叹千年的狐狸遇上了万年的妖,只好跪求奉上玉玺。

可是这个协议成了横亘在周勃与汉文帝之间的定时炸弹,双方一看到对方,就会想到协议,所以,忌惮不仅不能消除,反而加深。

周勃被迫辞官就国后,突然间莫名其妙地恐惧,总觉得到县里来办事的官员,是来抓他的,吓得天天枕戈待旦。接着就有人小报告打到汉文帝案头:周勃谋反!

这个事件唯一解释得通的逻辑就是:周勃彻底离开中央,成了死老虎,由此非常害怕炸弹引爆。所以,每每看到县里来人,就觉得是冲他来的,这才解释得通。很显然,周勃身边有汉文帝的钉子,所以他反常的举动,很快就被人告发。

汉文帝明知周勃已经没有反叛能力,为何非要把他扔进监狱折磨几个月呢?警告周勃呗:你天天披甲执锐没有用,我分分钟可以搞定你,保守秘密你就安度晚年,瞎动心思没好果子吃!

周勃也是聪明人,他找谁求情呢?薄昭,为何是薄昭?薄昭是当初协议的知情人呐!所以,薄昭绝不是简单的传信人,而是替周勃带去了一份“承诺书”,由此双方和解,周勃回家抱孙子

所以,周勃受到汉文帝打压,几乎是无法避免的。你不能怪汉文帝寡情,也不能同情周勃的无辜。事实上,从周勃决定发动政变那一刻起,就注定他的结果不会好。周勃遇上的是汉文帝,倘若换做另一位心狠手辣的皇帝,恐怕早就被干掉了!

还是陈平识趣,尽管他相对安全,可是人家还是把安全工作做到了极致,早早跑到刘邦身边寻求保护去了。

标签: 三毛周勃刘恒刘邦丞相灌婴

更多文章

  • 被刘邦称为可以“安汉兴刘”的周勃,为何差点被汉文帝刘恒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避光草莓标签:刘邦,周勃,刘恒,丞相,汉朝,汉文帝,国防政策

    安汉兴刘,这是史书记载里,刘邦对周勃的评价,当时刘邦病危,吕雉问:“您百年之后,萧丞相也不在了,谁可以做丞相呢?”刘邦说:“萧何之后,曹参可以做丞相?”吕雉听后一愣,因为曹参和萧何一直不对付,这件事是人所共知的,因此刘邦的回答让吕雉很意外。“曹参年龄也不小了,他之后谁可以执掌朝纲呢?”刘邦回答说:“

  • 吕后的妹妹吕媭,专横嚣张一辈子,最后却被陈平、周勃拷打致死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三毛,周勃,吕雉,刘邦,樊哙

    吕雉是封建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位女性,她不仅是历史记载中的首位皇后与首位太后,而且还是中国第一位临朝听政、执掌国家大权的女性。吕雉的心狠手辣是众所周知的,而同为吕氏家族的妹妹吕媭,其专横嚣张的程度也丝毫不输给姐姐吕雉。然而,骄纵暴虐的统治者终究抵不过人心所向。公元前180年,由汉朝重臣陈平、周勃组

  • 刘邦死前将“安刘”重任托付给周勃,周勃却为何对吕氏一再妥协?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刘邦,周勃,吕雉,卢绾,刘盈

    军令如山安天下——名将周勃周亚夫父子(3)主笔:江湖闲乐生据史书记载,汉高帝刘邦在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告诉吕后:“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周勃,何许人也?周勃,乃汉初除异姓王外萧何、曹参以下第三大功臣。当年刘邦还是秦末沛县一村官的时候,周勃就是他的好朋友,后来又跟着刘邦南征北战,击章邯、

  • 古代有哪些著名的父子名将?王翦父子灭5国,周勃父子出将入相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摆渡标签:王翦,周勃,周亚夫,杨业,岳飞,陆逊

    历史上兄弟都是名将的,毕竟还是少数,比如说有隋唐时期的裴行俨、裴行俭,南宋的吴玠、吴璘等。之所以兄弟俩很难同时成为名将,主要是因为这么搞,君主心里不放心啊!弟兄俩都手握重兵的话,你作为君主,你能安心让他们出去带兵?这就是兄弟都是名将,之所以如此少的原因。不过历史上,父子都是名将的情况,倒是不少。这又

  • 丞相周勃和廷尉张汤究竟为何惧怕狱卒?探秘西汉历史上酷吏那些事

    历史解密编辑:黛眉浅浅标签:周勃,张汤,刘恒,刘彻,丞相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之一,历来史学界有着“强汉盛唐”的美称。西汉王朝能够由一个受尽游牧民族匈奴的屈辱到一跃成为后来一个地区种族的专称,是经过一代又一代帝王励精图治的结果。西汉的励精图治不仅仅是对外患采取强硬的军事打击,对内更是承继秦朝以来的严刑酷法。今天就与大家一起聊一聊,西汉王朝的律令和

  • 同样是藩王进京称帝,为何刘恒能夺周勃的权,刘贺却被霍光废掉?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刘恒,周勃,刘贺,霍光,刘恒(作家),军事政策

    刘恒和刘贺这两位不同年代的藩王,原本都没有希望继承皇位,但却在因缘巧合之下,他们都幸运的被大臣们推选为皇帝。然而,刘恒进京称帝后,很快就就从周勃等权臣手中夺回大权,成为执政长达七年的汉文帝;而刘贺进京称帝后,却很快被权臣霍光给废掉,沦落成执政仅二十七天的汉废帝。那么,刘恒和刘贺这两位进京称帝的藩王,

  • 汉初风云:季布季心气盖关中,周勃蒙冤狱吏献计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周勃,季布,刘恒,丞相,太后,文帝

    汉初风云:季布季心气盖关中,周勃蒙冤狱吏献计前元四年(公元前176年),丞相灌婴病逝,汉文帝升任御史大夫张苍为丞相,且召河东太守季布进京,欲拜为御史大夫。季布自中郎将出守河东,河东百姓却也悦服。当时,有个曹邱生,与季布同为楚人,流寓长安结交权贵,宦官赵谈常与往来,就是窦皇后兄长窦长君亦相友善,曹邱生

  • 西汉开国名将周勃为何晚景凄凉?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周勃,刘恒,三毛,丞相,刘彻

    周勃在西汉建国十八侯中,排第四位,仅次于萧何、曹参和张敖,又领导了诛灭吕氏拥立汉文帝的“安刘”伟业。事实上周勃在高、惠、文三朝的影响力,绝对数一数二。周勃晚年却不幸受到汉文帝的猜忌和打压,因被诬告谋反投入监狱,受尽凌辱,亏得薄太后相救才得以安度晚年。薄太后救周勃一代名将、勋臣,何以晚景如此凄凉呢?原

  • 刘邦临死前预言“安刘者勃也”,其实周勃心里也有一句,但不敢说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刘邦,周勃,刘恒,刘启,平定,汉朝,周亚夫

    刘邦这个人还是蛮厉害的,他最成功的就是用人,临终前留了一句话“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这话日后得到了验证,果然是周勃灭了诸吕之乱,从新让刘氏当皇帝,然后周勃心里估计也有一句话,但是这句话绝对不敢说出来,那就是“坑我者刘也”。这句话,咱们从周氏父子的遭遇就可以推断出来。周勃是刘邦的同乡,刘邦刚起事的时候

  • 当明君遇到能臣,驾驭不了只能杀掉,说说周勃过山车一样的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周勃,刘恒,三毛,明君,刘邦,吕雉

    刘邦是一个无赖,老天爷给他的人生开了挂,从起家到成功,只用了7年!刘邦实现了从屯长到帝王的华丽转身,生了八个儿子,也算多子。可惜,家有悍妇。刘邦去世后,吕后把情敌戚夫人做成了人彘 ,吓死了自己亲儿子,汉惠帝。这个女人一不做二不休,弄死了刘邦4个能干的儿子,留下两个废物,淮南王刘长,代王刘恒。吕后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