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闲聊强汉(增六)秦丞相李斯为何背弃扶苏,与赵高矫诏拥立胡亥?

闲聊强汉(增六)秦丞相李斯为何背弃扶苏,与赵高矫诏拥立胡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乐小武哥 访问量:3371 更新时间:2024/1/16 15:49:14

沙丘之变是秦朝历史的转折点,也是秦朝由强盛到崩溃的开始。在这次事变之中,丞相李斯和中车令赵高利用秦始皇突然去世的权利空白期,密谋用矫诏赐死了秦始皇遗诏中的继承人长子扶苏,改立胡亥为太子,使秦朝的历史滑向了不可逆转的深渊。很多爱好历史的朋友对李斯的决定难以理解,毕竟他已经位极人臣,当上了秦朝丞相的高位。无论是谁当皇帝,都不可能让他再进一步。那杀死扶苏改立胡亥对他又有什么意义呢?虽然学者们对这个问题有着多种答案,但大多都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核心,难以自圆其说。

对于李斯和赵高密谋最主流的解释就是各种正史上的说法,将原因归咎于扶苏更信任蒙恬,李斯自认比不上蒙恬,所以觉得扶苏上位后自己的权力会被削弱。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但是却只是想当然。扶苏的确更信任蒙恬,但他还不至于一上位就把李斯拿下。一方面李斯是秦始皇留下的丞相,掌握着朝廷大权,扶苏在咸阳的实力不足以压制李斯。另一方面,蒙恬虽然能力很强,但在北疆防御匈奴的压力也很大,在找到替代者之前难以回咸阳任职。所以扶苏上位后,暂时还得依靠李斯治国,无法动摇其地位。

也有的人提出比较夸张的想象,认为李斯想借机扶持胡亥为傀儡皇帝,把自己送上改朝换代的道路。这种说法看样子似乎可行,但实际上却根本没用。因为李斯不是秦国人,他是汝南上蔡人,在秦国的势力并不强大。当时虽然有大量的东方六国的人才为秦国效力,但真正做到吕不韦商鞅这种层次的没有第三人。李斯虽然深受秦始皇信任,但还没有形成吕不韦这种势力,也没有像他们那样广纳门客,将权势延伸到整个秦朝社会。而秦朝本地的贵族如王氏、蒙氏、冯氏都围绕在秦朝皇室周围,他们的势力远超势单力孤的李斯。

李斯之所以能掌控秦朝政务,全靠秦始皇的支持和授权。如果没有秦始皇的遗诏,他根本无法调动秦国的一兵一卒。所以他的权势全靠秦始皇对国家未来的计划,这也是他立足于秦国的根本。在这种情况下,李斯按照秦始皇的道路治国是没有问题的,像篡位那是痴人说梦。

当然也有人提出李斯可以像赵高后来那样,鼓动胡亥把政敌都杀干净了,然后再进行篡位的行动。这种方法历史已经证明不可行了,赵高的结局就是例子。正是因为赵高和胡亥的滥杀和暴政,才使得强大的秦军分崩离析,让东方六国的复国军队有机可趁,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李斯是秦始皇统一天下的重要谋士之一,其战略眼光非常长远,怎么可能做这种目光短浅的事情?因此站在李斯个人的角度,他是没有充分理由去否定秦始皇遗诏的,这对他没有任何好处。事实上他和赵高密谋陷害扶苏,拥立胡亥当皇帝后,也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反而成就了赵高。赵高正是借着这个机会掌握了朝廷的话语权,然而依着胡亥开始了任性的暴政,最终把秦朝送上了不归路。而李斯也因此付出了血的代价,在反对暴政的过程中以谋反罪名被处死。所以李斯与赵高密谋的初衷并非在于个人权力,而是有更多的考虑。

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完成后,秦朝就存在一个核心问题亟待解决。当地未来用什么方式治理这个国家?这个问题在秦朝的朝野和军政两界引发了很大的争论,而这个争论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力。一部分秦朝官员和贵族希望延续周朝的分封制,将秦朝皇室的子弟和国家的功臣分封到六国的边远地区做诸侯。这部分官员是以丞相王绾为首的儒家弟子,包括秦始皇的长子扶苏都支持这个方案。而李斯则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分封制会重新导致东周时期春秋战国的混战,所以要用法家治国,加强中央集权,改分封制为郡县制。

最终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将秦朝划为朝廷直辖的郡县,并且全国开始进行各种制度上的统一。而这样一来不但原来六国旧贵族的利益和特权被国家收回,就连期待着战争胜利后分封土地和成为诸侯的秦国贵族也受到很大的打击。于是我们看到了秦朝的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其中名气最大的便是焚书坑儒。秦始皇用强权压制了国内的反对意见,但这个意见并没有停止。实际上在秦朝全国上下都有大量的贵族支持分封制,这里面不仅有六国旧贵族,还有很多秦国本土贵族也是如此,而秦始皇长子扶苏表示其中代表。

秦始皇在世时,支持分封制的贵族不敢冒头。扶苏之所以被派往北方给蒙恬当监军,就是因为在这个政治理念上与秦始皇不合,他还给支持分封制的儒生说情。秦始皇将他发配到北疆修长城,就是踢开这个绊脚石,让秦朝的改革得以正常进行。可一旦扶苏即位,必然会有大量贵族推动复辟,要求将郡县制改回分封制。如此一来,朝廷的整个政治格局势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李斯的政治理念被推翻,而且以他为核心的法家弟子都会被清算报复。这已经不是李斯个人利益的问题,而是新兴的官僚阶层和旧有的贵族阶层的政治斗争。

李斯正是因为担心扶苏当皇帝后走上周朝的老路,才优先考虑了赵高的建议。毕竟赵高也是新兴的官僚阶层的一员,他本身就是在郡县制改革中受益的。他是罪人之子出身,靠着在改革中的表现获得了秦始皇的宠信,才能够成为朝廷大员。如果继续周朝的分封制,那赵高只能继续当罪人和奴隶,被发配去修长城或骊山陵墓,哪里有机会成为中车令这样的高官。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胡亥上位后为了平息皇室内部的反对势力,开始了滥用权力的暴政。他将反对的皇室、贵族和郡县官僚大杀一通,让秦朝走向了崩溃。

从历史的大趋势来看,秦始皇改分封制为郡县制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的体现。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国家的管理者从贵族变成了官僚。在周朝时以世袭贵族治国,从周天子到诸侯,再到卿大夫皆是如此。于是国家大权被垄断在整个贵族阶层手里,他们为了自己的私利互相争斗,胜利者则势力膨胀,连周天子都不放在眼里,最终造成了周朝的灭亡。而这些贵族的权力和势力是世袭继承的,因此他们的膨胀总会有一天威胁到国家的根基。秦始皇要建立万世基业,自然不能选择这样的国策。

秦朝的郡县制改革完成后,各国的旧贵族没有了封地,国家的资源由郡县管理,而郡县又是由朝廷直辖。朝廷选拔官员派往各郡县当官,定时轮换交替,防止地方势力做大。因此地方上的旧贵族失去了世袭的权力和土地,自然无法威胁到国家队的根基。而这些在各地当官的官员形成了初步的官僚阶层,逐渐替代了原来的世袭贵族。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旧贵族们失去利益,而新官僚们成为既得利益者,自然要维护自己的利益。李斯作为这个阶层的最高级别,也是其代表人物,自然要维护这个体制的长期生存。

可是新生的官僚阶层并不成熟,秦朝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也不完善,在权力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的漏洞。而旧有的贵族势力并没有完全被消灭,他们只是潜伏下来等待时机。秦始皇去世和胡亥的暴政给了他们复辟的机会,所以各地的反抗势力逐渐爆发,最终成为灭亡秦朝的最大的力量。

而李斯本人虽然是这种制度的第一个制定者和执行者,但却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所以他对权力的掌控远不如后世的权臣,也无法阻挠胡亥和赵高的胡作非为,最终也只能成为社会发展的牺牲品。可即便如此,他对中国社会和政治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让中国社会压制西方近两千年,这已经足以彪炳史册。

标签: 李斯秦二世赵高扶苏嬴政秦国

更多文章

  • 李斯身为秦朝丞相,为何不拥立始皇长子扶苏,反而帮助胡亥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乐视的相亲聚集营标签:李斯,扶苏,丞相,赵高,胡亥,周朝,秦二世,秦始皇嬴政

    李斯作为秦朝丞相,天下的丞相,李斯参与谋逆之举,和赵高拥立秦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自私的行为,李斯为一己之私把江山社稷抛之不顾,秦二世胡亥即位称帝后,加速了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的灭亡。如果作为一族之长,李斯的行为也是迫不得已,也能得到一定理解。秦始皇驾崩后,宦官赵高为了自己的个人地位,便私自扣压

  • 论及治国和败家,胡亥、阿斗和杨广,谁在哪方面的能力最为突出?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秦二世,隋炀帝,阿斗,赵高,治国,嬴政

    在我国历史上,存在着这样一类朝代。它的开国之君都致力于让国家变强变大,并在逝世前成功为自己的接班人留下了非常丰厚的江山基业。倘若这类朝代的二代皇帝能够做到其开国皇帝能够做到的一半,那估计这类朝代也不至于会在二代皇帝统治的时期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比如秦朝、蜀国和隋朝,就属于历二代而亡的朝代。本文我们之所

  • 秦始皇子女陵墓被发掘,真相让人不敢直视,秦二世胡亥果然很残忍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嬴政,秦二世,赵高,李斯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其实,这就是一个谜一样的男人。出生是个谜,死亡又是一个谜,陵墓是一个谜,就连后宫和子女都一个谜。我们只知道他有不少的儿子和女儿,但只有两个儿子,我们知道其名,一个长公子扶苏,一个胡亥。而其他的就一概不得而知。那么,秦始皇儿子和女儿最后到底是什么下场呢?秦二世篡位后,到底

  • 胡亥继位之谜:矫诏还是合法继位?我们该如何看待史书和简牍差异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秦二世,嬴政,蒙毅,赵高,李斯,秦王

    (秦始皇 风云战国剧照)胡亥即位之事,两千年来云山雾罩,历来学者认为他是篡位,但新出土的材料却说他是合法即位。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正确?两种说法背后,又有怎样的历史因缘?一、《赵正书》的出土与颠覆性发现2003年,北京大学接受了一批社会捐赠的竹简,其中内容有一部分为《赵正书》。《赵正书》得名于本书第一句

  • 诡谲线索下埋藏的迷局:胡亥或许并不甘当咸鱼,但他确实太嫩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赵高,李斯,嬴政,始皇,扶苏,蒙恬,迷局,胡亥,秦二世

    《史记》曰: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一块陨石落在东郡,上书七字——“始皇帝死而地分。”一说秦始皇看到字后龙颜大怒,下令将坠石处周围一大圈内的百姓捕杀,房屋焚毁。但也有野史流传,始皇在看到谶语后出气地平静,独自一人与陨石共度数日,随后下令将其摧毁。陨石事件不久后,又有人扬言“今年祖龙死”。一系列不

  • 李斯英明一世,为何却不帮助贤能的扶苏,而要冒风险扶持胡亥?

    历史解密编辑:一点儿历史事标签:扶苏,嬴政,赵高,蒙恬,胡亥,周朝,秦二世,李斯英,春秋战国

    李斯英明一世,为何却不帮助贤能的扶苏,而要冒风险扶持胡亥?1.李斯其人李斯是大思想家荀子的得意门徒,学富五车,谋略过人,而且精通法家思想,懂得霸王之术,是当之无愧的“秦朝第一谋臣”。二十三年前,李斯初入秦国,一篇《谏逐客令》让他名扬四海,更让身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大受震撼。从此之后,李斯一路青云直上,

  • 秦二世胡亥发动沙丘之变,窃国夺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秦二世,赵高,嬴政,李斯,刘邦,扶苏

    秦始皇一生功业巍巍,但也失误颇多。未向全国臣民公开宣布皇位继承人,此为其一;信任并重用赵高,此为其二。在秦始皇的诸多儿子中,长子扶苏是最优秀的,但是秦始皇并未公开宣布扶苏就是皇位继承人,只是将他作为继承人来培养,派他到北面的边境上和大将军蒙恬一起戍守。而其第十八子胡亥,则是最出名的纨绔子弟。有一次,

  • 李斯深受秦始皇重用,还是扶苏岳丈,因何与赵高密谋帮胡亥登基?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李斯,嬴政,赵高,扶苏,秦二世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自称“始皇帝”。“始”有“最初”之意,秦始皇以自己为“始”,希望秦朝能够二世、三世乃至千秋万世地传承下去,然而他“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的愿望并没有实现,秦朝仅存二世而亡!很

  • 秦始皇叫嬴政,为什么他的儿子叫扶苏和胡亥,不跟父亲姓嬴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嬴政,秦二世,苏和,扶苏

    好多朋友纳闷,秦始皇的儿子为什么不跟他的姓呢?莫非古代人们的风俗和现代不同吗?秦始皇嬴政一生有很多孩子,但最著名的是两个:一个是扶苏,一个是胡亥。这两个儿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扶苏以贤明著称,胡亥以残忍和荒谬著称。以至于秦始皇死后,胡亥成为皇帝的消息传到民间后,陈胜会考虑以胡亥得位不正,和为扶苏公子打

  • 秦二世胡亥即位后,将兄弟姐妹诛除,为何却留下扶苏的儿子子婴?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秦二世,扶苏,子婴,赵高,嬴政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东巡途中病逝驾崩,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王朝——秦朝,短暂的失去了统治者。在古代帝王驾崩可是大事,但是秦始皇驾崩的消息并没有第一时间被王公大臣等人知晓,而是被赵高、胡亥、李斯三人合谋封锁消息。想来秦朝刚刚建立天下还未稳定,始皇帝去世的也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