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之变是秦朝历史的转折点,也是秦朝由强盛到崩溃的开始。在这次事变之中,丞相李斯和中车令赵高利用秦始皇突然去世的权利空白期,密谋用矫诏赐死了秦始皇遗诏中的继承人长子扶苏,改立胡亥为太子,使秦朝的历史滑向了不可逆转的深渊。很多爱好历史的朋友对李斯的决定难以理解,毕竟他已经位极人臣,当上了秦朝丞相的高位。无论是谁当皇帝,都不可能让他再进一步。那杀死扶苏改立胡亥对他又有什么意义呢?虽然学者们对这个问题有着多种答案,但大多都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核心,难以自圆其说。
对于李斯和赵高密谋最主流的解释就是各种正史上的说法,将原因归咎于扶苏更信任蒙恬,李斯自认比不上蒙恬,所以觉得扶苏上位后自己的权力会被削弱。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但是却只是想当然。扶苏的确更信任蒙恬,但他还不至于一上位就把李斯拿下。一方面李斯是秦始皇留下的丞相,掌握着朝廷大权,扶苏在咸阳的实力不足以压制李斯。另一方面,蒙恬虽然能力很强,但在北疆防御匈奴的压力也很大,在找到替代者之前难以回咸阳任职。所以扶苏上位后,暂时还得依靠李斯治国,无法动摇其地位。
也有的人提出比较夸张的想象,认为李斯想借机扶持胡亥为傀儡皇帝,把自己送上改朝换代的道路。这种说法看样子似乎可行,但实际上却根本没用。因为李斯不是秦国人,他是汝南上蔡人,在秦国的势力并不强大。当时虽然有大量的东方六国的人才为秦国效力,但真正做到吕不韦和商鞅这种层次的没有第三人。李斯虽然深受秦始皇信任,但还没有形成吕不韦这种势力,也没有像他们那样广纳门客,将权势延伸到整个秦朝社会。而秦朝本地的贵族如王氏、蒙氏、冯氏都围绕在秦朝皇室周围,他们的势力远超势单力孤的李斯。
李斯之所以能掌控秦朝政务,全靠秦始皇的支持和授权。如果没有秦始皇的遗诏,他根本无法调动秦国的一兵一卒。所以他的权势全靠秦始皇对国家未来的计划,这也是他立足于秦国的根本。在这种情况下,李斯按照秦始皇的道路治国是没有问题的,像篡位那是痴人说梦。
当然也有人提出李斯可以像赵高后来那样,鼓动胡亥把政敌都杀干净了,然后再进行篡位的行动。这种方法历史已经证明不可行了,赵高的结局就是例子。正是因为赵高和胡亥的滥杀和暴政,才使得强大的秦军分崩离析,让东方六国的复国军队有机可趁,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李斯是秦始皇统一天下的重要谋士之一,其战略眼光非常长远,怎么可能做这种目光短浅的事情?因此站在李斯个人的角度,他是没有充分理由去否定秦始皇遗诏的,这对他没有任何好处。事实上他和赵高密谋陷害扶苏,拥立胡亥当皇帝后,也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反而成就了赵高。赵高正是借着这个机会掌握了朝廷的话语权,然而依着胡亥开始了任性的暴政,最终把秦朝送上了不归路。而李斯也因此付出了血的代价,在反对暴政的过程中以谋反罪名被处死。所以李斯与赵高密谋的初衷并非在于个人权力,而是有更多的考虑。
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完成后,秦朝就存在一个核心问题亟待解决。当地未来用什么方式治理这个国家?这个问题在秦朝的朝野和军政两界引发了很大的争论,而这个争论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力。一部分秦朝官员和贵族希望延续周朝的分封制,将秦朝皇室的子弟和国家的功臣分封到六国的边远地区做诸侯。这部分官员是以丞相王绾为首的儒家弟子,包括秦始皇的长子扶苏都支持这个方案。而李斯则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分封制会重新导致东周时期春秋战国的混战,所以要用法家治国,加强中央集权,改分封制为郡县制。
最终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将秦朝划为朝廷直辖的郡县,并且全国开始进行各种制度上的统一。而这样一来不但原来六国旧贵族的利益和特权被国家收回,就连期待着战争胜利后分封土地和成为诸侯的秦国贵族也受到很大的打击。于是我们看到了秦朝的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其中名气最大的便是焚书坑儒。秦始皇用强权压制了国内的反对意见,但这个意见并没有停止。实际上在秦朝全国上下都有大量的贵族支持分封制,这里面不仅有六国旧贵族,还有很多秦国本土贵族也是如此,而秦始皇长子扶苏表示其中代表。
秦始皇在世时,支持分封制的贵族不敢冒头。扶苏之所以被派往北方给蒙恬当监军,就是因为在这个政治理念上与秦始皇不合,他还给支持分封制的儒生说情。秦始皇将他发配到北疆修长城,就是踢开这个绊脚石,让秦朝的改革得以正常进行。可一旦扶苏即位,必然会有大量贵族推动复辟,要求将郡县制改回分封制。如此一来,朝廷的整个政治格局势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李斯的政治理念被推翻,而且以他为核心的法家弟子都会被清算报复。这已经不是李斯个人利益的问题,而是新兴的官僚阶层和旧有的贵族阶层的政治斗争。
李斯正是因为担心扶苏当皇帝后走上周朝的老路,才优先考虑了赵高的建议。毕竟赵高也是新兴的官僚阶层的一员,他本身就是在郡县制改革中受益的。他是罪人之子出身,靠着在改革中的表现获得了秦始皇的宠信,才能够成为朝廷大员。如果继续周朝的分封制,那赵高只能继续当罪人和奴隶,被发配去修长城或骊山陵墓,哪里有机会成为中车令这样的高官。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胡亥上位后为了平息皇室内部的反对势力,开始了滥用权力的暴政。他将反对的皇室、贵族和郡县官僚大杀一通,让秦朝走向了崩溃。
从历史的大趋势来看,秦始皇改分封制为郡县制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的体现。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国家的管理者从贵族变成了官僚。在周朝时以世袭贵族治国,从周天子到诸侯,再到卿大夫皆是如此。于是国家大权被垄断在整个贵族阶层手里,他们为了自己的私利互相争斗,胜利者则势力膨胀,连周天子都不放在眼里,最终造成了周朝的灭亡。而这些贵族的权力和势力是世袭继承的,因此他们的膨胀总会有一天威胁到国家的根基。秦始皇要建立万世基业,自然不能选择这样的国策。
秦朝的郡县制改革完成后,各国的旧贵族没有了封地,国家的资源由郡县管理,而郡县又是由朝廷直辖。朝廷选拔官员派往各郡县当官,定时轮换交替,防止地方势力做大。因此地方上的旧贵族失去了世袭的权力和土地,自然无法威胁到国家队的根基。而这些在各地当官的官员形成了初步的官僚阶层,逐渐替代了原来的世袭贵族。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旧贵族们失去利益,而新官僚们成为既得利益者,自然要维护自己的利益。李斯作为这个阶层的最高级别,也是其代表人物,自然要维护这个体制的长期生存。
可是新生的官僚阶层并不成熟,秦朝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也不完善,在权力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的漏洞。而旧有的贵族势力并没有完全被消灭,他们只是潜伏下来等待时机。秦始皇去世和胡亥的暴政给了他们复辟的机会,所以各地的反抗势力逐渐爆发,最终成为灭亡秦朝的最大的力量。
而李斯本人虽然是这种制度的第一个制定者和执行者,但却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所以他对权力的掌控远不如后世的权臣,也无法阻挠胡亥和赵高的胡作非为,最终也只能成为社会发展的牺牲品。可即便如此,他对中国社会和政治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让中国社会压制西方近两千年,这已经足以彪炳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