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项羽自刎后,刘邦是如何处置项氏后人的?虽未灭族但比灭族还无情

项羽自刎后,刘邦是如何处置项氏后人的?虽未灭族但比灭族还无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美食奇闻说 访问量:256 更新时间:2024/2/9 3:45:08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宋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的诗《夏日绝句》,其原意大体是人活着就应该做人中豪杰,就算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世人现在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至死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然而,乌江边上项羽虽死,但是项羽的族人、后人并没有死,为什么他们不起兵反抗刘邦的统治呢?这就不得不说汉高祖立邦后续高明的手段了。

项羽和刘邦的历史褒贬

世人总是称赞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魄,也赞扬他与虞姬凄美的爱情故事,因为他是历史中少有的英雄豪杰,既有铮铮铁骨又有柔情似水一面。

以至于在后世项羽成为广为流传的千古佳话,也是诗词爱好者和戏曲大家争相引用的题材。在项羽的一生中,最为悲壮、也最让他出名的就是他的乌江自刎。

那一幕让世世代代人即便没能亲眼目睹,也能感同身受而潸然泪下,由此改编的影视作品《霸王别姬》一度成为经典之作,种种对项羽的塑造皆成就了其伟大而正义的形象。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反观打败项羽的刘邦,后世人评价其多为阴险狡诈小人的形象,然而历史就是历史,它的作用在于让后人了解历史文化并且吸取经验教训。

常言道:“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对于后人的评价当然要予以包容的态度,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许多人皆传言刘邦乃奸邪小人之辈,似乎只有阴险狡猾、诡计多端这样的贬义词才能形容他,但刘邦最后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并建立了西汉王朝。

项羽与高祖俱起,威力轻重,未有所定,高祖诛羽。

项羽兵败垓下,后因无颜以对江东父老而放弃生机自刎乌江,很多人对其了解基本到这里就结束了,后续之事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值得一提的是,刘邦虽然击败了项羽,但事后对其的做法却让人大跌眼镜。

项羽死后其尸体被众人争相瓜分,将士并以此拿来向刘邦邀功,而对于项羽的死相传刘邦在他坟前痛哭流涕。不仅如此,汉高祖对项羽的族人不仅没有赶尽杀绝,还给他们封官加爵。

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我们可能会一致认为刘邦是个有情有义且爱才之人,一改之前对他奸邪小人的误解,但是事情并没有说的这么简单。

刘邦是如何对项羽后人的

刘邦虽然放过了项羽的后人但却改了他们的姓氏,从此之后项羽的后人皆为刘姓,除此之外,项羽后人只要想封官加爵就要报“项籍”(籍在古代是贬义词)。

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

在古代,如果一个家族被赐予皇家姓氏那肯定是莫大的赏赐,但对于项氏后代来说意义却不一样。

两个霸王争天下,本来旗鼓相当的氏族地位,而且刘邦乃一介草民出身、项羽乃大将之后。

楚汉之争,楚国一直处于强盛一方,最后不管因为何种原因而惨败,作为项氏一族的后人又怎能心甘情愿?

在此情况下,赐予他们“刘姓”如同火上浇油一般,时刻提醒他们到底谁才是天下的主人。

刘邦这招很是绝妙,可谓“诛人先诛心”,放过与项羽有关之人一条生路,却又断绝了他们的文化传承,即使项羽再怎么厉害、不屈,但没了传承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岁月遗忘。

刘邦这招儿换其姓氏为己姓的做法,妙就妙在项羽死后,基本不费一兵一卒就收拢了项羽所控制的江东之地,毕竟江东父老皆以项家马首是瞻。

刘邦对项羽后代的处理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谓众说纷纭。

但通过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刘邦虽擅长使用计谋,而且相比项羽似乎显得不太正义,手段也稍显下三滥,但是他的内心却深有远见。

无论时间怎么溜走、时代怎么变迁,哪怕是现代的项氏后人在知晓真相的情况下,也不禁感慨成王败寇,即使直接辱骂刘邦的阴险狡诈,但历史却以成败定天下归属。

或许也因为刘邦这些“花里胡哨”的小心思吧,所以很多人认为一代帝王之所以能统一天下,靠的仅仅是运气而已,天时地利人和哪一个都倾向于立邦。

其实,刘邦的身上也有很多优良的品德,只是因为项羽的光环太强了,所以才让后人忽略了他。那么,刘邦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从几个故事或许可以体现出来。

真实的刘邦是怎样的

《史记》记载刘邦农民出身,不比项羽从小生于帝王将相之家,常言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生长坏境的不同也就注定了人物性格的差异。

显而易见,刘邦和项羽的不同最明显的就是其低调和隐忍的个性,本来楚怀王事先约定好“先破秦咸阳者王之”,项羽傲慢不逊的性格认为自己当之无愧。

但事实却让他大出所料,一直不被他当回事的刘邦却先他一步进入了关中,项羽当然很不开心、更是不服气,一怒之下摆下鸿门宴要杀了他。

刘邦深知自己兵力远不及项羽,而且他早把项羽好大喜功的傲慢性格看透了,所以他使了一招儿借花献佛,把本属于他的立王机会让给了项羽。

项羽这个人心机远不及刘邦,他哪想的到刘邦的用意?项羽讲究的永远都是“侠肝义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那一套。

因此,面对刘邦这一深明大义的行为,项羽大为所动认为他一定是真心归顺。

大封天下时,项羽还封刘邦为汉王,并把汉中这样战略性要地额外划给了他。

在楚汉争霸中,项羽其实有大把的机会可以杀掉刘邦,但他沽名钓誉瞻前顾后,每次都错过良机。

除此之外,刘邦还表现出知人善任的优良品德,刘邦旗下不仅有善于政务出谋划策的萧何张良,还有善于带兵作战的韩信,更有像郦食其陈平这样的谋士人才。

相传,刘邦初识郦食其就被其当头棒喝!他率军来到高阳并听属下说这里有个“狂人”,于是乎便让其来见,刚进屋子郦食其就见刘邦正让两个女子为自己洗脚。

随即他问刘邦是想帮助秦打义军、还是帮义军打秦?刘邦怒火中烧大骂道:

“你这迂腐的儒生,天下被秦害的还不够苦吗?你居然还要帮秦?”

对此,郦食其不卑不亢的说到:

“既然如此,你就不该这么无礼的对待长辈”

郦食其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当时他已是六十多岁花甲老人,刘邦却一边洗脚一边接见确实很显无礼。

刘邦当时还是将,如果碍于颜面完全可以责罚郦食其的不恭,但他没有而是立马停止洗脚礼贤下士,重用郦食其。

再来看看项羽,鸿门宴上他没有听范增的话让刘邦逃脱,最后还中了后者的离间之计对范增大肆,让身边唯一有实力的谋士一气之下告老还乡。

“竖子不足与谋”

《史记》曾评价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这一句话体现了刘邦的怜悯之心,亦或者说他外在所表现出来的怜悯之心。

相传,在刘邦任沛县泗水亭长的时候,有一次押送奴役去骊山服徭役,因为中途跑了一些,所以他索性把所有人都放了。

在此情况下,他自己也不回去了,干脆就在当地占山为王、伺机反秦。

这一大义之举为其招揽了十几名壮士,他们甘愿追随刘邦,由此可见其实刘邦是一个很“社会”的人,虽然谈不上心怀天下、礼贤下士,但他的一些外在行为却让人很受用。

对于他的一些负面典故,比如逃命时把女儿赶下车、在项羽以要烹他父亲为要挟时,他居然说:

“吾与若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汝翁。必欲亨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或许作为人父和子女他是不合格的,但自古忠孝难两全,要成就他的政治抱负就要舍弃所有阻碍无可厚非,相比于项羽既要脸又要皮,刘邦则更重视实实在在的东西,什么面子对他来说都是虚的。

伟人曾评判说出过这样一句话: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这句爱便是要告诉战士们,应学习刘邦的务时而不应该学习项羽的沽名,对于革命这个问题一定要坚持到底,并赞扬刘邦是位合格高明的政治家。

总的来说,至于刘邦为何没有对项氏一族赶尽杀绝,是真的念及旧情还是别有用心我们不得而知,但事实却时项羽死后,刘邦毫不费力就收拢了他的地盘,并且没有遭到项家人的阻拦。

这便是刘邦,一个会耍心眼却又有远见的刘邦,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更多文章

  • 项羽自刎也不肯过乌江,并不是因为蠢,他的结局必然是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老张聊史标签:刘邦,韩信,张良,萧何,虞姬,秦朝,汉朝,春秋战国,霸王项羽

    项羽的志向不小,否则也不会说出这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话,还想把秦始皇取而代之,个人能力也不差,论指挥才能也不差,刘邦仅赢了定天下的最后一场战斗,之前一直在被项羽追着打。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妇人之仁,他每次击退刘邦大军就没有继续追击,也没有继续扩大战果,项羽想着刘邦毕竟是自己兄弟,天下打下来本来就是要给他

  • 秦始皇如何说“陕西话”

    历史解密编辑:澎湃新闻标签:嬴政,切韵,汉语,方言,周朝,先秦,陕西话,北方话,秦始皇

    日前,热播电视剧《三体》出现了说陕西话的秦始皇和秦国军士,引起了大众的兴趣和议论。近年来,为了展现当地风采,越来越多的影视剧用上了当地方言。以陕西话来说,稍近的还有《大秦帝国》《白鹿原》等。《三体》中说方言的秦始皇上古汉语相差甚远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语言学上不存在陕西话这个概念。由于受历史、地理、政

  • 南京曾发现楚汉战场遗址,虞姬去向之疑被解开,项羽也许并未自刎

    历史解密编辑:阿乐聊文史标签:虞姬,项羽,刘邦,韩信,萧何

    秦末年间、群雄逐鹿,因为秦二世胡亥暴虐成性并重用宦官赵高,导致天下民不聊生。陈胜吴广发动民间起义,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时间无数豪杰纷纷响应,秦末乱世开启。在这其中有一人如同耀眼的阳光,他便是项羽,巨鹿之战力破章邯,被誉为兵家史上第一人。但光芒太盛终会黯淡,兵仙韩信横空出世,大破项羽于夔下,最

  • 虞姬墓在安徽灵璧、定远还是和县?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虞姬,灵璧,项羽,和县,虞姬墓,安徽,定远,定远县,灵璧县,安徽省

    二千多年前,楚汉战争后期,在多次交战之后,项羽最终被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沱河北岸),形成了四面楚歌的末路局面。演绎出了令人肝肠寸断、家喻户晓的“霸王别姬”历史故事。楚汉战争垓下古战场虞姬,是楚汉之争时期西楚霸王项羽的美人。相传她容颜倾城,才艺并重,舞姿美艳,并有“虞美人”之称。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

  • 灵璧县有一座虞姬墓,可是打开后,人们只是看了一眼便重新掩埋了

    历史解密编辑:雅彝果果标签:项梁,刘邦,秦国,灵璧县,虞姬墓,霸王项羽

    “霸王别姬”是历史上著名的爱情桥段,令后人无不为项羽和虞姬这一对末路鸳鸯而感到伤心落泪。可是您也许并不知道,在安徽省有一座灵璧县,据说此地曾经出土过虞姬墓葬,但当人们看完挖出的虞姬陵墓一眼后,便又将其重新埋葬。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

  • 如果项羽重用范增会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项羽,范增,刘邦,萧何,张良,秦国

    关于项羽之败,古代文人有很多评价,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与范增不和,刚愎自用不听范增建议,所以错失了天下,汉末蒋济就曾说过:“项羽若听范增之策,则平步取天下也。”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实力盖世、威名远播、号令诸侯,走上了人生巅峰,但在随后的楚汉争霸中,项羽却远贤臣、远范增,充满了理想色彩,看不清刘邦的“狡诈

  • 范增论:时机,更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自古文人嘰嘰喳标签:项羽,三毛,刘邦,高帝,范增论,历史故事

    苏轼〔宋代〕在恰当的时机做出正确的选择,才是真正的智者。刘邦这家伙就行,往往在间不容发之际,做出正确判断并立即执行。范与项,死得不冤。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

  • 宋代苏轼的《范增论》

    历史解密编辑:热点导读标签:茶,苏轼,刘邦,三毛,宋代,北宋,范增论,弦乐器,霸王项羽,中国传统音乐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

  • 《楚汉之争》之范增的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著字以育人标签:范增,项羽,张良,英布,楚汉之争,汉高祖刘邦

    项庄拔出宝剑上前舞动起来,钟离昧,英布,季布,虞子期纷纷叫起赶来,刘邦正要饮酒突然看到项庄的宝剑向自己刺了过来,他惊慌失措的将酒杯扔下躲到了桌子下边,项庄见此当即便将宝剑刺向了刘邦,只听铛的一声项庄的宝剑被人给挡了回来。项庄抬头看到项伯挡在了刘邦的生前他向众人说道我侄子一人独舞难免有些孤独,我来陪他

  • 《楚汉之争》之范增献计

    历史解密编辑:著字以育人标签:范增,项羽,项梁,陈胜,吴广,楚汉之争,汉高祖刘邦

    项羽将桓楚,英布带回来后便独自一人前去拜见项梁,他听到众人说陈胜逝世的消息不由得心中一惊,范增见此急忙上前说将军可是因为陈胜的事情而忧心吗,项羽说你怎么看出来的,范增说现在天下的事情再也没有比这更为重要的了,项羽说你既然有这眼界自然也有计策教我了,范增说你只要肯听我的鼎定天下也不是什么难事。项羽听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