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悲壮的人生。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项梁之侄,24岁跟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成为陈胜武广农民起义之后最大的起义军力量,在他人建议下托名拥立楚怀王为统领,项梁死后,被楚王委派抗击秦兵,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勇猛善战,打败秦国的主力军队,确立了项羽的威信和地位。
此后连续取得胜利,屡立战功,势如破竹,攻入函谷关,杀死秦王,放火烧掉秦王宫,火势三月不灭,后定都徐州,自号西楚霸王,时年27岁,分封十八个诸侯国。后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收复三秦,开始了楚汉战争,最终被韩信、英布在垓下五十万军队包围,逃到乌江自杀,年仅31岁。
项羽突围后来到乌江,乌江亭长劝其渡江逃走,以图东山再起,被项羽拒绝,慨叹无颜面对江东父老。项羽放掉乌骓马,辞别虞姬,拔剑自刎,从而结束着年轻而悲壮的生命,夺得其尸体部位的汉军将士均被封侯。
项羽的历史真相和戏剧形象。项羽留下了他人生唯一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宋朝女词人李清照也写下了千古名篇“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近现代以来的戏曲作品《霸王别姬》,成为压轴剧目,广为流传,也成为国粹京剧的名段、名唱,被拍成电影电视剧,以纪念项羽和虞姬的爱情故事和悲壮情怀。
戏曲《霸王别姬》
项羽的自刎被演绎渲染成戏剧色彩和文学形象主要是由于他的《垓下歌》,也是因为他对江东父老深深的歉疚之心而毅然决然选择自尽。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即使项羽重回江东,能够东山再起,项羽能够组织编练一支善战的部队,当时战争的形式,力量对比悬殊,也有项羽自身的谋略、能力和性格等原因,在前期可能会取得小的胜利,但是在韩信英布彭越等强大的军事能力和指挥能力下,在刘邦的贤臣能将的战略布局下,项羽仍然会被打败被消灭,这是大势所趋势在必然,项羽已经看清了形势,也体现了其果断和智慧,历史的悲剧还会重演。
京剧《霸王别姬》片段
项羽的历史贡献。项羽身先士卒果敢勇猛的战斗能力,破釜沉舟的勇猛和气势,百战百胜的战绩,在各支军队中脱颖而出,提供了强大的信心和决心,成为众多将领中的领袖和带头人,带领部队战胜秦国的主力部队,取得最终胜利,消灭秦朝残余势力,为最终推翻秦朝统治奠定的基础。能够在不足30岁取得赫赫战功,奠定霸主地位,成为实际上的统治者,是一代帝王级的英豪。司马迁《史记》以项羽本纪记录其历史,体现了项羽的历史地位和对他的尊重。
项羽雕像
分封制不适应历史的发展。项羽分封18个诸侯王国,使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贵族粉墨登场,执掌王权。经过楚汉战争的洗礼,18个诸侯王国纷纷灭亡,再次证明了分封制的落后性和反历史规律性,也在汉高祖刘邦分封八个异姓王得到验证,三王被杀五王被贬。
虽然分封制在历史上延续久远,但已经不适应历史的发展,不符合封建生产力的要求,而是已经被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所替代,并建立了稳固的郡县制度。分封制被诸侯国遗留的贵族怀念和复辟,却被历史的滚滚车轮无情地抛弃,为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提供了经验和教训,也为大一统的统治历史开辟了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