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垓下之围, 项羽明明还有十万人马, 为何他只带800精锐骑兵逃亡

垓下之围, 项羽明明还有十万人马, 为何他只带800精锐骑兵逃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铛蛙讲体育 访问量:480 更新时间:2024/3/15 16:36:25

垓下之役,韩信设下十面埋伏,项羽的10万楚军被团团围住。当时韩信手里指挥有刘邦、刘贾(含周殷)、英布彭越等几路大军,总兵力近百万之众。所以,从理论上讲,项羽插翅难逃。可结果是项羽偏偏连夜溜之大吉,似乎还很从容,因为他带了800骑兵,动静肯定不小,可是汉军竟然没有察觉,天亮后才知道“人去楼空”。

那么,是项羽动作麻利,还是韩信太过草包?

其实这个结果很好理解,举个例子就明白了。

公元前200年,也就是垓下之围的两年后,刘邦率军北征匈奴,结果他率领的先头部队被40万匈奴骑兵围在了白登山。

接下来,刘邦在山里忍冻挨饿,一连就是好几天。喝西北风的滋味不好受,后来一行人实在撑不住了,于是陈平献计,用“贵金属”贿赂了冒顿单于的阏氏(老婆)。

得到宝物的阏氏心花怒放,于是当晚向冒顿单于猛吹枕边风。一堆大道理下来,冒顿单于脑子开窍,于是决定放了同样有“神灵保护”的刘邦。因此,遭罪七天七夜的刘邦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白登之围”的典故。

刘邦剧照

那么,刘邦为什么不在夜里偷偷突围呢?其原因很简,因为冒顿单于不给他机会。所以,项羽为什么能轻松逃脱就很好理解了,因为韩信给他这个机会。

韩信为什么要放去项羽呢?这招就叫引蛇出洞。试想,如果韩信用100万的大军去打韩信的10万人马是什么情况呢?结果没有悬念,楚军全军覆灭,但是汉军需要付很多大的代价。有一句话叫做“杀敌八百,自损一千”,不用说,汉军的伤亡也不会小,所以,韩信想要歼灭楚军,还需考虑成本,既然能用最小的投入去换最大的回报,为什么非要拼个你死我活,血流成河呢!这就是韩信作为一个优秀军事家的素养。

韩信剧照

如果韩信将项羽引到外面,也就是将他和他的军队分割开来,那么,失去主帅楚军的自然就军心涣散,不战自溃了。接下来,韩信只需派一股人马单独去追击项羽即可。于是韩信马上派出了灌婴

项羽渡过淮水之后,灌婴率5000骑兵蜂拥而至,于是双方展开激战。项羽边战边退,当到达乌江边时,800精锐骑兵只剩下了20余骑。最终,穷途末路的项羽陷入绝望,说了一堆“天要亡我,非我不胜”的豪言壮语后拔剑自刎。

项羽剧照

那么,项羽为何只带800精锐逃跑呢?一是和韩信的策划有关,一是与自己的设想有关。

很显然,韩信虽然故意放走项羽,但是有限度,他不可能让项羽带走太多的人马。如果项羽率全军突围,那么就等于和汉军决战,到时也就不存在韩信设计谋一说,更显不出他的高明。所以,韩信的限度就是允许项羽带一少部分人逃走,但不是全部。

反过来,对于项羽来说,他自然明白带太多的人目标太大,容易被汉军察觉的道理,所以只能带有限的人跑。至于多少人,500或是1000并没有特殊的含义,只是能冲破汉军的阻击即可。或者说,这800精锐一直就是项羽的亲兵或侍卫,对他的忠诚度最高,所以他带着放心罢了。

其实,垓下之围已经注定了项羽被灭的命运,而这个过程就掌握在韩信的手里。所以韩信要针对性地制定出一套方案,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对于项羽来说,他可能还抱有一线希望,于是带着精挑细选一部分人出逃,殊不知这正是韩信想要的结果。所以,项羽的突围不过是走了埋葬自己的一个步骤,至于带多少人已经没有了太大的意义。

更多文章

  • 千古名将霍去病, 他活出了项羽最为向往的“纯战神”模样!

    历史解密编辑:大丸子美食标签:卫青,匈奴,韩信,刘邦,汉朝,秦朝,霍去病,春秋战国,霸王项羽

    纵观霍去病短暂的一生与军事履历,可以这么论定,他几乎就是照着“军事项羽”的模子刻出来的,两人在“纯战神”层面可谓高度相似,霍去病堪称“小号项羽”、“项羽第二”或“项羽转世”。如果项羽可以自由选择,他才不愿去当什么政治家、战略家,他做不来也不想做,他只想带兵打仗,纵横沙场、所向披靡,气吞万里如虎。而霍

  • 项羽自刎后,刘邦是如何处置项氏后人的?虽未灭族但比灭族还无情

    历史解密编辑:美食奇闻说标签:刘邦,项氏,高祖,汉王,汉朝,秦朝,春秋战国,霸王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的诗《夏日绝句》,其原意大体是人活着就应该做人中豪杰,就算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世人现在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至死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然而,乌江边上项羽虽死,但是项羽的族人、后人并没有死,为什么他们不起兵反抗刘邦的统治呢?

  • 项羽自刎也不肯过乌江,并不是因为蠢,他的结局必然是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老张聊史标签:刘邦,韩信,张良,萧何,虞姬,秦朝,汉朝,春秋战国,霸王项羽

    项羽的志向不小,否则也不会说出这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话,还想把秦始皇取而代之,个人能力也不差,论指挥才能也不差,刘邦仅赢了定天下的最后一场战斗,之前一直在被项羽追着打。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妇人之仁,他每次击退刘邦大军就没有继续追击,也没有继续扩大战果,项羽想着刘邦毕竟是自己兄弟,天下打下来本来就是要给他

  • 秦始皇如何说“陕西话”

    历史解密编辑:澎湃新闻标签:嬴政,切韵,汉语,方言,周朝,先秦,陕西话,北方话,秦始皇

    日前,热播电视剧《三体》出现了说陕西话的秦始皇和秦国军士,引起了大众的兴趣和议论。近年来,为了展现当地风采,越来越多的影视剧用上了当地方言。以陕西话来说,稍近的还有《大秦帝国》《白鹿原》等。《三体》中说方言的秦始皇上古汉语相差甚远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语言学上不存在陕西话这个概念。由于受历史、地理、政

  • 南京曾发现楚汉战场遗址,虞姬去向之疑被解开,项羽也许并未自刎

    历史解密编辑:阿乐聊文史标签:虞姬,项羽,刘邦,韩信,萧何

    秦末年间、群雄逐鹿,因为秦二世胡亥暴虐成性并重用宦官赵高,导致天下民不聊生。陈胜吴广发动民间起义,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时间无数豪杰纷纷响应,秦末乱世开启。在这其中有一人如同耀眼的阳光,他便是项羽,巨鹿之战力破章邯,被誉为兵家史上第一人。但光芒太盛终会黯淡,兵仙韩信横空出世,大破项羽于夔下,最

  • 虞姬墓在安徽灵璧、定远还是和县?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虞姬,灵璧,项羽,和县,虞姬墓,安徽,定远,定远县,灵璧县,安徽省

    二千多年前,楚汉战争后期,在多次交战之后,项羽最终被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沱河北岸),形成了四面楚歌的末路局面。演绎出了令人肝肠寸断、家喻户晓的“霸王别姬”历史故事。楚汉战争垓下古战场虞姬,是楚汉之争时期西楚霸王项羽的美人。相传她容颜倾城,才艺并重,舞姿美艳,并有“虞美人”之称。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

  • 灵璧县有一座虞姬墓,可是打开后,人们只是看了一眼便重新掩埋了

    历史解密编辑:雅彝果果标签:项梁,刘邦,秦国,灵璧县,虞姬墓,霸王项羽

    “霸王别姬”是历史上著名的爱情桥段,令后人无不为项羽和虞姬这一对末路鸳鸯而感到伤心落泪。可是您也许并不知道,在安徽省有一座灵璧县,据说此地曾经出土过虞姬墓葬,但当人们看完挖出的虞姬陵墓一眼后,便又将其重新埋葬。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

  • 如果项羽重用范增会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项羽,范增,刘邦,萧何,张良,秦国

    关于项羽之败,古代文人有很多评价,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与范增不和,刚愎自用不听范增建议,所以错失了天下,汉末蒋济就曾说过:“项羽若听范增之策,则平步取天下也。”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实力盖世、威名远播、号令诸侯,走上了人生巅峰,但在随后的楚汉争霸中,项羽却远贤臣、远范增,充满了理想色彩,看不清刘邦的“狡诈

  • 范增论:时机,更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自古文人嘰嘰喳标签:项羽,三毛,刘邦,高帝,范增论,历史故事

    苏轼〔宋代〕在恰当的时机做出正确的选择,才是真正的智者。刘邦这家伙就行,往往在间不容发之际,做出正确判断并立即执行。范与项,死得不冤。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

  • 宋代苏轼的《范增论》

    历史解密编辑:热点导读标签:茶,苏轼,刘邦,三毛,宋代,北宋,范增论,弦乐器,霸王项羽,中国传统音乐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