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可以说这是划时代的一笔,只是任谁也想不到秦朝从建立到灭亡只剩下14年时间,如此短暂的统治时间着实令人遗憾,导致这种结局的不是秦始皇而是众所周知的秦二世。
身为第二代帝王,秦二世可并不像秦始皇一样雄韬伟略、而其帝位也是谋其长兄、也就是公子扶苏、被扶苏所得,可以说如果秦始皇还没有到青年时代便提前立扶苏为太子,如此一来便不需要立遗诏了,那么便不会有赵高这样篡改遗诏了,扶苏才能成功继位,如果这样扶苏果真能领导秦朝避免灭亡的下场?
岁少有才,有仁德和声望
咱们就从公子扶苏到底有什么能力开始吧,能够让那么多人敬仰,都推他做继承人,第一,公子扶苏作为秦始皇长子,比起别的皇子要成熟沉稳得多,还是名义上顺位的继承人,深得秦始皇器重,而且看看扶苏本人就很有才,据《史记》所载,扶苏坚毅武勇、勇猛善战。
再加上扶苏也是出了名的仁德,比如说他秦始皇是用严刑酷法来治国的,动辄处死了许多百姓,在这威势下,不管是文武百官或者是一般百姓都生活得非常谨慎,怕出什么违反法律的毛病,长期下来,这心理压抑使人透不过气来。
与扶苏不同的是,他一直出面劝秦始皇治国安邦不能太狠,倒不如仿效儒家以德为政,可能会有比较好的结果,尽管秦始皇并没有采纳扶苏的意见,但的确减少杀戮,使扶苏成为文武百官及老百姓心目中最好的仁德之君。
再就是扶苏为让秦朝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而努力去减轻兵役与劳役,并且还尽了最大努力来更改一些苛刻的法规,而自己也因直言进谏秦始皇坑了清白而激怒了秦始皇,后又奉命到边境和蒙恬共筑长城,足见其为人之心。
正因为如此,扶苏在基层非常有声望,即使后来陈胜吴广起义也打着扶持扶苏的旗号,只是被人期望着,而且最称职的扶苏并没有在大家的期待中登基,而是遭到了诬陷。
不幸被奸臣诬陷,没有机会继承皇位
尽管秦始皇显然倾向于拥立扶苏为帝,但却迟迟未立遗诏,事先并不包办任何事情,反而在巡幸天下途中猝然暴毙,在这紧急关头所立的遗诏中,其内容是将扶苏立为新皇的,只是遗憾的是这遗诏来不及送达扶苏之手秦始皇便死了,并且也是半路截获。
在获悉秦始皇死讯之后,太监赵高、丞相李斯等伙同秦始皇幼子胡亥密谋篡改秦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帝,一边又假造遗诏交给扶苏,在遗诏中罗列扶苏与蒙恬之罪,一边又下令两人自尽,蒙恬虽察觉到事中蹊跷,劝扶苏勿听,但扶苏没有多想,仍然按遗诏之命自杀。
后来胡亥也就是秦二世即位后,与赵高等勾结在一起,完全不把心思放在治国上,只注重个人奢侈享乐,也大兴土木、置民于水火,在这种形势下原本被压制的底层人民当然也不能永远这样下去了,总之横竖就是死路一条,还是放手去吧。
这还有陈胜吴广后来揭竿而起的原因,接下来楚汉之争中,秦二世仅执政三年便被迫下台,这也是为了自己的愚蠢与昏庸无道而付出的一点点代价,从此秦二世声名狼藉,毕竟秦朝真的在自己手里覆灭了,这里面还有很大程度上的个人因素在起作用。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秦始皇早年预封扶苏为皇太子会不会另当别论?只有事先定了继承人人选,那么扶苏才会顺理成章地继承帝位,才不会出现赵高、李斯这样篡改遗诏的事情,将来秦朝的霸主就是扶苏,那么如果果真如此的话,扶苏能不能带领秦朝走向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呢,更重要的是他能不能避免灭亡?
扶苏还在,能否扭转乾坤?
客观地说,扶苏在那个时代确实是个非常优秀的继承人,尽管无法判断自己能否扭转秦朝灭亡的命运,但一定会有较大的改观,至少他执政时秦朝还能保持原来的统治地位,不发生政局动荡、奸臣当道、终究是太子之位奠定后,扶苏没有即位的障碍,没有太多的变数,因此政局比较平稳。
二是扶苏不可能是秦二世这样昏庸无道之人,也并非那种无能之辈,以其人品以及此前所提倡的政治远见来看,在秦朝立国之初就极有可能取消严刑酷法,采取儒家类仁政治国的思想,这样秦朝人民将免除繁重赋税压力,文武百官将不再面临高压统治,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即使李斯、赵高想谋反的概率都是很小的,而像赵高这样的奸臣早晚是要除掉的。
再就是帮助苏即位是众望所归的事,很多人都拥护他,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何况他有大将蒙恬的幕后支持,也许秦始皇当年就派他与蒙恬北筑长城,抵御匈奴是要给两人合作的机会与经验,同时要使蒙恬以后能够更好地帮助扶苏,另外丞相冯去疾和御史大夫冯劫这些大臣都会无条件地拥护扶苏,秦朝可能在他们的领导下继续延长期限。
只是遗憾扶苏即位仅仅是一种推测,毕竟是无法实现的,但从这一推测中也能看出来秦朝的覆灭是由暴政而来,是由秦二世残暴不仁而来,与其形成鲜明对比,扶苏就是这样一个能够真正改变秦朝现状的人物,在百姓心中他还是一个适合自己的继承人,并且对统治者来说,得到了百姓的心就得到了天下,百姓的拥戴是一个国家能够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根本保证,可是自古以来又有几人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又有几人真的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