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子决战春秋

孔子决战春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各种矫情各种爱 访问量:3844 更新时间:2024/1/28 18:16:14

公元前五百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在鲁国被重用,时任中都大夫,他推行以礼治国。

在朝堂之上,他大胆要求鲁定公取消以人殉葬的残忍礼制,并取得君主同意,从而救出从季孙氏府中逃脱出来的男孩漆思弓。

彼时鲁国国力初露锋芒,见这一现象,齐国躁动不已,因为数百年来,历代齐君的共同理想就是吞并鲁国。

当时齐国的大夫是黎鉏,他自作聪明,以为孔子只知文学却不懂武道,因此好大喜功向齐景公献计,齐鲁两国于夹谷订立盟约,可请孔子与鲁定公一同前往,趁此机将鲁君扣押,从而迫使鲁君与三桓势力臣服于齐。

孔子自知这是齐国的阴谋,所以,在前往夹谷前,他做了周密的准备。

一方面,他积极出动,亲自设法调动军队;另一方面,根据众弟子优点,分别委以他们各种重任。

当时鲁国的兵权掌握在三桓之首季孙氏手中,但季孙氏因为与孔子结有私怨,不想交出兵权。没有五百战车做后盾,这次夹谷会盟恐怕凶多吉少。

会盟当天,黎鉏提出结盟之邦理应互助的观点,如果齐国出兵打仗,那么鲁国当将义不容辞派兵协助,至少兵车五百乘。

见对方蛮横无礼,孔子毫不示弱,他也提出,既然互帮互助,那么齐国就应该归还三十年被他们强行占领的鲁国汶上三城。

双方一言不合即翻脸,黎鉏原形毕露,直接挥箭示意起兵,企图用武力逼迫鲁国就范。

孔子机智敏睿,即刻以其人之身还治其之道:命颜回发出信号箭,示意鲁国五百乘兵车英勇备战。

其实鲁国哪有兵车?季孙氏并未交出兵权,那不过是子路、冉求等众弟子带领的两百多百姓用树枝伪造出来的千军万马的假象而已。

齐景公中计,无奈之下,黎鉏只得撤兵。

夹谷会盟,孔子不损一兵一卒为鲁国赢得昔日疆土,这令鲁定公十分欣慰,回鲁国后,他封孔子为大司寇。

夹谷会盟事迹也令孔子名声大振,周边的卫国与齐国纷纷向鲁国上国书,希望能礼聘孔子。

鲁定公当然舍不得交付孔子。

公元前四百九十八年,孔子继续升官,时任鲁国代理国相。这个时候,他一向提倡的礼乐仁和思想已得到全面认可。

但如果要将这种思想贯彻下去,那就必须改变鲁国三桓掌权的局面。在孔子思想里,君就是君,臣就是臣,权力若被外力掠夺,国家正常秩序就会错乱,所以,得想办法夺回王权。

在鲁国,夺回王权的猛药就是削弱三桓。于是,他当机立断,提出堕三都的主张。

所谓三桓,是先朝国君鲁桓公三个同父异母的儿子,他们的后代有孟孙、叔孙、季孙,这三人当时同为鲁国大夫,他们割据一方,分领三军,实际掌握了鲁国的政权,故称“三桓”。

鲁定公之所以看起来软弱无能,其主要原因是源于受了三桓的牵制。

周朝开国就有礼制,诸侯贵卿的封地,所建城墙均不得高于十八尺。这也是为了防止大夫们拥城自大,又各自为王为政。而现在的鲁国,却正是由三桓掌控大权,他们的羽翼已日渐丰满。

而今,三桓家家城墙均已超出十八尺,拆除它们,必将引发枪林弹雨,但孔子绝不会手软。

彼时三桓的兵权又是交于家臣管理的,而今季孙的家臣公孙狃,叔孙的家臣候凡因为拥兵,一个个妄自尊大,早有谋反的苗头,他们的主人也鲜有察觉,只是苦于无计制衡。

孔子的堕三都,正中三桓下怀。

特别是季孙氏,他表面上支持孔子的手段,其实,他早已打好自己的如意算盘。一来,可使公孙狃及侯凡的野心大白于天下;二来,让孔子与两家家臣互相厮杀。

反正,他自己皆可居高自保。

果然堕三都第一,侯凡兵败,公孙狃见状,狗急跳墙,他不仅想要取孔子性命,还想赶走三桓刺杀君王,然后自己独霸领地。

对这一切孔子早有预谋,他不仅提前护送君王去了安全之地,在作战过程中,更是亲临现场,指挥众兵士用油锅代替武器,将叛军打得落荒而逃。

在这场战斗中,季孙氏坐享渔翁之利。尽管如此,他对孔子始终没有半点感怀之情,反而暗地里勾结齐大夫黎鉏,让其派大军到鲁国,制造出鲁定公被挟持的假象,而另一方面,又派自己儿子季康往君王府送上美女与金银珠宝,为的是收买鲁王。糖衣炮弹,软硬皆施,最终目的,都是要将孔子赶出鲁国。

鲁定公懦弱无能,担心齐军真的出兵攻打鲁国,于是向季孙氏妥协。

这一年祭天大礼,再无人往孔子家中送去祭肉,孔子已知晓,鲁国容不下他。

被逼无奈的孔子,不得不在这个时候踏上周游列国的颠沛旅程。

周游列国,不过是后世为他的这段经历冠名的一个较为轻松的由头而已,它绝非如同现代一般,外出游山玩水,天天红情绿意,他实则失所游离、漂泊不定,是一生当中最心酸最苦楚的流亡经历。

你知道这一路茫茫四野,风雨交加,前方到底何以为家?前途未卜,人困马乏,是继续授业解惑为国为家,还是应苦任罚将心中理想全盘放下?

只有孔子知道,他一直追求的理想到底是什么,他绝不会轻言放下。

流亡中,孔子一行首先抵达卫国,在这里,他受到了卫灵公的热情款待。

卫灵公许他每年六万石粟米的报酬,聘用他在卫国开堂设教。他本有意留下来,但这个决定在他与君夫人南子见面之后迅速消亡。

南子对孔子的才华倾慕已久,她很想与孔子见上一面。

南子此人,极美艳多情,却名声败坏。作为宋国公主,她曾在少女时期与宋国宋公子相恋,此风流事天下皆知。随后,她嫁给卫灵公,因得主隆恩,她成为卫国的实际掌权人。

孔子与南子初见,已知其美艳,甚而不敢与其对眼。但南子风度翩翩侃侃而谈,与孔子讨论诗经,又讨论天下社稷,直至论及人的天性与品行。

南子提到,天下之男,皆为好色贪财之辈,孔子差点无言以对。

但见南子观点如此突出,孔子心知肚明-卫灵公就是一个追求美色的君王。如此君王,既是追求美色放置第一,那么追求贤德势必退居其二,想到这,他深感惋惜与失望。

所以,他向南子投以钦佩的目光,而南子冰雪聪明,于这一眼明澈的目光看出孔子心中所想:他正遭受世人无法理解之痛,他一生追求理想,然而理想之巅,其路漫长,其光渺茫。

所以,她说:

“夫子,也许世人都能看出你流露于表层的痛,却未必能够体会你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

它将孔子深深打动。

多年来,没有人像南子这般理解自己、体谅自己,她像明光,看穿真相,而抚慰忧伤。他领略到这位美艳女子的真性情,便情不自禁动了心,随之说出那句流传两千多年的名言:

君子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最终,他执着地离开了卫国。

几天以后,卫国内乱,南子在出游途中被乱箭射杀。

这段感情还未萌牙,便被乱世无情扼杀,孔子继续暴走天涯。

当他们到达宋国,宋君不仅不接受他的治国理念,反而将他们一行驱逐出境,够心狠心辣。

来到郑国,看到享誉盛名的鲁国大夫子变得如此落魄,世人不解,农民讥笑。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依然面不改色心宽如海,只是授业解惑一路向前。

时间来到公元前四百八十四年,这一年,齐军再次伐鲁,此时的季孙氏无比怀念孔子。

但碍于情面,他又不好意思迎接孔子回国,便先请孔子弟子冉求回来迎战。

可是天下之大,四野茫茫,哪儿才是孔子容身的地方?

但有人说:“东门有人,其颊似,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犬。”

身形如帝王一般高大,神态自若,但贫苦狼狈的模样却好比丧家之犬,这样的人会是谁呢?除了孔子,没有别人,所以,要找到他并不难。

找到孔子,便掰回了冉求。冉求回鲁国助战,于郎邑大败齐军。但他拒绝了季孙氏汶上三城的奖赏,只要求对方迎接老师回国。

但路途遥远,消息传递不便,奈何孔子一行已经流落蔡国与陈国交界处。彼时蔡陈交战,众人落入荒芜野村,在这里断粮七日,个个生命危在旦夕。

好在外出探风的子贡及时赶回,带回粮食与新消息:卫灵公逝,新君上任,并希望子路前往卫国辅佐新君。

子路别孔子去卫国。

孔子与其他众弟子继续流浪。此时已是寒冬腊月,也们行走在冰面上,由于马车压力过大,将冰块压碎。冰碎车倒,满车的书简全落入冰河中。

颜回不顾河水刺骨,跳入河中捞书。几番折腾,终体能耗尽。

抱着颜回冰冷的尸体,孔子悲痛欲绝。

还未从这一悲痛中回过神来,漆思弓又带来另一个噩耗:卫国再起内乱,子路为护幼君,拼死奋战,被乱箭刺死。

连失两位爱徒,孔子几近崩溃。

鲁国,季孙氏垂垂老矣,弥留之际,终于放下对孔子的芥蒂,他派儿子季康前去恭迎孔子回国。

公元前四百八十四年,孔子结束长达十四年的漂泊,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此时,他已六十八岁高龄。

当他跪拜在都城曲阜的城门前时,禁不住老泪纵横。

回鲁国后最后几年时光,他成为鲁国国事顾问。朝堂之外,他将剩下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古文献整理上,改《诗经》、《尚书》,修《春秋》,同时,继续培养新人才。

公元前四百七十九年,孔子逝,终年七十三岁。

更多文章

  • 孔子生父是谁?为何孔子母亲至死都不肯说?看后才知母亲用心良苦

    历史解密编辑:东北老刘标签:孔子,儒家,用心良苦,颜氏,鲁国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莫过于孔子了。其创建的儒家学派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甚至对整个东亚地区乃至世界都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其也没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而孔子的儒家学说里,对封建礼教是十分看重的。三纲五常清楚表明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任何社会关系都讲究阶级、长

  • 海昏侯墓出土一画像,孔子形象被“推翻”,难怪3000弟子追随

    历史解密编辑:山景区奇观标签:孔子,墓葬,刘贺,齐特琴,海昏侯墓,拨弦乐器,民族乐器,考古专家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年代中留下了无数思想和艺术的瑰宝。尤其是儒释道这三大家更是对中国文化艺术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佛家典籍、佛堂供奉以及精美绝伦的庙堂都是佛教对艺术的馈赠,而道教也是不甘示弱,制作神像、壁画先河都有着鲜明的道家艺术风格特征。但是在这三家中,儒家的艺术作品相对来说,留存较少,显得过于

  • 写给少年的《论语》解读,讲故事,引原典,读懂孔子的开始!

    历史解密编辑:建筑师的非建筑标签:孔子,原典,论语,夫子,子贡,弦乐器,历史学家,民族乐器,春秋战国,儒家思想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从古至今,孔子在中国的地位有多高?“夫子”原指男子、丈夫,当这个称呼被孔子的弟子用作对其的尊称后,这个词的本义也逐渐被世人所淡忘。乃至后世再提“夫子”,一般特指孔夫子。今天看字典,夫子的释义其实就是老师。但你看,似乎从没有哪位老师敢接受这样的称呼。《论语》对中国人有多重要

  • 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七岁小孩的答案引人深思,孔子当即拜师

    历史解密编辑:君臣史记标签:孔子,齐国,甘罗,项橐,孔圣人

    孔子有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我们眼中孔子是备受尊崇的学问大家,但他依然能够做到不耻下问,甚至曾经拜七岁小孩为师!神童项槖项槖之所以能够闻名于世,与他七岁时巧舌如簧,一题难倒孔圣人有分不开的关系。《三字经》中这样描述项橐:“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华民族作为具有

  •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孔子都有哪些优秀的弟子?

    历史解密编辑:豫史档案标签:孔子,儒家,子路,季康子,正卯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先秦时期倡导学术回归到民间,他设坛讲学,广招弟子,教授各种知识,并创立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各种独树一帜的教育方法。孔子为中华民族树立了光辉的教育典型,由于在教育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孔子也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据说,孔子的招生门槛很低,凡是有心向孔子求学的

  • 1938年,日军在孔子故里曲阜,与孔子后人留下的合影

    历史解密编辑:视点历史标签:孔子,俊杰,日本,日军,曲阜市,民族音乐,军事同盟,1938年德国国会选举

    1938年,日军在孔子故里曲阜,与孔子后人留下的合影。镜头下的两个日本军官一脸笑意,并没有想搞破坏,可能是因为尊敬孔子。毕竟日本有一句古话,叫做:“上有天皇,下有孔坊”,足见他们的敬畏之心。孔子后人孔令煜则恭恭敬敬,淡定从容。还来还设宴款待日本首领,和日方交流密谋。有人认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太过复杂,识

  • 他与孔子齐名,学生比孔子多,孔子掌权后立马将他诛杀,暴尸三日

    历史解密编辑:忽如远行客船标签:孔子,儒家,法家,荀子,正卯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作为华夏正统思想长达两千多年,至今依旧深深影响着华夏儿女的思维方式,孔子也因为自身的学问以及成就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以至于成为了

  • 海昏侯墓新发现:出土最早的孔子画像,与《史记》不同的孔子传记

    历史解密编辑:林屋公子标签:孔子,墓葬,刘贺,史记,弦乐器,科学家,音乐家,海昏侯墓,民族乐器

    近日,考古工作者公布了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丹画盾”和“孔子镜屏”的一些细节信息,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了解这两件文物。那么,“丹画盾”和“孔子镜屏”究竟是什么,又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呢?蔚为大观的海昏侯墓2011年3月23日,江西电视台新闻热线接到电话,有村民称江西南昌新建区墎墩山上的一座古代墓葬被盗。考

  • 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一7岁小孩回答后,孔子拜他为师

    历史解密编辑:清竹雅韵标签:孔子,项羽,春秋战国,项橐,魏氏

    提起项氏一族的名人,或许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项羽,可若是论“出名”的先后,在项羽之前,这位叫做项橐的孩子,却不得不提。年仅七岁的他有过一段和孔子同行的奇遇,两人同游过程中斗智斗勇,最后凭借“天上的星星有几颗?”一问彻底征服孔子,让孔子甘愿拜他为师,这项橐到底什么来历呢?相遇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境内,靠

  • 少正卯:孔子当权七天后就杀了他,只因他比孔子学问高?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孔子,儒家,道家,董仲舒,正卯

    孔子在我国的历史中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度成为主流学说,即使在当今时代,他所提倡的仁爱思想也为世人所推崇。然而崇尚以仁治国的儒学大家在当权第七天就未经调查杀了一个叫少正卯的人。过往冲突少正是当时朝代中一个官职的名称,而卯是名字,当时的朝代时常用官职或故乡来作为一个人的姓氏来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