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子姓子不姓孔,探究孔子姓氏渊源

孔子姓子不姓孔,探究孔子姓氏渊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洪说事儿 访问量:4228 更新时间:2024/1/23 23:59:31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诞生了不少姓氏,姓氏作为一脉相承数千年的文化,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信息。

人口最多的张王李姓有着接近一亿的人口,人口最少的姓氏只有寥寥数百人,甚至有些姓氏户口本上都打不出来。

中国人口最多的几个大姓当中,很多都是古代王室的后代,毕竟王室占用的社会资源多,妻妾成群,诞生的子嗣也多,开枝散叶之后的人口,基本就是呈指数型增长。

李姓一族在历史上出的皇帝那是数不胜数,三大姓之一的王姓虽然没出个几个大一统的朝代的皇帝,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周朝王室姬姓后裔,尤其是王姓,很多后期称王的诸侯国灭亡后,后代都是以王为姓。

而我们的张姓,虽然看似普通,既不是王室后裔,也没有建立过什么政权,但中国人的信仰领袖张百忍的确是姓张,这也是张姓人所津津乐道和骄傲的东西。

但要说精神领袖,还是要数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了,孔家后人也都被历朝历代所供奉,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长盛不衰的一个家族。

但是很少人知道,孔子并不是姓孔,而是姓子,孔氏,名丘,字仲尼。但是我们现在却几乎没有见过子这个姓氏了,那么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子姓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样销声匿迹的呢?

商朝后裔,迁居宋国

子姓本是商王朝的王族姓氏,随着商王朝的繁盛而遍布当时商朝的领土之上,但后来武王伐纣之后,商朝灭亡,很多殷商王室后裔都改姓避祸了。

但是也有一部分贵族继承了姓氏,比如宋国以及北逃建立箕子朝鲜的箕子后代。

周武王在灭亡商朝之后,出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对商朝王室赶尽杀绝,而是将商王朝后裔留在原来商王朝的王畿之地,朝歌城以及安阳附近继续供奉祖宗的宗庙。

当时的国家形式主要还是各个方国之间的联盟,商王朝虽然是绝对的天下共主,但各大方国也在政治、军事上有着一定的独立性。

周王朝在这种方国联盟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血缘关系去维系,就是将自己人派到各大方国担任首领,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这些国家能够听话,而不是像商朝的各个方国一样,时不时就不听话了。

周武王留下的纣王的儿子武庚在朝歌城,其实也就算是分封的一种形式了。只不过位置不变、人也不变而已,就像四川的蜀国一样,蜀国本身就存在,只是过来求了一个周朝官方的认证证书而已。

但毕竟是外人,还占据着中原的富庶之地,周武王还是对这些商朝后裔不太放心,怕他们造反,就将自己的三个兄弟分封在了朝歌城的周围,时刻监视着商朝王子武庚的一举一动。但周武王万万没想到,武庚没出问题,安排的这三个兄弟出了问题。

周武王死后,年幼的周成王继位,周公旦和召公辅政,这时候在监视武庚的管叔鲜不干了,认为周公旦可能会夺权,夺取周成王的王位。

于是他就借用武庚的力量,打着类似“清君侧”的旗号掀起了历史上著名的“三监之乱”,企图杀掉周公旦和召公。

但实力还是稍逊一筹,管叔鲜和武庚被诛杀,三监之乱被平定。周公旦虽然胜利,但周王朝的实力也损耗不小。

周公旦看商王朝的残余势力竟然还有这么大的能量,不禁一阵后怕,毕竟这一仗如果没打赢,周王朝的气数可能就会绝于这帮商朝遗民手下了。

于是周公旦就着手收拾这帮商朝遗民,但毕竟参与造反的只是高层的几个人而已,诛杀贵族平民的话恐怕会引起民愤。

于是周公旦就想到了大禹治水堵不如疏的道理,将商朝遗民分流,一分为二,一部分继续留在朝歌城附近,只不过管理者不能再是商族人了,而是派自己最有能力的九弟康叔封前去治理,建立了卫国。

而另一部分,则是要进行大移民,将这些移民迁到他处,以防殷商遗民力量过大。

于是这些人就被迁往了南边的宋国,就是孔子老家的那个宋国,归商王朝的大哥二哥微子和微仲衍管辖。你可能会问,还派商朝人管辖,就不怕这俩人再造反吗?

宋国首君,商奸微子

周朝对微子启还是比较信任的,因为微子启在某种意义上还是周王朝的开国功臣,所以忠诚度还是非常够的。

再加上现在实力一分为二,周边都是姬姓诸侯国监督,晾他也翻不起什么浪花来。

至于为什么说微子启是周朝的开国功臣,主要是当年商纣王囚禁西伯侯姬昌的时候,微子启在一旁说了不少好话,劝纣王放了西伯侯,结果放虎归山,姬昌带领周人大力发展,养精蓄锐,对商王朝虎视眈眈。

后来在武王伐纣的时候,微子启非但没有帮助弟弟商纣王帝辛抵抗周人大军,反而还联合内奸胶鬲与周人大军里应外合,打开了朝歌城的大门。

这就几乎与袁崇焕打开山海关是一个性质,就连后来的毛润之先生都评价微子启不是一个好人。

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微子启成功的活了下来,并在诺大的一个宋国当中当了国君,王畿之地比当年在商朝的待遇都要好上不少,后来卫国的商朝遗民迁过来之后,宋国更是俨然第二个商朝的存在了,只不过不再是天下共主了而已。

微子启死后,不知什么原因没有父死子继,而是商纣王的二哥微仲衍继承了国君之位。

不过这个微仲衍在历史上并没有太多的记载,甚至很多人都怀疑他和微子启是一个人,但这个默默无闻的宋国君主,就是我们后来孔老夫子的直系祖先。

孔姓先祖,逃亡鲁国

直到孔子的十一世祖宋闵公的时候,还都是沿用的子姓,在外的宋国人也大都以国为氏,称为宋某某,这也是后来宋姓的主要源流。

但由于孔子的十世祖并非宋闵公的嫡系血脉,而是庶出,所以从十世祖开始,虽然孔子一脉虽然还是子姓,却不能再称之为子某某了,子在正式场合中只能是嫡系的正式姓氏,旁系公族只能另用它氏。

就像我们所熟知的商鞅,就是这种情况,商鞅是庶出的卫国姬姓后代,虽然也是姬姓,但整个周朝的贵族大多数都是姬姓,能真正叫做姬某某的只有几个继承爵位的国君。

商鞅是没有资格叫姬鞅的。在国内时,由于他是庶出公族的子孙,所以他可以以公孙为氏,叫做公孙鞅。

这种叫法在国内还可以,但一旦出了国,每个国家都有不计其数的公孙氏,难保不会有另外一个公孙鞅,所以商鞅就可以以国为氏,称自己为卫鞅。

就像后世《三国演义》中武将上阵先自报家门“吾乃常山赵子龙”一样。

后来商鞅有功于秦国,在河西之战中大败卫国的魏武卒,秦孝公将商於十五邑奖赏给了商鞅,商鞅才又以“商”为氏,变成了我们所熟悉的商鞅。

而孔子的先祖也是一样,并不能称自己为子某某,而是直呼其名,或是加上个公孙,或是加上自己的官职,或是以封地为氏。

孔子先祖究竟是以什么为氏已不可考,毕竟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人物,历史惜字如金,不会有太多的记载。

但是孔这个氏,确是来自于孔子家族的一次大事件,或者说来自于一个叫做孔父嘉的六世祖。

孔父嘉是宋国的大司马,字孔父,名嘉。

孔父嘉是宋殇公手底下的能臣,在对郑国作战失利之后,孔父嘉的风评一度跌到谷底,再加上战争劳民伤财,引发了国内百姓的怨言。

这时候宋国的太宰华父督看上了孔父嘉的妻子,再加上孔父嘉战败,华父督就直接趁机杀了孔父嘉,娶了孔父嘉的妻子(孔妻不堪其辱,自缢身亡)。

正是这次大事件,让孔子的家族没落,孔父嘉的曾孙防叔害怕华氏的逼迫,逃亡到了鲁国,后来就生下了孔子,孔子或许是为了纪念家族的历史,铭记父亲逃往鲁国的屈辱,就以孔为氏。

后来孔子功成名就,名震天下,孔子的后代为了彰显和孔子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就都以孔为氏。

这时候的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是礼崩乐坏,姓氏之间的界限就已经很模糊了,到了后来秦始皇扫平六国,各诸侯国的后代要么以国为姓,要么沿用上一代的官职、氏、爵位等等,就有了后来各式各样的姓氏了。

结语:

而我们的孔老夫子,因为其思想独步天下,后人也承受恩荫,被历朝历代所善待,一直传承至今。

但是当年的那个子姓则是销声匿迹了,至今只有在云南省永胜县还有这个姓氏的家族。并且每家每户都有当年商朝先祖信仰的玄鸟图腾,大概率就是当年的商朝后裔了。

更多文章

  • 孔子问7岁小孩, 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小孩回答后, 孔子拜他为师

    历史解密编辑:小雷讲体育标签:孔子,论语,齐国,儒家,鲁国

    孔子,一个中国人提到最多的圣贤,中国最早的教育家,创办私学,收平民弟子,古代所有的私塾都挂着他的画像,所有读书人都崇敬他。孔子的思想深远,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思想文化,同时也影响了东亚,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被后世称为孔圣人。孔子一生留下了很多著作,《论语》相信每一个人都学习过,这是孔子的弟子和后人

  • 孔子“长居宋”再考​——孔子儒家思想形成于商丘初探

    历史解密编辑:商丘城市建设标签:商丘,杜预,孔氏,鲁国,宋”,孔子“,拨弦乐器,春秋战国,儒家思想

    内容摘要:商丘是“至圣先师”孔子祖居地。孔子“少居鲁,长居宋”,自称“殷人”。 公元533年(鲁昭公九年),孔子19岁在宋国国都宋城(商丘)娶宋国大夫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孔妻亓官氏在商丘宋城的家里生子孔鲤,字伯鱼。至于亓官氏生子时“鲁昭公馈鲤“之说,后代学者多为质疑,应是后儒粉饰之辞。孔子青年时

  • 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一个7岁小孩回答后,孔子当即拜他为师

    历史解密编辑:我相信命运标签:孔子,儒家,关羽,江海,五谷

    孔子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地位很高的一位圣人。尽管经过了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孔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却一直居高不下,甚至还被国外人们供奉为圣人。我国古代就有文武圣人之说,所谓的文圣人就是孔子,而武圣人就是关羽。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在我国发展过程当中占据的地位是有多么的重要,不仅仅是

  • 孔子论君子

    历史解密编辑:何新文史标签:游士,竖子,庶子,宗法,科学家,拨弦乐器,孔子论君子

    何新要论:“君子”与"有教无类”孔子正是来自这样一种边缘人的社会阶层。青年时代,他也是一个四出游荡,寄食于人的“游士”。实际上,于春秋中期出现的这一游士阶层中,孔子应是其中最有名望的一位。由于其有名望,因此他成为了名擅一时的“名士”。其实,先秦诸子百家,除老子是世官世守的史官世袭贵族以外,多数人几乎

  • 孔子被弟子气得说了句脏话,没想到流传2500多年,今成老师惯用语

    历史解密编辑:阿飞文史标签:孔子,曾参,思想家,科学家,弦乐器,历史学家,儒家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孔子的伟大形象背后,有一件很少被人提及的事情——他曾经说过一句脏话。这个故事发生在孔子晚年,他已经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老师和思想家。当时,他的一位弟子叫做曾参,他是孔子最为得力的助手之一,深得孔子的信

  • 孔子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一一《朱子语类》(一)

    历史解密编辑:开心超人呢标签:孔子,论语,贤人,隐士,齐特琴,朱子语类,拨弦乐器,民族乐器,儒家思想

    春秋大佬,教你做人。(孔子 形象)本文篇幅可能较长感谢各位看官耐心阅读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那是中国史上思想最活跃的时候。At that time,东周皇室衰微,诸侯争霸,群雄割据,局势动荡,几乎每天都有战事发生,所以说当时人民的生活情况可想而知。舌辩之士奔走四方,合纵连横搞上一批。(谋士 形象)孔子

  • 儒学研究 | 黄玉顺:人是什么?——孔子面对“攸关技术”的回答

    历史解密编辑:孟子研究院标签:孔子,孟子,朱熹,荀子,论语,儒学,黄玉顺,齐特琴,历史学家,民族乐器,儒家思想

    在攸关技术的刺激下,一个问题赫然逼显出来:人是什么?所谓“攸关技术”(TCH:the technologies concerning humanity)是指那些关乎人的存在与本质、从而导致人伦忧患的技术。汉语“攸关”通常与“性命”联系在一起,故有成语“性命攸关”。但“性命”并不仅仅指“生命”;“性”

  • 孔子决战春秋

    历史解密编辑:各种矫情各种爱标签:孔子,齐国,卫国,南子,夫子,鲁国,乐器,卫灵公,历史学家,春秋(书),中国古文献

    公元前五百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在鲁国被重用,时任中都大夫,他推行以礼治国。在朝堂之上,他大胆要求鲁定公取消以人殉葬的残忍礼制,并取得君主同意,从而救出从季孙氏府中逃脱出来的男孩漆思弓。彼时鲁国国力初露锋芒,见这一现象,齐国躁动不已,因为数百年来,历代齐君的共同理想就是吞并鲁国。当时齐国的大夫是黎鉏,他

  • 孔子生父是谁?为何孔子母亲至死都不肯说?看后才知母亲用心良苦

    历史解密编辑:东北老刘标签:孔子,儒家,用心良苦,颜氏,鲁国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莫过于孔子了。其创建的儒家学派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甚至对整个东亚地区乃至世界都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其也没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而孔子的儒家学说里,对封建礼教是十分看重的。三纲五常清楚表明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任何社会关系都讲究阶级、长

  • 海昏侯墓出土一画像,孔子形象被“推翻”,难怪3000弟子追随

    历史解密编辑:山景区奇观标签:孔子,墓葬,刘贺,齐特琴,海昏侯墓,拨弦乐器,民族乐器,考古专家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年代中留下了无数思想和艺术的瑰宝。尤其是儒释道这三大家更是对中国文化艺术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佛家典籍、佛堂供奉以及精美绝伦的庙堂都是佛教对艺术的馈赠,而道教也是不甘示弱,制作神像、壁画先河都有着鲜明的道家艺术风格特征。但是在这三家中,儒家的艺术作品相对来说,留存较少,显得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