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要论:“君子”与"有教无类”
孔子正是来自这样一种边缘人的社会阶层。
青年时代,他也是一个四出游荡,寄食于人的“游士”。
实际上,于春秋中期出现的这一游士阶层中,孔子应是其中最有名望的一位。由于其有名望,因此他成为了名擅一时的“名士”。
其实,先秦诸子百家,除老子是世官世守的史官世袭贵族以外,多数人几乎出身都是“庶子”和游士。
孔子之所以主张“有教无类”,就是因为其徒党中有很多这种低贱出身的边缘人。因此当时有人攻击他门下多收庶子,例如:“子张,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皆从学于孔子。”
宗法贵族看不起这些庶子、游士,蔑称之则为“竖子”。
竖子”其实是“庶子”的另一种写法,在战国秦汉时代,这个词成为一个骂人语,其意义略相当于“小人”、野种。
但是,尽管宗法贵族目游士为“竖子”,孔子却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一个被赋予一种新的道德涵义的词语“君子”。
“君子”本来是指贵族,君(贵族)之子弟,是一种高贵的社会身份。
然而孔子之所谓“君子”,却不是以血统而区分,不是指身份和出身,而是指具有高尚的学养和道德的人。孔子认为,唯有明德者曰君子。
因此,即使出身于小人,身份是庶子,只要其修养有德,则孔子也称这种人为“君子。”
也就是说,孔子使“君子”与“小人”之区别,由世袭阶级、种姓的称谓,变成为区别道德人格的称谓。孔子认为,单凭血缘关系、宗嫡身份并不能保证贵公子们成为“君子”。
孰为君子?是有德者。这是一种依赖于舆论和道德评价人格的权力。
——选自公众号何新文史《何新论孔(1):儒党是中国最早的政党》http://t.cn/A6NVqS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