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子问7岁小孩, 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小孩回答后, 孔子拜他为师

孔子问7岁小孩, 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小孩回答后, 孔子拜他为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雷讲体育 访问量:3288 更新时间:2024/1/27 14:23:02

孔子,一个中国人提到最多的圣贤,中国最早的教育家,创办私学,收平民弟子,古代所有的私塾都挂着他的画像,所有读书人都崇敬他。孔子的思想深远,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思想文化,同时也影响了东亚,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被后世称为孔圣人。

孔子一生留下了很多著作,《论语》相信每一个人都学习过,这是孔子的弟子和后人们根据孔子的言行而整理出来的一篇处事著作,里面包含了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孔子曾经在路上遇到一个7岁的孩子,听到“天上有多少颗星”的回答,拜了这个孩童为师。那孔子是怎样一个人?那么我们就了解一下这个圣人。

孔子其人

孔子本名孔丘,出生在鲁国一个贵族家庭,他父亲六十六岁才有他,母亲是他父亲的妾,年纪相差很大,三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他们被父亲的正妻赶出了家门,于是母亲带着他去曲阜阙里,家道中落,母子过着清贫的生活。

孔子自幼聪慧,好学,他一心学习做学问,他的志向也是成为有学问的人。

鲁昭公十年,孔子步入仕途,做了鲁国的一个小官,此后他认识了一个叫做郯子的人,俩人很谈得来,孔子向他了解古代的官制,发了孔子想创办私学的念头,鲁昭公十七年前后,孔子开始办起了私人学校。

鲁国发生内乱,孔子不得不逃亡到齐国,自然学校也办不下去了。等孔丘回到鲁国,他的观点和当时朝廷官员的理念不合,只是一个小官,始终无法融入官场,这让孔丘很困惑,也很痛苦。

他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在哪里?最终他还是选择出仕,修经和教学为自己的主要工作,到了四十他看清了自己的人生的目标,所以四十岁被称为不惑。

鲁定公十四年,已经五十五岁的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之前他担任鲁国大司寇,让鲁国出现了短暂的修明,因齐国设计,送了八十名女乐给鲁国的当权者,君臣都迷恋女乐,不理朝政,季氏与孔子产生了矛盾。

季氏不想再任用孔子,他在鲁国待不下去,于是带着弟子离开鲁国。

游历各国让孔子更加了解民众的疾苦,这是一段非常落魄岁月。孔子多次死里逃生,带着弟子一路游历各国,传播自己的儒家思想。

孔子游历了14年,有对世态的失望,更有一种生不逢时的慨叹。在十四年的路途中,孔子遇到了很多人与事,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路遇神童

“三人行,必有我师”,是《论语》中的一句名言,一句简单话语,包含着丰富道理,是孔子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悟到。

孔子在莒国曾经发生过一则故事,一年冬天,孔子周游列国讲课,在路上恰巧看到一个孩子在画画,挡住了孔子的去路,他就下车去看这个孩子做什么。

走近一看这个孩子画了一座非常逼真的城池,孔子怕自己踩坏了这个画,就绕道旁边。没有想到这个孩子还生气了,对孔子说:“这里有城门,你为什么不走,要绕路走?

孔子听了觉得这个孩子很有趣,于是说:”我不忍心踩坏了你画的城门,所以绕道而行。没有想到这个孩子理直气壮地说:“画城门就是让你们走的,不然我还画了干吗。”

孔子一听觉得这个孩子很有意思,于是想考考他,说:“你画的城门这么小,我们这些大人怎么通过呢?”这个孩子听完愣了一下,很快就拿起路边的树枝,跑到孔子面前,画了一个虚无的门,对孔子说画好了。

孔子觉得这个孩子有点意思,邀请他一起前行,想在路上考考他,这孩子也没有拒绝,和孔子一行人一起前行。孔子和这个孩子一路前行,在路上俩人打了个赌,表示他们两个各出一道题考察对方,如果有人没有答上来,那么就要拜另一个人为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对孩子问道:“你可知天上有多少星辰?”这个题目其实也没有正确答案,孔子只是想为难一下这个孩子,心想:“这个你答不出了吧。”心中有一点小得意。

这个孩子从容不迫地答道:“天有一天一夜星辰。”孔子听到这个答案以后,彻底佩服这个孩子的智商,虽然不是标准答案,但是这个问题考察的是孩子的应变能力,不是聚像到具体数字。

一个七岁的孩子可以这样回答已经非常不错了,让孔子心生佩服。接下来这个孩子向孔子提问:“你脸上的眉毛一共有多少根?”

面对这个问题,孔子却答不出来,于是孔子对众人说:“我要拜你为师,我从你身上学到了东西。”孔子于是真的拜了这个七岁的孩子为师父。

这个小孩是莒国的一个神童,叫项橐,比同龄人老成很多,学识渊博,他可是西楚霸王项羽的老祖宗。这个孩子随着年纪的增长天赋也慢慢地显示出来,在七岁时遇到孔子,俩人相互提问,结果孔子拜他为师,可见他的智慧,后世多用天才来形容他。

成年之后的项橐不负众望,成了一个有才能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孔子的思想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他用自己的很多亲身经历,来讲述一个道理,让你能够一目了然的看清这件事的本质。

其实孔子和天才项橐之间的辩论,孔子完全可以碾压这个孩子,但是他并没有和孩子争一个输赢,他看到的是自己的不足,可以从一个孩子身上也可以学到自己不知道的知识,从而悟出一些道理,于是他拜了这个七岁孩子为师。

小结:

孔子一生都在践行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他一生都在学习,在他看来只要是对自己有利的都要学习,这是这样学习的精神,才成就了孔子的丰富思想,让他成为一代圣人。

千年之后他的思想在中国以及东亚地区传播,影响着这块土地上的人。

标签: 孔子论语齐国儒家鲁国

更多文章

  • 孔子“长居宋”再考​——孔子儒家思想形成于商丘初探

    历史解密编辑:商丘城市建设标签:商丘,杜预,孔氏,鲁国,宋”,孔子“,拨弦乐器,春秋战国,儒家思想

    内容摘要:商丘是“至圣先师”孔子祖居地。孔子“少居鲁,长居宋”,自称“殷人”。 公元533年(鲁昭公九年),孔子19岁在宋国国都宋城(商丘)娶宋国大夫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孔妻亓官氏在商丘宋城的家里生子孔鲤,字伯鱼。至于亓官氏生子时“鲁昭公馈鲤“之说,后代学者多为质疑,应是后儒粉饰之辞。孔子青年时

  • 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一个7岁小孩回答后,孔子当即拜他为师

    历史解密编辑:我相信命运标签:孔子,儒家,关羽,江海,五谷

    孔子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地位很高的一位圣人。尽管经过了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孔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却一直居高不下,甚至还被国外人们供奉为圣人。我国古代就有文武圣人之说,所谓的文圣人就是孔子,而武圣人就是关羽。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在我国发展过程当中占据的地位是有多么的重要,不仅仅是

  • 孔子论君子

    历史解密编辑:何新文史标签:游士,竖子,庶子,宗法,科学家,拨弦乐器,孔子论君子

    何新要论:“君子”与"有教无类”孔子正是来自这样一种边缘人的社会阶层。青年时代,他也是一个四出游荡,寄食于人的“游士”。实际上,于春秋中期出现的这一游士阶层中,孔子应是其中最有名望的一位。由于其有名望,因此他成为了名擅一时的“名士”。其实,先秦诸子百家,除老子是世官世守的史官世袭贵族以外,多数人几乎

  • 孔子被弟子气得说了句脏话,没想到流传2500多年,今成老师惯用语

    历史解密编辑:阿飞文史标签:孔子,曾参,思想家,科学家,弦乐器,历史学家,儒家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孔子的伟大形象背后,有一件很少被人提及的事情——他曾经说过一句脏话。这个故事发生在孔子晚年,他已经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老师和思想家。当时,他的一位弟子叫做曾参,他是孔子最为得力的助手之一,深得孔子的信

  • 孔子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一一《朱子语类》(一)

    历史解密编辑:开心超人呢标签:孔子,论语,贤人,隐士,齐特琴,朱子语类,拨弦乐器,民族乐器,儒家思想

    春秋大佬,教你做人。(孔子 形象)本文篇幅可能较长感谢各位看官耐心阅读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那是中国史上思想最活跃的时候。At that time,东周皇室衰微,诸侯争霸,群雄割据,局势动荡,几乎每天都有战事发生,所以说当时人民的生活情况可想而知。舌辩之士奔走四方,合纵连横搞上一批。(谋士 形象)孔子

  • 儒学研究 | 黄玉顺:人是什么?——孔子面对“攸关技术”的回答

    历史解密编辑:孟子研究院标签:孔子,孟子,朱熹,荀子,论语,儒学,黄玉顺,齐特琴,历史学家,民族乐器,儒家思想

    在攸关技术的刺激下,一个问题赫然逼显出来:人是什么?所谓“攸关技术”(TCH:the technologies concerning humanity)是指那些关乎人的存在与本质、从而导致人伦忧患的技术。汉语“攸关”通常与“性命”联系在一起,故有成语“性命攸关”。但“性命”并不仅仅指“生命”;“性”

  • 孔子决战春秋

    历史解密编辑:各种矫情各种爱标签:孔子,齐国,卫国,南子,夫子,鲁国,乐器,卫灵公,历史学家,春秋(书),中国古文献

    公元前五百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在鲁国被重用,时任中都大夫,他推行以礼治国。在朝堂之上,他大胆要求鲁定公取消以人殉葬的残忍礼制,并取得君主同意,从而救出从季孙氏府中逃脱出来的男孩漆思弓。彼时鲁国国力初露锋芒,见这一现象,齐国躁动不已,因为数百年来,历代齐君的共同理想就是吞并鲁国。当时齐国的大夫是黎鉏,他

  • 孔子生父是谁?为何孔子母亲至死都不肯说?看后才知母亲用心良苦

    历史解密编辑:东北老刘标签:孔子,儒家,用心良苦,颜氏,鲁国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莫过于孔子了。其创建的儒家学派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甚至对整个东亚地区乃至世界都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其也没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而孔子的儒家学说里,对封建礼教是十分看重的。三纲五常清楚表明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任何社会关系都讲究阶级、长

  • 海昏侯墓出土一画像,孔子形象被“推翻”,难怪3000弟子追随

    历史解密编辑:山景区奇观标签:孔子,墓葬,刘贺,齐特琴,海昏侯墓,拨弦乐器,民族乐器,考古专家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年代中留下了无数思想和艺术的瑰宝。尤其是儒释道这三大家更是对中国文化艺术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佛家典籍、佛堂供奉以及精美绝伦的庙堂都是佛教对艺术的馈赠,而道教也是不甘示弱,制作神像、壁画先河都有着鲜明的道家艺术风格特征。但是在这三家中,儒家的艺术作品相对来说,留存较少,显得过于

  • 写给少年的《论语》解读,讲故事,引原典,读懂孔子的开始!

    历史解密编辑:建筑师的非建筑标签:孔子,原典,论语,夫子,子贡,弦乐器,历史学家,民族乐器,春秋战国,儒家思想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从古至今,孔子在中国的地位有多高?“夫子”原指男子、丈夫,当这个称呼被孔子的弟子用作对其的尊称后,这个词的本义也逐渐被世人所淡忘。乃至后世再提“夫子”,一般特指孔夫子。今天看字典,夫子的释义其实就是老师。但你看,似乎从没有哪位老师敢接受这样的称呼。《论语》对中国人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