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千古奇案?秦始皇临终前把皇位传给胡亥,还是赵高李斯联手搞阴谋

千古奇案?秦始皇临终前把皇位传给胡亥,还是赵高李斯联手搞阴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循迹故事汇 访问量:995 更新时间:2024/1/19 5:37:06

公元前210年七月,千古一帝秦始皇第五次出巡途中,在沙丘平台猝然去世。

因为事发突然,没有留下清晰、完整、令人信服的传位流程。

最后“钦定”的皇位继承人是师从法家的幼子胡亥,而不是崇尚儒家的长子扶苏。而且在胡亥登基前,快马加鞭送去诏书令扶苏和大将蒙恬自尽,令人感到困惑不解。

所以,后世的历史学家们为此争论不休,认为这是一场政治阴谋,又称“沙丘之变”。

这就是所谓“沙丘之变”的来源。

那么,这些历史学家们为什么要否认历史最终呈现的结果,非要一口咬定这是一起卑鄙的宫廷阴谋呢?就因为秦二世胡亥杀害了亲近儒家的哥哥扶苏?就因为秦始皇传位给胡亥以后二世而亡?

现在,还是让我们顺着史书记载的源头仔细捋一捋,用自己的判断来探个究竟吧。

公元前211年,有陨石坠落东郡。有人在石上刻字,说:“始皇死去而地分。”秦始皇派遣御史逐一询问,没有人承认;便将石头附近的居民全部逮捕诛杀,并把石头烧毁。

陨石上刻字,我也是醉了,咋刻上去的呢?这颗陨石得多大才行啊。

按民间说法:凡有重大事件发生或重要人物去世前,天象会有异兆发生。

陨石是天象,但是上面刻字就是人为。所以秦始皇可不信这个邪,他还是按计划准时出巡。

公元前211年十月初四,秦始皇出游,左丞相李斯随行,右丞相冯去疾留守。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其中幼子胡亥最受疼爱,请求跟随着去,秦始皇答应了他。

十一月,秦始皇一行到达云梦,向着九疑山遥祭葬在那里的舜帝。然后乘船顺长江而下,一路巡视,最后,秦始皇登上会稽山,祭祀禹帝,遥望南海,刻立巨石歌功颂德。然后起驾返回,归途中经过吴地,抵达琅邪、之罘。

始皇看见大鱼,即发箭将鱼射杀(后世也许会有所谓的星相学家说是秦始皇亲手射死了自己的保护神巨鱼,惹下祸端。因为秦朝是水德,怎么能杀鱼呢?要不咋就病倒最后去世了呢?)。接着又沿海西行,到了平原渡口后便病倒了。

待到他病势更加沉重时,才命中车府令、兼掌符玺事务的赵高写诏书给长子扶苏说:“参加丧事处理,灵柩到咸陽后安葬。”诏书已封好,但却搁置在赵高处,没有交给使者送出。

秋季,七月,丙寅(二十日),始皇在沙丘宫平台驾崩。

丞相李斯因皇帝在都城外病逝,唯恐各位皇子及天下发生什么变故,于是就秘不发丧,将棺材停放在能调节冷暖的凉车中,由始皇生前最宠信的宦官在车的右边陪乘。所到一地,上呈餐饭、百官奏报事务与过去一样,宦官即从车中接受并批复奏事。只有胡亥、赵高及受宠幸的宦官五六个人知道内情。

看到没有?秦始皇去世,开始一切都是按照正规流程在走。李斯的处理方式没什么问题。

但秦始皇给长子扶苏的诏书,是很多历史学家攻击的重点。

其实,在以前的农村,父亲去世前,是一定会通知长子回来主持丧事,老大主持,这是规矩。下面的弟弟妹妹,甭管你是多大的官,局长还是市长,丧葬事宜必须得是长子一手操办。操办完以后,他种他的地,你当你的官,各走各的路。

当然,皇家的丧事或者说历史学家特别是儒家学派是不是由位高权重的人来主持,我就不知道了。

总之,让长子扶苏来主持葬礼,并不一定就能证明他一定会接班。

诏书没有发出,现在肯定都赖赵高。但当时什么情况有谁知道?是秦始皇觉得时候没到自己还可以挺过去不让发?还是赵高吃了熊心豹子胆扣着不发?

我觉得在秦始皇没咽气之前,赵高还真没有这个胆子。

那么秦始皇在临终前到底要把大位传给谁?

先说身边的胡亥。

对胡亥来说,这是天上掉下来的大富贵,他为什么不要?

不过?司马迁老先生在《史记》里又跟我们开了一个“玩笑”。

因为此时的胡亥居然有两张身份证:一张13岁,少年;一张20岁,青年。

这就有点麻烦了,司马迁为什么要这么做?他难道不知道一个人有两张身份证违法吗?这居然还是大秦朝的秦二世,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呢?

如果是青年胡亥,他倒行逆施、横征暴敛,引起天下不堪忍受、揭竿而起,那倒是理直气壮。

可如果真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这江山夺的有点似乎跟夺取后周柴家孤儿寡母的宋太祖赵匡胤一样,不那么硬气和理直气壮了。

再者说了,后来上位的汉高祖刘邦,连左大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都有人能扒掉裤子数出来,为什么胡亥的年龄十三岁跟二十岁就傻傻分不清楚呢?难道说胡亥登记之后从不上朝?还是?正史野史一块上,让我们自己看着办?

有人说皇位应该由年岁大的人来坐,胡亥才十三岁,年龄太小不合理。

拜托,看看秦始皇刚登记时的年龄吧?

他是十四岁登记的吧?就比胡亥大一岁而已。他是等到仲父吕不韦辅佐八年以后才正式开始执掌权力。

他可以,难道他儿子胡亥就不可以了吗?

就凭他给胡亥留下的李斯、蒙氏兄弟等等老臣,为什么就不能像他一样成为一代明君呢?

如果说秦始皇正式决定把皇位传给幼子胡亥,那么在秘不发丧的时候,胡亥必然只能依靠老师赵高,连李斯他都不敢走得太近,因为李斯是父皇的老臣,人心隔肚皮。所以,接下来一系列操作就变成赵高设计、主导的阴谋了。

否则,以他一个太监出身的中车府令和行符玺事,是不太可能压倒、命令丞相李斯的。

李斯之所以最后和他同流合污、共同谋划,一来是赵高的背后是秦二世胡亥;二来就是赵高一上来就击中了李斯的软肋。

赵高是怎么做的呢?

《资治通鉴》里记载:赵高便劝说胡亥,让他诈称始皇遗诏命杀掉扶苏,立胡亥为太子。胡亥同意了赵高的计策。赵高又说:“这件事如果不与丞相合谋进行,恐怕不能成功。”随即会见丞相李斯,说:“皇上赐给扶苏的诏书及符玺都在胡亥那里。定立太子之事只在您我口中的一句话罢了。这件事将怎么办呢?”

李斯说:“怎么能够说这种亡国的话呀!此事不是我们这些为人臣子的人所应当议论的啊!”

赵高道:“您的才能、谋略、功勋、人缘以及获扶苏的信任,这五点全部拿来与蒙恬相比,哪一点比得上他呢?”李斯回答:“都比不上他。”赵高说:“既然如此,那么只要扶苏即位,就必定任用蒙恬为丞相,您最终不能怀揣通侯的印信返归故乡的结局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而胡亥仁慈忠厚,是可以担当皇位继承人的。希望您慎重地考虑一下,作出定夺!”

丞相李斯听后认为赵高说的有理,便与他共同谋划,诈称接受了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又篡改始皇给扶苏的诏书,指斥他多年来不能开辟疆土、创立功业,却使士卒大量伤亡,并且数次上书,直言诽谤父皇,日日夜夜地抱怨不能获准解除监军职务,返归咸陽当太子;而将军蒙恬不纠正扶苏的过失,并参与和了解扶苏的图谋。因此令他们自杀,将兵权移交给副将王离

这段记载有瑕疵:秦始皇都是快要死的人了,不可能只立太子就完了吧?合理的流程应该是,立胡亥为太子,秦始皇如有不测,胡亥以太子身份荣登大宝。这才像一份完整的遗诏吧?

看到没?赵高劝说李斯的话的意思几乎与公元前259年,“长平之战”后,本来白起准备率军进攻邯郸,结果,韩国、魏国派苏代用丰厚金银去劝说秦国丞相范睢的话一模一样。

苏代劝范雎:“赵国一亡,秦王便可以称王天下了;那时武安君白起将列入三公高位,您能甘心在他之下吗?即使不愿意屈居其下,也不得不如此了......你们不如乘势割去赵国的一些领土,就此罢手,不要让白起独享大功。”

范睢动心,便向秦王建议,秦王听从了他的劝告,同意割韩国的垣雍、赵国的六座城后讲和。正月,双方都停战罢兵。白起从此与范睢产生矛盾。

苏代是用白起来刺激、挑拨范雎,他成功了;赵高是用蒙恬来刺激、挑拨李斯,他也成功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到底是个什么穴位,被人一刺激就会有反应了呢?别忘了,被刺激的都是学富五车、见多识广的智囊式的“人精”啊?

老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此时唯一能打动丞相李斯的就是名利,利益就是李斯的死穴。当然,也是我们的。

还有就是,爱好者们也发现了:为什么秦始皇一死,李斯就跟丢了魂儿、换了一个人似的,再没有了往日的智慧、远见、勇气、胆识,变成了一个畏首畏尾、患得患失的软骨头、守财奴?

说到底,秦始皇是他的精神图腾、力量源泉和靠山,他就是秦始皇门下最出色的一条猎犬而已;秦始皇一走,他就成了“丧家犬”,急于投奔新主子。只不过,无论他怎样投靠,结局都不会美妙。

一条贪恋富贵的老狗,怎么可能为新主子所驱使呢?无论是胡亥还是扶苏,李斯这个秦始皇的鹰犬最终被抛弃那是一定的了。

李斯最后之所以放手一搏,就是想赌一把,他只是贪,而且自视甚高,没料到最后完全斗不过赵高的阴狠毒辣,所以他的失败也是必然的。最后,他临终感言,只是后悔没能见好就收、急流勇退、无法从头再来而已。

为什么会说秦始皇不会传位给长子扶苏呢?

我们知道,秦始皇是法家杰出代表,自然崇尚法家,坚持依法治国;李斯是法家弟子,不然也不能成为秦始皇的鹰犬;赵高熟习刑法,当然也可以算是法家(法家败类也是法家);胡亥跟着赵高学习刑法,自然也是法家的弟子---小法家。这四人都是一脉相承,信奉或熟习法家。

而公子扶苏呢?

亲近儒家。性情温和,不得秦始皇喜爱。因为在“焚书坑儒”时对秦始皇提出反对意见,所以,一怒之下被派到(其实是赶到)长城守边。而胡亥则跟在他身边,可以朝夕相处、随时当面聆听教诲、言传身教。

在中国古代,边关虽是重要之地,需皇亲国戚尊贵之人在此镇守,以示重视。但比起京城皇室来,则是发配的感觉了。而且,自古以来,有几个公子到边关镇守好几年的?

我们可以假设,如果秦始皇不死。多活十年、二十年,那皇位也必定不会是扶苏的,一定是胡亥的。

只是秦始皇突然暴毙,为使皇权顺利交接、不落入他人之手,也是因为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别人也和他们一样心存诡计,怕被别人抢了先手,所以李斯、赵高、胡亥“秘不发丧”联合一起快速赶回京城。

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也是必须如此的事。事后除了蒙恬有点觉得不合常理外,别人也没有什么剧烈反应,或反抗。要不然,后来李斯被腰斩于咸阳时,怎么不对此有什么感慨呢?

而对公子扶苏来说,他心里的苦楚又有谁知道呢?

从帝都咸阳来到帝国北部边疆,其实摆在他面前的就只有两条路:一、一直往北走,跑到匈奴,这样就可以苟延残喘、延续生命。但是,这条路走不通,他不会走。

二、被“囚禁”、“反省”,等待着父皇进一步的处理。有人说,万一秦始皇“良心发现”、改变主意了呢?

就凭秦始皇雷厉风行、乾坤独断、严苛无情的性格和作风,你们信吗?反正我不信。(后来西汉汉宣帝用外儒内法的王霸之术教育太子,可太子信奉儒家。汉宣帝曾遗憾地说:坏我天下者,太子也。果然,太子登基,也就几十年光景,巅峰时期的西汉就走向了终点。)扶苏现在几乎相当于“囚徒”,说是到蒙恬那里做监军,其实是被蒙恬给监督、改造、历练的,蒙恬是秦始皇的人,不是他扶苏的人。

所以,当秦始皇的“诏书”一到,命令他自杀,他想都不想就准备执行,连蒙恬劝告也不听,为什么?就因为扶苏在心里早就在等待命运最后的抉择,这是他心里早就等待的从天而降的这最后一只靴子,他早就认命,也早就想解脱了。

还有就是,秦始皇传位给胡亥,二世而亡,所以后世的人都一致认为是胡亥、李斯、赵高搞的鬼,否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历史就是历史,从不会以我们、结果的意志为转移。

我认为原因有三:一、当爹选错儿子接班、看走眼的情况从古至今屡见不鲜,千挑万选选了个败家子,不能因为胡亥的结局就否认当时确定的结果。

二、即使老爹没看走眼,选择正确。但是,得罪后面一群人,主要是后世那些儒家弟子,那结果也一定会“反转”、甚至鱼龙混杂、移花接木甚至指鹿为马。

清朝康熙传位于雍正,即使是诏书写的明明白白,那也丝毫不影响民间的风言风语,“九子夺嫡”、“传位十四阿哥改成传位于四阿哥”、“吕四娘砍了雍正的脑袋为父亲吕留良报仇”啦等等,造成了雍正是篡位、矫诏而登位的,这是得罪文人的下场。

当然,雍正的儿子乾隆上台,为了维护统治、也为了给他爹出气,搞了中国最大的一场“文字狱”,血雨腥风,乱杀无辜,祸连九族。后人骂他太狠,但文人糟蹋他爹时怎么没人说话了?这些都是因果报应啊。

三、当时全天下人怕的只是秦始皇一人!但秦始皇统治秦朝时间太短了,满打满算也才有十二年。所以,当秦始皇走了,就像镇妖的雷神倒了,那些隐藏在地底下的牛鬼蛇神就会闻风而动、群魔乱舞了。

不管后面是谁上台,估计都会掀起一股“揭竿而起”的浪潮。如果再加上继承秦朝江山的竟然是他一个最小的十三岁的小孩子,这种巨大的年龄反差能不激起四海枭雄的不臣之心吗?

就像西汉时期吕后专权,大肆镇压刘氏子弟,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不也是等吕后咽气后才敢动的手发动兵变、铲除吕氏、匡扶汉室的吗?

清朝末年不也是要等到慈禧太后死了以后,才开始不断地谋划造反,最后靠“武昌起义”才推到满清政府的吗?

我们从今天的视角、观点、感情、态度来看,认为李斯是变节。但当时的情形谁知道?

法家出身的李斯凭什么要和崇尚儒家的扶苏搞在一起?他俩是一路人吗?

李斯一定认为他是为大秦的江山着想。从李斯到今天的各位,哪一位不是借着为江山社稷、子孙后代的名义,把自己的利益悄悄地或光明正大地掺进去呢?

人生是一场赌局,如果有可能,就假仁假义;如果没可能,就“图穷匕见”。名为帮人,实则利己。只不过,李斯赢了上半场,输了下半局,他也不得不愿赌服输,因为他真的斗不过赵高,只能以悲惨的方式永远退出权力、历史的舞台了。

所以,这段看似是千古疑案的继承人问题,在当时应该并没有多少人产生怀疑、否定。只是因为胡亥二世而亡,性情温和、深受儒家喜爱的长子扶苏被无辜处死。所以,后世的儒家弟子就一定要把它变成一桩疑案,来发泄他们心中深深的遗憾和对暴君的痛恨。

标签: 嬴政秦二世赵高李斯

更多文章

  • 司马迁被打脸,赵高背黑锅,09年一批竹简揭开胡亥登基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农民小阿蟹标签:赵高,李斯,扶苏,胡亥,周朝,司马迁,秦二世,历史学家,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建立的大秦王朝,仅仅存在了15年的时间就灭亡了。对于秦朝灭亡的原因,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在史记中,太史公司马迁认为秦朝的灭亡归咎于赵高。赵高是秦始皇的亲信,深得秦始皇信任。按照司马迁的说法,秦始皇在沙丘驾崩后,是赵高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将皇位传给了胡亥。众所周知的是,胡亥是历史上的一位昏君

  • 李斯那么聪明, 为何不帮英明的扶苏, 而去帮纨绔子弟胡亥继位?

    历史解密编辑:江湖生活客侠标签:李斯,扶苏,赵高,蒙恬,胡亥,秦朝,先秦,秦二世,秦始皇嬴政

    权势诱惑力本就十分迷人,无数人为能登上权力巅峰付出极大心血,只为享受权利带来快感,可随之而来是生命代价。李斯大秦宰相,一人之上万人之下,可谓权势滔天,这样一个人中龙凤享受过权势带来快感,自然希望权势得以延续,正是这个原因才让他听信赵高之言辅佐胡亥登基,李斯举动彻底断送秦始皇辛苦创下基业。公元前210

  • 周文王被赞神猪化身,秦始皇儿子名胡亥,“猪”凭什么在皇室混?

    历史解密编辑:凌瑶读史标签:嬴政,秦二世,周文王,庄子,神猪

    只要你不计较得失的话,人生还有什么不能想法子克服的。—— 海明威人生之路漫漫,扑面而来的质疑与嘲笑也在不经意间产生锥心之痛。外界流言纷纷,我们却需要坚守内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所有的恶意最强烈的回击。“猪”常常被人拿来当做对别人的侮辱和嘲讽,但是“猪”在古代可是相当神圣的存在,早期帝王大都以跟猪扯上

  • 秦始皇叫嬴政,为何他的儿子取名为扶苏和胡亥?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嬴政,秦二世,苏和,皇帝,秦始皇,扶苏,胡亥,周朝,先秦

    秦始皇是我国封建王朝第一个“皇帝”,他的形象和事迹经常出现在小说和影视剧中,被后人津津乐道,而正是这样一个“千古一帝”,他身上有很多神秘的事情,值得人们去探究发掘。比如他统治时期,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壮志;车同轨、书同文的改革措施;以及晚年沉迷于长生不老的传说,渴望自己打下的江山可以万代永续,并乐此不

  • 北大收到一批海外竹简,揭开胡亥登基真相:赵高背了两千年黑锅

    历史解密编辑:树人闲谈标签:秦二世,嬴政,李斯,赵高,皇位

    在2009年1月的时候,北京大学收到了一批海外捐赠过来的竹简,其中记载的内容颠覆了史学界的认知。在此之前,史学界一般认为,胡亥之所以能登基,是因为他联合赵高和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诏书,他的皇位来源不合法。可是在北大收到的这批《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记载,揭开了胡亥登基的真相。《北京

  • 秦王朝二世帝-嬴胡亥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赵高,李斯,丞相,嬴政,周朝,先秦,秦二世,嬴胡亥,秦王朝二世帝

    嬴胡亥,中国首任皇帝秦始皇嬴政的第18个儿子,后成为秦王朝第二任皇帝。其母为赵国宫人,因善鼓琴解闷,得到嬴政宠爱。秦王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嬴胡亥出生。史书记载:胡亥生性顽劣,没有皇子之风。一日,嬴政宴请群臣,诸公子皆有出席,胡亥因不能循规蹈矩,借故提前离席。见群臣入殿时,俱将鞋子脱放排

  • 北大一批海外竹简,意外揭开胡亥登基真相,赵高背了2千多年黑锅

    历史解密编辑:丹宝说文史标签:赵高,嬴政,扶苏,李斯,皇帝,北大,胡亥,先秦,周朝,秦二世,书法家,秦始皇统一六国

    在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原本是指定的继承人,而中途生变,成为了权力的牺牲品,他们成为了令许多人“意难平”的太子,比如汉武帝之子刘据,因为巫蛊之祸而死在了远离洛阳京师之外的地方,唐太宗看中的李承乾最后郁郁不得志,竟然谋反。不过,汉武帝和唐太宗倒也还好,毕竟他们最中意的继承人虽然出现问题,但还是有其他的候选

  • 历史选择了胡亥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秦二世,赵高,丞相,李斯,章邯,阎乐

    历史发展究竟有没有必然,实在有些说不清。大秦没有统一时,继承问题好像不太严重,总是要选贤任能,不能让笨蛋担大任,否则也不会得统一。一、秦始皇并没选胡亥按照秦始皇的意思,秦二世应该是扶苏。在他最后一次出行时,途中生病,病得很重,但他忌讳“死”,也就没人敢提及,身后的事怎么办。他自有安排。到达平原津时病

  • 蔡赐发:扎根在“红砖”中的青年先锋

    历史解密编辑:通信信息报标签:蔡赐发,先锋,村委,乡村,红砖,翔安区

    “我是革命‘移’块红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在厦门移动有这样一位青年先锋,他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扎根基层、勤勉刻苦,付出的是心血汗水,收获的是丰硕成熟,他就是获得福建移动“青年先锋”、“网格红人”的网格长——蔡赐发。他敢于创新、敢于作为,在多年的网格工作中,他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打法,在平凡的岗位上

  • 《庄子•人间世》叶公子高问对孔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历史解密编辑:古典读书治学生活标签:孔子,夫子,公子高,民族乐器,春秋战国,历史故事,庄子•人间世,中国传统音乐

    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也,而况诸侯乎!吾甚栗之。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无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