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让我负天下人,也不让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是三国时期曹操身为枭雄的名言,他将天下看作自己的囊中之物,诚然,事实也几乎是如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天下之人都在曹操身上。
相比于其他人,曹操是幸运的,虽然曹操将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但是他最终的结果还算是善终。可是曹操的个别案例,并不能意味着世界上的所有人都会如此的幸运。
就比如“千古宰相”——李斯的结果便令人叹息。李斯与曹操相同的便是对自己的认知,以利益出发,先考虑自己,再顾虑他人,也就是如此的心理让他最终落得一个惨不忍睹的下场——腰斩。
能力与缺点的结合
提及李斯,便不得不说秦王朝,那个一统天下奠定大一统格局的王朝。在秦朝以前,天下各地充斥着异姓诸侯王,而又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各个诸侯王之间经常有矛盾。
诸侯王之间的矛盾产生了点燃战场的火花,于是连年不断的战事便频频发生。此时在这纷乱的天下中,踊跃出了无数的能人和学派,就此乱世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引得人们竞相效仿和学习。
在如此的乱世,倘若想要做出一番大事业那便必须先居于庞大的发展空间,使得自己逐渐地壮大成长,对此李斯深有感受。李斯出生在楚国一家普通的农户家中,虽然家族产业并不多,但是胜在李斯聪慧。
李斯自小便不喜欢自家的普通生活,于是乎他便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学习上,而非当时的农业。经过李斯的一番努力,李斯在楚国中成为了一个低微的小吏。这个低微的官职,对当时而言便是一个摆设。
身为小吏的李斯既没有话语权,更没有宽广的未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斯在一只老鼠身上悟出了一个道理:“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倘若要有出息,那便需要有宽广的发展空间。
李斯将从老鼠身上学来的道理,运用在了自己身上。在那一天过后,李斯便向自己的父母辞别,辞去小吏的位置,向齐国进发。李斯在齐国寻找可以教导自己的老师,刚到齐国不久他便发现了一个人物。
荀子,一个以儒家弟子身份教出两位法家大家的文学宗师。当时在齐国讲学的荀子被李斯发现,随后李斯便真心诚意地拜入了荀子门下。出身儒家的荀子,在教学方面与儒家教学有很大的区别。
荀子超出了原本枯燥古板的儒家教学,反其道而行之,教学偏向结合实际和当时政治形势。经过多年的学习,李斯出师了,随着李斯学成准备大展拳脚时,李斯发现了楚国的未来并不宽广。
于是便先向荀子拜别,随后便前往自己认为有盛世的秦国。在李斯到达秦国后,便受到了秦国重臣吕不韦的重视,将其收入了秦国的编制中,任命其做秦国官员,后来李斯更是受到了秦王的看好,于是便成了秦国客卿。
李斯在秦国的表现让秦王日益的看好,直到一人的出现,使得秦王的注意力从李斯身上移开。韩非,李斯的同门师兄弟,也是未来的法家大集成者,他的到来使得秦王的注意通通集中在了他身上。
看到如此的情况,李斯越发地嫉妒他的同门,于是乎便想要将其拉落马下。李斯利用与秦王不对付韩王,说韩非是韩王的同姓之人,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因此韩非不可信。
秦王因李斯的话对韩非来秦国的目的产生了怀疑,而后韩非在小人的暗算下,落到了下风。在众多的因素使然,韩非最终被迫选择了服毒自杀,一代法家巨擘的一生就此落下了帷幕。
建功叛主
自韩非自杀后,李斯成为了秦王身边最得宠的法家人士。在秦王一统天下后,秦朝朝堂为了一难题大伤脑筋。秦统天下,天下之地何其宽广,仅凭秦国一国又如何管制得好天下。
面对这个问题,秦朝臣子第一反应便是分封,但是这个提议在提出是便受到了李斯的强烈反对。李斯深度分析了周王朝灭亡原因在于“分封”,随便便力劝秦王万万不可用分封。
秦王结合对李斯的信任和道理选择相信李斯,随后不久秦朝便出现了“废分封,立郡县”的制度。秦朝靠着自己的独家制度,创造了大一统的格局。
李斯为秦始皇解决了秦国的根本难题,自此秦始皇便无以复加的信任李斯。除了在政务上的助力秦始皇,李斯在帮助秦始皇集中思想方面也有极大的贡献。
为了统一思想,李斯提出了绝对封禁“百家争鸣”的办法——焚书。将民间的知识和精华通通都焚毁,再由秦朝统一管理和培养,如此以来便达到了统一思想的目的。
在此需要提及一下,虽然李斯提出了焚毁天下杂书的建议,但是其实也并没有完全的焚毁,秦朝会将将要焚毁的书籍再次抄录或者保留一份在自家的书库中,至于为何中华文学依然受到了重创,那便要归功于项羽的那一把火。
李斯在思想上用焚书达到了抑制思想的效果,并且用严厉和残暴的刑罚时刻打压人民,如此没有同理心的举措,让李斯本来伟大的形象落下了严重的瑕疵。不过要说李斯一生的瑕疵在哪,那便只有“叛主”。
秦王朝因残暴且严厉的刑罚使得人们的叛逆心理与日俱增,因此各地的起义的趋势渐起。秦始皇为了镇压百姓,于是便多次远途巡行,一共五次,以此达到武力和威严的镇压。
在秦始皇第五次巡行时,秦始皇不幸身染重病,为了保证皇权的顺利继承,秦始皇命宦官赵高当即传信于太子扶苏。本以为信传到扶苏手上便大局已定,但是中途却发生了意外。
蓄谋已久的赵高将秦始皇的信私自扣押了下来,意图篡改秦始皇的遗诏,立秦二世胡亥为皇帝,于是赵高便打算与李斯合谋。一开始,李斯对赵高的注意是抗拒的。
但是随后李斯便想到一事,倘若太子扶苏即位,那么以扶苏尊崇儒学的性格,李斯必将会受到打压,出于这一点李斯话锋一转,决定与赵高合谋将胡亥推向皇位。经过两人的操作,胡亥顺利地登上了皇位。
可是李斯的好景不长,胡亥不喜,赵高排斥,李斯在受到两人的压迫势力愈发低微,最终李斯被赵高嫉妒,陷害入狱中,被判腰斩。在李斯死前,说道“寇至咸阳,麋鹿游于朝也”。
此话在后来字字成为了现实,项羽与刘邦大破咸阳,秦朝的王都也沦落到了郊区境地。一代千古名相,因叛主沦落至此,着实可悲。
小结
李斯因为自己一时私欲,而葬送了自己和秦王朝,如此的行径难怪李斯会受到后世人的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