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聊大秦帝国时期的一个大迷案,李斯为何会在秦朝朝堂博弈中败给赵高,弄的全族被屠的下场?
不用说,李斯官拜丞相,在秦始皇眼皮子底下做事,从一个小公务员扶摇直上成为了秦国位高权重的大功臣,他的智慧这是毋庸置疑的。
什么叫智慧呢?也就是思考力!
《史记:李斯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李斯前半生只是个小小的公务员,并没有太大的野心,不求上位只求安稳,但有一天他突然做了这样一个决定,他觉得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黄金和美女。
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一个决定?说来很有趣,在司马迁的笔下,李斯有一次上厕所,发现厕所里的老鼠非常胆小,他进去老鼠就躲起来了,而仓库里的老鼠见了人也不怕。
李斯细想其中的奥妙于是得出了一个结论,环境决定一个人的高度!
李斯觉得自己呆在一个小县城里,纵然有天大的本事,也只能成为困于县城的虫。他想到了这一点后,决定走出去,找一个大舞台发光发热。
为什么说李斯是个会思考的人呢?
我们看李斯一路的发迹就知道了。李斯最开始投奔楚王,因为他自己是楚国人,为自己的国家效力,这没有问题,但很快,李斯发现楚国积病已久,不可根治。
什么原因?
楚国封建制度太强,国内的官僚集团全是大族子弟组成,根本没有李斯这种没有背景的人出头的机会,楚国的大族霸占了楚国80%以上的官位,楚王对于整个国家的控制根本达不到所谓的君主集权,楚王想干任何事儿都得看楚国大族的眼色。
这不行啊!楚国不改革它永远无法成为最强的存在,无法成为最强就无法扫六合天下归一。战国的局面已经形成,你不吞并其他列国,那么总会被其他列国给吞并。
离开了楚国,李斯开始思考七国之中谁最有机会一统天下,这个问题其实也不用思考,秦国当时是最强大的。
当时秦王政刚刚继位不久,吕不韦执政,于是李斯直接去了吕不韦那儿当门客。
李斯不止脑子里会思考,嘴巴也能说会道,所以哄得吕不韦非常开心,进而靠着吕不韦的推荐,李斯见到了秦王政。
李斯为什么能得到秦王政的认可?这里又得说到李斯的思考力,秦王政的野心不是隐藏于心的,是时刻都爆发出来藏也藏不住的。
秦氏五世励精图治为的是什么,秦王政不说,李斯心里也一清二楚,从而对于日后七国走向大势,他分析的头头是道,当然都是挑秦王政喜欢听的话说。
有的人说话就是这样,一旦猜到了你的想法,不止能把话说的很有道理,还能让你听的很高兴。
所以秦王政立马给了李斯一个好差事,李斯彻底在秦王政面前站住了跟脚,而对于朝堂上的博弈,李斯更是玩得风生水起,比如后来有一个叫做韩非子的政客出现,李斯感受到了危机,于是便想尽办法要把韩非子给搞下去。
韩非子是秦王政挖墙脚挖过来的,并且是武力威胁的方式,所以李斯就对秦王政说,原本韩非子就是韩国贵族,又深受韩王重用,到这来,肯定不会上心为大王办事儿,说不定还会出卖秦国的国家机密。
秦王政一听是这个道理,于是准备疏远韩非子,但李斯显然是个无毒不丈夫的主,他没有想过放掉韩非子,他又对秦王政说,如果不重要韩非子,那么韩非子肯定要回韩国,这人是有才华的,不能放虎归山。
秦王政又听进去了,于是韩非子死在了秦国。
也就是靠着这种手段,李斯很快就走到了权臣的最高位,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李斯成为了大秦的丞相。
可以说,李斯的奋斗过程中无一不展露出他的高智慧和高手段,但最终为何落得个悲惨的下场呢?
这里就得说回选择,喜欢的思考的人,对于选择总是相互博弈利弊的,在秦始皇还在世的时候,李斯就和公子扶苏不对付,李斯原本是个情商很高的人,并且为人谦逊,扶苏对他的敌视让他摸不着头脑。但他深深的感受到,一旦秦始皇驾崩扶苏继位,对自己的权利会受影响。
从而当历史来到了秦始皇驾崩,赵高找到他说,一旦公子胡亥继位,你照样位高权重,不会变化。
聪明一世的李斯在心理博弈下,最终把命运赌在了赵高的一句鬼话上。
当然,除了赵高的引诱筹码够大,李斯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太过于执着贪恋权势。
我们看李斯在心理博弈中,影响他最终下决定的是什么?就是如何保住他拥有的权势。
这种权势蒙住了他的双眼,让他分不清扶苏和胡亥两个人本身的性格,扶苏主温和、胡亥主暴力,两人的性情完全不同,所以处理事的手段也自然不同。
扶苏就算再讨厌李斯,一旦继位最多就是收回他的权利,而胡亥则不同,一旦发生分歧,只能用刀子来解决。
而后我们看李斯和赵高之间的博弈,一开始就暴露了李斯选择上的错误。
胡亥继位后为什么选择信任赵高,而不信任李斯?
抛开李斯是临时选择站队不说,君主自来都偏宠于内官,而对外官有着戒备之心。赵高当时为中车府令,相当于秦王的大内总管,是内臣之首,自然受到胡亥的重用和信任。
赵高想要专权,那么李斯就是他必须跨过的一座山,当赵高清洗秦朝内部的武将文官的时候,不仅仅架空了秦二世胡亥,架空的还有作为外臣之首的李斯。
当权利被架空,李斯和后面的胡亥一样,只能任赵高鱼肉,不能动弹。
李斯在行刑之前后悔了,还跟自己的儿子说:我想和你上蔡老家的东门打猎,如今这样的日子,还能实现吗?
行刑之时李斯才后悔不该贪权,但已经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