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位是秦国时期的大将军,一位是三国时期的枭雄,蒙恬和曹操这两位相距四百年的大人物,却因为2句话联系到一起,这就是历史的神奇所在。要想清楚的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首先要从蒙恬和曹操两个人说起。
曹操,出身于东汉末年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祖父曹腾是一名宦官,汉桓帝即位,因为拥立之功被封为侯。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在汉灵帝时期官至太尉,由此看来曹操是一位正经的官二代。
而曹操本人也年少得志,先后出任汉朝的议郎、都尉等官职,在汉灵帝中平年间官至典军校尉。后来董卓作乱,曹操逃出都城洛阳,回到家乡募兵征讨董卓,由此成为了割据一方的诸侯。之后的几十年就,他先后打败吕布、袁绍等人,统一中国北方,为魏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根据《史记》记载,蒙恬的祖父蒙骜本是齐国人,可惜不受重用,听说秦朝正在进行改革,急需各种人才,于是蒙骜立刻带领家人前往秦国,最终被委以重任,因为善于作战屡战屡胜,官至上卿。作为将门之后,蒙恬同样精通兵法武功,为官之后深得秦始皇重用,还担任了太子扶苏的老师。后来北部边境少数民族经常侵犯秦国,为了抵御少数民族秦始皇将30万大军交给蒙恬,要他守卫北部边疆。
可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突然在巡视的路上驾崩,宦官赵高和丞相李斯害怕太子扶苏即位对他们不利,于是伪造圣旨拥立胡亥即位,并伪造圣旨要扶苏自尽。圣旨传到蒙恬军中,他认为此事有蹊跷,希望自己带兵保护扶苏返回咸阳,调查事件的真实性。可惜扶苏懦弱没有主见,竟然按圣旨的要求自杀了。
见扶苏已死,蒙恬知道赵高不会放过自己,于是决心自杀追随扶苏而去。在临死前,他仰天长叹:“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蒙恬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在强调自己当时手握30万大军,如果起兵造反的话,可以轻而易举的攻入咸阳,可他不能这么做,因为蒙氏三代都在效忠秦国,深受秦皇的恩德,不能做出如此不忠的事情来。
据史料记载,曹操每次读书到这里,都“未尝不怆然流涕也”。曹操是一个城府极深的人,为了得到人才,他也经常故作伤心的流泪,不过他对蒙恬所说的话应该确属伤心落泪。因为曹操与蒙恬有很多相同之处,他们祖上三代都是一个朝代的忠臣,曹操的祖上受东汉厚恩,所以后来他一直以臣子自居,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从未想过当皇帝,可当时很多人还都说他是汉朝的奸臣,这使他非常痛心,觉得自己的冤屈与蒙恬相同,才会留下眼泪,这眼泪不仅为蒙恬而流,更是为自己而流。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