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其智力皆横绝一世——《曾国藩家书》。
李斯,秦国宰相,法家重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辅佐秦始皇巩固秦朝一统天下,然而最终又被夷灭三族,自己更是被判了一个腰斩之刑。
李斯出生在楚国上蔡,年轻的时候只是一个掌管粮仓的郡县小吏,人微言轻,他的发家史还得从老鼠开始说起。
李斯的老鼠哲学
李斯出生贫寒,但自小聪慧过人,想要从政,谋求一份体面的官职,但仅仅只是当了一个掌管粮仓的小吏。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
在担任小吏期间,对李斯影响最深的还是老鼠。
李斯观察了两种老鼠,其中一种是生活在厕所的老鼠,它们吃得都是一些污秽之物,一旦见到人和狗就仓皇逃窜,然而粮仓当中的老鼠却不一样,它们吃得都是堆积如山的谷物,住在宽大的房舍中,即便有人来了,它们还是悠哉悠哉的吃谷粟,丝毫都没有感到惊慌。
李斯看到这两种老鼠,心中也是一阵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因为两种不同的老鼠,李斯也悟出了影响他一生的世界观:环境决定了一个的高低。从现代人的角度来讲,好的环境实在是太重要了。
李斯就背上了行囊,前往了齐国,他拜在了荀子门下,荀子虽然是儒家代表人,不过他个人的思想主张更加偏向于法家。
孔子主张仁政,认为天下大同,荀子则提出了“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在重礼的同时,用法来约束人。这跟李斯要建功立业的思想很契合,于是就跟着荀子学习“帝王之术”。
李斯学习期间又认识了同门师弟韩非。
韩非是韩国贵族出生,跟李斯有着不同的经历,他学习治国之术就是为了壮大韩国,两人也走了不同的路,而这条成功之路,也不太一样。
韩非学完之后,回到了韩国,他写得文章传到了秦国,秦王非常欣赏韩非,始终都想要见上一见。
李斯的成功,则是步步为营,李斯原本可以通过荀子在楚国干出一番事业,不过李斯选择了去秦国。
《史记·李斯列传》中说: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以李斯布衣的身份,自然是见不到秦王的,李斯就去拜访了吕不韦,得到了吕不韦的赏识,在秦国当上了一个小官,吕不韦是相国,权倾朝野,在吕不韦的提携下,步步高升,终于入了秦王的眼。
此时的秦王还没有拿到实权,始终受制于吕不韦和太后赵姬,他也迫切寻求一个能够辅助他的人才。
李斯无疑成了当时最好的选择,李斯卷入政局,不会看不透吕不韦和秦始皇之间的纷争,走错一步,将万劫不复,李斯积极为秦王出谋划策,同时不得罪吕不韦,左右逢源。
秦王嬴政确实有一统天下的雄心,李斯也是提出了“先灭韩,以恐他国”的谋略,秦王觉得他是一个人才,提拔了他,此后李斯写下了著名的《谏逐客书》,秦王再次提拔了李斯。
李斯一步一步进入了秦王的阵营,吕不韦集团随着嫪毐之乱也被罢相流放,途中饮酒自杀。
辅佐着秦王一统天下,李斯自然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秦国宰相,李斯的女儿、儿子也是皇子、公主进行联姻。
从一个楚国小吏打拼成秦国宰相,他的人生不谈尔虞我诈,妥妥的励志人生,然而半道却杀出来了一个赵高。
赵高虽胁迫李斯,但以李斯的权谋也足以全身而退,但是他无法放弃手中的这份权力,他伙同赵高篡改了遗诏,又开始辅佐秦二世,虽然保住了官职,却没了实权,赵高最终以谋反之名诛了他三族。
李斯的人生就是一个普通人的奋斗史,他的老鼠哲学影响后世深远。
明末清初丁耀亢却认为:吾观斯死生,亦一鼠而已。始而谋饱,终而啮人,秦之社遂以空。
他将秦国社稷衰败都怪罪在李斯身上,并认为李斯一生不过就是一只谋取饱腹的老鼠。
那么老鼠哲学到底是好还是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