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后期,秦国的武将王翦、文臣李斯为秦王政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王翦在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是秦国开疆拓土的最大功臣,秦灭六国时,除韩国是内史腾所灭之外,赵、燕、魏、楚、齐五国都有王翦家族之人参与,魏国、齐国是王翦之子王贲所灭,其余三国王翦都是直接参与,也是主要功臣,王翦可以说对秦统一天下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王翦最终也功绩卓著被封官拜爵,拜太师一职,封武成候。
李斯在秦王嬴政亲政后得到秦王重用,在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李斯辅佐秦王政,为秦灭六国出谋划策,积极推行统一战略,制定统一六国方针,最终秦国逐一消灭战国后期的各大诸侯国,完成秦统一大业。在秦统一六国时,李斯所著《谏逐客书》,并力谏秦王嬴政客不可逐,为秦国保留了大量外来人才,士人,为秦灭六国大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秦统一六国后,李斯也从廷尉一职被秦始皇提拔为丞相,之后多次随秦始皇巡游天下。
王翦、李斯二人为秦统一六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王翦是秦国的名将,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斯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和书法家。武成侯王翦、丞相李斯二人一个从武,一个从文,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二人对秦国都有着丰功伟绩,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的开国功臣,如同秦始皇的左膀右臂,但二人的结局却是天差地别,秦将王翦最终功成身退,得以善终。而丞相李斯却被权臣赵高诬陷谋反,最终落得一个腰斩的惨死结局。
秦将王翦得以善终原因在于王翦明白秦王的为人秉性的,懂得进退,也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也不参与朝堂上的政治纠葛。在秦灭六国后,王翦在史书上便失去了记载,在秦二世胡亥即位称帝时,王翦也已安然离世,因王翦家族不参与朝堂上的政治斗争,其家族也得以存续,王翦的孙子王离在秦二世胡亥时期依然担任了秦军的重要将领,继蒙恬后,成为守卫北方边疆几十万大军的主帅。从王翦后代王离依然在秦朝担任要职,虽然王翦的死因在史书中没有具体表明,但可以看出王翦是善终的结局。
丞相李斯惨死的结局也是其自己铸就的,从李斯“与狼共舞”,和赵高狼狈为奸之间时,就为其惨死结局埋下了伏笔。李斯不可否认对秦国、秦朝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在废分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车同轨等方面中,李斯在其中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些措施对秦朝,以及后世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李斯同样也是一个为自己考虑多一些的人。秦朝在建立短短十几年后就覆灭,李斯也是间接促成者,如果赵高没有丞相李斯的支持,篡位计划只能付之东流,李斯为了一己之私,勾结宦官赵高篡改诏书,赐死秦始皇长子扶苏,拥立幼子胡亥即位称帝,最终胡亥成为秦二世后,赵高掌握实权,李斯最终也被赵高陷害致死。
接下来详细看王翦和李斯为何有着不同的结局。二人虽然同为秦始皇的肱骨之臣,李斯作为文臣,更是做到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之位,按我们正常的思维试想,李斯的智慧、智谋是出乎于常人,李斯多年侍奉于秦始皇左右,相信李斯对秦始皇也有很深的认知,对秦始皇的性格、为人也有着很深的了解,李斯为何最终先是遭受具五刑,又被腰斩于咸阳,落得一个死无全尸之结局?并且被诛灭三族,连家族的存续都断绝了。
李斯原本不是秦国人,是秦国的外客之臣,原先是楚国上蔡人(现今河南省上蔡县),在战国末年,诸侯争霸吞并,战乱纷飞的大环境中,李斯并没有遭受什么战乱之苦,反而生活过的也算是有滋有味,在家乡所在之郡担任一个小官员,也是吃穿不愁,过着潇洒的日子。在工作无聊之际,在厕所旁边悟出了“人生真谛”,李斯看见厕所里的老鼠以吃脏东西生存,还要在路人和其它动物经过后“担心受怕”而逃跑,之后李斯又看见粮仓中的老鼠,不仅可以吃粟米,还可以住大房子,也不用担心惊扰的问题。
李斯感慨道:“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出自《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认为“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之后李斯便各处拜师学习,最终更随荀子学习帝王之术(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世人尊称“荀卿”。出任稷下学宫的主管官,相当于现今学府之中的首席博士)。李斯早年的学习为李斯之后在秦国步步高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李斯在学业完成之后,开始思虑今后的人生发展,李斯认为楚王不值得侍奉,而山东六国的国势也大不如前,没有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希望,李斯最终西行秦国。
李斯去往秦国之时秦庄襄王刚刚离世,13岁的嬴政开始即位秦王,嬴政因年幼也无法亲政,李斯也不能凭借自己的才学直接侍奉秦王嬴政,便在秦国相邦文信侯吕不韦的门下做了一名舍人,李斯凭借自己的才能得到吕不韦的赏识,被吕不韦任命为郎官(古代君主、贵族等人的侍从之官),李斯也凭借于此有了向秦王嬴政游说的机会,李斯向嬴政进言,“表示以秦国的强大,和秦王的贤明,此时正式扫平诸侯,天下统一,成就帝业的最好时机”,李斯被秦王政任命为长史(相当于秘书长)。
李斯任职长史一职时,恰逢韩国人郑国为秦国修筑渠道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目的为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最终牵制秦国的东进灭六国的脚步,郑国的行事最终被秦国发现,加上秦国王族宗室之人的反对,秦王政最终下了逐客令,而李斯作为外来之臣,虽然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但李斯入秦并不久,和华阳夫人的楚系外客自然不能相比,众多楚系外客都是在秦国出生并成长,李斯也秦王驱逐外客之列,李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冒着风险写了历史上著名的《谏逐客书》。
秦王嬴政听取了李斯的建议,废除了逐客令,李斯也为此复官,并且被提拔为廷尉(位列九卿,是秦国最高司法审判机构的官员,可以修订律令、审理大臣等相关事宜,如相关影视剧中,秦国大臣犯罪,李斯就可以负责审理),之后李斯为秦王政谋划吞并六国的策略,李斯建议秦王嬴政先攻取韩国,在逐步消灭各诸侯国,最终完成秦国统一大业。
“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於是使斯下韩。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王开始任用李斯和尉缭等人,积极推行统一战略,李斯开始执掌国政。从公元前230年秦灭韩之后,到公元前221年灭齐为止,秦王政用时十年陆续吞并了东方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李斯在秦国统一天下后李斯也被秦始皇任命为丞相,李斯从廷尉一职做到位高权重的丞相用时二十余载,之后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不立王族子弟之人为王,以避免出现战祸之患,李斯在秦朝建立还多次和秦始皇巡游天下,可谓是风光无限,李斯也从一个平民成为了天下的丞相,功名利禄都已获得,然而在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天下时,李斯为了一己之私,改写了历史的发展走向。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病逝于沙丘宫,秦始皇离世之前,已经写好诏书让长子扶苏回咸阳主持葬礼,秦始皇已经表明了让扶苏继承帝位,但诏书并没有发出去,而是被近臣宦官赵高扣留,赵高开始劝说始皇幼子胡亥和李斯谋逆篡位,李斯最终在赵高的游说下,为了自己还能继续拥有权势,最终“与虎谋皮”,和赵高篡改诏书,赐死公子扶苏,立胡亥为帝。
“于是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丞相,立子胡亥为太子。(公子扶苏自杀而亡).......使者还报,胡亥,斯,高大喜。至咸阳,发丧,太子立为二世皇帝。以赵高为郎中令,常侍中用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胡亥在赵高、李斯拥立为二世皇帝后,赵高开始掌握秦朝的实权,而与赵高狼狈为奸的丞相李斯也快到头了,赵高的为人紫陌就不做介绍了,相信大家也时有所耳闻,赵高掌实权后,开始独揽大权,结党营私,之后看中了李斯的丞相一职,赵高便开始谋划,李斯最终被赵高罗织出谋逆之罪,按律法应处以腰斩之刑,李斯在奔赴刑场之时,开始悔恨交加。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出自《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最终被赵高陷害至死,在秦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判处五刑,最终判在咸阳街市上腰斩,并夷灭三族,李斯的下场可见凄惨,首级还要被斩下挂起来示众,躯体还要被剁成肉酱,落得一个死无全尸,尸骨无存之结局。李斯虽有才学,但却在秦朝建立后,不辅佐秦始皇致力政治清明,弥补秦朝的不足,反而是阿谀奉承,随意附和,彰显自己的地位。李斯在秦国任职几十年,贵为丞相却看不透宦官赵高,导致最终被其所害。
李斯如果不和赵高狼狈为奸,胡亥焉能称帝?赵高如何能掌握实权,对秦朝开启残暴的统治!李斯作为丞相,只要不参与赵高的谋逆之举,赵高、胡亥便无法成事。公子扶苏继位,以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之秉性,秦朝何以能在短短十几年后灭亡呢?哪怕扶苏继位后,任命自己的亲信为丞相,李斯凭借自己对秦国的功绩也依然可以在秦朝为官,不至于落得腰斩结局,后代依然能延续。
再退一步讲,以扶苏的秉性,李斯即使做不了丞相,也可以在其它职位上尽其所长,毕竟李斯的才华是有的。即使李斯没有得到扶苏的重用,李斯也可凭借自己对秦国的功绩安享天年,一生享受荣华富贵。而历史没有如果,李斯对于权利欲望太过于执着,选择了勾结赵高谋逆,拥立胡亥为帝,最终落得惨死的结局。紫陌认为,李斯之结局完全是多行不义必自毙,自作自受,李斯也是秦朝早早灭亡的导火索之一。
秦王王翦为何能善终,在于王翦知进退,也深知秦始皇的性格,不参与朝中权势争斗,王翦作为武将,并不是一个有勇无谋的将军,反而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将才,不然王翦也成不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战国时期,时逢乱世,各国征战不休,国家几十上百个,一代一代下来将军何其之多,王翦能在战国时期万千将领中位列四大名将之一是有原因的,王翦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从王翦和其子王贲为秦国开疆拓土,灭山东五国的重大功绩来看,王翦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从王翦的秦国灭楚之战中,就能看出王翦的智慧所在。王翦本为秦人,在少年之时就喜好军事,之后侍奉秦王嬴政,靠着军功成为了秦军的一名将领,也得到了秦王嬴政的重用,随后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开始,除了秦国灭韩之战,王翦没有参与,其余五国,不是王翦率领秦军所灭,就是其子王贲带兵攻克。王翦在一次次的战争胜利后,成为了秦王嬴政所倚重的大将,成为秦军的重要将领,秦国在基本吞并赵、韩、燕、魏四国后,秦国将矛头转向了带甲百万的楚国。
秦王嬴政因王翦灭楚国需要60万大军,而秦将李信只需要20万大军,嬴政选择了任用李信为主将,率军灭楚,嬴政还嘲讽王翦老不堪用,胆怯了。王翦在秦王任用李信为主帅时,王翦是如何做的?王翦便推托有病,回家乡养老,从中就能看出王翦的智慧所在,此时秦王嬴政已经秦军胜利下有点飘飘然,嬴政信任年轻勇敢的将军李信,开始不重用王翦,王翦此时告老还乡还能凭借对秦国的功绩而善终,秦王嬴政也不会为难一个懂得进退的有功之臣,假如李信确实灭了楚国,王翦已经告老还乡,有了退路。
王翦不贪恋权势,懂得在权势中抽身而出,为最后善终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李信攻打楚国失败,秦王嬴政还是找上了王翦攻打楚国,并答应了王翦需要60万兵力的要求,王翦为何提出60万的兵力需求?紫陌认为王翦认为有了60万士兵就能攻灭楚国,王翦善于用兵,不打没把握的仗,如果逞一时之强,和李信一样要20万的士兵就能攻打楚国,以王翦之前的战绩和老辣,秦王嬴政很可能就会任命王翦攻打楚国,李信作为副将辅助。
但是如果失败了,王翦可能因此而被嬴政处罚,不得善终,王翦家族也可能失去秦王的信任,如李信失败之后再也没能担任秦国对外发动战争的主将。而王翦需要用兵60万,是王翦对自己有自信,能攻灭楚国。而王翦佣兵60万之后,并没有佣兵自傲,还懂得为秦王和自己考虑,王翦明白秦王生性多疑。此时王翦佣兵60万秦军,可以说是秦国的全部兵力了,秦国虽然带甲百万,但加上李信灭楚的二十万大军覆灭,和之前的战争损失,以及秦国城池驻守,王翦的60万大军可以说是秦国的全部家当了。
“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出自《史记·王翦列传》
王翦为了消除秦王嬴政的怀疑,就多次向嬴政索要赏赐,一来可以借此抹黑自己,二来表明自己除了财富外没有其它的想法。此时可以看出王翦的智慧所在和必胜的信念,王翦还未打仗,就为自己留下了后路。如果王翦在攻楚战争中失败了,王翦的下场可以说好不在哪里,毕竟这是秦国的全部家当了,王翦要是跑了,王翦的家族就很大可能被嬴政诛灭了,王翦还在开战前多次向秦王嬴政索要赏赐,可见王翦对攻灭楚国的信心。
王翦在攻打楚国取得胜利,最终也因功封武成侯。此后王翦在史书中便失去了记载,在秦二世时期,王翦已经离世,如果王翦此后还有什么重大事迹,相信也会记录在史书之中,但是没有,加上王翦的孙子王离在秦二世在位时,担任秦军的要职,可以分析得出,王翦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很大可能是告老还乡。王翦懂得功成身退,不贪恋朝中的权势,也不参与斗争,最终得以善终结局。而李斯贪恋权势,不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即便是赵高当权后,李斯也可以告老还乡,也不至于落得腰斩惨死之结局。
大家对王翦和李斯不同的结局如何看?认为李斯之惨死结局是否在于其自己?认为王翦善终结局还有什么原因?下方留言交流。
参考文献:《史记》
文/历史紫陌阁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