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翦和李斯对秦朝有大功,为何王翦得以善终,李斯却是凄惨结局?

王翦和李斯对秦朝有大功,为何王翦得以善终,李斯却是凄惨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纯度茶生活 访问量:1503 更新时间:2024/1/15 12:03:04

战国后期,秦国的武将王翦、文臣李斯为秦王政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王翦在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是秦国开疆拓土的最大功臣,秦灭六国时,除韩国是内史腾所灭之外,赵、燕、魏、楚、齐五国都有王翦家族之人参与,魏国、齐国是王翦之子王贲所灭,其余三国王翦都是直接参与,也是主要功臣,王翦可以说对秦统一天下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王翦最终也功绩卓著被封官拜爵,拜太师一职,封武成候。

李斯在秦王嬴政亲政后得到秦王重用,在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李斯辅佐秦王政,为秦灭六国出谋划策,积极推行统一战略,制定统一六国方针,最终秦国逐一消灭战国后期的各大诸侯国,完成秦统一大业。在秦统一六国时,李斯所著《谏逐客书》,并力谏秦王嬴政客不可逐,为秦国保留了大量外来人才,士人,为秦灭六国大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秦统一六国后,李斯也从廷尉一职被秦始皇提拔为丞相,之后多次随秦始皇巡游天下。

王翦、李斯二人为秦统一六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王翦是秦国的名将,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斯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和书法家。武成侯王翦、丞相李斯二人一个从武,一个从文,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二人对秦国都有着丰功伟绩,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的开国功臣,如同秦始皇的左膀右臂,但二人的结局却是天差地别,秦将王翦最终功成身退,得以善终。而丞相李斯却被权臣赵高诬陷谋反,最终落得一个腰斩的惨死结局。

秦将王翦得以善终原因在于王翦明白秦王的为人秉性的,懂得进退,也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也不参与朝堂上的政治纠葛。在秦灭六国后,王翦在史书上便失去了记载,在秦二世胡亥即位称帝时,王翦也已安然离世,因王翦家族不参与朝堂上的政治斗争,其家族也得以存续,王翦的孙子王离在秦二世胡亥时期依然担任了秦军的重要将领,继蒙恬后,成为守卫北方边疆几十万大军的主帅。从王翦后代王离依然在秦朝担任要职,虽然王翦的死因在史书中没有具体表明,但可以看出王翦是善终的结局。

丞相李斯惨死的结局也是其自己铸就的,从李斯“与狼共舞”,和赵高狼狈为奸之间时,就为其惨死结局埋下了伏笔。李斯不可否认对秦国、秦朝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在废分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车同轨等方面中,李斯在其中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些措施对秦朝,以及后世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李斯同样也是一个为自己考虑多一些的人。秦朝在建立短短十几年后就覆灭,李斯也是间接促成者,如果赵高没有丞相李斯的支持,篡位计划只能付之东流,李斯为了一己之私,勾结宦官赵高篡改诏书,赐死秦始皇长子扶苏,拥立幼子胡亥即位称帝,最终胡亥成为秦二世后,赵高掌握实权,李斯最终也被赵高陷害致死。

接下来详细看王翦和李斯为何有着不同的结局。二人虽然同为秦始皇的肱骨之臣,李斯作为文臣,更是做到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之位,按我们正常的思维试想,李斯的智慧、智谋是出乎于常人,李斯多年侍奉于秦始皇左右,相信李斯对秦始皇也有很深的认知,对秦始皇的性格、为人也有着很深的了解,李斯为何最终先是遭受具五刑,又被腰斩于咸阳,落得一个死无全尸之结局?并且被诛灭三族,连家族的存续都断绝了。

李斯原本不是秦国人,是秦国的外客之臣,原先是楚国上蔡人(现今河南省上蔡县),在战国末年,诸侯争霸吞并,战乱纷飞的大环境中,李斯并没有遭受什么战乱之苦,反而生活过的也算是有滋有味,在家乡所在之郡担任一个小官员,也是吃穿不愁,过着潇洒的日子。在工作无聊之际,在厕所旁边悟出了“人生真谛”,李斯看见厕所里的老鼠以吃脏东西生存,还要在路人和其它动物经过后“担心受怕”而逃跑,之后李斯又看见粮仓中的老鼠,不仅可以吃粟米,还可以住大房子,也不用担心惊扰的问题。

李斯感慨道:“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出自《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认为“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之后李斯便各处拜师学习,最终更随荀子学习帝王之术(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世人尊称“荀卿”。出任稷下学宫的主管官,相当于现今学府之中的首席博士)。李斯早年的学习为李斯之后在秦国步步高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李斯在学业完成之后,开始思虑今后的人生发展,李斯认为楚王不值得侍奉,而山东六国的国势也大不如前,没有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希望,李斯最终西行秦国。

李斯去往秦国之时秦庄襄王刚刚离世,13岁的嬴政开始即位秦王,嬴政因年幼也无法亲政,李斯也不能凭借自己的才学直接侍奉秦王嬴政,便在秦国相邦文信侯吕不韦的门下做了一名舍人,李斯凭借自己的才能得到吕不韦的赏识,被吕不韦任命为郎官(古代君主、贵族等人的侍从之官),李斯也凭借于此有了向秦王嬴政游说的机会,李斯向嬴政进言,“表示以秦国的强大,和秦王的贤明,此时正式扫平诸侯,天下统一,成就帝业的最好时机”,李斯被秦王政任命为长史(相当于秘书长)。

李斯任职长史一职时,恰逢韩国人郑国为秦国修筑渠道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目的为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最终牵制秦国的东进灭六国的脚步,郑国的行事最终被秦国发现,加上秦国王族宗室之人的反对,秦王政最终下了逐客令,而李斯作为外来之臣,虽然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但李斯入秦并不久,和华阳夫人的楚系外客自然不能相比,众多楚系外客都是在秦国出生并成长,李斯也秦王驱逐外客之列,李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冒着风险写了历史上著名的《谏逐客书》。

秦王嬴政听取了李斯的建议,废除了逐客令,李斯也为此复官,并且被提拔为廷尉(位列九卿,是秦国最高司法审判机构的官员,可以修订律令、审理大臣等相关事宜,如相关影视剧中,秦国大臣犯罪,李斯就可以负责审理),之后李斯为秦王政谋划吞并六国的策略,李斯建议秦王嬴政先攻取韩国,在逐步消灭各诸侯国,最终完成秦国统一大业。

“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於是使斯下韩。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王开始任用李斯和尉缭等人,积极推行统一战略,李斯开始执掌国政。从公元前230年秦灭韩之后,到公元前221年灭齐为止,秦王政用时十年陆续吞并了东方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李斯在秦国统一天下后李斯也被秦始皇任命为丞相,李斯从廷尉一职做到位高权重的丞相用时二十余载,之后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不立王族子弟之人为王,以避免出现战祸之患,李斯在秦朝建立还多次和秦始皇巡游天下,可谓是风光无限,李斯也从一个平民成为了天下的丞相,功名利禄都已获得,然而在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天下时,李斯为了一己之私,改写了历史的发展走向。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病逝于沙丘宫,秦始皇离世之前,已经写好诏书让长子扶苏回咸阳主持葬礼,秦始皇已经表明了让扶苏继承帝位,但诏书并没有发出去,而是被近臣宦官赵高扣留,赵高开始劝说始皇幼子胡亥和李斯谋逆篡位,李斯最终在赵高的游说下,为了自己还能继续拥有权势,最终“与虎谋皮”,和赵高篡改诏书,赐死公子扶苏,立胡亥为帝。

“于是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丞相,立子胡亥为太子。(公子扶苏自杀而亡).......使者还报,胡亥,斯,高大喜。至咸阳,发丧,太子立为二世皇帝。以赵高为郎中令,常侍中用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胡亥在赵高、李斯拥立为二世皇帝后,赵高开始掌握秦朝的实权,而与赵高狼狈为奸的丞相李斯也快到头了,赵高的为人紫陌就不做介绍了,相信大家也时有所耳闻,赵高掌实权后,开始独揽大权,结党营私,之后看中了李斯的丞相一职,赵高便开始谋划,李斯最终被赵高罗织出谋逆之罪,按律法应处以腰斩之刑,李斯在奔赴刑场之时,开始悔恨交加。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出自《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最终被赵高陷害至死,在秦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判处五刑,最终判在咸阳街市上腰斩,并夷灭三族,李斯的下场可见凄惨,首级还要被斩下挂起来示众,躯体还要被剁成肉酱,落得一个死无全尸,尸骨无存之结局。李斯虽有才学,但却在秦朝建立后,不辅佐秦始皇致力政治清明,弥补秦朝的不足,反而是阿谀奉承,随意附和,彰显自己的地位。李斯在秦国任职几十年,贵为丞相却看不透宦官赵高,导致最终被其所害。

李斯如果不和赵高狼狈为奸,胡亥焉能称帝?赵高如何能掌握实权,对秦朝开残暴的统治!李斯作为丞相,只要不参与赵高的谋逆之举,赵高、胡亥便无法成事。公子扶苏继位,以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之秉性,秦朝何以能在短短十几年后灭亡呢?哪怕扶苏继位后,任命自己的亲信为丞相,李斯凭借自己对秦国的功绩也依然可以在秦朝为官,不至于落得腰斩结局,后代依然能延续。

再退一步讲,以扶苏的秉性,李斯即使做不了丞相,也可以在其它职位上尽其所长,毕竟李斯的才华是有的。即使李斯没有得到扶苏的重用,李斯也可凭借自己对秦国的功绩安享天年,一生享受荣华富贵。而历史没有如果,李斯对于权利欲望太过于执着,选择了勾结赵高谋逆,拥立胡亥为帝,最终落得惨死的结局。紫陌认为,李斯之结局完全是多行不义必自毙,自作自受,李斯也是秦朝早早灭亡的导火索之一。

秦王王翦为何能善终,在于王翦知进退,也深知秦始皇的性格,不参与朝中权势争斗,王翦作为武将,并不是一个有勇无谋的将军,反而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将才,不然王翦也成不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战国时期,时逢乱世,各国征战不休,国家几十上百个,一代一代下来将军何其之多,王翦能在战国时期万千将领中位列四大名将之一是有原因的,王翦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从王翦和其子王贲为秦国开疆拓土,灭山东五国的重大功绩来看,王翦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从王翦的秦国灭楚之战中,就能看出王翦的智慧所在。王翦本为秦人,在少年之时就喜好军事,之后侍奉秦王嬴政,靠着军功成为了秦军的一名将领,也得到了秦王嬴政的重用,随后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开始,除了秦国灭韩之战,王翦没有参与,其余五国,不是王翦率领秦军所灭,就是其子王贲带兵攻克。王翦在一次次的战争胜利后,成为了秦王嬴政所倚重的大将,成为秦军的重要将领,秦国在基本吞并赵、韩、燕、魏四国后,秦国将矛头转向了带甲百万的楚国。

秦王嬴政因王翦灭楚国需要60万大军,而秦将李信只需要20万大军,嬴政选择了任用李信为主将,率军灭楚,嬴政还嘲讽王翦老不堪用,胆怯了。王翦在秦王任用李信为主帅时,王翦是如何做的?王翦便推托有病,回家乡养老,从中就能看出王翦的智慧所在,此时秦王嬴政已经秦军胜利下有点飘飘然,嬴政信任年轻勇敢的将军李信,开始不重用王翦,王翦此时告老还乡还能凭借对秦国的功绩而善终,秦王嬴政也不会为难一个懂得进退的有功之臣,假如李信确实灭了楚国,王翦已经告老还乡,有了退路。

王翦不贪恋权势,懂得在权势中抽身而出,为最后善终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李信攻打楚国失败,秦王嬴政还是找上了王翦攻打楚国,并答应了王翦需要60万兵力的要求,王翦为何提出60万的兵力需求?紫陌认为王翦认为有了60万士兵就能攻灭楚国,王翦善于用兵,不打没把握的仗,如果逞一时之强,和李信一样要20万的士兵就能攻打楚国,以王翦之前的战绩和老辣,秦王嬴政很可能就会任命王翦攻打楚国,李信作为副将辅助。

但是如果失败了,王翦可能因此而被嬴政处罚,不得善终,王翦家族也可能失去秦王的信任,如李信失败之后再也没能担任秦国对外发动战争的主将。而王翦需要用兵60万,是王翦对自己有自信,能攻灭楚国。而王翦佣兵60万之后,并没有佣兵自傲,还懂得为秦王和自己考虑,王翦明白秦王生性多疑。此时王翦佣兵60万秦军,可以说是秦国的全部兵力了,秦国虽然带甲百万,但加上李信灭楚的二十万大军覆灭,和之前的战争损失,以及秦国城池驻守,王翦的60万大军可以说是秦国的全部家当了。

“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出自《史记·王翦列传》

王翦为了消除秦王嬴政的怀疑,就多次向嬴政索要赏赐,一来可以借此抹黑自己,二来表明自己除了财富外没有其它的想法。此时可以看出王翦的智慧所在和必胜的信念,王翦还未打仗,就为自己留下了后路。如果王翦在攻楚战争中失败了,王翦的下场可以说好不在哪里,毕竟这是秦国的全部家当了,王翦要是跑了,王翦的家族就很大可能被嬴政诛灭了,王翦还在开战前多次向秦王嬴政索要赏赐,可见王翦对攻灭楚国的信心。

王翦在攻打楚国取得胜利,最终也因功封武成侯。此后王翦在史书中便失去了记载,在秦二世时期,王翦已经离世,如果王翦此后还有什么重大事迹,相信也会记录在史书之中,但是没有,加上王翦的孙子王离在秦二世在位时,担任秦军的要职,可以分析得出,王翦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很大可能是告老还乡。王翦懂得功成身退,不贪恋朝中的权势,也不参与斗争,最终得以善终结局。而李斯贪恋权势,不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即便是赵高当权后,李斯也可以告老还乡,也不至于落得腰斩惨死之结局。

大家对王翦和李斯不同的结局如何看?认为李斯之惨死结局是否在于其自己?认为王翦善终结局还有什么原因?下方留言交流。

参考文献:《史记》

文/历史紫陌阁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标签: 王翦李斯秦王秦国

更多文章

  • 李斯:秦国后期最突出的人才,为何在被腰斩时无一人求情?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档案笔记标签:李斯,秦国,赵高,丞相,秦朝,秦二世,书法家,春秋战国,秦始皇嬴政

    李斯:秦国后期最突出的人才,为何在被腰斩时无一人求情?引子若谈及秦朝时期中国的著名政治家,李斯绝对榜上有名,作为秦国后期最为出色的人才,其传世作品共有四篇,分别为《谏逐客书》、《论督责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在秦始皇在世时,李斯一直都是始皇的左膀右臂,他的一生坚定维护郡县制度,积极主张维护

  • 名臣李斯被腰斩时,满朝文武为何没有人为他求情?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李斯,赵高,嬴政,秦王朝,秦国,秦二世,满朝文武,书法家,艺术家,秦朝,春秋战国

    李斯,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名字。年轻时,李斯仅仅是掌管文书的小吏,为了飞黄腾达,他师从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学成后投奔秦国,成为千古一帝秦始皇最得力的左膀右臂。还在当小吏时,有一次李斯观察到了厕所里和米仓里的老鼠的不同。同样是老鼠,在厕所里的老鼠过得“流离失所”,看到人和狗都惊恐地落荒

  • 秦丞相李斯的人生觉醒:走出小地方,找名师背书,找准机会往上爬

    历史解密编辑:子霄读史标签:李斯,秦国,秦王,秦朝,吕不韦,秦丞相,书法家,春秋战国,秦始皇嬴政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的功绩,包括统一天下、废除封建制度、书同文、车同轨,等等。秦始皇的伟大咱们不用多说,但是,这些事情有一个人一直亲身参与过,那就是李斯。李斯作为封建王朝第一相,可以说非常顶级的一个人时代大才,但是,这个时代大才,却也是一个从小地方走出去,从一介布衣一步步爬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秦朝丞相

  • 李斯被腰斩,文武大臣无人为李斯求情的,因为李斯已经是人心丧尽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李斯,赵高,秦二世,秦国

    这是必然的,自打李斯与赵高在沙丘篡改秦始皇遗诏,逼死扶苏,扶胡亥登基那天开始,李斯的下场就注定了。李斯虽然在政治上,地位上高于赵高,但李斯与胡亥的关系也远远不如胡亥与赵高的关系,李斯立誓做仓房里的老鼠,不做厕所里的老鼠。但最终被腰斩于市。因为李斯忘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老鼠过街一人人喊打。李斯是被打死的

  • 丞相李斯被腰斩时,究竟说了什么预言?竟全部应验了

    历史解密编辑:史学听讲堂标签:李斯,赵高,丞相,嬴政,秦国,秦朝,秦二世,书法家,艺术家,春秋战国

    秦朝壮大的路上,有一个人不得不提,这便是李斯。不管是在经济上、文化上还是政治上,李斯对于秦朝的贡献,那都是不容忽视的。为了秦朝的发展,他一直是尽心尽力,兢兢业业的。为何对秦朝有如此贡献的人,已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成为丞相的李斯,却背叛了秦始皇。并且最后,李斯还被行了腰斩之刑。那李斯背叛秦始皇的原

  • 李斯到底算不算千古一相?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李斯,秦国,齐国,嬴政,吕不韦

    要说到千古一相,李斯肯定也算得上是一位,但他这一位却并不完美。励志的奋斗史原本李斯只是楚国上蔡的一名小吏,相当于地方上的一名基层公务员。如果不出意外,他这一辈子肯定是碌碌无为。但是由于一次不经意间的经历,使他产生了人这一辈子,要想成就一番伟业,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并不困难。那么他这一次不经意间的

  • 李斯——自掘坟墓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车马行空说标签:李斯,赵高,秦国,嬴政,秦王,秦二世

    李斯——自掘坟墓的人北冥思道2022-05-2911:43山东关注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当时在郡里当个小吏,相当于现在的基层干事员之类,这个地位,比普通百姓是强些,但向上比犹如在井底,人往高处走嘛,李斯也希望能够得到高官厚禄,光宗耀足。但仕途晋升之路谈何容易。他曾经看到办公处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在吃屎,碰到

  • 丞相李斯被腰斩之前,留下10字遗言,后来字字成真!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李斯,秦王,秦国,嬴政,赵高,齐国

    “宁让我负天下人,也不让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是三国时期曹操身为枭雄的名言,他将天下看作自己的囊中之物,诚然,事实也几乎是如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天下之人都在曹操身上。相比于其他人,曹操是幸运的,虽然曹操将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但是他最终的结果还算是善终。可是曹操的个别案例,并不能意

  • 秦朝丞相李斯,腰斩于市却无人问津,背后有何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丹宝说文史标签:李斯,赵高,丞相,秦朝,秦二世,书法家,艺术家,春秋战国,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而他能够做到这一点除了自身的雄韬伟略之外,还离不开身边谋士的出谋划策,就比如丞相李斯,他倡导以法治国,同时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此后他也是一路晋升,成为秦始皇身边地位极高的谋臣。只

  • 宰相李斯过生日,百官前来庆贺,家人很开心他却在叹息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李斯,宰相,赵高,嬴政,李由,秦朝,秦二世,艺术家,书法家,春秋战国,汉高祖刘邦

    在重农抑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进入仕途、入朝为官是很多志向之人施展抱负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战乱频繁、战火四起的背景下,我国曾涌现了一批批才华横溢、才高八斗的能人异士。有人骁勇善战、驰骋沙场、立下赫赫战功;有人满腹才华、能力出众、把政务治理得井井有条、深得君心民心。大多数的努力不仅是为了功成名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