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我们讲到胡亥继位后,也曾经尝试过有所作为,甚至效仿秦始皇采取了一些措施,可惜邯郸学步、得其形不得其神,最后反而弄巧成拙。从秦襄公立国(前770年),到秦始皇去世(前210年),秦国奋斗长达560年所打下的雄伟江山,到胡亥手中,3年就挥霍一空。那么,胡亥到底做错了什么,导致秦朝二世而亡呢?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下胡亥做错的4件大事。
胡亥
残害宗亲,自断臂膀
自从西周以来,分封制盛行。周天子试图通过大量分封同姓诸侯,让宗室协助周王室治理天下,起到众星拱月的作用,藩卫王室。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担心分封诸侯会重演东周诸侯相争、欺凌周天子的历史,所以采纳了郡县制。纵观秦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商鞅变法后,秦国虽然不再分封宗室,但是王室成员仍然比普通人有更多机会建功立业,在朝廷或军中起到维护秦国王室的作用,如赢虔、赢华、嬴疾、扶苏等。
胡亥继位成为二世皇帝后,因得位不正而内心不安,担心兄长们夺权,对皇室成员展开了残害和屠杀。这一行为无异于自断臂膀,导致秦国皇室人才凋零,没有人能够在朝廷内外对皇帝提供支持,也不能对图谋不轨的人造成威慑。最后赵高擅权时,在朝堂上,胡亥、乃至后来的子婴几乎孤立无援;大泽乡起义后,叛乱四起,山东各郡县也没有强有力的皇室去稳定。
严刑峻法,人人自危
自从商鞅变法后,秦国以法立国,法令严苛,只留下军功作为人才上升通道。事实证明,秦国严苛的法令和“军功制”在诸侯纷争、有大量军功时,非常能调动人员积极性,是实用而且高效的。但是秦国统一天下后,到了和平年代,已经没有足够战争让人立功,也就断绝了很多人的上升通道,军功这个指挥棒就行不通了,对六国旧贵族而言尤其如此。
但是,秦国统治层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奖励没了,严惩却还在。甚至在胡亥时期,法律愈趋严格。在赵高的怂恿下,胡亥继续严刑峻法、推行连坐,重点打击宗室和群臣,导致朝廷上下人人自危,自然会心生反叛,不再全心为秦国谋划。正因为这样,大泽乡起义后,天下才会云集响应,甚至连郡县首领都带头叛乱或者放弃抵抗;章邯最后向项羽投降,也是担心被秦法治罪。
赵高
专宠赵高,耳聋目瞎
我们前面分析过胡亥的心理非常不成熟,对赵高充满依赖,几乎言听计从。赵高是个阉人,但是心思缜密,富有辩才,又野心勃勃。胡亥对赵高的信任,并没有得来赵高的忠心,反而激起了赵高的无限野心。赵高利用胡亥的宠信大肆打击异己,并且刻意把胡亥往歧路上带,导致秦国朝堂一片混乱。
赵高擅权引起很多人不满,李斯是代表人物。李斯后来意识到赵高向上蒙蔽胡亥,向下欺凌群臣的行为,已经危害到秦国的长治久安。李斯上书揭露赵高“擅利擅害,贪欲无厌,求利不止,列势次主,求欲无穷”,胡亥非但不听,反而转身就把李斯卖给了赵高。天下纷乱,赵高专权,胡亥却选择不不看不听,如此耳聋目瞎,秦国陷入混乱也就不难理解了。
无视叛乱,反应迟钝
前210年,胡亥正式继位。9个月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如果秦朝廷能及时有效地应对,不排除迅速压制反叛的可能,或者至少能给各郡县一些信心,让山东不会迅速沦陷。但是胡亥什么都没做,他选择了“掩耳盗铃”,杀掉了前来汇报叛乱情况的使者,仅仅把反叛者当作“盗匪”,错失了压制反叛的最好时机。
胡亥对反叛的无视,造成了严重的后果:1.让陈胜的势力迅速做大,成为反秦旗帜;2.山东俊杰纷纷云起,响应叛乱;3.各地郡守无力防守,被迫加入反叛行列。结果是,5个月后,秦国几乎尽失山东之地,周章率军进入关中伐秦,胡亥这才猝不及防地紧急调配军队,交给章邯打击叛军。
章邯后来战功赫赫,表明秦军战斗力仍然相当强悍。只可惜为时已晚,山东早已乱作一团,难以平定。再加上朝堂之上仍然尔虞我诈,连章邯都不得不考虑自保。最后章邯投降项羽,秦国连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失去了。
胡亥犯了这么多错,踩了这么多雷,秦国二世而亡也就不难理解了。由此我们可以总结:
1.制度多数都有时效性,而非一成不变、墨守成规;
2.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领导者不能专宠一人;
3.面对危机不能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尽早处理才能“事半而功倍”。
本文参考文献:《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陈涉世家》《资治通鉴-秦纪3》
本文由阳光旧事录原创,下一节我们会介绍秦国二世而亡的四大根本原因,欢迎关注!